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老北京的故事》丛书之一。该书以经典建筑为主线,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天坛、北京孔庙、北京国子监、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坛庙宫观和苑囿园林这些古代建筑。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合广大建筑爱好者,尤其是古典建筑爱好者们参考、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城内外(老北京的故事)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张本瀛//康智敏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老北京的故事》丛书之一。该书以经典建筑为主线,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天坛、北京孔庙、北京国子监、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坛庙宫观和苑囿园林这些古代建筑。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合广大建筑爱好者,尤其是古典建筑爱好者们参考、欣赏。 内容推荐 《老北京的故事》丛书以经典建筑、名人踪迹以及旧日风俗为线索,在那些承载过去时代信息,如今或为世人瞩目,或者淡出人们视线的建筑痕迹之中寻觅人文与历史,委婉的文字中间展示的是专属于古都北京的风情。该丛书包括《京城内外》、《名人寻踪》、《北京杂谈》。本书便为该丛书之一。 目录 序 坛庙宫观 法源寺 普度寺 智化寺 妙应寺 潭拓寺 西山八大处 白云观 东岳庙 牛街礼拜寺 天坛 地坛 先农坛 北京孔庙 北京国子监 金台书院 苑囿园林 颐和园 圆明园 中南海 北海公园 景山公园 恭王府花园 玉渊潭公园 樱桃沟 紫竹院公园 陶然亭公园 龙潭湖公园 法源寺 普度寺 智化寺 妙应寺 潭拓寺 西山八大处 白云观 东岳庙 牛街礼拜寺 天坛 地坛 先农坛 北京孔庙 北京国子监 金台书院 试读章节 法源寺 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口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口东侧,是京城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名刹之一,自始建至今已达1:300佘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率领20万大军远征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胜利归来,颁旨在唐幽州城(注:当时的北京归属幽州城管辖)内东南方位修建庙宇以祭祀在这次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但是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颁旨命匠人耗时数年完成了这件拖下来的历史工程,并御笔赐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一次大规模重修以后,寺名改为崇福寺。清初,信佛成痴的顺治皇帝福临降旨在此设立戒坛,还不时前来参加这里举行的多项佛事活动。雍正十二年(1734年),深受先祖讲经事佛影响的雍正亲笔御赐匾额“法源寺”,从此开始起用现名并改为律宗寺庙。乾隆四十三年(1780年),千年老寺重新修缮之后再展灵光,乾隆皇帝在三公九卿的陪同下驾临这处京师著名的佛门圣地并御赐墨迹“法海真源”。 法源寺坐北朝南,风格为长方形的六进式寺庙,建筑整体有机严谨,一座座庙宇前后呼应,气势格外恢弘。一尊尊神态安祥、慈眉善目的佛像,静静地矗立在各座大殿中间及两侧的硬木条案上。循序渐进的一组组平面建筑,采用中国古建筑中的固有定式——中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殴、悯忠台、净业堂、大悲坛、藏经阁,东西两侧为几百问寮房。 高大的山门气势磅礴,游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见到镌刻在山门上方的“法源寺”三个苍劲挺拔的大字。大门两侧矗立着一对威武的汉白玉石狮子,更为千年古刹增加了一种庄严与神秘的色彩。由此拾阶而上,可步入第一进院落,东西两边错落有致,建有钟、鼓二楼,拱卫中间的天王殿。天王殿中安放的是有弥勒佛化身之称的布袋和尚雕像,其背后是韦陀坐像,东西两边则是用青铜铸制的四大天王站立塑像。 第二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也是法源寺最具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之一。高大的殿宇坐北朝南,东西而阔五间,南北进深三间,风格为雕梁画柱、重檐、歇山顶。大殿中心的梁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法海真源”巨型紫檀牌匾。殿宇中供奉着有俗称“华严三圣”的泥塑贴金罩漆像,这是北京佛教寺庙中较为罕见的一组宗教艺术珍品。东西两厢对称,分别安放着栩栩如生的木刻十八罗汉雕像。此外,大殿的石台下面还分别立有六座明、清两朝的石碑,碑内记载了这所古刹悠久辉煌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进院落的主要建筑是观音阁,因殿内供奉一尊雕刻手法极为精致的11面32只手的观世音菩萨像而得名。据有关文献记载,大殿是在唐代景福:年(893年)由唐朝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命人重修悯忠寺时专门在供奉观世音的遗址上修建的,故后人称其为悯忠台。另外,东西两侧山墙上分别嵌有自唐至清几个朝代的碑刻和石雕佛像等,是令人研究唐代幽州城演变及寺史的重要参考实物。 第四进院落为净业堂,这里原本供奉着唐代著名高僧玄奘顶骨佛合利,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军阀混战中,弥足珍贵的佛合利被盗,至今杳无踪迹。1979年,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塑了玄奘法师像、莲花宝座等,与此同时,还特地将不畏千难万险取得真经的高僧玄奘耗尽一生心血辛勤完成的全部译著,以及相关拓片等宗教物品依年代远近在这里予以展示,让中外游人了解玄奘法师的功绩。 第五进院落的中心为大悲坛,现被辟为法源寺佛教文物陈列室。重要的文物有清代初年清圣祖康熙赐予法源寺的上书“存城”二字的黄花梨木匾,现悬挂于殿宇正中间的房梁上。大殿中的一排展柜内,陈列着这座千年古刹在漫长岁月中所收藏的珍贵的线装佛教经书。殿前还并列安放着三件精美的铜制景泰蓝宝塔,上面刻有“大清乾隆乙酉年造”的皇家题款,均是清代官窑巅峰时期的精品。 最后一进院落为藏经阁,分上下两层,东西面阔五问,南北进深三间。阁内除藏有大量珍贵经书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后部供奉的一尊高达7.4米的巨型木制胎金卧佛。这是1979年重新修缮法源寺时特地从位于京城崇文门外的东卧佛寺移来的。卧佛的规制仅次于香山卧佛寺,其头枕吉祥兽,神态活灵活现,憨态可掬,既亲切慈祥又妙趣横生。 在层层递进式的古老庭院里,还有一片历经沧桑、葱郁依然的古木,如植于唐代初年位于大雄宝殿前的蟠虬老松,宋代栽下的粗大侧柏、桧柏和国槐。藏经阁前有一株树龄达几百年的老银杏,硕大的绿色树冠几乎罩住了大半个院落。另外,在这块佛门静土中,历代僧人因地制宜,分别植有多片青竹和丁香。它们巧妙和谐地掩映在庙宇中间的月亮门、回廊等古建筑间隙当中,与象征无限生机、吉利祥和的文官果、海棠、龙爪槐等互为衬托,恰到好处地使得整座法源寺一年四季弥漫在芬芳与清香之中。 据史料记载,这里的丁香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京城遐迩闻名,尤以明清两代举行的丁香诗会影响最甚。每当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仲春时节,文人墨客纷纷云集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赏花、饮酒、赋诗等文化活动。届时热情好客、乐善好施的寺内老方丈已早早吩咐僧人备好素筵,招待社会名流赏花赋诗。1955年,在法源寺创立了中国佛学院,以培养高水平的中国佛教界人才。 法源寺和靖康之变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太宗完颜晟发兵几十万两次长驱南下直取中原,集中东西两路精锐兵马,合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同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攻破汴京。宋钦宗带领文武百官亲自到金兵大营去投降。金兵在大肆烧杀抢掠以后,翌年(1127年)三月,改立宋朝投降派头子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楚。四月初一,金兵掳徽、钦二帝及宋朝宗室、后妃和各级官吏数千人,以及掠夺来的大量金银珠宝、善本图书等向北方撤离。至此,北宋腐朽的统治也彻底宣告结束。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靖康之变”。沦落为阶下囚的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上的最初关押地点就是京城的法源寺,在这里二帝被囚禁长达两年,直到后来金代最高统治者完颜晟颁旨,将此父子俩转押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宋徽宗、宋钦宗最后死于那里。与以上两位懦弱的亡国之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代遗臣谢枋得(号叠山),在与其他大宋旧将奋力抗元失败后退隐建宁(今福建建瓯)的唐石山中,欲再次寻机复兴宋朝基业,但最终不幸被元军俘获,押至大都法源寺中。因敬仰谢枋得的大名,元代统治者软硬兼施,轮番派人劝其降元,均被谢枋得斩钉截铁地拒绝,后来谢在寺内绝食而死。 法源寺和泰戈尔 古刹法源寺迎来的另外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先生。1924年4月上旬,享誉世界文坛的印度哲人泰戈尔长途跋涉来到中国进行访问。印度本就是佛教大国,泰戈尔在1924年4月26日参观了位于京城城南的千年古刹法源寺。当泰戈尔先生兴致勃勃地乘车来到法源寺时,立即被它那宏伟壮丽的传统递进式佛教寺院所吸引。随行的梁思成、林徽音两位建筑学家和徐志摩为泰翁旁征博引,围绕这座古建筑的设计、宗教问题、历史演变、古木花草、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一一进行介绍,使泰戈尔先生对中国佛教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更趋于直观全面,同样也为这座古刹留下了一段中外名人联谊交往的佳话。 P10-16 序言 我的几位小友,恕我这样称呼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是1950年以后出生的,都比我小上二三十岁,现在都风华正茂,个个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务,负着一定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工作得不错;业余爱好,又都酷爱研究老北京。老北京的“老”,在我心里衡量的标准,至少是有城门城墙的北京。这几位小友,虽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过,可是不知怎地,他们爱这座大城市中的“老”味儿到了痴迷的程度。业余时间,他们会钻天觅缝地查找旧书本、旧报刊,走访在世的当事人、里手、行家,实地调查;他们肯花钱买自己需要的、喜爱的老玩意儿,多方面地细致了解,认真体味过去,在自己心里营造出“立体”、“真实”的老北京。这样日积月累地增长知识,陶冶了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从中得到快乐与满足,使生活过得挺充实,挺有品位。 这几位小友,也是老舍迷。他们熟读过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对老舍先生本人的事也知道得挺多。谈起老舍先生来,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更有甚者,被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感染得手也发痒,动笔写了起来。小友们无论写老北京的人物、事件、地理风情的文章小段,还是改编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其他文学形式,都能以北京腔,写出特有的幽默。它们延续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品格,为当今社会增添着属于北京应有的文化色彩。 老舍先生在他的抗战话剧((大地龙蛇》序中写道:“一人群单位,有它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礼仪,与衣食住行,部在其中,所蕴甚广,而且变化多端。”并说:“文化亡,必系奴隶。”在当今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中青年人并不多,可是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写作,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旧的东西经过选择、淘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再现,就会使美好的文化遗产驻留人间。 张本瀛等几位小友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套有关“老北京”文化的丛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新的旧的相互交融,让你能看得见、抠得出、闻得着老北京的味儿,从中感觉到北京的美意。虽然文中的个别枝节,可能缺乏更为严格的考证,但这并不影响此套书所要传达出的那种色调和情意。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不是讲究色、香、味吗?这套丛书是不是让您也可以品尝一下老北京的色、香、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