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皇帝(精)/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邹元初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上的最高代表,其政治上的一切举措、作为,最能反映出封建政治的本质与特征。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之中,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明哲有的昏庸,有的豁达有的狭隘,有的伟大有的渺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是非,往往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他们,不仅可以看清封建社会中皇帝们的种种面貌和旨趣,对他们作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从恢廓的视野考察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前进与阻滞、兴盛与衰败之所由来,以丰富人们的历史认识,增益人们的历史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史事方面对中国历代皇帝进行综合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历代皇帝,按其朝代顺序编次。对每一皇帝均略述其生平梗概、主要事迹、重大举措,评论其为君之道、成败得失、是非功过,意在阐述历史经验教训。本书所述史事,皆有所据。编著者在史料的取舍上是认真斟酌的,非随意抄录者可以比拟。本书将带领你走进尘封的历史,让读者透过光怪陆离的帷幕,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目录

前言

解读《中国皇帝》

始皇帝赢政/1  二世皇帝胡亥/7

西汉(前汉) 

高帝刘邦/9   宣帝刘询/24

惠帝刘盈/16  元帝刘■/24

高后吕雉/16  成帝刘骜/25

文帝刘恒/17  哀帝刘欣/26

景帝刘启/18  平帝刘衍/27

武帝刘彻/19  新朝皇帝王莽/27

昭帝刘弗陵/23  更始帝刘玄/29

东汉(后汉) 

光武帝刘秀/31  顺帝刘保/37

明帝刘庄/33   冲帝刘炳/37

章帝刘炟/34  质帝刘缵/37

和帝刘肇/35  桓帝刘志/38

殇帝刘隆/36  灵帝刘宏/39

安帝刘祜/36  献帝刘协V39

三国

文帝曹丕/42  齐王曹芳/44

明帝曹■/43  高贵乡公曹髦/45

元帝曹奂/46  会稽王孙亮/50 

昭烈帝刘备/46 景帝孙休/51

后主刘禅/48  末帝孙皓/51

大帝孙权/48

西晋

武帝司马炎/53  怀帝司马炽/56

惠帝司马衷/55  愍帝司马邺/57

东晋

元帝司马睿/58  废帝司马奕/62

明帝司马绍/59  简文帝司马昱/62

成帝司马衍/60  孝武帝司马曜/63

康帝司马岳/60  安帝司马德宗/64

穆帝司马聃/61  恭帝司马德文/64

哀帝司马丕/62

南北朝

武帝刘裕/66  敬帝萧方智/89

少帝刘义符/69  武帝陈霸3q6/90

文帝刘义隆/69  文帝陈茜/91

孝武帝刘骏/71  废帝陈伯宗/92

前废帝刘子业/73  宣帝陈顼/92

明帝刘或/74  后主陈叔宝/93

后废帝刘昱/75  太武帝拓跋焘/96

顺帝刘准/76  文成帝拓跋浚/98

高帝萧道成/77  献文帝拓跋弘/99

武帝萧赜/79  孝文帝元宏/100

郁林王萧昭业/80  宣武帝元/101

海陵王萧昭文/80  孝明帝元诩/102

明帝萧鸾/81  教庄帝元子攸/104

东昏侯萧宝卷/82  节闵帝元恭/105

和帝萧宝融/83  安定王元朗/105

武帝萧衍/84  孝武帝元修/106

简文帝萧纲/87  孝静帝元善见/107

元帝萧绎/88  文帝元宝炬/108

废帝元钦/109  后主高纬/115

恭帝元廓/109  孝闵帝宇文觉/117

文宣帝高洋/109  明帝宇文毓/118

废帝高殷/112  武帝宇文邕/118

孝昭帝高演/113  宣帝宇文赟/120

武成帝高湛/114  静帝宇文阐/121

文帝杨坚/122  恭帝杨侑/132

炀帝杨广/126

高祖李渊/133  宪宗李纯/164

太宗李世民/137  穆宗李恒/166

高宗李治/144  敬宗李湛/166

则天皇帝武瞾/146  文宗李昂/167

中宗李~/151  武宗李炎/168

睿宗李旦/152  宣宗李忱/169

玄宗李隆基/153  懿宗李漼/170

肃宗李亨/157  僖宗李儇/171

代宗李豫/159  昭宗李晔/172

德宗李~/161  昭宣帝李祝/174

顺宗李诵/163

五代

太祖朱温/175  出帝石重贵/188

末帝朱友贞/178  高祖刘知远/190

庄宗李存勖/179  隐帝刘承韦占/192

明宗李嗣源/181  太祖郭威/193

闵帝李从厚/183  世宗柴荣/195

末帝李从珂/184  恭帝柴宗训/199

高祖石敬瑭/1 86

北宋

太祖赵匡胤/201  真宗赵恒/208

太宗赵炅/206  仁宗赵祯/211

英宗赵曙/213  徽宗赵佶/217

神宗赵顼/214  钦宗赵恒/220

哲宗赵煦/216

南宋224

高宗赵构/224  度宗赵构/238

孝宗赵奋/231  恭帝赵■/239

光宗赵悖/233  端宗赵星/239

宁宗赵扩/234  卫王赵呙/240

理宗赵昀/236

辽(契丹) 241

太祖耶律阿保机/242  圣宗耶律隆绪/254

太宗耶律德光/244  兴宗耶律宗真/257

世宗耶律阮/250  道宗耶律洪基/259

穆宗耶律璟/251  祚帝耶律延禧/261

景宗耶律贤/252

金 265

太祖完颜曼/266  章宗完颜璟/285

太宗完颜晟/269  卫绍王完颜永济/288

熙宗完颜宣/274  宣宗完颜殉/290

海陵王完颜亮/278  哀宗完颜守绪/292

世宗完颜雍/282

元(含蒙古) 297

太祖奇渥温铁木真J298   八达/319

太宗奇渥温窝阔台/307  英宗奇渥温硕德八刺/320

定宗奇渥温贵由/31 1   泰定帝奇渥温也孙铁木儿/321

宪宗奇渥温蒙哥/31 1   明宗奇渥温和世■/322

世祖奇渥温忽必烈/313  文宗奇渥温图帖睦尔/323

成宗奇渥温铁穆耳/316  宁宗奇渥温懿磷质班/324

武宗奇渥温海山/317   顺帝奇渥温妥懂贴睦尔/324

仁宗奇渥温爱育黎拔力

太祖朱元璋/328  孝宗朱祐樘/352

惠帝朱允炊/338  武宗朱厚照/353

成祖朱棣/340   世宗朱厚熄/355

仁宗朱高炽/345  穆宗朱载■/357

宣宗朱瞻基/346  神宗朱翊钧/358

英宗朱祁镇/348  光宗朱常洛/359

代宗朱祁钰/350  熹宗朱由校/360

宪宗朱见深/351  思宗朱由检/361

清(含后金)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366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370

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372

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375

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稹/380

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383

仁宗(嘉庆)爱新觉罗颐琰/389

宣宗(道光)爱新觉罗曼宁/391

文宗(咸丰)爱新觉罗奕詝/394

穆宗(同治)爱新觉罗载淳/398

德宗(光绪)爱新觉罗载湉/400

末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407

试读章节

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政宿古都雍城(今陕西风翔县)蕲年宫以行冠礼(古代,男子年满20而举行的仪式),准备亲临执政。■趁机发兵,欲攻蕲年宫。政得知后,即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与■战于咸阳,■战败被擒。九月,夷■三族;同党20余人亦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迁蜀,凡四千余家,幽禁太后于雍之黄阳宫,杀其二子。政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因此而致死者37人,而齐人茅焦冒死谏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背秦也。”赢政乃迎太后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翌年十月,吕不韦因■事免职,迁于洛阳。十一年(公元前236年),政恐其为变,乃赐书日:“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不韦恐诛,服毒自杀。

赢政在统一内部之后,即开始进行消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伟大斗争。

所谓六国,即韩、魏、赵、燕、齐、楚。

韩,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继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新郑(属今河南省)。初有今山西、河南两省部分地区;据地险要,虽土地贫瘠,但为军事上必争之地。至秦始皇初年,仅存新郑、阳翟周围数十邑,约为一小郡之面积,为六国中之最弱者。其四周:西有秦,东南有楚,北有魏。

魏,先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战国初,国势强大,据有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部分地区。后因屡败于秦,尤自马陵(在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公元前341年)败于齐后,秦、齐、赵三国乘机侵占魏之领土。由此魏一蹶不振,国土日益减少,至秦始皇初年,仅有大梁南北数十邑,约为秦之一郡。其四周:西有秦,北有齐、赵,东南有楚,南有韩。

赵,先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迁都于邯郸。初据有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五省(区)部分地区。赵兵素以强劲著称,代有名将(赵奢、廉颇、李牧),向为秦之劲敌。至秦始皇初年,犹拥有邯郸、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肥沃之地,及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等郡。其四周:西南有秦,东有齐,南有魏,东北有燕,西北远至阴山,与匈奴等为界。

燕,始都于易(在今河北易县附近),后迁都于蓟(今北京市)。春秋之世,甚为弱小,及燕昭王姬平即位(公元前312年),国势始振,据有今北京、辽宁、及河北北部之地。其四周:东北有朝鲜。北有东胡(古族名),西南有赵,南有齐。公元前255年,姬喜即位,常挑衅于齐、赵,屡遭失败,由是国势渐衰。

齐、都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据有今山东之大部,及安徽、河北之一部分,为东方大国。其四周:南有楚,西南有魏,西北有赵。北有燕,东临大海。后因国无良将,只求自保。

楚,先都于丹阳(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江陵县)。春秋时即为强国。至战国时,仍据有今湖北、湖川三省之一部分,地方五千里,甲兵百万,粮支十年。后屡败于秦,其势渐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郢都,楚王(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

赢政面对六国不同情况,采用李斯之谋,暗派能言善辩之士,携金玉游说六国,收买权臣、名士,离间其君臣;能收买者则收买之,不能收买者则暗杀之;最后用战争解决问题。战争交错进行,然其基本策略是远交近攻。

首攻赵国。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赢政乘赵用兵于燕之时,命将军王翦、桓■、杨端和统军30万,分两路伐赵,赵将李牧等以军20万进行顽强抗击。两军相持不下,秦遂罢兵。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赢政命桓■再度攻赵。■军在平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杀赵主帅扈辄,赵军死者10万人。李牧奋起反击,■军败退安阳。

十五年(公元前232年),赢政再命王翦攻赵,又为李牧所阻,无功而还。赢政乃阴遗人赴邯郸,以重金赂赵嬖人(宠臣)郭开,使毁李牧。

赢政以重兵伐赵,虽未达到灭赵之目的,但威震四方。韩王韩安惧于灭亡,遂遣使韩非至秦纳地请降。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赢政遣使至韩受地,韩遂亡。

十八年(公元前229年),郭开根据秦之意图,诬李牧谋反,赵王信之,遂罢其官。李牧拒不受命,赵王怒而杀之。赢政即令王翦起兵伐赵。次年,秦军攻入邯郸,俘赵王赵迁;赵亡。

秦灭赵,军至燕南界。燕太子姬丹震惧,遂派卫人荆轲入秦,诈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县一带)地图及秦降将樊於期头。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轲至咸阳。政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轲于图中夹带匕首,乘机行刺,政惊起,环柱而走;政左右以手搏之(秦制,群臣上殿,不得带兵器),政拔剑断轲左腿,后又支解其体,并命王翦伐燕。是年冬,秦军大败燕军于易水之西(在今易县境),继克燕都城,燕王及太子东走辽东。秦军立即转兵南向以攻楚。

攻楚,必先灭魏(魏位赵、楚之间)。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赢政命王翦之子王贲伐魏。三月,魏王魏假出降。

魏国既灭,秦军即攻楚。早在赵国灭亡之后,赢政至前线劳军.曾问计于年轻将领李信:“吾欲伐荆(庄襄王讳楚,故谓楚为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信曰:“不过用20万。”政问王翦,翦曰:“非60万人不可。”政曰:“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20万人伐楚。翦则谢病回归故里频阳(今陕西富平县)。

李信伐楚,先破楚军于平舆(属今河南省)。继因情报不灵,轻兵东进至颍上(属今安徽省)。楚将项燕乘机大举反攻,秦军仓皇不能成阵,损失甚大,被迫退出楚境。

李信败归,赢政甚为震怒。亲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以病为由,拒之。赢政坚持要翦挂帅出征。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赢政许之,并于王翦出征之日,送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翦果不负所望,于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俘楚王芈负刍以归。

楚既灭,赢政旋命王贲攻辽东。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俘燕王姬喜。

秦灭韩、魏、赵、燕、楚五国,历时15年。在此期问,齐王田建坐视不救,又不战备,只图享乐。而早有志灭齐之赢政,在攻灭他国之时,用重金收买齐相后胜,又凡齐国宾客去秦者,亦多与赂金。因之受秦赂者,日以劝齐王事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临淄。太平已久之齐民,惊慌恐惧,无有敢抗拒者。王胜乘机劝齐王出降。秦伪许封齐王地五百里,齐王遂降;秦迁其于共地(今河南辉县),置于松柏之问,饥饿而死。

六国既灭,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又欲传至万世,乃自号始皇帝,自称“朕”,并令自此纪年皆以十月为岁首。

P2-4

序言

一,《中国皇帝》是在史事方面对中国历代皇帝进行综合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历代皇帝,按其朝代顺序编次。对每一皇帝均略述其生平梗概、主要事迹、重大举措,评论其为君之道、成败得失、是非功过,意在阐述历史经验教训。

本书还记录了皇帝在位期间发生的大事;注意了皇帝之间、朝代之间的衔接;而且每一朝代都有一个总的介绍,所以它又具有中国通史的某些性质。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历史典故和宫廷趣闻。

二,本书主要收录“二十五史”本纪中所记皇帝。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灭亡,在神州大地上,曾有过68个皇(王)朝和384个帝王,其中皇帝334个。我之所以只收录217个,是根据“二十五史”确定的。

“二十五史”本纪所记皇帝共221人(北魏始自道武帝)。属下列情况者,本书未予收录:一是,死后追封为皇帝者;二是,北魏统一北方前,即公元439年前之北魏皇帝:

另外,本书收录了未列入“正史”本纪之王莽、刘玄(更始帝),以及三国时蜀、吴两国之皇帝。

根据上述情况,本书共收录自秦始皇至清宣统帝年间217位皇帝。

三、本书以“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为主要材料来源。明、清两代,还重点参考了《明史纪事本末》和《清代通史》。

有的读者提出为什么要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其实是类似于《三国演义》所采用的通俗的文言文)?其理由有二:

一、真实准确,是编著历史书的首要原则。我们过去(“五四”运动以前)的史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文言文中有许多词是一词多义,要将其准确地翻泽成白话文是十分困难的,搞不好可能事与愿违,损害其原义。

二、文言文是我们使用了数千年的书面语言。它经过长期演变,已十分精练优美,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炎黄子孙应当继承、弘扬。另外,由于文言文精练,还可以大量减少篇幅。当然要尽量通俗化,如果无法通俗化,我就采取注释的办法,使一般读者能基本看懂。

我非史学工作者,知识有限,离休之后才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阅读史料,进行研究。历代皇帝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因而写中国皇帝,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写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加之我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难以尽读,故错误疏漏之处肯定不少,恳请读者和历史学专家批评指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有几十位同志曾以各种形式给我以帮助,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万延龄,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打印、校对,我是无法完成这一繁重任务的。

               邹元初

               200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