本书是王安石诗、词、文的选集,共选入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20篇,是王安石最具代表性、文学性鲜明的作品的选注。
王安石诗,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归金陵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言志、阅世、感遇之作,后期则多观照自然、以物观物之作,蕴情感于景语深处,耐人寻味,被称为“王荆公体”。作者在评析时,着力发掘了王安石作品的美学内涵,除尽量吸收已有的、前人的笺注外,还做了许多检索工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安石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
分类 | |
作者 | 王兆鹏//黄崇浩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王安石诗、词、文的选集,共选入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20篇,是王安石最具代表性、文学性鲜明的作品的选注。 王安石诗,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归金陵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言志、阅世、感遇之作,后期则多观照自然、以物观物之作,蕴情感于景语深处,耐人寻味,被称为“王荆公体”。作者在评析时,着力发掘了王安石作品的美学内涵,除尽量吸收已有的、前人的笺注外,还做了许多检索工作。 内容推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他不仅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文学方面,他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从南宋李壁(1159—1222)开始,研究王安石文学成就者代不乏人。但是,同研究苏轼、辛弃疾的情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渐多,不过也还未能与王安石的实际地位相称。 这次编选,以今人李之亮的《王荆公诗注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为底本,按照自己的心得与认识,并参考现有的几家注释本,最后选定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包括赋)20篇,共计120首(篇)。 目录 前言 诗选(上,熙宁九年以前) 孤桐 华藏院此君亭 河北民 收盐 鄞县两亭 登飞来峰 若耶溪归兴 秃山 葛溪驿 到舒州次韵平甫 舒州七月十七日雨 题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 壬辰寒食 兼并 戏长安岭石 代答 乌江亭 望夫石 郊行 出郊 促织 奉酬永叔见赠 桃源行 平山堂 龙泉寺石井 明妃曲(其一) 明妃曲(其二) 贾生 思王逢原 示长安君 白沟行 出塞 入塞 试院五绝(其一) 详定试卷 金陵怀古 古松 独山梅花 松间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泊船瓜洲 题西太一宫壁 西太一宫楼 夜直 商鞅 孟子 范增 谢安 元日 贾生 众人 读史 壬子偶题 雨过偶书 诗选(下,熙宁九年以后) 登宝公塔 半山春晚即事 戏城中故人 元丰行 后元丰行 歌元丰 招杨德逢 木末 斜径 书湖阴先生壁 南浦 北山 谢公墩 钟山即事 北陂杏花 杏花 金陵即事 木芙蓉 初夏即事 江上 定林院 即事 岁晚 题齐安壁 梅花 题舫子 杖藜 雪干 春风 悟真院 钟山晚步 咏月 鹦鹉 题张司业诗 词选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桂枝香(登临送目)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生查子(雨打江南树) 谒会门(春又老) 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 清平乐(云垂平野) 文选 龙赋 送孙正之序 伤仲永 同学一首别子固 张刑部诗序 上人书 与马运判书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芝阁记 游褒禅山记 材论 读《孟尝君传》 知人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上时政疏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答司马谏议书 祭欧阳文忠公文 答吕吉甫书 回苏子瞻简 试读章节 若耶溪归兴① 若耶溪上踏莓苔,② 兴罢张帆载酒回。 汀草岸花浑不见,③ 青山无数逐人来。④ 【注释】 ①若耶溪:又名浣沙溪,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相传春秋末越女西施浣沙于此。 ②莓苔:草莓和青苔。 ③汀草岸花:语本五代顾复《河传》:“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④逐人来:随人而来。杜甫《诸将五首》之五:“锦江春色逐人来。” 【品评】 这首诗为王安石鄞县任上(1047—1050)过越州时所作。 诗的首句写游兴,第二句转写归兴。张帆,见顺风;载酒回,见醉翁之意不在酒。三、四句写归兴所在。汀草岸花,虽日丰茂繁丽,未必无情,而游者浑然不见。所见者,乃青山无数;又不独青山无数,且又随我而归。李太白《敬亭山》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是不庆。而安石之与若耶山,不仅不厌,更相随而归。这种拟人化手法,赋予若耶山以人的眷恋之情;虽未直写作者对青山的眷恋,而人情自在其中。 不见溪头花草,只见溪上青山。个中情愫,足堪体味。 秃山① 吏役沧海上,② 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 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③ 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④子众孙还稠。⑤ 山中草木盛, 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 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 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 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 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 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 不善操锄援。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 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 岁晚将安谋? 【注释】 ①秃山:海中荒岛。 ②吏役:官吏公干,出公差。沧海:大海。 ③狙(据):猕猴。此处泛指猴子。 ④相匹:作配偶。匹:匹配,配合。 ⑤稠:稠密,繁衍众多。 ⑥攀挽:攀登牵引。挽:牵,拉。 ⑦屈曲:曲折。穷幽:穷尽偏僻之处。 ⑧侵牟(mou):侵夺。牟:取。《汉书·景帝纪》:“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⑨攘(r6ng)争:抢夺。⑩稍稍:渐渐。咋啮:啃咬。 ⑥一毛:一根草。⑩锄梗:农具。稷:古代一种供平地和覆种用的农具。⑩嗜:特别的爱好。 ⑩偷:苟且。 ⑩无所投:没有可去的地方。投:投奔。 ⑩生生:繁殖不息。云:语助。已:止。⑥岁晚:年终。安谋:何处谋生。 【品评】 此诗约写于知鄞县(1047—1050)时。看似叙写海岛之上的一群猴子只知繁衍,不知藏收,遂使山成秃山的情景,实则有感而作。前人寓言,多有以猴子一狙一王孙作主角者,如《庄子·齐物论》、柳宗元《憎王孙文》等,都以猴子作为讽喻的对象。《秃山》也是如此。只是从体裁上看,本篇乃是一首寓言诗。诗共二十八句,可分三部分理解。 发端四句是引子,导出秃山之事。“吏”为自指。见秃山而问所以“秃”之由,乡人遂告之。中间二十句即乡人所言。“一狙”四句,写狙群何所从来。“山中”四句,写狙群在初期因“草木盛”尚能求得一饱。“众狙”四句,稍带议意,指出群狙终究只顾目前,不懂收藏之理,微露讽刺之旨。“大狙”四句,续写狙群开始受到饥饿煎熬。“狙虽”四句再议,指出群狙非人,不识劳作,惟知苟且,讽意更显。这二十句乡人之言,清楚明白地叙写了狙群由饱而饥的过程,指出了狙群最终遭受饥饿之厄的根本原因。最后四句,以“嗟”字领起。是乡人之“嗟”,抑或“吏”之“嗟”?当是“吏”,亦即作者之“嗟”。所嗟者,即是群狙处海中孤岛,当食尽之时,何以求得生存?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曾经将“狙”呼为“王孙”的。而“王孙”本指贵族之类的社会上层。所以,王安石借讽“群狙”而实讽当世之在上位者,即肉食者。他们只知消费、挥霍、搜括、掠夺,而不事生产、经营,其结局必然是坐吃山空,走向灭亡。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十九《秃山》诗注云:本诗“似言天下生齿日众,吏为贪牟,公家无储积,而上未尽教养之方”,是为得之。 王安石关心天下大计,故虽处县令之职,却心忧全局。不过,诗人虽极为不满宋王朝皇室、官僚、地主挥霍享受,不发展生产,造成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但又不好明言,只好采用这种寓言诗的形式进行讽刺,并暗示当时最高统治者,不变法革新是没有出路的。 这首诗可能受到柳宗元《憎王孙文》的影响。柳文讽刺王孙轻狂浮躁,喧闹无序,“好践稼蔬,所过狼藉披攘”,“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但是,王诗的描写则更为生动,寓意也更加深刻。 葛溪驿① 缺月昏昏漏未央,② 一灯明灭照秋床。③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④ 坐感岁时歌慷慨,⑤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⑥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葛溪驿:在今江西弋阳县南。驿:古时供来往官员或递送公文的人暂住和换马的处所。弋阳县有葛溪水,水以旁有葛玄仙翁冢而得名。弋阳县旧名葛溪县。隋时改称。②缺月:残月。漏未央:漏声未尽。意指黑夜正长。漏:漏壶,古代的定时器,壶中有刻箭,表示时辰;壶水滴漏,水落箭出,显示时间。 ③明灭:忽明忽暗。 ④“归梦”句:语本李白《拟古十二首》之一:“梦长觉道远。”⑤岁时:时节,这里指秋天。慷慨:感慨悲凉。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推书扑笔歌慷慨。”⑥行人:作者自指。 【品评】 皇祜二年(1050),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经葛溪驿,作此诗。一说,嘉祜三年(1058),安石自知常州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治今江西上饶),道经葛溪驿,有是作。暂取前说。 安石作七律不少,但是抒情如此者却不多见。前四句写驿中秋夜所感。季节为秋,月令为下旬,时间为夜未半,物象则是月色昏黄,灯光在风中闪烁明灭。这就是主人公所处的氛围;下文“天地色凄凉”,与此呼应。后四句抒情。如果说,上文之情乃个人因病因思乡而发,则下文之情乃因“感时”而发。这个“岁时”,不仅是季节,更指时事。不过,这时事何指,却未可妄猜。有说是指变法之事遭遇艰难,恐难以坐实。 全诗写羁旅秋宵情景,感受真切,意境凄凉。惟“风露”之露,应用平声字,恐是霜字之讹。 P10-15 序言 应凤凰出版社之约,编选了这本《王安石集》,即作者心目中的《王安石诗文新选新注新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他不仅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文学方面,他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从南宋李壁(1159—1222)开始,研究王安石文学成就者代不乏人。但是,同研究苏轼、辛弃疾的情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渐多,不过也还未能与王安石的实际地位相称。当然,编选者这样讲,不是说本书做出了多么大的成绩,而是说想要获取较多的参考资料颇为不易。 这次编选,以今人李之亮的《王荆公诗注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巴蜀书社)为底本,按照自己的心得与认识,并参考现有的几家注释本,最后选定王安石的诗88首、词12首、文(包括赋)20篇,共计120首(篇)。从数量上来看,显然不多。之所以只选了这个数,并非没有可选的,而是考虑到读者的情况。特别是在散文这一领域,王安石所著数量颇丰,但文学性鲜明的则比较少,估计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会大。至于他的诗歌,在罢相之后所作的,质量很高,但数量也有限。另外,为了突出他的风格特色,使读者能更快地把握基本轮廓,也有意少选一般性的作品。至于他的词,总数就更少,可读的基本全部选人了。这是说的“新选”。 关于“新注”。为王安石的诗作注,李壁开其端,曾极(南宋宁宗时期临川人)继其事(庚寅增注),再加上今世诸家。据李之亮称,李壁作注,引用之书达六七百种,涵盖经史子集以及佛教典籍,可以说是学识渊博,费力甚巨。不过,为王安石这样的大家作注,要想做到信、达、雅,绝非一人所能。前后接力,逐渐接近,则是应该的。此次作注,除了尽量吸收已有的笺注,还做了不少的检索_丁作。由于王安石晚年好作“集句”(包括词),故查明出处费时甚多。加上李壁之注往往只出原文,不出篇名,故又得索引篇章标目。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现原文并不完全准确,时见讹误,需要校正。例如,安石《金陵即事》(三首之一)“水际柴门一半开”注云:“小杜诗:‘绿树荫青苔,柴门临水开。”’然而杜牧诗中并无此篇,实为中唐诗人许浑之句。因为前人作注有时凭借记忆,偶然错位,自属难免。后人虽然不应厚非前哲,却也必须慎重复核。此类情况,注者没有一一作记,但是绝非一处两处。 关于“新评”。“品评”部分是引导读者理解和欣赏原作的关键,也是难点。此前固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会遇到一些新问题。王安石诗,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归金陵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后风格颇为不同。前期多言志、阅世、感遇之作,后期则多观照自然、以物观物之作。因此之故,本书将王安石诗选分为上下两部分。而正是他的后期诗风被人称为“王荆公体”(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王安石诗歌》)。“王荆公体”之名,始见于宋代。所指为何,后人理解不一。就在编选者即将结束工作的时候,恰好读到一篇考述“荆公体”本义的文章(《“荆公体”别解》,《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提出“集句体”才是“荆公体”的实质。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还有待于继续探讨,但是既已提出,且持之有故,就不能视而不见,这就必然影响到对作品的评析。不过,评析者认为,即使“荆公体”专指“集句”,也无法否定王安石后期诗风的独特性。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叶梦得说:“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石林诗话》卷上)二人所论,一是涉及诗风,所谓“雅丽精绝,脱去流俗”。二是涉及体制。所谓“小诗”云云,就是五七言绝句。而且,依评析者管见,这类绝句,往往含有一联对仗,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之类。这是否即指“诗律尤精严”?细读含有一联甚至两联对仗的绝句,恰恰都是历来读者喜爱的名篇,流传人口,影响深远。另外,王安石晚年诗歌题材,也是大变特变,专写山水田园风景,往往蕴情感于景语深处,耐人寻味。基于以上见解,评析时就尽力发掘这些方面的美学内涵。 学术研究,薪火相传,理应后来居上。然而,限于学力与水平,此次完成的这本书,问题在所难免。诚望读者指正。 文稿由黄崇浩执笔。王兆鹏先生给予了指导和审阅,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黄崇浩 2006年8月28日于黄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