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会碰到诸多说不清的烦恼,你真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吗?你真的了解他人的需求吗?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困惑吗?你真的了解他人的困惑吗?如何将此间矛盾巧妙化解?
魔由心生,心病还须心医本书教你用小小成语解心结。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一起正视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对心理问题的解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成语典故谈心理健康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徐声汉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实生活中会碰到诸多说不清的烦恼,你真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吗?你真的了解他人的需求吗?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困惑吗?你真的了解他人的困惑吗?如何将此间矛盾巧妙化解? 魔由心生,心病还须心医本书教你用小小成语解心结。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一起正视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对心理问题的解析。 内容推荐 为使文字生动有吸引力及感染力,作者选取中国人熟知的有关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将文学与医学结合,撰写成文。全书分为绪论、一般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成长心理、心理偏差和障碍、心理防御和心理治疗等几个部分,使西方的现代精神医学、诊疗心理学及心理疗法等有关内容东方化、中国化,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使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能看懂。以往的心理治疗书多为翻译或编译国外资料,本书的观点内容有别于以往同类书,对医务人员及临床心理学者亦有启发借鉴作用。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一、文化与心理 一、从文化角度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 二、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二、漫话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二、心理疗法的适用对象及共同性 三、中医心理疗法的种类及实践 一、心理纠偏 (一)说理开导/(二)以情胜情/(三)以诈治诈/(四)惊者平之 二、移情易性 (一)情趣的转移/(二)个性的转移 三、身心合练法 (一)气功松弛法/(二)澄心静默法/(三)动功锻炼 第二篇 一般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 一、心为何物 一、心理之源 二、心理现象的三维透视 (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特征(三)心理状态 三、文学中的心理描写 (一)莱斯基的内心独白/(二)林黛玉敞心扉/ (三)贾宝玉人格的医学评鉴/(四)诗歌的吟唱/ (五)文艺在心理培育中的作用 二、七情六欲——谈情志欲望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三、人心如面——淡个性特征的多样性 四、望梅止渴——淡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 五、破釜沉舟一谈意志品质的训练与心理健康 六、黄粱美梦__谈幻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七、东施效颦一谈模仿榜样的影响 八、邹忌之美——谈人贵有自知之明 九、一蹶不振一谈如何应对挫折 第三篇 成长心理 一、心理的发展和完善 一、传统文化的论述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 (一)幼儿期/(二)儿童期/(三)青年期/(四)成年期/ (五)中年期/(六)老年期 三、心理训练和素质培养 二、孟母三迁——谈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 三、拔苗助长一谈早期教育与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一树百获一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五、动心忍性——谈心理品质和性格锻炼 六、磨杵成针一谈意志能力的培养 七、卧薪尝胆——谈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八、庖丁解斗—一谈健康的心理与养生之道 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谈用“补偿机制”面对挫败 第四篇 心理偏差和障碍 一、人心的常与变 一、正常行为 二、心理健康标准 (一)健康新概念/(二)具体标准 三、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心理成长问题/(二)心理障碍问题/(三)心理变态问题 二、杞人忧天——谈神经质型人格和焦虑症 三、杯弓蛇影一谈生理性错觉 四、草木皆兵——谈群众性错觉 五、疑人窃斧——谈猜疑心理和猜疑性人格 六、痴心妄想——谈妄想症的表现和种类 七、好胜逞能一谈如何正确把握好奇 八、一笑千金一谈笑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九、自惭形卜谈自卑感 十、惊弓之鸟——谈惊恐对·心理健康的利弊 十一、谈虎色变——谈恐怖症 十二、曾参杀人——谈流言与感应性精神病 十三、先入为主——“先占观念”的危害 十四、郑人买履——谈“心理固着”的不良影响 十五、江郎才尽——谈坚持身心锻炼的重要性 十六、顾影自怜——谈自恋型人格障碍 十七、怒发冲冠——谈如何正确面对愤怒 十八、巫山之梦——谈如何正确认识性梦 第五篇 心理防御和心理治疗 一、心理防御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意义 二、心理防御法的实际应用 (一)对心理防御机制的认识和评价/(二)怎样恰当地运用心理防御法 二、心理作用的治疗效应 一、心药治心病 二、药物的心理效应 三、讳疾忌医——谈面对疾病的心理防御 四、掩耳盗铃——谈面对困境的消极心理防御 五、晏子使楚——谈面对困境的积极心理防御 六、塞翁失马——谈积极心理防御的作用 七、亡羊补牢——谈心理疾病的及时治疗 八、指桑骂槐——谈指桑骂槐者的心理缺陷 九、指鹿为马——谈心理学上的顺从现象 十、一张一弛——谈张弛有道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十一、刮骨疗毒——谈转移法的妙用 十二、南辕北辙——谈消极防御中的反向法 十三、损者三乐——谈三益、三损、三戒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十四、文过饰非——谈“合理化”心理自卫机制的运用 十五、割发代刑——谈“抵消机制”在生活中的运用 十六、未雨绸缪——谈如何正确应对“退休综合症” 十七、萱草忘忧——谈抑郁症的治疗 试读章节 二、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西方的文化背景,产生了诸多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但在实际应用时,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在美国考察了解到华人看心理门诊的很少,原因是不习惯于那种治疗方式。精神活动、心理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密切,难以原封不动地搬用普遍的理论和方法。在日本有森田疗法、内观疗法,也属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它们之所以能发展、被接受,与其同本国文化的结合不无关系。因此,即使是始于西方的理论方法,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等,实施上也有个本土化、中国化、东方化的问题,否则病人难以接受。 所谓“中国化”,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能为现代中国人所接受、所理解,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化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中国的古典思维、传统医学及民间治疗操作等出自本土文化背景的东西,可作为资源加以研究、发掘、整理、提高,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心理治疗方法,具可行性,能为今所用。 当今社会,一般人都会很务实地去面对现实社会,有前瞻性计划,能伸缩性地、动态地去适应千变万化的人生。因此在保持传统文化习惯的同时,引进现代心理学中的治疗方法,才能适应现代中国人的心理特点。 当然传统文化遗产的整理发掘是很艰巨的工作,再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那就更复杂。但是结合工作不是完全无法进行。心理现象既然是客观存在,那么不管从何角度认识,它们总有相通之处。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更可互为补充。如中医的“说理开导”相似于现代的认知治疗,“惊者平之”是“接触脱敏”的行为疗法,“移情易性”可纳入人格再造的治疗范畴,“以情胜情”、“以诈治诈”等方法都补充了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从中医理论中还能够发掘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气功与松弛疗法结合的放松功,经过适当指导,病人即可自行锻炼,对焦虑症的治疗有效。我们还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选择有关的寓言传奇、成语典故,阐发其心理学内涵,联系心理问题,将现代心理学理论知识,用之于医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如以“人心如面”来讲述个性心理特征,以“疑人窃斧”来剖析猜疑妄想的发展,以“塞翁失马”来讲述积极的心理防卫,以“指鹿为马”来喻解暗示作用与从众心理,以“拔苗助长”来警示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教育等等。在多年来从事精神医学的教学与医疗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阐述心理现象的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有用。我们常以“草木皆兵”来阐释错觉现象,以“杯弓蛇影”来喻解疑病症,从“杞人忧天”来认识焦虑症等,用之于授课,学生容易听懂记住,用于心理门诊,对心理健康问题,对疾病症结作解释,病人容易接受,有时很难讲清的情况,引用一个成语典故,一点就明。 建立中国化的心理保健治疗方法体系,并使之能被中国人所接受,需要心理与行为学说上的修改,寻求适合自身文化的医者与求助者间的关系,调整治疗操作技巧等一系列的措施。在现代心理治疗中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之适合中国百姓的心理特点,造福人民,这项工作需假以时日,且任重而道远,期盼它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关心。 二、漫画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知识, 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 来达到消除症状、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心理致病因素的认识,改善人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起预防疾病的作用。 医学上把心理治疗大致分为两类: 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所谓一般心理治疗,即每一位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都在运用的心理治疗。医生在日常治病活动中,除用药物等手段治疗病人的疾病外,他的言语、表情、态度、行为等因素,都时时影响着病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素养的医生,都会通过与病人的接触,改善病人因疾病引起的不良情绪及感受,改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使病人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树立信心,战胜疾病。一般心理治疗,不仅适用于心理疾病,而且适用于医学临床各科病人。它与我们后面要介绍的广义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很接近和类似。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它主要通过影响病人的精神活动而起作用,广义的心理治疗包括用物理(电疗、光疗、针灸、器械治疗)及化学(药品)等手段,达到治疗目的的一切疗法。多年来精神医学和专业心理学者发展了许多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所谓特殊心理治疗有其特殊的理论学说、操作技术及适应对象。其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认知治疗等,每一类又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此外,催眠暗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疏导性心理治疗及人际关系治疗、行为疗法中的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亦应用普遍。近些年来,治疗学中发展起来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体育疗法、园艺疗法、芳香治疗、按摩及中医推拿、气功疗法、日本的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都具有较好的心理生理调整作用而为心理治疗所采用。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应该包括所有的心理治疗方法。P6-9 序言 心理科学在我国发展滞后,对心理卫生问题,人们的认识还相当落后。精神活动、心理问题,过去大都曾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是闹情绪,对这类涉及意识形态的事,采取的对策是批评教育、做思想工作。人们头脑里没有心理学的概念,遇到这类问题自然无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处理。 近些年来,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不能说没有进步,但目前还缺乏贴近生活、切合实际的普及读物加以指导。由于相关知识贫乏,有的人产生了心理偏差和障碍,却不愿告诉别人,更不知求助于心理专家。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在国外,心理工作相当普及,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人们有了苦恼、矛盾和心理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十分普遍的情况。担任咨询的人员一般都经过专门的心理学训练。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心理医生和各种咨询、诊断、治疗的机构,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诸多的心理诊断、治疗方法。但这套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体系拿到我国实际应用时,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心理问题不像生理疾病,各种治疗的药物可以拿来就用。心理问题比较复杂,例如心理测评的量表,需要酌情修订,做出中国的常模,方可使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都要在实践中联系国情加以改造应用。 我在美国考察了解到华人看心理门诊的很少,原因是不习惯于那种治疗。中国大陆情况就更加明显。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深有体会,说人精神失常、有心理障碍常是被忌讳的,“精神病”是骂人之言。现在有很多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无自知之明,不肯就医,这情有可原,但连家属也认为生这种病不光彩,跟着隐瞒,这种思想观念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些人内心苦恼,任自煎熬,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及行为,熬不过了,才引起家属及本人重视。其实他是患了抑郁症;一些人心烦意乱、焦躁不定,是患了焦虑症,这些病如能及早发现,经过治疗病情都能很快改观;还有些人碰到挫折或矛盾,已导致明显的心理偏差,或呈现某种心理障碍状态,当然,可能没有达到精神病的程度,但自己或周围人都视若无睹,终惹祸端。一个体院女大学生,因精神因素而致抑郁,觉得身陷绝境,迁怒教练,将教练刺成重伤,自己身陷囹圄,真的入了绝境。上海一小学教师,因婚外恋纠葛,将姘夫之妻及8岁女儿以浓硫酸毁容致残。这两人在作案之前心理状态都有一些偏差,但都未引起注意,最终酿成惨剧。而在国外,这些都是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的对象,当事人会自发地或在家属督促下去求助于心理医生。 人的心理活动属客观存在。有心理活动就会有心理问题。中国目前在治疗心理问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诊疗者对心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一方面是求助者不了解这项工作,即使倾诉于心理热线,但浅尝辄止,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仍只好自我克服。这就是现阶段在我国要大力宣传、推动、发展心理卫生保健的具体理由。 有鉴于此,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学者多次聚会讨论了“中国人的心理治疗与保健”问题。一致的认识是:要重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将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现行的方法多作宣传,对心理咨询、心理诊所及电话(热线)咨询、危机干预等,加以扶植、整顿、提高,使其真正发挥心理治疗的导向及保健作用。会后,由近三十位学者写的《华人的心理与治疗》一书已在台湾及大陆出版。这是结合中国文化推动诊疗建设的一项具体工作。 笔者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40余年,近些年我更注目于中西医两套理论及精神心理活动的交流汇融。在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将现代心理治疗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定位,把培植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诊疗心理学理论方法作为目标,具体从经、史、子、集,成语典故,中医理论三方面求索。我回顾自己几十年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幼时受《三字经》、《千字文》的启蒙,读四书五经,读《史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读《古文观止》;求学时代读过许多名人轶事、成语典故,它们都集中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既定内涵,反映出传统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和人格的多个侧面和层次的影响,予人以启迪和教育。 历代各个领域的著述,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医学、心理学相互影响渗透。涉及心理及“心病”的记载,虽分散庞杂,但身与心两方面的内容,均具特点。 实践之中,我更从成语典故中找到结合点,加以阐发,古为今用,寓西于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为成书打下基础。 为使文字生动有吸引力及感染力,我选取中国人熟知的有关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将文学与医学结合,撰写成文。全书分为绪论、一般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成长心理、心理偏差和障碍、心理防御和心理治疗等几个部分,使西方的现代精神医学、诊疗心理学及心理疗法等有关内容东方化、中国化,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使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能看懂。以往的心理治疗书多为翻译或编译国外资料,本书的观点内容有别于以往同类书,对医务人员及临床心理学者亦有启发借鉴作用。 作者坚持,科普读物除注意知识性、趣味性之外,更要严守内容之科学性。在当今,一些人急功近利,伪科学泛起,心理学庸俗化倾向应该受到抵制、肃清。 徐声汉 2005年5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