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是一部中国宰相个人史,全书收录了自秦迄清宰相173人,并对这些政治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宰相(精)/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邹元初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宰相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是一部中国宰相个人史,全书收录了自秦迄清宰相173人,并对这些政治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内容推荐 由于宰相这个特殊的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宰相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皇帝终成伟业,如秦之吕不韦、李斯,汉之萧何,唐之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等等;但也有像赵高、秦桧、严嵩这样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的宰相;当然还有一些无所作为的宰相,究其原因:一是本身才智平庸;二是由于皇帝专权,或者昏庸残暴,而无法发挥作用;三是有些人(主要是宦官、外戚),官虽不大,但权力很大,往往权过宰相,宰相虚位而已。因此一个宰相要有所作为,不但要有过人的胆略,还要有一个开明的皇帝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三者缺一不可。 本书是一部中国宰相个人史,全书收录了自秦迄清宰相173人。全书对这些政治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目录 前言 解读《中国宰相》 秦 吕不韦 李斯 汉(西、东汉) 萧何 曹参 陈平 公孙弘 魏相 丙吉 黄霸 韦玄成 匡衡 薛宣 翟方进 朱博 窦融 第五伦 郑弘 袁安 杨震 李固 杨秉 陈蕃 桥玄 王允 皇甫嵩 曹操 三国 陈群 司马懿 曹爽 司马师 司马昭 诸葛亮 蒋琬 费祎 董允 顾雍 步骘 陆凯 晋(西晋、东晋) 荀勖 张华 王戎 裴楷 王衍 王敦 王导 温峤 庾冰 何充 谢安 王恭 南北朝 王弘 刘湛 何尚之 徐湛之 袁粲 褚渊 萧嶷 王俭 柳世隆 沈约 徐勉 朱异 徐陵 江总 古弼 崔浩 高允 元澄 元勰 于忠 斛斯椿 高欢 高澄 宇文泰 杨情 高睿 斛律光 祖埏 宇文宪 隋 高颎 苏威 李德林 唐 裴寂 刘文静 裴矩 房玄龄 高俭 长孙无忌 杜如晦 魏徵 马周 褚遂良 狄仁杰 姚崇 朱敬则 张柬之 宋璟 张说 张九龄 刘晏 杨炎 韩混 李泌 李吉甫 李绛 裴度 牛僧孺 李德裕 李训 崔胤 五代 敬翔 桑维瀚 苏逢吉 冯道 宋(北宋、南宋) 范质 赵普 吕蒙正 吕端 李沆 寇准 王旦 王曾 吕夷简 文彦博 韩琦 王安石 司马光 李纲 吕颐浩 赵鼎 留正 文天祥 辽(契丹) 韩延徽 萧思温 张俭 萧孝穆 金 完颜宗瀚 韩企先 张浩 仆散忠义 纥石烈良弼 徒单镒 术虎高琪 元(含蒙古) 耶律楚材 史天泽 哈剌哈孙 拜住 燕铁木儿 伯颜 脱脱 明 李善长 杨廷和 杨一清 谢迁 夏言 徐阶 张居正 叶向高 顾秉谦 杨嗣昌 范景文 清(含后金) 范文程 洪承畴 魏裔介 傅恒 刘统勋 阿桂 松筠 王鼎 穆彰阿 奕 翁同和 荣禄 试读章节 吕不韦 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人。因往来贩贱卖贵而成为阳翟(今禹县)巨商,家有千金。 不韦虽为商人,但具有政治家眼光。他调查研究了七国情况,对七国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深知秦自商鞅变法后,经过一百余年的治理,版图广大,国力富强,政局稳定,制度先进,一跃而为七国之首,具有统一六国之条件,有着无限发展前途。因而决心插手秦国事务,在政治上一显身手。问题是从何处着手? 机遇总是给与有志者。时有秦赢柱(时为太子,后为孝文王)之庶子赢异人(后改名子楚)为质于赵,居于邯郸。因秦数攻赵,赵人以非礼待之,异人处境十分困难。不韦以此乃奇货,有利可图,决定予以利用。 异人回国掌权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因为异人的祖父昭襄王虽已年老,但太子(异人父)有子二十余人,异人居中,又不见幸,久质于赵。如果此种情况不改变,太子即位后,异人不可能为嗣。不韦了解秦国内情,太子所爱华阳夫人无子,可以通过华阳夫人说服太子,立异人为嗣。不韦遂往见异人,日:“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并表示愿意至秦为之游说。异人日:“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异人,令广结宾客;又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至成阳,见华阳夫人之姊,即以献之,并誉异人之贤,宾客遍天下,常日夜思念太子及夫人。夫人得知,大喜。不韦又使其姊谓夫人日:“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则爱弛。今夫人爱而无子,不以繁华时早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以为嫡,即色衰爱弛,虽欲开一言,尚可得乎!今子异人贤,而自知中子,不得为嫡,夫人诚以此时拔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也,则终身有宠于秦矣。”夫人以为然,乘机言于太子,太子许之,并请不韦傅之。 自是不韦专讨异人欢心。不韦有妾赵氏,姿容绝美,又善歌舞,且有身妊。异人见而请取之,不韦徉怒,既而献之。异人遂以赵氏为夫人,生子政,是为始皇。不韦还尽力使异人能早日返回秦国。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邯鄣,赵人欲杀异人。不韦行金六百斤与看守者,异人得以逃至秦军。 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十月,异人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实现自己的诺言,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 不韦为相后,大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起用老臣宿将,安定内部;广罗人才,委以重任。继而灭东周(都于今巩县),伐韩、魏,扩张领土。伐魏期间,使用离间计,致信陵君(魏无忌,魏宗室大臣、上将军)去位。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异人死,太子政立,时年13。国事皆决于不韦,号称“仲父”。不韦主政期间,屡兴兵伐赵、魏、韩、楚,并败诸侯联军于嵩山(在今登封县北)之东,秦之国土继续得到扩展。他还重视水利建设,完成泾水之渠。 时魏信陵君、楚春申君(黄歇,楚国大臣)、赵平原君(赵胜,赵宗室大臣)、齐孟尝君(田文,曾任齐相),轻财下士,门下食客各至数千,不韦以秦之强,自羞不如,乃招致士厚待之,至食客3千;又见诸侯多辩士,苟卿(苟子,又名苟况)著书(著有《苟子》一书)布天下,亦起仿效,使宾客合先秦各派学说,编著《吕氏春秋》。全书26卷,内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20余万字。内容以儒、道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之言,引征古史旧闻、天文、历数、音律等知识,为杂家代表作。书成,布告咸阳市门,悬千金于其上,延请诸侯、游士、宾客,声言: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不韦权倾一时,家僮万人,又与太后私通。至政年壮之时,太后淫乱不止。不韦恐事发,祸及己,乃以舍人缪毒,去须眉,假充宦官,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从此,政事皆决于毒。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政知赛实非宦者,决定治之。毒惧,发动叛乱。叛乱迅速被镇压,毒被裂,灭三族。事连不韦,政以其奉先王有功,又说情者众,遂免相,迁于洛阳。 不韦在洛阳,宾客盈门,争相邀请。十一年(公元前236年),政恐其为变,乃赐书日:“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不韦忧惧,恐诛,遂于往蜀途中,饮毒酒而死。 不韦是开秦帝业者之一。他首以商人和政治家眼光,为赢异人归国而积极活动,终使异人嗣位为君。继又辅佐赢政,终成帝业。纵观不韦一生,从商人至政治家,不但富于谋略,而且具有经济头脑(修建水渠)和学术见解(著《吕氏春秋》)。但功高震主,终致丧命。 李斯 楚国上蔡(在河南上蔡县西)人。少时曾任小吏,后从师大思想家苟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以楚王不足共事,而六国又皆弱小,无可为建功者,决定人秦。临行,辞于荀卿,说入秦之由:“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至秦,秦王赢子楚(庄襄王,原名异人)死,斯乃求秦相国吕不韦,欲为其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秦王侍卫官)。自是,斯得以有机会向秦王继位者赢政进言,阐述其政治见解,建议:立即并吞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日:“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斯之卓越见解,得到政之称赞,即拜为长史,听其计,暗派能言善辩之士,携金玉游说六国,收买权臣、名士,离间其君臣;能收买者则收买之,不能收买者则暗杀之,然后派良将进行征伐。在军事上,秦王亦从李斯之谋,远交近攻,先灭韩国,再攻两翼,最后灭齐。 韩国为推迟秦军之进攻,派水工郑国至秦,游说秦王征调民工,兴修水利,以消耗秦之国力。工程进行中,秦王有觉;秦宗室大臣亦皆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逐客令,斯亦在逐中。斯上书陈逐客之弊,书日:“昔穆公(秦国君,赢任好)求士,西取由余(名士)于戎(古族名),东得百里奚(名士)于宛(地在今南阳市),迎蹇叔(名士)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秦国君,赢渠梁)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秦国君,赢驷)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事秦。昭王(秦国君,赢稷)得范睢(名士),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今乃弃黔首(平民之意)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借寇兵,赍盗粮者也。”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秦王悟,即除逐客之令,召还已至骊邑(在今陕西临潼县东)之李斯,复其官,旋任之为廷尉。 秦王在李斯等人之辅佐下,历时20余年,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自尊为始皇帝。时天下虽然归于统一,但统一以后实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斗争异常激烈,丞相王绾主张周代的分封制,且受到群臣的支持。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李斯坚决反对,力主郡县制。始皇终从李斯之议,不立子弟为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乡、亭、里,组织十分严密,构成一部完整之统治机器。郡县制,开中国历史之先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有不少制度,不但为汉唐以后各封建皇朝所采用,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李斯的才能为始皇所欣赏,遂迁丞相,封为通侯。但关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之斗争并未结束,斗争还十分激烈。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师古和分封子弟的问题。李斯反对更加坚决,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相与非法教人。”他力主采取极端措施:“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致始皇有焚书坑儒之举,被坑儒生460余人。 三十七年(公元前21O年)初,李斯、胡亥(始皇少子)和中车府令赵高从始皇出游。七月,始皇病死沙丘平台(在今河北广宗县)。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大卧车中,运往咸阳,外人莫知其死。 早得幸于胡亥之赵高,深恨大臣蒙毅曾治其罪(初,毅以高应死,始皇赦之),乃说胡亥,请伪造诏书,以始皇之命,诛扶苏(始皇长子),立胡亥为太子,并日:“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胡亥然其计。高遂与李斯谋,斯始不同意,认为系“亡国之言”。高日:“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蒙毅之兄,秦将领)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斯自以为才智与威望不及蒙括,扶苏即位于己不利,乃许之,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蒙括死。胡亥遂即皇帝位,是为二世皇帝。 在胡亥的残酷统治下,民不堪其苦,纷纷起义。胡亥面对危机,不是引咎自责,而是多次大声责备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斯惧而不知所出。但斯本性贪图爵禄,力图自保,乃阿胡亥之意,提出“独断于上”,“行督责之术”,“灭仁义之途”,“绝谏说之辩”。胡亥悦,于是督责益严,誉课税重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伴于道,死人堆积于市。 李斯虽然阿胡亥之意以讨欢心,但仍处危境之中。时已掌握实权之赵高,亦图谋害李斯。高设下圈套,故谓斯日:“关东群盗多,今上急欲发徭,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斯不知是计,对日:“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宫。吾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闲。”高当即表示愿为效劳。 一日,胡亥正与宫女寻欢作乐,赵高使人告李斯:“上方闲,可奏事。”斯即至宫门,要求拜见。如此者三。胡亥怒日:“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高趁机进言:“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并言斯子李由(三川守)与陈胜(起义军领袖)相勾结。胡亥信以为真,使人查由。斯得知,怒而上书,极言高之短。胡亥极爱高,恐斯杀之,乃将此事告高。高日:“丞相所患者独高。”于是,胡亥先撤斯丞相之职,降为郎中令,继而以谋反之罪使高治之。高收捕斯之宗族宾客,经严刑拷打,被迫招供。斯上书自陈,高以囚徒不得上书为由,弃之不奏。高还使其宾客十来人,诈为御史、侍中,轮番对斯进行残酷审讯,斯均以实对。后胡亥使人验之,斯以为如前,终至诬服,被腰斩咸阳,夷三族。 李斯才智过人,辅佐始皇,终成帝业。秦帝国政制之建立,农田之开辟,水利之兴修,以及北防匈奴,南开百越,皆为斯谋画之功,但焚书坑儒实为愚蠢之举。又斯本性贪图爵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早在人秦之初,就曾置同窗好友韩非于死地。非,出身韩国贵族,与斯同出荀卿门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我国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力主变法。始皇慕其名,邀请至秦。非至秦,献统一之策,斯嫉之,谓始皇日:“韩非,韩国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韩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始皇以为然,下令治之。斯为促其早死,使人送毒药,非死狱中。斯此种贪图爵禄,嫉贤妒能之恶劣品质,不但危害了秦皇朝,也断送了自己。 P1-5 序言 《中国宰相》既是一部中国宰相个人史,也是对《中国皇帝》之补充。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宰相173人。 历代中国宰相很多(大约有1500多人),本书择其要者而录之。所谓要者:一是名相;一是同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者;一是具有某些特点者。已收入《中国奸臣》者,本书不再收录。 宰相一词,始于战国。《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从词义来讲,“宰”为主持,“相”为辅佐。后用以指历代辅佐皇帝、统领百官、总揽政务之行政长官。 中国宰相制度很复杂,它变化频繁,既无定名,也无定员,职权范围也时有变化。 历代中,除辽代没有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而仅作为通称外。其他朝代具体名称则因时而异,如秦、汉之丞相、相国,唐、宋之三省长官、同平章事。明、清之大学士。 无定员,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又一大特点,或一人,或二三人,或四五人,唐玄宗初,竞多达17人。 从权力来讲,“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史》卷114)。人们也曾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由于宰相这个特殊的位置,在中国历史上,确有不少宰相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皇帝终成伟业,如秦之吕不韦、李斯,汉之萧何,唐之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等等;但也有像赵高、秦桧、严嵩这样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及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破坏的宰相;当然还有一些无所作为的宰相,究其原因:一是本身才智平庸;二是由于皇帝专权,或者昏庸残暴,而无法发挥作用;三是有些人(主要是宦官、外戚),官虽不大,但权力很大,往往权过宰相,宰相虚位而已。因此一个宰相要有所作为,不但要有过人的胆略,还要有一个开明的皇帝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三者缺一不可。 我在编著此书时,遇到很多困难,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时间长达五六年。虽力争编好,但总不尽如意。瞿林东、杨燕起两位先生看了书稿后,提了一些很好的意见。我修改了两次,删除172人,篇幅压缩了近一半,结构上也作了很大的变动。应该说修改后的稿子比初稿进步不小,但错误和不完善之处肯定还有,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邹元初 200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