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口气读完道教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尹梦飞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道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中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最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和精神生活。道教信仰从古至今在中国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同中国人的生活、感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倘若无视这一信仰,便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生活。

本书是自许地山开创道教史写作以来最好读的道教通史。揭秘中国人心灵的救治良方,回归汉民族灵魂深处的渴求。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东汉末年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创教写起,止于民国时第六十三代夭师张恩溥,纵贯道教历史一千八百余年。从道教张天师家族六十多代的兴衰,不仅引出整个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还详细介绍了道教的经典教义、各宗各派,以及修炼方术、斋醮仪规等。更重要的是,作者从皇权专制与道教传承的内在紧张这个独特视角,为读者展现了道教近两千年来不断边缘化的发展历程。全书文笔生动,思路清晰,一扫以往道教史著的晦涩难懂,堪称许地山、傅勤家以来的第一次历史性突破。

目录

第一章 鹤鸣龙虎山

 一 张道陵归隐

 二 修仙的理想

 三 从前有座山……

 四 鹤鸣山的鹤鸣

 五 五斗米和三官手书

 六 龙虎大丹

 七 青城山之战(上)

 八 青城山之战(下)

 九 最合格的弟子

 十 道教的诞生

第二章 五斗米道的变迁

 一 神秘人张修

 二 “杀母之仇”

 三 张鲁的兴起

 四 决定命运的五斗米

 五 第一次沉重打击

 六 重上龙虎山

 七 生计问题

第三章 众声喧嚣的年代

 一 南岳魏夫人

 二 陶弘景——上清派的顶尖高手

 三 道教的最终完善

 四 最佩服的人和最不佩服的人

 五 灭佛与佛道辩论会

 六 西来的梵唱

 七 道教的反击

第四章 不姓张的天师

 一 仙人成公兴

 二 宗教的核心——“信”

 三 寇谦之下山

 四 “三张伪法”

 五 帝王之师

 六 北天师道的消亡

第五章 李姓天下的盛筵

 一 “能无为则天下治矣”

 二 手脚最快的楼观道

 三 “老君子孙治世”

 四 开元盛世——天宝遗恨

 五 长安酒家里的道教天师

 六 最有文采的道教宗师

第六章 曙光初露龙虎山

 一 最能睡的老道士

 二 宋真宗的“寻根情节”

 三 天书事件

 四 寡人好梦

 五 天师家里的财神爷?

 六 老实人张正随先生

 七 “天书事件”后续

 八 解州盐池里的蛟龙

 九 神童天师张继先

 十 盐池降龙

 十一 武圣关云长

 十二 “教主道君皇帝”

 十三 “聪明神仙”林灵素

 十四 神仙的骂人艺术

 十五 “赤马红羊之厄”

 十六 张继先之死

第七章 异族统治下道教的中兴

 一 一只浪漫的狐狸精

 二 “百世怀旧恩”

 三 龙虎山上的蒙古特使

 四 无名道士王一清

 五 “三山符篆”归正一

 六 王重阳祖师的凄凉前半生

 七 真实的“活死人墓”

 八 长春真人丘处机

 九 《老子化胡经》与佛道辩论会

 十 佛教高手——八思巴国师

 十一 全真教的衰落

 十二 正一派张留孙先生

 十三 梦中的朱衣神道

 十四 张留孙的玄教

 十五 元朝道士们的幸福生活

第八章 从紫禁城到龙虎山

 一 “天师者何物?”

 二 “告太平”的颠道士

 三 朱元璋的组合拳

 四 “江西张,道士气”

 五 “列仙之儒”张宇初

 六 明成祖的找人游戏

 七 内家高手张三丰

 八 最后的高人和最后的异人

 九 儒士的夙愿

 十 幸运的张元吉先生

 十一 张彦頨天师的错误

 十二 奢侈的“青词”

 十三 邵元节先生的妙计

 十四 最得宠的道士——陶仲文

 十五 春药“红铅丸”

 十六 宫女们的呐喊——“壬寅宫变”

 十七 “搭救”张家的人

 十八 井中的张天师

 十九 流寇攻打上清宫

 二十 哭笑不得的“法器”

 二十一 众说纷纭的历史

第九章 无奈的人间道

 一 四十道符瑞浪费了

 二 新的转机

 三 蒙满灰尘的《道德经》

 四 王常月和白云观

 五 被砍掉头颅的贾神仙

 六 “十日不雨,汝道教可废矣”

 七 娄真人的养生之术

 八 雍正皇帝的死因

 九 得罪不起的张家佣人

 十 “颓波日下岂能回”

 十一 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十二 银子与生计问题

 十三 “无生父母,真空家乡”

 十四 与凡鸟争食的仙鹤

 十五 失落的天师玉印

 十六 重建天师府

后序 “道”在何方?

天师世系

试读章节

这种简单易行的好法子,说白了就是两个字:春药。

这个道士是邵元节的朋友,名叫陶仲文。他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得宠,也最臭名昭著的道士。

看看陶仲文先生的履历,其实并不是十分专业。他早年做过县吏、仓库管理官员等乱七八糟的工作,后来见官场实在混不下去,便搞了个“曲线救国”,出家当了道士。

在这个行业中,陶仲文显出了过人的歪门邪道的天赋。当道士不久,在京城的一家客栈中,他遇见了邵元节,二人一见如故。邵元节那时年事已高,面对“雄性勃勃”的嘉靖皇帝,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便向皇帝推荐了年轻有为的陶仲文。

这一推荐不要紧,仅仅在两年之后,陶仲文便“特授少保、礼部尚书。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少保、少傅、少师这三种尊贵的职位,统称为“三孤”。大家熟悉的名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瓦剌兵退后论功行赏,于谦先生只是授了个“少保”而已。有明一朝近三百年,揽“三孤”于一身的,据《明史》记载,“终明世,惟仲文而已”。

除此之外,陶仲文还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礼部尚书、恭诚伯录荫至兼支大学士俸。封号累进至“神霄紫府阐范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见则与上同坐绣墩,君臣相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

这种待遇,古今无双,不仅“朝野骇异”,就是天上的太上老君见了,怕也会羡慕得咬手指头吧?

据说,陶仲文是会仙术的,但好像并不是很出色,比前辈高人差老鼻子远了。其仙术计有:

一、在皇宫中,消灭了一种叫“黑眚”的妖物。

什么是“黑眚”呢?据《汉书》记载:“蚍蜉之有翼者,食谷为灾,黑眚也。”原来是一种吃粮食的小虫子。

陶仲文的灭虫办法是大摆香案,施法以符水嚶剑。结果还真的有效,“绝宫中妖”。当时的皇宫上下,无不对陶先生的符水大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后人怀疑,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是符水,而是香案。蚊虫都怕烟熏,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懂。

二、庄敬太子患了水痘,请陶仲文来禳解,后来果然就好了。

“水痘”这病症,说厉害也厉害,严重时可以要人命;说不厉害也不厉害,大多数小孩子都患过,只要护理得当,基本上没有事。虽说明朝时期的医疗水准不如现在,但宫中的条件还是比老百姓家要好得多。陶仲文这次的治病大功,怕是还不如元朝的张留孙先生。

三、成功地预告了一场火灾,但没有成功地阻止它的发生。

有一次,嘉靖皇帝出游,忽然车驾之前,刮起了一阵小小的旋风。众所周知,如果是包拯包青天出游,刮起旋风,就表明有不甘心的冤魂前来告状了。但嘉靖皇帝算什么东西?别人就算冤枉了,也不会跑到你这个昏君前面来晃悠呀!

好在嘉靖皇帝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没有冒冒失失地问,“前方乃何处冤魂,可有状纸递上?”他只是回头去咨询陶大仙人,“此何祥也?”——这旋风象征着什么呀?

陶仲文断言道:“主火!”

果然,当天晚上皇帝的行宫便燃起大火,烧死宫人太监无数。嘉靖皇帝对伤亡数字一点都不在意,他只是不停地感慨:陶先生的先见之明怎么这么厉害啊!于是,不敢怠慢,赶紧封他一个“神霄保国宣教高士”。

——这场大火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有好事者事后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陶仲文那一伙妖道的嫌疑最大。

陶仲文先生还有其他仙术吗?很遗憾,就这些,没有了。  后世学者读到这里,心中不觉有些失望:这姓陶的就这两下子,算得了什么?我们大家都清楚在两汉南北朝时期,随便拉一个道士出来,玩出的花样也比他多嘛!凭什么嘉靖皇帝就对他这么好,给官给位给银子,伺候得比个亲爹还周到?

原因很简单,陶仲文先生那“简单易行的好法子”真的管用了。嘉靖皇帝以身作则,亲临科研第一线去试验过的,那还能有假?

不过,我们很遗憾地发现,嘉靖皇帝在这里犯了个“偷换概念”的错误。很明显的,他把“长生不老药”和“春药”这两个概念搞混淆了。陶仲文先生把药给献上去,嘉靖皇帝晚上一试,哟,好东西!爽翻天了这是!好药啊好药,药效的确是很惊人呀!

嘉靖皇帝龙颜大悦,第二天一早便宣陶仲文先生觐见,一见面就握手赞叹不已:好药!好药!药效的确不错,俺试过了,的确不错!……

人常常会犯这种“买椟还珠”的毛病,只管药有没有效,而把吃这种药的目的给忘了。

我曾经亲眼见过在街上跑滩卖“虎骨”的,见人就宣称治风湿有奇效。人不信,“俺怎么知道你这是不是真的虎骨,——且虎骨饴风湿有效乎?”

卖虎骨者不答言,他拿出一个锥子,顺手操起大骨一只,钻下粉末若干,往持怀疑论者的手心一抹,“凉否?”

“嚯!凉,真的凉啦!好东西,果然不是牛骨头。”

“那就证明了俺这是正牌的虎骨,掏钱吧您呐?”

那点奇怪的“凉意”(其实是跑滩匠偷偷抹的清凉油),便成功地使人们忘了探究“虎骨”和“凉意”之间的关系,以及“虎骨”和“风湿病”之间的关系,嘉靖皇帝的错误与此完全类似,陶先生的药是有效,是“爽”。——但是,和“长生不老”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陶仲文躲在一旁暗笑,想长生不老?嘿嘿,等您老兄要死的那天再说吧!不过,到了那时,明白了怕也都晚了。还是抓紧时间爽去吧您呐!

嘉靖皇帝也罢,世上的其他男人也罢,大多不外如此:为了一时之“爽”,哪里还管它什么死活?

对于“性”这个上天赐予的礼物,中国的古人们都非常地热衷。他们既关心数量的问题,也很在意质量的问题。前者,使中国历来的人口,大多数时间里都居世界各国的前茅;后者,使得中国历史上,各种房中术、春药、色情文化都曾经异常地发达。

最发达的时期,恰好是嘉靖皇帝所在的明朝。邵元节先生是最得力的房中术推动者,而陶仲文先生,则是最卖力的春药研制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他郑重地向嘉靖皇帝推出了陶记独门妙药:红铅丸!P241-243

后记

“道”在何方?

三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独自回家。当时,我住的地方是一个不大的巷子,从巷口出去,是一条繁华,但有些杂乱的街道。

巷子里一向很清静,但那天却有点不同。

我赫然发现,巷口那一小片空地上,居然搭起了一个戏台子,灯火通明。走过去一看,戏台旁边,供着一个道教的神像。记忆中,好像是什么“天帝”、“皇爷”……总之,模样和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差不多,一身金黄的锦绣,手上端端正正地握着一片笏,面容慈祥。

戏台的一角,坐着几个老者,持着胡琴、铙钹、琴箫等传统乐器,在不紧不慢地演奏着。戏台的中央,有一个中年女人,全身戏服,一边用南方方言念着道白,一边一板一眼做着动作。

这是一种流传已久的酬神戏。

我从戏台下面走过,好奇地往台上望去。突然,我发现,那个老女人也正在紧紧地盯着我看。我略感觉有点怪异:这个女人约有五十来岁,脸上白白的一层脂粉,却掩不住眼角岁月的痕迹。她面无表情,手上做着动作,涂满口红的嘴巴随着唱词刻板地一张一合,但双眼却随着我的身影骨碌碌地动个不停。

——我在看着她,她也在看着我。我想,她大概也是有点寂寞吧?

台下,是几排红塑料座椅,把空地摆得满满的,看上去红红的一大片。但是,座位上却是空无一人。那个老女人,完全是在对着一片空地,卖力地演唱。

我走了过去,到了小巷的尽头,回头看了看;戏台上依然灯火通明,音乐悠扬,老女人依然在卖力地唱着,台下依然是空空荡荡,无人喝彩……

——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几乎所有的主要宗教,都掀起了一股复兴的势头。有些社会学者形象地把它称为“上帝复仇”——当年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上帝”居然回来了,只不过换了一身“新衣服”:中东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基督教堂则把电吉他和现代乐队搬了进去,吸引了一大群一大群的年轻人;连远离尘嚣的佛教也不甘人后,人们发现,新修的佛教寺庙不断地涌现,香火还一天比一天旺盛……

往往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候,宗教的力量便越能显示出来。弘一法师李叔同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的定义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却可以说是一种必须。

然而,在这样一股蓬勃的宗教复兴浪潮之中,我们发现,中国唯一的传统宗教——道教,却令人遗憾地成为一个缺席者。

遥想起当年道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想起韦应物的“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我们不能不为道教感到一丝悲凉!

历史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道教,却似乎没有真正找到自己脚下将要走的那条“道”。

日本学者当年在研究道教时,遇到一个很简单,但很让人挠头皮的问题:什么是道教?

对于道士们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嘛!说得清楚还叫什么“道”教?但对于现代的学者看来,概念问题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于是经他们研究发现,在中国至少存在着两种道教,名称上可以多样化:“民众道教”VS“成立道教(教团道教)”;“通俗道教”VS“理论道教”;“民众的道教”VS“哲学的道教”等。

“民众道教”、“通俗道教”是一回事,它的源头可以上延至黄帝时期的巫术和原始宗教,殷商时期的祭祀和信仰,然后是《山海经》之类传说中的神仙信仰,楚地的巫祝淫祠等,一直到后期中国民间的自然神灵崇拜和鬼神崇拜。你走到乡下去,看到一块不小心长得略似人形的石头,旁边便自然会有好奇者摆上的香烛;村口那棵稍微老一点的榕树,拜满身的须发所赐,居然也得以享受人间的香火之奉。我见过最夸张的例子是这样的,有人在垃圾堆扔了一个短腿的芭比娃娃。第二天,旁边赫然摆着一碗白米,两只红烛!

“成立道教”、“理论道教”、“哲学的道教”三个概念指的大致是同一种东西:正式的道教团体和理论。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家开头,提出了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紧接着是庄周的发扬:“天人合一”以及被后人大为推崇的“养生之说”。再下来,还有申不害、邹衍等人的“黄老哲学”、“阴阳说”、“易学”、“五行说”等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理论。——如果您都学习过了,那么恭喜您!您可以像魏晋人那些潇洒地谈“玄”了。

张道陵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巧妙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了第一个具有完备宗教教团,却极富有民间宗教特点的“五斗米”道。道教在他的手中宣告成立,不过,最后的完善,还要等待南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葛洪、寇谦之等著名高士。这些人为道教创建了完整的斋醮仪礼、神仙图系、教团组织规范等,使道教左看右看,都更像一门真正的宗教了。

但病根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虽然“两种道教”被勉强捏合成了一种,但道士们毕竟没有张道陵先生的分身法,可以一下子抱住两棵树。唐朝那时候就有些勉强了,道士们一半在深山专心地修炼,另一半便跑到深宫里帮皇帝老儿炼“仙丹”。到了明清时期,大多数道士在这两条路中间,选择了比较好走的那一条:“民众路线”。读经书、打坐练内丹、提高精神修养,这些都是枯燥而伤神的事情。哪里有扶乩、算命、捉鬼好玩、易玩?更重要的是,你一个人躲在深山打坐,未必玉皇大帝会深受感动,往你的头上丢一两块碎银子?

粗糙、简易、短线的操作,其实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挥霍。这大概是后期道教陷入困境的一个内部因素。时代和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随便在街上抓一个人,基本上都相当于几十年前的“知识分子”。你还能指望他们相信,在白云深处,有一个灵霄殿,里面还住着一个叫“玉皇大帝”的人;而在灵霄殿的上面的上面,还有一个兜率仙宫,里面住着个白胡子老头叫“太上老君”吗?

那些还相信道教之中,近乎于巫术的那一套技法的人们,正在一天天地老去、死亡。年轻人多半正在朝教堂拥去。现在,靠这些粗糙的技法,还勉强可以蒙住几个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收几文小钱,但到底还能够维持多久呢?

对于道教的救赎,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提法:道教文化。听起来是好听,但现在什么都可以称作“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筷子文化,甚至听说还有“厕所文化”。到最后,“文化”这个词汇,简直就成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侮辱了。

而对于一门宗教来说,把它称为“文化”,其实是一种降格。“文化”属于精神生活范畴,“宗教”属于灵魂生活范畴。把道教降解成太极拳、气功、养生术等,各取所需,却把对灵魂和生命的关注那一块,像多余的肉皮一样,看都不看一眼就扔进故纸堆里。人们现在对道教的态度,仿佛就像把一只活生生的仙鹤杀掉,肉拿来煮汤养生,羽毛铺成扇子,夏天里好扇扇风。

——至于仙鹤的不凡风度和声动九天的唳鸣,却无人理睬。

然则,道教作为一门久远的宗教,难道在当今社会,真的就没有容身之所了吗?

其实不然,对于现在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来说,寻找一片可以栖身的清静之地,是一种生活的必需。例如,佛教的“禅学”,甚至包括日本佛学流派“日莲正宗”,都可以在世界各地,包括西方的各大城市中,找到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理论中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内丹说”等修身养性的理论和方法,说起来远比它们深刻,其实不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关键是需要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给它披上一件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新衣”。那些穿着缝缝补补的道袍,头发蓬松的老道士形象,已经完全可以放进历史黄卷里了。而真正的现代道教徒,却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这样的道教徒,最终会在我们身边出现吗?道教,是否还会有一次涅槃重生后的长鸣呢?

——答案无人知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