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的那片树林
李建松
我家门前有一片树林。
我不知道这片树林萌生于何年何月,听爷爷说,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块儿生、一块儿长。庄稼人盖房子、打家具、修犁把……都赖于她。爷爷还说,我们村风水好,就是因为这片树林的缘故。因此,我从懂事起,就对她怀着一种对母亲一样的心情。
这片树林很大,谁也没有丈量过有多少亩,反正从北向南是望不到尽头的。听大人们说,树林里还生长着灵芝,人吃了它,会成仙的。于是,我常常独自一个人跑到里面去,找呀找呀,但终归没有找到过灵芝。
每年杨柳吐芽的时候,树林里就开始热闹了。在这里栖息的越冬的鸟儿,抖抖身上的尘土,开始引吭高歌;陆续而来的候鸟,不断加入这支歌唱大军。于是,这片树林里便整天传来抑扬顿挫的歌声。树林中间,穿过一条小河,它一年四季细流涓涓,家乡的老人便给她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涓河。在离小河很远处的树林里,仍能听见河水哗哗而流的声音,宛如旷野里传来的小夜曲,悠扬清脆,悦耳动听。这时,你只要学几声鸟鸣,便立刻引来各种鸟儿的吟唱,有时像波涛此起彼伏,有时像二胡缠绵独奏,有时像碟儿铮铮作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这片树林,也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乐园。春天掏鸟窝,夏天捣蜂窝,秋天采蘑菇,冬天雪地里捉野兔。只要一走进树林,里面便有无尽的乐趣。我们有时搞爬树比赛,皮肤划出了血也毫不在乎。有时摇旗呐喊把一只野兔吓得落荒而逃,其乐融融。有时捉迷藏捉不到人,气得号啕大哭。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当我的母亲第一次把我抱到学校里的时候,我立刻意识到我的乐园离我而去了,心里十分难过。然而,学校究竟关不住我的童心。我常常不顾一切地逃学,跑到树林里玩上一天,因为我实在舍不下我的小鸟、野兔和潺潺而流的涓河……
然而,我九岁的那年冬天,第一场雪刚过,我正要和我的小伙伴们去树林里捉野兔,父亲叫住我,沉痛地对我说:“不要去了,树林今天就开始伐了。”我不明白人们究竟要干什么,跑出去看,只见一棵棵树轰然而倒,我心疼地流下了眼泪。我的乐园,就在这个阴沉的冬天,被粉碎得无影无踪了。
第二年春天,这里只剩下一片白花花的河滩。我的可爱的涓河,也像得了病似的,奄奄地时断时续地流着。我无数次跑到这片河滩上,寻找我逝去的乐园,可是眼前只有一片被大风卷起的尘土……
今年暑假回家,脚一踏上故土,我便惊呆了:原先那一片白花花的干裂的沙地,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渠包围着。绿油油的玉米刚刚盖过地面,充满勃勃生机;涓河两岸犬牙交错的河滩和淤泥,也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整齐齐的平地,上面覆盖着一排排葱郁的杨树。
我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十多年了,我每次见到的都是一片白花花的沙土和荒凉的沙滩。如今旧貌变新颜,我恍惚中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时代,在那片清凉的树林中悠闲地唱歌,欢畅地追逐着野兔……
惊喜中,我兴奋地走向那片幼林,在一块碑前,我读着:
“……公元一九八九年中秋,涓河两岸的人民还未从农忙中歇过身来,一万五千人就挥汗上阵了。他们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少年,为着涓河的新生,奋战了40天,疏通了20公里河道,动用了500多万方土石,营造了5000亩河滩地。第二年春天又奋战了20天,不辞辛苦,迎着烈日和干风,植上了50万株小树,绿化了5000亩河滩。他们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施肥、浇水,使树苗成活率近100%。汗水没有白流,涓河两岸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一座绿色工厂,为家乡大地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硕的财富……” 燕归来
胡兆燕
两年前一个春天,树还没有绿透,一对燕子飞到我家的阳台,沿着废弃的灯罩用唾液和草叶垒了个坚固的巢。
不久,它们不再害怕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每次回巢,它们总是在离得很远的天空啾地啼一声。像我每次回家都要说“我回来了”一样。
夏初,小燕子诞生了,四只。老燕子不辞辛劳地往返数十回,捕来小虫,一口一口地喂等在巢口的雏燕。累极了,就在阳台的铁丝上站一会儿,把头埋在翅膀下。偶尔脱落下来的羽毛飘在地上,有红红的颜色,我怀疑是血。母亲在地上撒了些小米,可燕子不吃,非要自己亲自捕虫来喂孩子。母亲有次看呆了,讷讷地说:“咋和人一样呢?”
母亲总觉得这小生灵是披着羽毛的神仙,一个心眼儿认定它是冥冥中超自然力送给我家的礼物。小燕子练飞回来晚了,她要关切地问一句“小燕子怎么还不回来?”(因为这恰巧是我的小名,我常常惊愕一下,才懂得母亲的意思。)白天麻雀来占巢,她大呼小叫急忙赶走它们。
冬天很快就来了,第二窝雏燕也已羽翼丰满。适逢假期,我在南方游山玩水,接到父亲来信,“你母亲身体欠佳,刚退烧,平日无事就看咱家的燕子,它们总是忙忙碌碌,有意思。小燕子已会飞了。”我想起父母亲的白发,马上提前买票回家。
第二年春天,母亲早早把燕巢打扫干净,怕麻雀再来侵占,往里面塞上棉花。终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燕带着一家飞回来了。窗外又响起了啾啾的燕声。父亲说:“没错,是它们,声音还是一样。”母亲说:“回来了好,燕子考试就有把握了。”
接下来的是高考的拼搏。沉重的书包,沉重的大脑,沉重的心。心绪烦乱时,走到阳台上,看看小燕子,它们根本不害怕我,踩着铁丝像个杂技演员,晃呀晃的,晃得我的心立刻喜悦起来。
八月发榜,我如愿以偿。正收拾行囊,父亲忽然惊呼:“哎呀,燕子吊在窝上了。”天哪,燕子的一只后腿不知怎的被粘在窝上,腿拉得老长,两个翅膀像被狂风吹动的树叶一样,拼命地拍打,燕子一家都急坏了,大叫不停。一声声惨叫直揪我心,我急得掉下泪来。母亲忙得团团转,够又够不着,眼睁睁看着它的翅膀无力地垂向地面,肚子一起一伏,微微地抽搐。我飞快地借来梯子,才发现狭小的阳台根本无法安放。燕子已经不再扑腾了,哀鸣已细微得听不见了,它的黑眼睛里有什么一闪一闪。我的泪涌了出来。
没办法,我终于下了决心,把窝捅掉!母亲一个劲儿地嚷:“少捅点儿,少点儿啊!”巢被捅下一大块,燕子的眼里垂下了两点莹亮的晶体,这是燕子仁慈的、智慧的、吉祥的、精灵的眼泪啊!这是对爱的回答!我的泪又下来了。
燕子终于得救了。
远望疾飞而去的燕群,我依偎着父母亲,静默……
一个有露水的美丽的早晨,窗外忽然响起了呢喃燕歌。我惊喜地朝窗外望去,一只燕子正盈盈落在铁丝上唱歌。我家的燕子又回来了。P6-P10
纪宝成校长莅任之初,即提出了编辑一套“人大文化丛书”的建议,目的是展现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员工在“铸造伟业的历史进程中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馨香的校园文化氛围”(《求是园诗词选集·序》)。五年前,作为“求是园文化丛书”的第一种,《求是园诗词选集》出版。今天,当中国人民大学喜迎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又选编了这本《求是园散文选集》。
这本散文集共收文章120余篇。作者有在职或已经离退休的教师,有在校生,也有校友,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作家,散文不过偶尔为之,或因物起兴,或触景生情,或遇事抒怀,无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不得不发者,必吐之而后快。因而其文章,尽管题材或有宏大与琐细、严肃与轻松之不同,文笔或有老到与稚嫩、飞扬与沉实之差异,但却绝无无病之呻吟,而俱见真情之流露;绝无矫揉造作之浮词,而俱见社会人生之本色。
本书的选编,最基础也最费时的工作是征稿。衷心感谢文章的作者们,无论教师、学生,还是校友,听说为了校庆要编这样一本散文集,都给予了热烈的响应与支持,否则,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汇聚到那么多稿件的。校工会的同志在征稿过程中,联系作者,誊录来稿,核实情况,付出大量辛苦。之后,选择用稿,商榷框架,斟酌体例,也是由校工会总其责,而由文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几位教师任其事的。人大出版社的同志也参与了选稿,他们还承担了最后的审读稿件、文字校订、版式设计等等工作。总之,本书之成,凝聚了众多人大人的心血。
尽管所有参与选编的同志都精益求精,但是与我们的初衷相比,本书仍有不足。特别是由于时间匆迫,征稿不甚广泛。如果假以时日,将会征到更多精彩的稿子,而尽可能少一些遗珠之憾。
本书虽未能尽如人意,但我们仍然非常珍视它。我们愿意把它当做一束鲜花,敬献给所有深爱着人大的人们,愿意把它当做一份薄礼,敬献给人大的七十华诞。
送您一盆水仙花
飞水潭的风景
林中速写
我家门前的那片树林
燕归来
难忘小站
情独钟书
东湖夏雨
珍藏
卖车买书记
邀你到江南
负笈岁月
访莎翁故居
乡居的日子
秋日片思
就恋那一星星绿
泥泞
漂泊之声
白衣飘飘的年代
苗寨情思
访泰姬陵
草原魂
春之性别
龙舟
蒙古袍
圆
访问以色列随感
在六月的阳光下
眼镜
尼加拉瀑布十绝
阳光的味道
绿杨城郭忆扬州
老树
故乡棋阵
四十不惑
吾与富士山神交久矣!
生命如此透明
哈瓦那散记
敢爱敢当——一个新妈妈的手记
静静的白马寺
奥林匹亚访古
关于结婚
树叶
故乡的雨
送您一盆水仙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夜
不朽师魂
大无大有
谈谈“科研观”
毛主席批示之后——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我所见到的中国留学生
谒访聂耳终焉之地
怀念邓小平同志
台湾印象
剃头痛史
大无大有周恩来——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
觅渡,觅渡,渡何处
心醉树下
说真话和勇气与智慧——《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序
恐惧帮你窥见生命的真相
不怕、不恨、不悔
老百姓是个冤大头
难忘的陕公校歌
回忆扭秧歌的日子——联大生活片段
连搭杂记
奔向根据地——访原总务处处长何夷平
抬棺小记——访图书馆原馆长程德清
夜闯平汉线——档案系原党总支副书记刘正业的回忆
幸存者
选择——徐伟立老人谈走上革命道路
珍贵的纪念
吴老和司机
记忆中最为壮丽的篇章
人民大学的精神气质
难忘的陕公校歌
石兽
我的老师何干之
陕北三章
哦,“织染局”!令人怀念的“织染局”!
文老师写的“班歌”
并非遥远的岁月
墨余随笔
无尽的怀念
李多奎轶闻
板书
百家廊记
天路流浪——高更
拜访余光中先生
科学研究的艰苦岁月——怀念胡华老师
我选择了历史专业
圆明园与大观园
“奇异果”的奇异变迁——猕猴桃漂洋过海回归散记
满城尽带黄金甲
好大一本书
你横着切过苹果吗?
有志者事竟成
我的昆虫记
故乡草木状
“女性拯救人类”的悲剧性——读《劳伦斯评论》
文人难得身后名——忆念赵澧先生
我的读书生涯
书斋回首
瓷片的回音
大足石刻的美学断想
墨余随笔
斜阳系缆——漫谈历史中的俞平伯
帝王心理与文字狱
一直在路上寻找远方
家居北京
大三情缘
父亲与儿子
洮河流珠时
向往人大的孩子
期望
雪中废园
老榕树
让我们举杯
父亲的第一个电话
筒子楼的喜剧
走进音乐
有你陪伴的六年
一直在路上寻找远方
关于一只松鼠的札记
说吧,记忆
回家
惊蛰
沉默的祈祷
桥
含羞草的蜕变
梦
等火车
后记
2007年元月,一场瑞雪喜降北京,古城银装素裹,把人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的境地。当我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门,映入眼帘的“实事求是”校训石,像一只洁白的小船,驶进了新的一年。师生们从这个端庄朴实的校门进进出出,转眼已过去几代人。一队队新生满怀希望地踏进校门,一批批毕业生又恋恋不舍地告别校园。光阴荏苒,岁月如流,总有一些珍贵的记忆留在心里。很早以前,我就有这样一个念头:让我们的师生与员工,把经历的岁月做一些点滴记录,将时光赠与我们的珍珠美玉寻找出来,传于后人。
于是,在有了《求是园诗词选集》之后,又有了今天这本《就恋那一星星绿——求是园散文选集》。学校多方征集,广大师生踊跃投稿。静心细读,我真切地感受到,许多美好的心声,穿越了岁月之河与历史风尘,汩汩滔滔地向我涌来。
先是“送您一盆水仙花”。这盆“水仙”原本只是从前的大学生在冬日里互赠情感与温暖的礼物;经历了数十年,如今已化为美好感情的信物,见证了许多人大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人生体悟;她历久弥新,芳香袭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份美好的感情到一片博大的胸怀。人大人不仅将最美的诗情画意,毫无保留地赠与我们,又让我们领略了人生“大无大有”的崇高境界:有国有家,有梦有心;无私无畏,但求真理。
回首逝去的岁月,如同“难忘的陕公校歌”唱道: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
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
如今天各一方的师生,是否可以因为这些精致的短文,团聚在对昔日温暖岁月的回忆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纸上的墨迹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伴随着岁月流淌,“墨余随笔”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感受和那份特殊的心境。
雪还在零零星星地飘落,莘莘学子在眼前进出校园。经过这块“实事求是”的沧桑岩石,他们或许还不懂得其中的血泪与艰辛,但他们却把它当做一只乘风破浪的航船,又扬帆启程。“一直在路上寻找远方”,岂不令人快哉!
平时开玩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人大的特点。我说人大人大,就是人之伟大、心灵高大、理想远大,哪怕处于再弱小、低微的境地,也不放弃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当年的陕北公学,不正是在最艰难困苦的境地中,创造出了一段新中国的神话与佳话吗?
记得有一年秋天,人大迎新生时,校门口挂着这样一条横幅:“天大地大,融入人大”。我说不对,请他们反过来,改为“融入人大,天大地大”。人大在北京、在中国、在全世界只是方寸之地,面对江河湖海,仅仅只是一条小溪,但我们微小的生命却如冬日水仙,常绿常新,亭亭玉立;我们的生命之河如涓涓细流,汇入人心——“比大海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就恋那一星星绿,就恋那永远的生机;星星点点,生生不息。
2007年1月
纪宝成
当中国人民大学喜迎七十周年校庆之际,编者们选编了这本《求是园散文选集》。这本散文集共收文章120余篇。作者有在职或已经离退休的教师,有在校生,也有校友,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作家,散文不过偶尔为之,或因物起兴,或触景生情,或遇事抒怀,无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不得不发者,必吐之而后快。因而其文章,尽管题材或有宏大与琐细、严肃与轻松之不同,文笔或有老到与稚嫩、飞扬与沉实之差异,但却绝无无病之呻吟,而俱见真情之流露;绝无矫揉造作之浮词,而俱见社会人生之本色。
本书为“求是园文化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飞水潭的风景,我家门前的那片树林,卖车买书记,乡居的日子,漂泊之声,秋日片思,访问以色列随感,树叶,我所见到的中国留学生,谒访聂耳终焉之地,连搭杂记,幸存者,珍贵的纪念,记忆中最为壮丽的篇章,并非遥远的岁月,拜访余光中先生,故乡草木状,书斋回首,父亲与儿子,洮河流珠时,关于一只松鼠的札记,梦,含羞草的蜕变等120多篇文章。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来品读这些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