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庸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冷夏//辛磊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近40年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回首几十年的奋斗历程,金庸之深大、神秘,正构成了金庸的无穷魅力。

百年一金庸,金庸说不完,不妨听作者娓娓道来……

内容推荐

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目录

第一章 家族显赫已领风骚数百年

第二章 与书为伍八岁开始读武侠

第三章 文章惹祸被联合高中开除

第四章 打抱不平竞招致勒令退学

第五章 进大公报身无分文走香江

第六章 北上求职垂头丧气返香港

第七章 新晚报里常与梁羽生对弈

第八章 偶试身手书剑恩仇露锋芒

第九章 文坛佳话三剑客彩笔争辉

第十章 雪山惊天射雕奠宗师地位

第十一章 编导电影才子巧遇俏佳人

第十二章 自立门户八万港元创《明报》

第十三章 经营惨淡自撰小说撑报业

第十四章 倾力报道逃亡潮带旺《明报》

第十五章 出动警察武侠小说遭查禁

第十六章 漫游欧洲倪匡代笔写天龙

第十七章 千里谋划一轮明月酬夙愿

第十八章 历经“文革”终确立大报地位

第十九章 大难当头身携健笔避海外

第二十章 创办明周开娱乐周刊先河

第二十一章 独醒之见笔指天下第一家

第二十二章 笑傲江湖鹿鼎记成为绝唱

第二十三章 挂印封刀十年修订不寻常

第二十四章 举世风行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十五章 武侠世界金梁古榜上留名

第二十六章 应邀赴台与蒋经国论时政

第二十七章 参观金门盼两岸一统江山

第二十八章 中共邀请二十八年后还故国

第二十九章 见邓小平大会堂里论江山

第三十章 廖公宴请欢声笑语荡席问

第三十章 青春作伴游山玩水会亲朋

第三十二章 访京归来褒多贬少说大陆

第三十三章 优待《明报》中共特别开“小灶”

第三十四章 笔系香江前途问题纵横谈

第三十五章 踏足政坛参加基本法草委

第三十六章 群雄并起“武林大会”当盟主

第三十七章 连夜修改协调方案终出台

第三十八章 众矢之的主流方案起风波

第三十九章 社评犯众大专学生烧《明报》

第四十章 为息众怒平心静气谈政制

第四十一章 问心无愧五载商略添白发

第四十二章 布置引退把《明报》推向股市

第四十三章 出售《明报》于品海接掌大业

第四十四章 暂别尘网远赴牛津当学人

第四十五章 争议又起笔战港督彭定康

第四十六章 见江泽民中南海谈政论文

第四十七章 宣布退休放下无求心自在

第四十八章 笑傲江湖彻底归隐乐逍遥

第四十九章 院长之旅备受争议终辞职

第五十章 “金字招牌”一元敲开大市场

第五十一章 挑战金庸重磅炸弹惹风波

第五十二章 华山论剑风云际会凌绝顶

第五十三章 修改小说万众瞩目总关情

附录一  原版《金庸传》后记

附录二 本书作者冷夏访问金庸先生的谈话记录

附录三 查良镛(金庸)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查文清死后,留下了一些家宅和出地。

查良镛出生的时候,查家还拥有3600多亩田地,租种查家田地的农民有上百户之多。所以,他的父亲查枢卿实乃“当仁不让”的大地主。

查家富有,雇有一些长工、短工料理家务。查良镛刚上学时,就有一名长工负责接送他,下雪、下雨的日子,这名长工还抱着查良镛上学、回家。

这位长工是个驼子,半身残废,是查文清辞官时从丹阳带回袁花家里来的;查文清死后,他继续在查家当长工。因为残疾,查良镛很同情他,每次看到别人取笑他,就予以制止,有时还为此哭了起来。他发病的时候,查良镛还时常到他的小房子里看他,拿些东西给他吃。

因查良镛懂事,心地善良,故这位长工待良镛很好。当时长工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但他把少年查良镛视为朋友,还把自己的身世告诉查良镛。原来,这位长工是江苏丹阳人,家里开豆腐店。当地一名财主看中他的美貌的未婚妻,便设计陷害他,并差人把他打成残废,还把他关进牢狱两年,而他的未婚妻则做了财主的继室。他出狱后心怀愤懑,就持刀刺伤了财主,于是又被判刑入狱。后来,查文清当了丹阳县正堂后,才把他救了出来。

这位长工病死后,查良镛一直很怀念他,心里时常记着他辛酸的身世。二三十年后,查良镛曾经以他的身世为素材,写了武侠小说《连城诀》,以纪念在他幼小时对他“很亲切的一位老人”。

在浙江,自古以来学风浓郁,书院林立,藏书之风十分兴盛。在明朝,就藏书之多而言,以地区而论,江浙为首。到了清代,浙江藏书之盛,超逾前代。浙江的藏书家,以杭州为最多,海宁也曾一度次之。

因为家学渊博,海宁查家藏书十分丰富,“查氏藏书”在浙西一带很有名声。查家珍藏着900卷之多的《海宁查氏诗钞》雕版,是查文清生前编写的。这些雕版置满两间房子,查良镛和兄弟们把这些雕版当玩具,还时常钻到这些雕版之中捉迷藏。日子长了,对雕版上的诗词,查良镛也能耳熟能详,随意就能读出几句来。

可以这样说,查良镛是在书堆中长大的。他曾经回忆说:

“家中藏书很多,我幼时虽看不懂,但找书却方便;而且不单有古书,也有新书,因为我的伯父、父亲、兄长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

尽管那时查良镛年纪幼小,但所涉读的书籍已相当广泛。在现代知识方面,查良镛称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很深”的,是父亲、兄长购置的邹韬奋所著《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以及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

查良镛迷上武侠小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天,他在翻查家中藏书时,无意中看到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这部小说是‘‘,新文派”始祖、言情小说名家顾明道写的,内容主要是写方玉琴、岳剑秋这对“琴剑二侠”的武侠生涯。书中首创男女二二侠双双闯荡江湖之模式,这对后世的武侠小说影响很深。顾明道以言情小说的笔调、新文艺腔的笔法写这本小说,给阳刚味浓烈的武侠小说注人了温婉艳约的柔美,开启了“侠情”武侠小说的新境界。

查良镛粗粗翻阅了几页,书中的内容就吸引住他,令他爱不释手。一连几天看完这本《荒江女侠))后,查良镛禁不住拍案叫绝:“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当时,查良镛只有八九岁。

其后,少年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他在当时相当流行的、上海出版的消闲性读物《红玫瑰》中读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书中桂武、甘联珠、余罗汉、甘瘤子等人物大大地吸引了他,其中“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平江不肖生在《顺探世界》杂志上连载的描述清末民初武林真人真事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更使查良镛看得入迷。

以后几年,查良镛看过武侠小说有好几十本,其中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官府的《水浒传》,写包青天安良除暴、一身正气的《三侠五义》及其续篇《小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看得查良镛如痴如醉。

查良镛迷爱武侠小说,只是因为武侠小说好看,人物和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但他并没有想过要写武侠小说,更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1937年,查良镛13岁,就读于浙江省立嘉兴中学。刚读完中学一年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来读到高中,战火更烈,家乡沦陷。由于战事,浙江北部邻近上海的富庶城市——杭州、嘉兴、湖州的一流中学便成立了联合高中。此后,查良镛随学校辗转于余杭、临安、丽水。没有了家庭的接济,查良镛一度只能靠政府发给的公费度日,穿草鞋,受军训,四处颠沛。然而,也正是早年的这一段艰苦生活,锻炼出了他日后的独立性格。

P6-8

序言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近40年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其作品在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的同时,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极少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

金庸的作品文字浅白凝练,情节精彩纷呈,幻想雄奇无比,并时时处处表现出他在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等范畴的渊博知识。有评论写道:“表面看,似乎都是刀光剑影、曲折离奇,细加比较,便不难发现,金庸的作品比旧武侠小说多了一种人情味,一种历史沧桑感,一种诗意,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人认为:金庸小说对中国文化领悟之深刻,对人性揭示之透彻,是当代作家中所罕见的。于是,有这么一种说法: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事实上,正如“红学”的兴盛,一个以金庸武侠小说为研究对象的“金学”,也正一天天地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海外,早已有“金庸学会”,而台湾远景出版社推出的一套10册《“金学”研究丛书》,更掀起了“金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在大陆,“金学”研究也已起步,在不远的将来,“金学”将大有发展。

金庸从1955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1972年完成《鹿鼎记》后封笔退出‘扛湖”,迄今作品共有15种36册。对自己的作品,金庸不愿说更多,他只强调他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细节。”事实上,一个作家敢于对自己提出这样“苛刻”的愿望,足见金庸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也有着充分的自信。

金庸被视作“奇迹”,并非只因为他的武侠小说。事实上,查良镛作为金庸的本名同样有名,这也是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一般情况,作家以笔名出名后,其本名往往被人忘记。但金庸不同。如果说“金庸”所指为武侠小说家,那么查良镛则指他作为报业大亨、社评家和社会活动家。

1991年,香港《资本》杂志评出计有198位的“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金庸(查良镛)以12亿资产列为第64位。金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以文致富”第一人;以至于日本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感叹道:“香港竟有这么富有的作家!”

金庸在武侠小说之外,一手创办了已成为香港大报之一的《明报》。《明报》历经风雨,被金庸视作“毕生的事业与名誉,是我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金庸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支撑起了《明报》大业。他的社评是第一流的,许多读者是因他的社评而买《明报》。在社评中,他预见了中国大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明报》在香港成了中国报道的权威。

但他也因此屡历风险。“文革”中,他曾被称作“豺狼镛”,并在香港被某些人列为第二号要杀的人。但他挺住了,《明报》依然是《明报》。

金庸其实对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着浓厚兴趣。他青少年时的第一理想是要做个外交官。种种原因,外交官没能做成,但这不减他对政治的关注。

七八十年代及之后,他已成为香港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共高层如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都曾会见他并与之长谈。1988年,他更因“主流方案”风波而成为当年的风云人物。对于那一切,他只说:问心无愧。

金庸1972年封笔不写武侠,1993年他便辞去《明报》掌门人一职,彻底引退。他的解释是:“我最佩服的便是范蠡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我所写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陈家洛、袁承志、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都是大吵大闹一番后悄然归隐。”

在他宣布辞去《明报》集团主席第二天,他又以《第三个和第四个理想》为题撰文说:“对于我,第一个理想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努力学习,得到相当知识和技能。第二个理想是,进入社会后辛勤发奋,做几件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利的事。第三个理想是,衰老时不必再工作,能有适当物质条件、健康、平静愉快的心情和余暇来安度晚年,逍遥自在。第四个理想是,我创办了《明报》,确信这事业对社会有益,希望它今后能长期存在,继续发展,为大众作出贡献。”

如此平和的语言,如此平和的心境……回首几十年的奋斗历程,金庸真的如此平静吗?金庸之深大、神秘,正构成了金庸的无穷魅力。

百年一金庸,金庸说不完。

相比不少文学名家那些颇有来历和颇有讲究的笔名来说,“金庸”这个名字的来历却出人意料的简单——查良镛中的“镛”字拆开便是。

就知名度而言,这信手拈来又后来居上的“金庸”,实在不知要比他本名高出了多少倍!不过,与那些只被人记得了笔名却反而弄不清其本名的情况大有不同的是,作为本名,“查良镛”倒也并未给声名赫赫的“金庸”所淹没。

后记

大约是在1994年和1995年吧,我们写作、出版了《文坛侠圣:金庸传》,那大概是中国大陆第一本金庸的传记。那本书,也在香港和台湾同时出版。并且,还在香港的报刊上连载。

这本书里,用了一些关于金庸的图片,由于无法找到图片的作者,只好请作者看到本书时与出版社联系,以便奉致稿酬,特此声明。

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左泽荣先生,使我们有机会出版现在这本《金庸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