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医养生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林青//陶然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通俗地解答了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从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入手,归纳了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即“养心、养性、养病”的三大原则。对于人们所关注的养生方法,从“延缓衰老。充实生命内涵”的要求出发,翔实地介绍了理解身体健康信号,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养生方法。既收集了前人与近代中医养生的典范人物,也荟萃了大众所景仰、向往的长寿明星。力求在严谨的中医养生理论和严格的养生方略的推介中,融合更多的养生趣味。

内容推荐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热爱生活的各个阶层的人们提供一部具有操作、对照、指导意义的适用书籍。全书从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入手,归纳了中医养生的核心内容,即“养心、养性、养病”的三大原则。对于人们所关注的养生方法,从“延缓衰老、充实生命内涵”的要求出发,翔实地介绍了理解身体健康信号、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养生方法。并对养生的“顺时规律、动静规则、娱乐定理、饮食体系”做了细致的介绍和推荐,以利于读者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体质条件并且切实有效的自我养生经。

本书的选材内容广泛地吸收了古今养生名家的学理精髓。力求通俗地解答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既收集了前人与近代中医养生的典范人物,也荟萃了大众所景仰、向往的长寿明星。力求在严谨的中医养生理论和严格的养生方略的推介中融合更多的养生趣味。以便让更多的人群在养生中快乐、在快乐中养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第1章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一、什么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

二、“德者高,仁者寿”的本质道理

三、用精神引领时光

四、颐养天年,我该怎么做

五、谁采摘了最大的“寿桃”

第2章 中医养生的三大原则

一、养心、养性、养病,三足鼎立

二、“三养”原则的特点

三、“三养”原则延续的变迁

四、“三养”原则包涵的观念

第3章 充实自我生命的内涵

一、中医养生对生命的认识

二、尽力拓展生命时空

三、让人自信的心理年龄

四、中医养生对自然的认识

五、抵抗衰老是养生的关键

六、正视生命,需要宽容

第4章 确立自我独特的养生经

一、中医养生,因人而异

二、顺应人体生物钟

三、理解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四、癌变病症的特殊信号

五、确立自我独特的养生经

第5章 养生之道,道在何方

一、养生之道,道法自然

二、中医养生:教你平衡阴阳

三、中医养生:教你理解五行

四、中医养生:教你把脉气血

五、中医养生:教你疏通经络

六、中医养生:教你滋养五脏

第6章 养生当养心为上

一、心是主宰

二、护心健脑,养生之要

三、养心要诀

四、养心合理膳食

第7章 养生宜养性调和

一、“养性”包涵哪些内容

二、“养性”重在调和性情

三、“养性”旨在治“未病之病”

四、“养性”在房中

第8章 养生以养病保障

一、从中医病理角度看“风”

二、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三、有病早治原则

四、提升你的免疫力

五、对症施治巧用药

六、病愈康复重在养

下篇

第9章 养生顺时规律

一、时令养生:春

二、时令养生:夏

三、时令养生:秋

四、时令养生:冬

第10章 养生动静规则

一、运动静养两相宜

二、生命在于运动

三、把握运动的度

四、运动养生的形式

五、元气滋养归于静

六、选择静养之境

第11章 养生娱乐定理

一、体会养生的快乐

二、在智慧中涵养性情

三、在线条中张扬个性

四、在音符中舒缓节奏

五、在棋趣中回味岁月

六、在园林中回归自然

七、在山水中放达襟怀

第12章 养生的饮食体系

一、食补与药补相得益彰

二、食补体系

三、药补体系

四、茶补体系

五、酒补系列

第13章 养生的五大败笔

一、信奉“仙丹”“灵药”

二、进补与排毒的错位

三、失控的情绪

四、忽视“亚健康”

五、轻视对危害的避让

试读章节

大德必寿。孔子一生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认为“君子怀德”,“大德必寿”。因为有德之人,心境坦然自若,以仁待人,没有嫉贤妒能之忧虑,没有七情六欲之干扰,健康长寿自然必得。小人则相反,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耗心伤神,必与健康长寿无缘。故孔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尤人”。一次,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孑L子知道后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他经常教育弟子们也要养成开朗的性格,告诫他们要“君子坦荡”,“乐以忘忧”。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造福于民。他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80名美女歌妓。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孔子屡屡劝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知足不贪。孔子在个人修养上时时以“克己”来约束自己,从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孑L子周游列国时,见到齐景公,齐景公仰慕他的学识与品德,要将凛丘那个地方送给他,作为他的养生之资,他婉言推辞,没有接受。他回来对学生说,无功受禄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可受,并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历代养生家和医生都非常重视道德的修养。古人云:“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体貌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有些养生家把养德作为养生的前提,作为传授养生术必须具备的条件。历史上很多养生家和医家,如孙思邈、叶天士等人一生修身洁行,性善德高,医德高尚,获得“善人”、“救星”、“菩萨”等美誉,这也是他们能享高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所谓“厚德载福”,即及此意。封建社会的养性、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里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便可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喻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仁者和智者一般都身心健康,享尽天年。孔子“仁者寿”之语,“智者寿”之说,几乎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那么,品德高尚的仁者和才学超群的智者为什么会长寿呢?

关于前者,可用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来解释。汉代董仲舒亦认为:“仁者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关于后者,则可用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来说明,“智则知所以持矣,知所以持则知所以养矣,荣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故能久长而不弊”。

事实也正是如此,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注重修身养性者,几乎个个健康长寿。孔子活到72岁;孟子、庄子活到83岁;墨子享年92岁;荀子活到75岁。而这些人正是主张修身养性以保养身体的仁者。

由上所述,概括起来,仁智者之所以长寿,在于他们善于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先要培养高尚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视修身养性,认为人性生来是纯朴无邪的,但由于外物的引诱和嗜欲的侵害,会变得忘本失真,因此主张返璞归真,并为此而提出用“仁、义、礼、乐”来抵制“争、失、淫、忧”。我国古代的许多医学家也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这一健康原则。唐代的孙思邈要求人们“习以为性”,即形成一种有利于培养优秀品格的养生模式,他在文中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为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段话生动而细致地分析了修身养性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道理。

古人将“十二少”作为修身养性之法,这十二少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

“十二少”对日常养生确有借鉴价值。可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修身养件,则可长寿健康。

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