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用历史和思想谱就的军史影像志;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军史文献影像资料库;是一部叙事宏大、解读深刻的关于战争题材的经典战史;是一部展现和剖析我军战争艺术影视资料纸质化精粹集成;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本书荟萃了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组织拍摄的九部军事题材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伫马太行》、《雄才伟略》、《邓小平军事生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世纪雷锋》、《本色》、《世纪空军》、《使命与光荣》原始经典影像史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分类 | |
作者 | 徐海鹰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用历史和思想谱就的军史影像志;是一部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军史文献影像资料库;是一部叙事宏大、解读深刻的关于战争题材的经典战史;是一部展现和剖析我军战争艺术影视资料纸质化精粹集成;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本书荟萃了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组织拍摄的九部军事题材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伫马太行》、《雄才伟略》、《邓小平军事生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世纪雷锋》、《本色》、《世纪空军》、《使命与光荣》原始经典影像史料。 内容推荐 本书荟萃了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组织拍摄的九部军事题材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伫马太行》、《雄才伟略》、《邓小平军事生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世纪雷锋》、《本色》、《世纪空军》、《使命与光荣》原始经典影像史料,以恢弘的结构篇章,深沉的文学语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对历史见证人物亲历亲为亲见亲闻的寻访,让文献“活”在人物中,让历史和历史的思想鲜活生动起来。透过一幅幅真实细节的影视图景、一幕幕大气雄浑的战争奇观、一段段用生命用热血用勇敢用智慧谱写的英雄传奇,既真实又深刻地再现了我军80年铁血军魂铸就的铿锵足音,也为未来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启示。书中挖掘出的许多力透纸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影像史料尚属首次披露。 目录 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12集文献纪录片 军旗升起 星火燎原 铸就军魂 打破“围剿” 红星照耀 遭受挫折 被迫转移 犄角并起 走出危难 会师西北 孤军苦斗 抗日改编 伫马太行(10集文献纪录片) 危亡关头 鏖兵忻口 挺进敌后 游击传奇 生根开花 纵横驰骋 大义为重 打破囚笼 清漳血花 巍巍太行 雄才伟略(8集文献纪录片) 人民军队篇(上、下) 人民战争篇(上、下) 战略战术篇(上、下) 迈向现代化篇(上、下) 邓小平军事生涯(8集文献纪录片) 红星闪耀 浴血太行 逐鹿中原 决战决胜 挥师西南 整军经武 战略转变 一往无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6集文献纪录片) 军魂永驻 强军之路 依法治军 强固基石 牢记宗旨 拥抱和平 世纪雷锋(5集文献纪录片) 永远的微笑 火红的年代 不变的强音 雷锋的传人 不停的脚步 本色 本色·上 本色·中 本色·下 世纪空军(6集文献纪录片) 雏鹰展翅 血火长空 螺旋攀升 倚天拔剑 制高制胜 搏击长空 使命与光荣(单本文献纪录片) 编导手记 续奏铜响寄世人 直面重大现实题材,勇为伟大时代立传 历史的解读与叙述 “大片”断想 这一部与这一步 历史其实就在眼前 用细节放大的伟人故事 伟大的思想光辉的足迹 唱一首质朴的老歌 学术电视化,电视学术化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今天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最早的活动影像,是一个美国记者拍摄的。1936年,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的苦难征程之后,这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军队终于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站住了脚。 毛泽东在检阅他的队伍。此时他手中的总兵力还不到3万人,但他对中国的未来却充满了自信。 当年拍摄这些影像资料的就是这位叫埃德加·斯诺的记者,他手拿的这顶缀着红星的八角帽,是红军送给他的。斯诺把红星帽戴在了自己的头上,他把这支军队的光荣与梦想写进了他的著作,书名就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写道:“红军翻越了十八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冰雪覆盖,他们跨越了二十四条河流,历经十二省,攻克六十二座城镇,除了打败、避开或机动制胜派来对付他们的中央政府军各部之外,还突破了十个不同省份军阀部队的包围。他们经过了六个不同的土著民族地区,深入并穿越了数十年来没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过的地区。” 时光走过70年,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摄制组又一次出发,追寻着红军的足迹,用我们的眼睛开始一次新的发现之旅,用我们的镜头重新解读先辈留下的故事。从北起北欧波罗的海南岸的彼得格勒,南至我国海南岛,东起长白山兴安岭,西至河西走廊,我们《中国工农红军》摄制组一路走来。 曾经伴随红军生活战斗的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云雾袅袅中的苍松翠竹,万里雪飘中的银蛇蜡象,莽莽原野上的雪域高原,景色依然如故。 但是他们老了。老红军曾学珍(90岁)、张怀珍(89岁)、胡玉堂(93岁)、许光顺(101岁)……这些走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70年前的往事,心中充满着激情。历尽了千山万水,饱经了岁月的沧桑,红星的故事在老人们的心里依然清晰明亮。因为那是一个为信念而奋斗的年代。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可以听到生命奏响的华章;没有色彩的世界里,能够看见明媚的阳光。 那些红星的传奇故事源于北方邻国遥远的一声炮响。坐落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彼得格勒,是世界上第一支红军的发祥地。 正是这艘停泊在涅瓦河畔的“圣·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打响了俄国十月革命攻打冬宫的第一炮。在一片“乌拉”声中,列宁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列宁以起义的武装力量为基础,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红军。 莫斯科大街上行走匆匆的人们,已经不会再对身边这栋五层大楼感到神秘了,这座当年的共产国际所在地,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神秘莫测,它与数千公里之外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21年的6月3日,一个40岁左右的荷兰人来到上海,后来的中共党史记下了他的名字,他叫马林,是共产国际派来的第一位代表,他来上海是要帮助中国同志组建一个政党。很快,来自中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秘密向上海聚集。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新的力量开始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苏维埃”、“红军”这样一些带着共产主义运动色彩的新名称,也陆续传进了中国。 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共产国际结下不解之缘。 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渊源于苏联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国工农红军,却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其中,孙中山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和战争问题上的启蒙老师,而蒋介石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反面教员。 这张照片是孙中山在1917年9月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时拍摄的,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张身着戎装的照片。孙中山说他不喜欢这张照片。因为此时的他只是空有一身元帅行头,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司令们,并不听命于他,他领导的三次革命也因此而失败。 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在上海的避难所,就是在这里,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1922年8月,在永丰舰上漂流了55天后,心力交瘁的孙中山返回上海,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打破了倚重军阀进行中国革命的梦想。他把目光投向了苏联,投向了共产党。几天后,他在这里与马林会晤,这次会晤最终促使他下决心实行“联共”政策,他要以共产党的活力改造政治上不坚定、组织上不坚强的国民党。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两双巨手在这座建筑里历史性地第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在这次大会上,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加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国共两党就这样开始了合作。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史称中国大革命。孙中山的工作重心是整军经武,创建黄埔军校。他特意选择了6月16日作为黄埔军校开学的日子,在开学典礼上,他说,创建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建革命军。 广州黄埔长洲岛,当年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散落的几个小村落,与世无争地过着自己的日子。黄埔军校的建立让这个小岛一天天热闹了起来。很快,一批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也踏上了这个小岛,就在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工作也从这里起步。 中国共产党选派了大批优秀青年投考黄埔军校,而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便是中共党员周恩来。在广东组织和领导民众革命运动的共产党人毛泽东应邀到黄埔军校讲演。 两年以后,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达到了1500多人。这期间,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人,先后被国民党授予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 中国共产党相继掌握了由叶挺独立团扩编的7个团的部队,影响了贺龙领导的部队和以彭德怀为代表的部分部队官兵,虽然人数不多,却成为日后共产带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重要来源。 这是一位德国摄影师拍摄的一段记录中国20年代社会面貌的影片。这部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当年中国贫富悬殊的生活状况,并揭示了这种景象下存在的深刻的阶级矛盾。 按照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的主张,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是发动、组织和领导民众革命运动,并由此强调“共产党人不当军阀”。P3-6 序言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的喜庆日子里,由中心组织创作的九部纪录片解说词特辑在这里合集出版,可喜可贺。这是一批优秀的精神产品,是我们献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一份礼物。 近代中国的历史悲愤激越、波澜壮阔。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事电视工作者一直坚持在近代史的框架内,聚焦革命历程中的党史、军史和伟人传奇,推出了《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新中国》、《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一批精品力作,用影像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构建起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文献库框架。在这个基础上,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创作又进一步深化细化,从历史景深的最远端开始扫描,系统打造视听化的军史文献,让伟大军队的历史能量释放出来。集合在这里的九部作品就是代表。 12集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用电视的手段,把工农红军从“军旗升起”到“抗日改编”的10年奋战,作了一次系统地整合与梳理。以翔实的影像史料,恢弘的结构篇章,深沉的文学语言,充分展示了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创造出的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昭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10集文献纪录片《伫马太行》,全景式反映了八路军出征抗日八年的战斗历程。从首战平型关,到鏖战忻口、开辟根据地;从创造游击奇迹,到驰骋华北战场。片中既有宏阔的战场观察,亦有人物情感与个性的展开。有我,有友,有敌;有领袖,有士兵;有军人,有百姓;有胜利,有挫折,编织得大气雄浑细致精到。 从这里起,《中国工农红军》、《伫马太行》实际上就与其他文献纪录片一道,建构起了一个谱系化的声色俱全的军史影像志。 以历史伟人为主体的文献纪录片创作,继90年代的《毛泽东》、《邓小平》之后,再次聚焦伟人的军事生涯和雄韬伟略。 四篇8集文献纪录片《雄才伟略》,在伟人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隆重推出。作品没有停留在对战争故事的一般叙述上,而是紧紧依靠专家的研究成果,从创建人民军队,指挥人民战争,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开辟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等四个独特的角度,对伟人融哲学思想、中华文化于军事战略,创造近代革命伟大战争奇观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富有深度的解读和总结。 8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军事生涯》,是伟人诞辰100周年的众多献礼片中,最有特色的一部。“该片拍的确实好”的原因在于,不仅纪录了伟人的军旅生涯,关键是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他牢牢把握世界战略局势,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在国防与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道路的设计上,表现出的智慧与胆魄,特别是把为什么“军队要忍耐”的历史背景与细节作了清楚地交代和分析,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6集文献纪录片《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全面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在90年代后的13年中,国防与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人民军队在中央军委确立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指引下,实现“两个转变”,履行“打得赢、不变质”历史使命,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光辉历程和迈向新世纪的崭新风貌。 单本文献纪录片《使命与光荣》,聚焦新世纪、新阶段、新使命、新奉献,以90分钟的宏伟篇幅,全景式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国防军队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十六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新使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军队的开放、务实与自信。 历史时空中,那些耀眼明星的光芒粒子,正通过电视的时光隧道释放出来照耀着我们。 在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年后,在毛泽东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谱写《八连颂》的40年后。我们发问,1963年,雷锋与好八连的故事为什么会同时在中华大地上唱响?他们的精神实质与今天的我们能否对应?作品《世纪雷锋》与《本色》播出后,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说“娓娓的叙述,让我回到了美丽的青春年华,我没有想到,那些故事今天依然那样美丽动人、感人之深”。这不是距离产生的美感。作品中那些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学雷锋典型,好八连传人在新时期对艰苦奋斗做出的行动诠释,让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的精神支柱前,体会到了精神海洋的辽阔与丰富。 有人说主旋律的东西不好看,恰恰相反,摆在这里的九部作品都是主旋律,都很好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作为纪录当代中国军队铿锵足音的断代性电视文献作品,被一再重播;《邓小平军事生涯》一出品就被盗版;《伫马太行》的收视率超过了0.8%;来电来信向编播部门索要《中国工农红军》光盘的观众络绎不绝;《使命与光荣》更是新风扑面……九部作品大多都获得了很高的创作荣誉,还走入了20年中国文献纪录片的精品库,说明了作品受观众欢迎的程度。这些作品的魅力,不仅是由历史本身的磁性决定的,她们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地方,就在于创作者在对历史刨根问底获得一种熟练之后,又深度开掘,运用艺术手段,即影像与文学的力量,所完成的那种叙事品质。它们看上去既保持着历史的真纯与厚重,又富含了视听冲击与文学的韵味。观之,感到触目震撼;读之,觉出滋味无穷,的确引人进入了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人从中看到“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的爱与恨,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梦想与奋斗”,并在逝去的历史中“寻找自己的踪影,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历史、人生和人性”。因为此,这些作品,被许多电视工作者,再讲述这些历史故事时,常常从中直接转摘引用,从而使这种历史的叙事风格在节目中延及开来。因为此,我们再用文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9部作品的合集出版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创作群体的新开始。相信今后我们会拿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讴歌我们的党、讴歌我们的军队,奉献给社会。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 少将 黄国柱 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政委 少将 崔福兴 后记 在我看来,完美的人生,应该是少年阳光,中年漂亮,晚年超脱的。少年的阳光和晚年的超脱都抛开不谈,我们正走在中午炫目的阳光下,成熟健朗、最富创造,所谓的漂亮正是那跋涉攀登中一次次成功的亮相。不同职业有不同的亮相,厨师的亮相在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中,演员的亮相在活色生香的表演里,军人的亮相在粉身碎骨的目标上,我们的亮相在五彩缤纷的屏幕上。 每一次成功亮相的背后,都积蓄了数不清的苦炼。我至今还保存着2001年国庆节那一天,李文朝主任派人给我送来的《我们队伍向太阳》的策划案手稿(当时叫《七十五年战旗红》),那是他患病卧床期间写下的,龙飞凤舞的字里行间跳动着按捺不住的激情。关于这部片子艰难跋涉的每一步,他的文章已经写的很充分,无需我赘言。当面修史非大智大勇者敢为,《使命与光荣》虽是单本,但以90分钟的当量一气贯通,集中展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事业的建设成就。从立项、起草、计划,到拍摄、剪辑、定稿,哪一个环节没有“动摇军心”的风声呢?但黄国柱主任做起来,手下没有软过丝毫,始终保持着一付志在必得的心态。在创作攻关难度最大的日子里,崔福兴政委经常到摄制组慰问鼓励大家,他那沉稳刚性的言谈举止,淡定从容的目光神态,总是能够平复大家的焦躁与不安。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所以我们说,万马军中只要将军面不改色心不跳,对手阵前不怕三军皆折还剩我。 这是一个执着且内敛的创作群体,其中有些同志已经有过很高的创作成就,像董滨的《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西部没有雕像》早已享誉文坛,他功底深厚风标独立,早在《背负民族的希望》创作中就给过我许多的启迪。像刘岳的两部20分钟短片《天界》与《普通一兵》,不仅拿过华表、金鸡奖,还问津过罗马国际军事电影节。成就越高就越没有骄狂,在长期的职业之海中搏击,已经让我们取得了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没有这种心态不是说不能搞创作,但有了这种心态,质量肯定会更不一般。赵阳,在纪录片的江湖上闯荡多年,曾经在《毛泽东》、《邓小平》、《背负民族的希望》中,一次次用高质量的创作去托举太阳,在《新中国》、《孙中山》、《伫马太行》、《中国工农红军》、《使命与光荣》中,历练成长为一名职业境界很高的纪录片导演。陈列的才华,早在执导《中华雄关》和《李先念》的创作中就显现了出来,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世纪雷锋》、《伫马太行》、《中国工农红军》的创作中他挑大梁的能力更加突出了。戴英森早期的作品《猪倌》和《刘森林》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在《长征,英雄的诗》中对西路军历史的纪实表现至今令我难忘。还有陈荻芳老师,我到中央台参加《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创作时,就是他带的我。魏纪奎虽最年轻,但他的刻苦与成绩在年轻人中是少有的。感谢陆芸芸,她的散文和在《世纪雷锋》中表现出的才情,让我难忘。感谢杨庆美,他的《大排队》很有影响,但他从不提起,他除了创作,还担任制片毫无怨言。还有陈晓军,他的剪辑能力常常让我有一种心手合一的感觉,九部作品中有八部从他的手里过,我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他和杨庆美。还有雷鸣、安嫫、任海、赵文博、宋晨,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创作征途的“漫漫长夜”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能量积蓄,最终用作品爆发出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相。 电视是群体的事情,即使是完全个性化的作品,也离不开旁人的援助。尤其是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有和没有专家学者的参与,创作的进度与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刘亚洲将军为《世纪空军》所奠定的结构与思想基础,感谢乔良将军、王湘穗先生、韦建瑞先生、戴旭先生为这部“无出其右”的作品做出的奉献。感谢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将军,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解读之深是我所见过的学者中少有的,是他让《雄才伟略》很快就获得那么精准的切入角度。感谢军事科学院的陈伙成研究员,他把毕生对红军历史研究的成果材料都无私地端了出来,才使得我们能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将人民军队定型期的10年史梳理的清爽缜密。感谢乔良、郭兵艺、戴旭为《使命与光荣》作出的铺垫性劳动,感谢金一南将军。感谢中央电视台阴建白女士,因为她对影视资料的熟悉,让我们少走了许多的弯路。 在整个创作的链条上,我们不能忘记另一种锤炼。我们特别要感谢总政首长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创作中给予的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引。感谢蒋乾麟将军在创作中给予的具有深度的富有理论才情的指导。感谢王建伟部长、杨定宇局长对《使命与光荣》结构定型作出的斧正。感谢广电总局副总编、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先生,他每年带领重大题材审片组,不仅对我们精确把握史实、正确认识历史叙述与宣传导向的关系,给予了大量珍贵的具体指导,他本人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亲自为我们改稿。 这九部作品中有八部是我们在创作室成立前后创作的。记得宣布创作室成立的那一天正下大雪,刘岳从北京的会议现场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和制片主任臧新庆一起堵在从抚顺回北京的公路上。说实在,那时候我整个人的心都放在了抚顺,根本顾不上北京正在进行的会议。那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在抚顺顶着漫天的大雪拍摄雷锋的故事,我和老臧与他们分手的时候,还有些许的担心。编导们说:“我们开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冬天已经来临。有人说,冬天怎么能拍出雷锋的感觉,年轻的雷锋是和春天连在一起的,他那春天般的微笑,春风般的温暖,洋溢的是生命的绿色。而我们知道,即使是死神,也丝毫不能削弱雷锋的生命力,又何况是冬天呢!”这是解说词吗?这分明就是从编导心里淌出的情感之水,细细密密地滋润着观众的心。 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社长杨瑞雪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 感谢赵卜慧女士、张霞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智慧与劳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