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后现代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新体验三大部分。着重介绍了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与后现代城市相关的主要理论,对未来数字化城市进行了畅想,并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景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尹国均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后现代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新体验三大部分。着重介绍了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与后现代城市相关的主要理论,对未来数字化城市进行了畅想,并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景观。 内容推荐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目录 1社会正义,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一、正义和后现代状况 二、社会正义和现代性 三、社会正义 四、从现代主义话语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转变 2后现代的多重意义探讨 一、后现代状况 二、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性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城市理论 一、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含义 二、转变的主要特征 三、我们的思考 四、城市社会学 4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评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创新 三、生态思想的共识将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 5网络时代的“田园城市” ——评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 一、 “电子公民” 二、 “重组的建筑” 三、 “软城市” 6“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 一、功能层面:数字化生存与建筑 二、文化层面:数字化空间与建筑 7计算推进建筑革命 一、计算使建筑形式空前解放 二、计算树立全新的建筑工业体系 三、计算使建筑性能达至最优化 四、计算引发建筑材料革命 8建筑的新自主观:在沟通与信息的年代 一、叙事体的再发现 二、沟通与信息 三、新议题 四、新方法 五、关于互动 六、互动性 七、新自主观 9居住在没有灵魂的城市 ——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主张 一、城市发展的沿革 二、城市的救赎之道 三、畸形欲望语境下的城市空间主张 四、数字化生存 10变化多端的建筑生成设计法 ——针对:表现未来建筑形态复杂性的一种设计手法 —J、生成设计法简介 二、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三、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11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一、全球化与多元化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建筑的技术催化剂 三、运动和图解动态建筑的两个设计理论基础 四、系统性关联动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12城市设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范型 ——_A.R.Cuthbert的“Deslgnlng C1tles”述评 一、背景性研究 二、 “Designing Cities”的主要内容 三、对“Designing Cities”的评价 四、从极少主义建筑看现代园林的极少主义 18权利几何学与进展式的地方感 一、时空压缩与权力的几何学 二、一种进展式的地方感 14解读“矛盾体景观” 一、矛盾体景观产生的背景 二、矛盾体景观的概念 三、矛盾体景观存在的形式 四、总结及思考 15以人为本的景观演绎 一、工业村:企业园的原始模式 二、田园城市:汽车时代之前的理想和谐模式 三、花园郊区:汽车连接自然、工作及生活、居住场所 四、外泄城:城市的溶解和自然、工作、生活的新整合 五、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现代企业园的演变 文献索引 图片出处索引 试读章节 二、社会正义和现代性 现在我暂时放下有关当下情形及其相关难题的话题,转向一个年代稍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从一堆文件中发现一部泛黄的手稿时想起的,而这部手稿写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某个时候,在我刚刚完成《社会正义和城市》后不久。在手稿中我研究了这个关于一个提议的事件,这个提议是要在正好穿过巴尔的摩中心的一条东西轨道上架设一节跨州高速公路系统,而它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被提出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解决。我现在重提这件旧事,部分缘由是想表明,现在常常被我们作为典范的现代主义问题甚至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被讨论了,它被讨论的方式中包含着如果不是某种事物的本质,至少也是其宗旨的东西,而这种事物被许多人视为属于后现代主义特有的讨论形式。 那时,在看过大量争论,听过各种传闻,又阅读了许多文件之后,我对这个事件的兴趣首先在于那些高度分化的主张,这些主张由各种不同的群体明确表达而关系的是整个建设方案的得与失。我发现,有七种主张被提出: 1)追求效率的主张。这种主张意在缓解交通拥堵,促进整个城市以及遍及这个地区的物流和人流更快捷地流动。 2)追求经济增长的主张。这种主张期望的是,在交通系统改善之后,随之而来,整个城市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有一个预计的增长。 3)保护审美和历史遗产的主张。这种主张反对这条拟建高速公路的路段选择,认为这将摧毁或损坏那断定具有吸引力和历史价值的城市环境。 4)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的主张。这种主张强调,优先考虑高速公路的投资、资助汽车一族而不是投资于例如住房和卫生保健之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5)环境保护主义生态学的主张。这种主张考虑的是,这条拟建高速公路将影响空气质量,加重噪音污染,破坏某些宝贵的环境。 6)分配的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的主张。这种主张关注的是,这条路有利于商业事务和在城郊之间经常往返的人——他们主要是住在郊外的白人中产阶级,而不利于低收入者和非裔美国人(Africarl—American)的市内居民。 7)邻居情谊和社群主义(neighborhood and conmmitarian)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高速公路建设可能摧毁、分裂或扰乱紧密相连但是在其他方面脆弱、敏感的社区。 当然,这些主张并不相互排斥,其中几种主张还被这条高速公路的支持者并入共同的思想脉络,例如,交通系统的效率提升将刺激经济增长,减少交通拥堵中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弱势的市内居民。然而也可能打破每一种主张,成为完全不同的部分——对于独自抚养小孩的母亲与女性工人,分配的影响将不同。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时代,我们将倾向于把这些相互区别的主张描述为“话语”,每一种话语都有其自己的逻辑和规则。然而我们在看待那些特殊的“利益共同体”时不必太严格,它们阐述一种特殊话语就仿佛它具有唯一的重要性。由这些群体提出的特殊主义主张在改变这条高速公路的局部设计方面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它们不能从整体上阻止这条高速公路的架设。有一个群体试图在这些完全不同的力量之外形成一个联盟,为从整体上反对这条高速公路的力量提供一个综合的立场,但是结果证明它在动员民众、争取支持者方面最缺少效力,虽然它提出了非常系统的主张。 我详细探究的目的是要看支持和反对这条高速公路的主张如何产生影响,能否在看似完全不同和相互对立的利益群体之间,通过阐明更高等级的主张来建立一个大体上的联盟,而这些主张能够为达成共识提供基础。多种多样的观点和力量都必须以高速公路建造与否的事实为背景予以考察,虽然在巴尔的摩,凭借出色的处事方式,我们停止了被称作林荫大道的一节高速公路和另一条在完全不同的位置上的公路,且这条公路环绕着巴尔的摩的核心地带,意欲以此消除对有影响力的社区的某种严重政治恐惧。P6-7 序言 20世纪中叶,一场关于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的社会思潮在欧美产生并曼延,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作为时间概念,它是“现代”的延伸,它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整体文化变异。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基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则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时空压缩基础之上的。尽管我们难以给“后现代”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界点,但可以确信我们正生存于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有关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就已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明确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他的哲学主张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生;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后现代社会,建筑领域没有明晰的流派之说,许多建筑师兼顾多种风格,往往是众多建筑风格的拼贴、混合与折衷;人们一般很难准确分辨出某一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有所谓新古典、新现代、乡土派、高技派,还有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绿色主义、波普主义、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等等。由于多媒体、高技术建材、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的幻想无所不能,所以有后现代的高技派、极简主义、张拉结构、薄壳结构等等。后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也无将来,它们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反传统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传统的倾向更加强烈。对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等,以“后现代主义”一词用得最广。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杂志中经常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建筑教育界对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和相关作品的译介较早,但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却比较滞后。由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跟上,目前中国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混杂、模仿、错位和拼贴的重要原因。 为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较为全面的阐释,更加生动地展示后现代建筑思想,更深层次地对后现代建筑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也给广大建筑理论界、建筑设计界、建筑高校专业师生以及房地产企业等,提供一套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实用性强的后现代建筑文化读物,重庆鼠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编辑了这套“后现代建筑文化读本”。全套书包括《后现代建筑杂交》、《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国外后现代大师文存》、《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城市的尖叫:后现代建筑图景》、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混杂搅拌:后现代建筑的N种变异》、《建筑事件,解构6人》、《旋转木马:后现代建筑的12个人》共九本书。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书稿质量,本书编撰人员从2006年6月开始策划组稿,从各大图书馆以及互联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信息,这些工作使这套丛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书稿出版质量上,都做到了尽可能完善。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我们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