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非洲什么人最漂亮?非洲女人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为什么非洲人自杀的少?如何从非洲大袍区别非洲人?非洲人讲哪些语言?非洲的几种特有职业是什么?非洲妇女的审美观是怎样的?……
您想了解真实的非洲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洲异闻(珍贵图文版)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王正龙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黑非洲什么人最漂亮?非洲女人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为什么非洲人自杀的少?如何从非洲大袍区别非洲人?非洲人讲哪些语言?非洲的几种特有职业是什么?非洲妇女的审美观是怎样的?…… 您想了解真实的非洲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 内容推荐 非洲,一块神秘莫测的大陆。这里有落日孤烟的沙漠,亘古永存的山峰,天下无双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非洲生活十年的见闻,为您描绘瑰丽的非洲风情画,讲述现代天方夜谭,呈现非洲人民芒果树下的幸福生活。 想了解真实的非洲吗?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 目录 前言 我与非洲结缘 第一篇 现代天方夜谭 1.豪萨人奇特的婚礼 2.豪萨-富拉尼人的几类婚姻 3.妻妾成群 4.妻妾之间 5.老婆多了也麻烦 6.小娘也可做老婆 7.贝宁现代节妇 8.深窗锁住女人心 9.五岁女孩备嫁妆 10.和土地结婚的女人们 11.非洲人家庭趣闻 12.姑娘拨掉门牙才能结婚的部族 13.非洲选美侧记 14.卜罗罗人的成人礼——夏洛 15.非洲弄臣 16.非洲的护身符 17.一次天方夜谭式的宴会 18.把死人埋在家里的部族 第二篇 芒果树下的幸福生活 1.非洲妇女的审美观 2.黑非洲什么人最漂亮? 3.非洲女人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4.颠覆常识的几种习俗 5.我在非洲当经理 6.我和原始游牧民交上了朋友 7.拜访扎里亚酋长 8.道拉酋长送我们一只羊 9.沙子的妙用 10.芒果树下的幸福生活 11.劳动的孩子们 12.黑非洲留学散记 13.柯拉果、柠檬棍和吃旱季的人 14.乞丐街和乐善好施的人们 15.富拉尼人的盐疗节和赛羊节 16.为什么非洲人自杀的少? 17.豪萨族人的住房 18.豪萨人的精灵学说 第三篇 非洲风情画 1.走进非洲 2.尼日尔印象 3.初访拉各斯 4.参访卡齐纳酋长国 5.三访尼日尔粮仓马拉迪市 6.加巴里村访问记 7.贝宁水上村庄见闻录 8.神秘的卡诺古城 9.尼日利亚新首都阿布贾的故事 10.西部非洲大写意 11.非洲市场风情 12.非洲分布最广的民族——颇耳族 l 3.豪萨一富拉尼人的伦理思想 14.神奇的图阿雷格人——撒哈拉沙漠的主人 第四篇 非洲小贴士 1.关于非洲的一些常识 2.非洲的几种特有职业 3.多彩的历史记痕——非洲人的面部印记和图解 4.如何从非洲大袍区别非洲人? 5.非洲人讲哪些语言? 试读章节 我在尼日利亚阿赫马杜·贝洛大学进修期间,曾应邀参加了一次豪萨人的婚礼。 我们系的系主任达尔赫多先生的大女儿要结婚了,婚礼将要在两三天内举行。我们估计他一定会邀请我们参加婚礼的。可是他见了我们时没有邀请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对我们说:“我作为孩子的父亲,她的婚礼我就管不着了,所以不好请你们参加她的婚礼。”我们听了以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为什么做父亲的就管不着自己女儿的婚礼。 傍晚,哈桑老师来了。他代表婚礼的主人乌马尔先生邀请我们去参加婚礼。当我们谈到心中的疑惑时,他说:“根据豪萨人的习惯,儿女的婚姻大事父母要做主,特别是第一个孩子的婚事。但是在举行婚礼时,父母不仅不能操办这件事,而且要回避。婚礼通常都要委托给儿女的伯父、叔父或舅父,由他们全权代理操办。这次婚礼的主人乌马尔先生就是新娘的大伯父。”听了他的解释,我们才恍然大悟。当我们问哈桑先生什么时候去参加时,他说:“明天早晨七点钟。六点半我来车接你们。”我们一听又愣了,心想:“怎么一大早就要举行婚礼呢?”哈桑先生见我们发愣,立即解释说:“豪萨人的婚礼都在这个时候举行,早上七点钟是伊斯兰教信徒每天必须做的五次功课(祈祷)中的第二次。豪萨人的婚礼都要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进行。”我们很高兴地回答:“那么让我们去通知我们的两个女同学,让她们作好准备。”一听这话,哈桑先生立即阻止我们:“不用了,按照伊斯兰教的规矩,这种婚礼只能邀请男客人参加,女客人只能在婚礼以后再带她们到新娘那里见面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三个男生坐上哈桑先生的车赶往乌马尔先生家。 我们到达时,婚礼已经开始。只见在一座古式大院的外面聚集着许许多多穿着传统服装的客人,全是男的。结婚仪式就在这所大院里的一个客厅中举行。由于客人多’,所以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贵客才被邀请进入举行婚礼的大厅。大多数客人只能呆在院子外面。我们是仅有的三个外国人,照理也有进人仪式现场的资格,但由于我们迟到了,所以只能屈居院外,静观这一奇特婚礼的进行。 这时我们看到在大院门口有几个专门为人家唱颂词的职业乞丐正在高声传达着婚礼现场进行的情况。出于好奇,我们向哈桑先生了解有关豪萨人举行婚礼的风俗习惯。哈桑先生告诉我们,豪萨人的婚礼纯粹是一种仪式,一种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现在婚礼现场除了重要客人外,只有主人和新郎新娘家的全权代表,而新郎新娘本人是不能在婚礼上露面的。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新郎可能正在和朋友们玩,新娘则可能正在和女伴们聊天。婚礼的主角是新郎、新娘家的全权代表。这种婚礼一般都由当地的阿訇主持。主人的任务只是接待宾客。婚礼开始时,阿訇首先要带领大家作祈祷,然后宣布婚礼开始。这时新郎家的全权代表要向新娘家的全权代表再次提出求婚的要求,新娘家的全权代表则马上要提出四个条件,问男方能不能接受,这四个条件是:(1)男方同意不同意供给新娘吃的;(2)男方同意不同意供给新娘穿的;(3)男方同意不同意供给新娘住的;(4)男方同意不同意教新娘《古兰经》。回答当然都是肯定的。由于男女双方的问答是当着阿訇和众亲朋的面进行的,因此,男方的承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男方答应了女方提出的条件后,阿訇就宣布男女双方正式结婚,在场的贵宾都是这次结婚的见证人。接着,他便率领大家再次祈祷,为新郎新娘祝福,祈求真主的保佑。对于客人来说,参加这样的婚礼并不是为了看新郎新娘,也不是为了向新郎新娘的父母表示祝贺,因为他们根本不在现场,而是为了表示礼貌,同时为这一婚姻作个见证。 这一奇特的豪萨婚礼大约进行了半个小时,最后在一片“阿门”声中结束。 在回来的路上,哈桑先生告诉我们,这一仪式后,新郎新娘家便要分别举行三天到一周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宴请亲朋,向周围的朋友分送表示喜庆的柯拉果。然后才是新娘过门,开始夫妻生活。 (1)自由恋爱式婚姻 这是现代青年男女的婚姻形式,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在豪萨一富拉尼族人中所占比例最少,尤其在农村地区,以这种方式结婚的男女简直凤毛麟角。这种婚姻形式主要在在校学生中进行,不过一旦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了,最后还是要通过男方的父母向女方家长提亲,送彩礼,经过正式程序后才能结婚。 (2)强制婚姻 这种婚姻全由父母做主,婚姻当事人即使不同意也没有用。而男女双方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坚持,一是可能出于传统,二是可能出于大家族的利益,三则可能是为了履行某种承诺。这种婚姻主要盛行于农村地区。 (3)亲上加亲式婚姻 这是一种传统陋习,豪萨一富拉尼族人自古就有这种习俗,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往往要许配给自己的表兄妹,或是姑表亲,或是姨表亲,其目的是保持大家族的联系纽带和团结。但从第二个孩子起,父母便不再强迫孩子与表兄妹结婚。 (4)施舍婚 父母把女儿许配给伊斯兰教的阿訇或一般穆斯林,像施舍财物一样施舍给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也不提任何条件。促使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有几种:其一是为了还愿。这是父母婚后一直没有生育,便在祈祷时许诺一旦真主使他们生育了,他们便为此把自己的女儿施舍出去。另一个原因是家里经济条件差,孩子多,养不活。为了减轻负担,便自愿把女孩送给别人。再一个原因是女孩大了,一直嫁不出去,为了不发生丢人现眼的事,便把女孩施舍给别人。 (5)取火婚 所谓取火婚就是如果一个女人被丈夫休了三次,而实际上夫妻双方仍然相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的还想回到原来丈夫身边,原来的丈夫也同意,那么,这个女人就必须先和另一个男人结一次婚,然后过一阵被新丈夫又休了,她才能再和原来的丈夫再结婚。这个女人和这个新丈夫的权宜之婚就叫作取火婚。 (6)放棍婚 如果一对男女结婚了,而女人因故仍然住在自己娘家,男人不能到她家去住,女人也不能到男方家里去住。在这种情况下,男人便只能在夜里到女人那里过夜,而第二天男人必须回到自己家里。由于男人到女人家过夜时总是首先要把手里拿的棍子放在女人家的门口,所以这种婚姻便叫作“放棍婚”,但也有人把它称为取棍婚的,因为男人过夜后取了棍子就回家。 (7)出气婚 如果一个男人休了一个妻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一时烦恼,而实际上他仍然爱她。可是为了出气,男人很快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这种婚姻就叫作出气婚。这种婚姻的结果往往是又产生旧爱复萌,男人出了气后发现原来的妻子更适合自己,便又把她娶回来。 除此之外,豪萨一富拉尼族的婚姻生活中还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叫作休妻,即男人如果对自己的妻子(或妾)表示不满意,根据伊斯兰教法规,男人只要连说三声“我要休了你”,那么这个妻子或妾便要立即离开夫家回娘家。法规立即生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婚姻立刻死亡,因为法规中还规定,一旦男人气消了,回心转意,想把被休的妻子找回来,那么男人必须求结婚之前的媒人或有身份的女人到女方家里去说情,这种说情叫做“皮高”。经过说情,女人便可体面地回到丈夫身边。P2-7 序言 我与非洲结缘纯粹是被动的。小时候我常常梦想长大以后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其中也包括遥远的非洲,想看看漫画中戴着各种奇怪饰物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真正来到了非洲,一呆就是十年,而且交到了许多非洲好朋友。 我上大学时的本科是法语。谁料1961年夏,我国有关部门决定:为了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决定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两个非洲语言专业——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专业。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分别是非洲西部和东部最为流行的黑非洲民族语言。我和其他一些同学被分别从英语、法语系调出来,指定专学这两种语言。我也因此开始了梦一般的人生。 1961年夏天,我被学校送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非洲部,因为那里刚刚成立了一个豪萨语组,由四个流亡到中国的尼日尔豪萨人教几个中国人豪萨语,准备待中国人学成后开办豪萨语对外广播。教我们豪萨语的这四个豪萨人其实只会讲豪萨语,不懂得书面的豪萨语,更不懂得豪萨语的语法。语法理论都是我们自己从一本英国人编写的《豪萨语语法》的译本中自学的。大概是由于我们每天和这四个豪萨语老师泡在一起,学得特别刻苦,三年后,我竟然基本掌握了豪萨语,并于1964年夏天和另一个同事在豪萨外教的帮助下成功地开设了豪萨语专业。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中国豪萨语专业的创业人之一。 1961年时,大多数国人对非洲及非洲人都非常陌生。每当我陪同尼日尔老师上街或到医院看病,总有一些人投来好奇的目光,向我问这问那。而当时我对非洲人已经非常熟悉了,对非洲老师们在上班时间也坚持做祷告,整天口嚼柯拉果的习惯也习以为常。 学习豪萨语开启了我了解、认识非洲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非洲的了解仅局限于摩根所著的《非洲内幕》一书的介绍。我深深地被非洲那些天方夜谭式的故事所吸引,同时对于作者摩根也产生了些许钦佩。开始学习豪萨语之后,我有意识地向我的四个豪萨语老师询问非洲的现实,注意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我有幸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拥有了与《非洲内幕》的作者几乎一样的经历,我不仅走进了非洲,而且一呆就是十年。语言优势使我接触到了非洲真实的现状。在国内工作时,我交往的非洲人主要是受邀来华工作的豪萨人及他们的家属。在非洲时,我交往的非洲人,则上至总统下至庶民无其不有。对非洲文化的兴趣使我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普通老百姓身上。撒哈拉大沙漠南缘的游牧民原始富拉尼人、图阿雷格人,尼日利亚北部的普通农民、工人,非洲集市中的商人、职业乞丐等,都是我走访的对象。对于代表着非洲历史和传统的酋长们我则有过更深入的接触。我对于非洲的认识从理性进入感性,一个活生生的非洲社会呈现在我的眼前。当我被非洲朋友邀请进他们的家里席地而坐、和他们一起吃手抓饭或聊天时,我甚至感到自己已经是他们中的一员了。当我在非洲工作十年后回到北京时,非洲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从1961年开始与非洲朋友接触,到2002年从贝宁工作回国,期间我从未中断过与非洲朋友的交往。我把这一生都贡献给了豪萨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贡献给了中非友好合作事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