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连指的就是101空降师中的E连,也就是《拯救大兵瑞恩》中的瑞恩所属部队,是1942年美军最优秀的作战精英。1944年4月,美国把E连所属部队的6700名伞兵全部送往前线,由于飞机受到袭击,几乎所有的伞兵都没能在预定地点着陆。于是,E连一边寻找队伍,一边开展艰苦的战斗,死伤率高达150%(因为死伤后补充的人又再次负伤死去),但却围剿了希特勒位于西特斯加登的大本营。该连幸存的最年轻的士兵莱斯特,在世纪之交把自己作为盟军在诺曼底的难忘经历和对兄弟连战友血泪凝结的珍贵回忆,告诉了曾担任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历史顾问的二战史专家史蒂芬·安布罗斯,后者在对幸存者进行长时间访谈并参考了当年战士的日记和家书后,写出了《兄弟连》一书。
本书从微观上描述了原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6团2营E连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伞降小分队从组建、训练、作战直至解散的全过程,特点是该连指战员在将近3年时间里的战斗生活,他们的所见、所为、所思。其中,有胜利的欢乐,更有受挫时的苦闷和咬牙坚持。
可以说,来自全国各地的美国陆军第一。一空降师第五。六伞降步兵团E连的官兵,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有矿工,有农夫;有南方人的子弟,有山里人;有人出身于中产阶级,有人一贫如洗;有一位来自哈佛大学,有一位来自耶鲁大学,还有两位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只有一位本来就是军人,另有几位来自国民警卫队或预备役部队。
他们是在欧洲人已经战斗了三年的时候,即一九四二年夏天走到一起的。到一九四四年晚春,他们已然成为一支优秀的空降兵连队。D日凌晨,他们一举歼灭了位于犹他海滩的一个德军炮兵连,缴获了四门一百零五毫米的加农炮。这是E连的第一次实战。于是,他们领先进入卡朗唐,在荷兰作战,坚守了巴斯托涅环形防线,在突出部战役中率先进行了反击,参加了下莱茵之战,并攻占了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鹰巢。战斗中,他们承受了百分之一百五十的伤亡率。一九四四年十月在荷兰,一九四五年一月在阿登地区,该连战斗力达到鼎盛时期,其战斗力与世界上最精锐的步枪连队旗鼓相当。
战争结束后,E连解散,战士们各自荣归故里。
E连组建于佐治亚州的托科阿营地。尽管全连一百四十名士兵和七名军官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些共同点:都是一战以后出生的,很年轻;都是白人,这与美军在二战时期实行的种族隔离制相关;除三人外,均未婚;中学时代大多数都打过猎,当过运动员。
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渴望投身于一个为某种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团队之中,彼此真诚相待,亲如手足。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注重健康的体魄、严格的逐级服从制度,作为精英团队的一员,他们都非常看重自己的荣誉。
他们是自愿当伞兵的。但是,他们之所以愿意从飞机上往下跳,绝非像他们说的那样是“冲着伞兵生活的刺激性和伞兵的特殊津贴(士兵每月五十美元,军官每月一百美元)”,而是出于两大原因。首先,用罗伯特·雷德的话来说,“想要比别人强”。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和理查德·温特斯一样的体验:他们不会像他们在征兵站和训练营看到的那些人,常常找些借口在军队里混日子;他们豁出力气干,并希望把在军队的经历变成一种学习、成熟和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从而不辜负在军队里的岁月。
其次,他们明白自己是要去打仗的,他们情愿去当伞兵,在进攻中担任突击队而不愿当普通步兵,因为普通步兵中有一些人连身边的人都不能信任。他们更不愿和那些害怕吃苦、缺乏斗志、疏于训练的应征者为伍。他们希望真正打起仗来,身边的战友个个是英雄好汉,而不是胆小鬼。
在他们身上,都留下了大萧条时期吃尽苦头的伤痕。也许是因为大萧条,也许是因为这场战争,他们不得不中断学业。他们中有许多人在缺衣少食中长大,连收音机也买不起,更不用说小汽车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爱我的国家,一如既往。”四十八年后,哈里。韦尔什说道。他们没有对国家失望,也没有对生活失望,无论生活对他们是多么的不公平。
在大萧条中,他们适应了艰苦的工作,学会了自食其力,习惯了服从命令。在体育运动和打猎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自尊和自信。
对于不得不把青春年华献给一场强加给自己的战争,他们心存怨恨。他们想打棒球而并非甩手榴弹,想参加小口径步枪射击运动而不是使用M一1步枪。他们知道自己正步入不可知的险境,为此将有巨大的付出。但是既然遇上了这场战争,就得全力以赴。
他们只知道当空降兵是个新玩意儿,就自愿参加了。有人告诉他们当空降兵的体能训练比陆军中任何其他部队都苦,甚至比他们见过的要艰苦得多,可这些年轻的雄狮还是铁了心。他们期盼训练结束时体魄能更加健壮,意志能更加顽强,盼望今日训练场上的队友能成为明日战场上的战友。
“大萧条之后,我就要开始新的生活了,这种新生活将在我身上起着深刻的变化。”卡伍德·利普顿回忆一九四二年夏天的情景时说。不错,对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P3-5
二○○○年六月,国家D日博物馆的开馆盛典在新奥尔良隆重举行,汤姆·汉克斯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来到这里参加了盛典。住在这里的几天里,他们受到了董事会成员、参观者和记者们的关注。成千上万的二战老兵参加了各种庆祝活动,游行的场面尤为壮观。二战老兵们乘军用卡车沿街缓缓前进,车队长达两英里。数十万人夹道相迎,一些人高举“谢谢你们”的标语牌,一些人手拿该市《皮卡尤恩时报》二战欧洲胜利日或对日作战胜利日那天报纸的头版不停挥舞。军用车上的老兵们不断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军乐队高奏雄壮的乐曲,部队成建制齐步行进,一些人装扮成二战时的模样,天上还有飞机编队低空飞过。这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军队游行。当一支突击队员的队伍走来时,汤姆和斯蒂芬从检阅台上下来,与他们握手,请他们签名,并和他们合影。明星们也当了一回崇拜者。
汤姆和斯蒂芬着手为HB0拍一套连续剧的时候,选择了本书作为蓝本。他们对剧本改编工作一丝不苟、追求精准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写好一集剧本,他们便把稿子寄给我。尽管我知道怎么写书,却对写电影剧本和连续剧一窍不通,可他们仍然十分重视我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他们又把稿子寄给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征求其意见。为了获取新的信息,他们还对E连的官兵进行采访。不仅如此,演员们还拜访所扮演的人物原型,询问他们当年在这件或那件事情发生时的想法、感受——笑了没有,是兴奋还是沮丧等等。汤姆甚至说服迪克·温特斯飞到英格兰的拍摄现场。
关于我是怎么想到要写E连的问题,我已经在本书的鸣谢中说过。而要让汤姆和斯蒂芬在看完本书后决定把它拍成连续剧,这可并非易事。首先,描写二战的书成百上千。这场战争太大,人物太多,著名的和不很著名的将军和政治家不胜枚举,人们对艾森豪威尔、盟军最高统帅部、罗斯福及其统帅部、对二战的战略等等方面的书籍已经厌倦。人们的兴趣转向参战的陆海空军具体人员:他们做了些什么?怎么会那样做?人们想从阅读中增长见识,得到乐趣,甚至想得到鼓舞和启迪。《兄弟连》不仅几乎覆盖了整个西北欧战场,而且集中描写了一个功勋卓著的轻步兵连队及其指战员的个性和所作所为。正是后者深深吸引了汤姆、斯蒂芬、我以及众多的读者。
与许多其他人一样,汤姆和斯蒂芬对二战十分钟情。他们深知参战人员为我们付出了多少;他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来表达对老兵的敬意,来颂扬二战老兵。
我同汤姆和斯蒂芬一样,为能再次将二战老兵们的故事展现出来感到高兴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