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海归》是作者王辉耀先生继《海归时代》之后的又一部新著。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访谈和案例研究。该书力求反映和总结当代中国海归特点、优势和发展规律,总结了海归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贡献,分析了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及“海鸥”新模式,调查了海归发展新状况,探索了海归创业成功的要素以及海归从政等问题,总结了海归回国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中国海归/海归推动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辉耀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海归》是作者王辉耀先生继《海归时代》之后的又一部新著。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访谈和案例研究。该书力求反映和总结当代中国海归特点、优势和发展规律,总结了海归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贡献,分析了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及“海鸥”新模式,调查了海归发展新状况,探索了海归创业成功的要素以及海归从政等问题,总结了海归回国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内容推荐 本书是海归推动中国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反映了当代中国海归的现状,讲述了近200位海归的成功经历,是目前为止国内行业覆盖面最广,研究范围最宽,采访人数最多,涉及领域最为齐全的一套研究和介绍海归事迹的系列丛书。从书中既有万众瞩目的共和国部长,又有甘于寂寞并为民族振兴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更有众多的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的企业家,是当代中国海归全景式的画卷。 目录 第一章 海归——中国新阶层群体分析 一、中国留学人员突破百万 1.出国留学人数突破百万 2.90%以上留学人员是自费留学 3.留学目的地分布在108个国家 4.留学热门专业在发生渐变 二、中国海归群体现状 1.海归人数迭创新高 2.回归比率有所下滑 3.回归年龄趋于年轻化 4.海归择业的职业倾向 5.落地点集中在一线大城市 6.海鸥现象日益突出 三、中国海归人才的层次 1.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强劲 2.国家认定的高精尖海归人才 3.留学人才梯次分类 四、中国海归群体的社会定位 1.社会新阶层的成员构成分析 2.海归是社会新阶层中重要力量 五、中国海归群体的当代贡献 1.教科文卫领域的创新主力 2.推动中国创业大潮的新生力量 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4.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主力军 5.参政议政作用日益增强 6.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 7.发挥社团和公益的积极作用 六、海归发展中的困难与障碍 1.海带(待)现象不断发生 2.创业融资依然困难 3.子女就学的忧虑 4.双重国籍的困扰 结语 第二章 海归推动教科文卫创新发展 一、参与制定发展战略,领军体制改革创新 1.统筹国家级科教卫生发展战略 2.领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创新 3.创新中国大学与服务 二、推动新兴学科建设,缩短国内外差距 1.早期海归创建新学 2.当代海归创建新兴学科 3.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搭建新型科研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1.小科学与大科学 2.国际交流合作的催化剂 四、依托科研创业,探索产业化运作 1.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中的佼佼者 2.从制造产品到制定技术标准 结语 第三章 海归推动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一、海归创业在中国 1.高科技创业的领军人 2.带来新技术新经济新活力 3.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 二、海归风险投资在中国 1.带回新的创业机制 2.催生中小企业成长 3.重视团队文化 三、海归企业上市华尔街 1.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试金石 2.给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四、海归投资银行在中国 l.中国大型企业海外上市的主推手 2.海归参与全球最大的IPO 3.海外投资并购的先行者 五、海归职业经理人在中国 1.海归把跨国公司带到中国 2.促进国家和社会之间合作关系 3.培养大批本土国际化人才 结语 第四章 海归潮催生海归学 一、中国留学史研究 1.考证留学 2.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渐次推进 二、当代中国海归研究 1.留学人员研究 2.海归时代研究 3.海归研究学术会议升温 三、国际上对人才流动的研究 1.人才流失论 2.人才回归论 3.人才循环论 4.国际上有关中国海归的研究 5.国内当代海归实证调查研究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 结语 第五章 从全球视角看海归人才争夺 一、全球化时代的各国人才战略 1.印度、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借鉴 2.马来西亚、阿根廷、泰国等国人才策略 3.美、欧盟、日、加等发达国家人才战略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才流动与战略演变 1.海归与中国人才战略 2.归与不归的启示 三、国际人才大流动时代的到来 四、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看全球人才流动 结语 第六章 海鸥模式:21世纪海归的新方式 一、海鸥为国服务与“才”的回归 1.重新认识海鸥人才 2.海鸥政策逐步调整完善 3.海鸥为国服务的方式 4.由“丘田之争”看海鸥为国服务 二、海鸥的贡献 三、中国海鸥的类别 1.高精尖人才 2.优秀人才 3.特殊人才 四、海外学人藏龙卧虎,海鸥政策亟待推广 五、海归统计数据中对海鸥的遗漏 1.出国人数统计 2.回归人数统计 结语 第七章 当代中国海归发展状况调查 一、当代出国留学人员构成和动机的变迁 1.新世纪出国留学成大潮 2.出国留学动机调查 二、留学经历是一笔财富 1.选择留学依然无悔 2.留学收获不再仅仅是外语 3.海归留学和回国就业专业分布 三、海归普遍看好国内的发展机会 1.回国理由调查综述 2.中国机会吸引留学生回国 四、海归回国工作发展的选择与去向 1.海归最集中的领域还是外企和科教领域 2.海归创业热情高涨 五、海归求职满意度和方式比较 1.海归求职满意度调查 2.海归求职喜欢什么样的方式 结语 第八章 海归回国创业成功的要素分析 一、当代海归回国创业的大背景 二、当代中国海归回国创业研究 1.当代海归回国创业的十大贡献与优势 2.国际上关于中国海归创业的研究 三、有关最新的中国海归回国创业调查 1.海归对回国创业的评价 2.回国创业有哪些优势 3.回国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4.回国创业应该具备何种素质 5.海归海外工作的经验分布 6.国内创业环境有哪些不足 四、当代海归回国成功创业的因素研究 1.因素一:较扎实的海外学历有助于海归创业成功 2.因素二:海归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 3.因素三:海外工作经验有助于海归回国创业成功 4.因素四:组建团队有助于海归创业成功 5.因素五:风险投资有助于海归创业 6.因素六:参与社会网络或社团有益于海归创业 7.因素七:海归回国创业的最佳年龄 8.其他因素:创业成功人士的其他特点 结语 第九章 海归从政 一、海归从政历史回顾 1.民国时期海归从政概况 2.新中国海归从政概况 二、海归从政现状及分析 1.新时期海归从政概况 2.海归参与政府高层职务 3.政府官员其他留学渠道 4.中央高层重视海归专家讲座 三、海归从政的新机遇 1.从跨国公司经理到科技部部长 2.无党派人士也能担任部长 四、有关海归从政的调查研究和困难 1.关于海归参与党政工作的调研 2.海归参与党政工作最大困难是体制性屏障 五、建议在政协中增加留学人员界别 结语 海归回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及消除对策 一、海待现象解析 1.海待出现的内因及解决策略 2.海待出现的外因及解决策略 3.海归成功求职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海归子女就学问题 1.关于海归子女就学问题的调查 2.海归子女教育困难具体分析 3.关于海归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海归创业成功率问题 1.海归创业生存现状 2.海归创业存在的问题 3.海归创业资金难的解决方案 四、双重国籍、签证和绿卡问题 1.双重国籍问题及对策建议 2.回国签证问题及对策建议 3.绿卡问题及对策建议 结语 结束语:中国海归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致谢留学人员 后记 试读章节 1.早期海归创建新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留学生们把中国的古老学术圣殿改造成新时代的全新科学大厦。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最初是西方传教士,但是,很快就由中国归国留学生当了启蒙直至建立学科门类体系的历史重任。这包括很多的领域,欧美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新学科的开创者和一代宗师,留学英国的丁文江和李四光开创现代地质学,侯德榜为现代化学输入全新的科学理念,茅以升成为现代桥梁学泰斗,竺可桢成为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等等。 留学生发挥很大作用的一个领域,就是在数学方面。这其中包括中国最早创立数学系的,比如南开大学。还有最早建立数学研究所的,包括后来很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这些都是留学人员。中国人对物理的研究,也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包括中央研究院1928年设立物理研究所、1929年北京成立物理研究所在化学领域,中国最早留学欧洲的七位中国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的欧洲之会,1922年留美学生成立了中国化学会。生物学也是一样,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包括留美的学生,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所、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杂志等等,包括1930年在北京成立的职务研究所、1934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研究植物的,在这些方面,很多留学人员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社会科学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说留美的学生发动了文学革命,比如胡适等留美学生,他在1917年1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革的刍议》一文。当时的留学人员对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之初,是中国学术界告别旧学、迎接新学的时期。许多新学科的建立都与留学生有关,其中留日学生尤为努力于新学科的奠基工作。 留日学生为近代学科的基本门类,如历史、政法、教育学、外交学、军事学、农学、矿务、工艺、商学、船政、理化、数学、地理学、博物学、卫生学、美术、哲学、宗教学、编辑学等所作的奠基工作占全体留学生同类工作的60%。 在军事学方面,留学日本士宫学校的蔡锷、蒋方震、张孝准有“士宫三杰”之称。蒋方震尤其深究军事理论,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在绘画方面,天津人李叔同留学日本,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专攻西洋绘画,曾拜日本著名西洋派油画家黑田青辉为师,创造性地运用西洋绘画方法画出油画《裸女》和《朝》。李叔同回国后在上海主编《太平洋报》画刊。另一个留日学生陈抱一回国后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校长,致力于新美术教育。 体育学科的奠基也与留日学生有密切关系。徐一冰(又名益彬、逸宾)1905年到日本,进人大森体育学校,立志要用体育改善中国人民的文弱之躯。他全面学习体育理论和技巧。他听说日本人举行体育运动会不准中国人人内观看,就备了铅笔和小本子,爬墙头偷艺,把运动场地的情形和比赛方法——记录下来。1907年他回国以后就与同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学校,名“中国体操学校”,后来又办了《体育杂志》。 所以,正是留学生们把中国的古老学术圣殿改造成新时代的全新科学大厦。 2.当代海归创建新兴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海归群体在新学科建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在80年代引进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和90年代开创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这是一门全新的新兴学科,适应了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需要。目前国内MBA和EMBA教育已经发展到有100多家商学院,每年有数万名学生接受现代管理教育,成为世界MBA教育大国。 我2002年出版过一本《MBA通才之道》的著作,曾对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和作用做了一些研究和总结。中国在引入和建立MBA教育这个过程中,包括北大,清华、中欧等中国早期商学院的建立和发展,都与大批海归的参与和发展是分不开的。我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授课教授,发现光华教师中有一半以上是海归。而且我发现海归在这个领域里贡献巨大,现在国内知名商学院的领头人几乎都是海归,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中欧商学院原院长张国华,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北大国际MBA院长杨壮,中欧商学院EMBA主任梁能,北大EMBA主任武长岐等,都是清一色的海归,其他很多商学院也是类似情况。 与早期海归的贡献相比,当代海归的作用还更多地体现在缩短中国与国际学术差距,填补部分国内空白,推动基础创新,创建不少细分的新型学科上。 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彭实戈教授作为中国金融数学的开创者,他的“金融数学”理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1993年,彭实戈派学生调查、了解中国人参与境外期货市场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根据交易规则,彭实戈发现中国投资者每做一单交易,输的概率大于70%,而赢的概率少于30%。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指操作次数越多,越能体现一般规律)就可以断定:从总体上讲,这必然会造成国有资金的大量流失。他立即上书山东省有关领导,并亲赴北京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当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彭实戈的建议被转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不久,彭实戈担任“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项目第一负责人,这是“九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入管理和数学学科唯一的重大项目,也标志着中国金融数学开始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如果说彭实戈教授是将金融与数学二者结合起来创立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我们在与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进行的交流中发现,他创建的景观设计则是一门全新的专业。1997年俞孔坚回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事业,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以往的园林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俞孔坚说,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园林设计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个经验学科,更偏向于视觉审美;但是景观设计学这门学科是在大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一个大的现代学科体系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个现代科学。回国以来,他主持完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城市水系设计的生态学途径、大运河保护研究、国土生态格局研究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基金项目,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在这套丛书的采访中,我们还发现,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博士、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原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冯长根在北理工任教期间,不仅将中国的热爆炸理论研究大大推进并成功应用于兵工生产实际,而且带领教研室其他老师开创并讲授多门新课程。P39-41 序言 《当代中国海归》这本书终于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所著的这部书和我主编的这套“海归推动中国”系列丛书中的其他七种,加起来近200万字,涉及海归行业广,海归人数多,研究范围宽,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版有关中国海归图书最多的一次。在此,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独到的眼光。 由于我过去几年里在欧美同学会做副会长和商会会长及2005委员会的理事长,有幸接触了大量的海内外留学人员,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对中国海归群体做一些研究。《当代中国海归》是继我在2005年所著的《海归时代》之后的又一部新著。这部书的特点是既兼顾了学术研究的需要,又有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访谈和研究做基础,同时又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以根据需要分开章节来读。本书力求反映和总结当代中国海归特点、优势和发展规律,内容涵盖了海归作为社会新阶层一部分的论述,总结了海归为推动中国教科文卫和经济商务所做的贡献,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的海归研究,分析了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第一次提出了留学人员回归的海鸥新模式,调查了海归发展新状况,探索了海归创业成功的要素,涉及到了海归从政的机会,总结了海归回国所面临的障碍、自身发展的困难并提出了如何来应付的对策等。 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中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不仅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而且涌现出全球少见的海归潮和留学人员流动。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自1872年到1978年百年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而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最新年度留学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06年底,国内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也一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仅2006年当年回国人数就达4.2万人。 中国留学人员总数超过百万,这是自1872年容闳率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中国遍布世界的留学人员群体的迅速壮大,中国海归潮的汹涌澎湃,既是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也是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重要原因,更是中国开放进程的重要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在历史大趋势面前,广大优秀的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独具的东西方文化兼容优势,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国际交往的重要桥梁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传统发展优势方面,海归群体是教科文卫领域的创新主力,他们搭建了大量科研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了年2月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36.58%是海归,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66.67%是海归,国家技术发明奖第一完成人中40%以上是海归,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30%以上是海归。 在自主发展方面,海归创业带来多元冲击效应。海归创业不仅创建大批高科技企业,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更通过创业促进技术创新,带来新的管理模式、融资方式和发展理念,以及在金融领域等方面和国际迅速接轨。目前,一半以上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都是由海归创办或管理的。据有关统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过去六年中,平均每个工作曰就有两户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在园区创业的留学人员中,57%拥有个人的科技成果,44%的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海外学子踊跃回国创业的现象在全国其他10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也很普遍。 在经济接轨方面,海归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推手,又是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线力量,大批海归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掌门人。近年来,海归群体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这几年帮助中国超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国际著名投行的中国区总裁、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的主要合伙人几乎都是海归。海归们不仅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积极改变国内经济生态,促进产业升级换代,而且也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 另外,海归群体作为中国社会新阶层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还踊跃参与民间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特别是在政策设计与具体执行上,海归官员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作用。 总之,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对于中国在科技文化上追赶发达国家做出了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不论是从科技创新,还是从政治、经济到教育、文化,从跨国公司到国有企业再到民营企业,从企业高管到广大创业者,海归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经济社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曾经说过,“希望大家为国服务、建功立业。祖国是广大留学人员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当前,中国的发展又一次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口,中国的现代化正经历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进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世界接轨,正在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市场经济变革推动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正在用几十年的时间做着西方社会几百年的事情,正朝着“公平、效率、和谐”的最终目标进军。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和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呼唤英才的时代。 中国正面临着10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历史大转弯的关键时刻,恰恰意味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机遇。和平发展的中国,亟需国际化视野的精英;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需要富有责任感的公民;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呼唤锐意创新的俊才。 这是中华儿女建功立业之时,也是海归群体大显身手的黄金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海归创业与发展的最好的时光。 新时期,新海归,新机遇,新使命。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在中国留学的历史源头,为跨越百年的海归潮确立了一个不朽航标。 推动中国进步,实现民族复兴。既帮助世界走进中国,也帮助中国走向世界。新一代海归正其时也。 是为序。 王辉耀 2007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写作本书和主编“海归推动中国”这套丛书,源自这些年来我对中国海归现象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是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一些总结,也是我这些年来参加组织海归公益社团工作大量接触海内外留学人员所萌发的冲动。自《海归时代》2005年出版以来,我收到了很多国内外留学人员和读者的来信,更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领域,特别是由于有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的鼓励。才有了出版这套丛书的想法。 除了我在前面附录中感谢参与采访和书面参与的留学人员外,这本书和这套丛书的出版,我首先想感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先生。韩启德副委员长本身就是十分优秀的留学前辈,也是欧美同学会的会长,这本书能顺利出版,得益于他对留学人员工作一向的支持与鼓励。同时我也想感谢欧美同学会各位副会长的帮助。由于工作中接触的关系,我也希望感谢全国人大财经委傅志寰主任和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陆宇澄理事长。在此,我还要感谢欧美同学会秘书长靳志伟,副秘书长陈捷延、陈泉对本套丛书出版的帮助和支持。 在研究留学人员的工作和政策的过程中,我也有机会参加了很多政府部门和团体召开的有关留学人员的研讨和座谈会,借此机会我也想感谢统战部的陈喜庆副部长、林智敏局长、沈冲副局长、王娅妹处长等;人事部的王晓初副部长、孙建立副司长、张剑飞副处长、孙晓丽女士;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曹国兴司长、张宁司长助理、徐培祥处长;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中组部刘忠群副局长、李志刚处长;国务院侨办李海峰主任、许又声副主任、谭天星司长、王晓萍司长、张健青副司长、朱慧玲副司长;中国侨联林兆枢主席、林军副主席、李祖沛副主席、林淑娘副主席、陈桦司长;九三学社贺铿副主席、邵鸿副主席、张化本部长;共青团中央的倪邦文部长、安桂武部长;北京侨联李昭玲主席、林少迈副主席;北京市政协黄承祥副主席、周炎云主任等;还有四川省侨办周敏谦主任、刘以勤处长等。 此外,我也要感谢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会商会和2005委员会的广大会员及理事,我还希望向上海欧美同学会、黑龙江欧美同学会、福建欧美同学会、广西欧美同学会及其他有关交流过的留学人员团体表示感谢,同时也向许多参与了这套丛书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留学人员表示谢意。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欧美同学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庄亮,以及李燕朝、张忠飞、罗继明、舒威、李风忠等。此外有欧美同学会商会工作人员包括孔庆华、朱茵、何芳、徐磊,另外还有商会2005委员会的王红、魏茹、段莉、张宁等。 当然,这套丛书能得以顺利出版,我必须要非常感谢参与采访和写作有关人物的记者编辑和我公司的人员,他们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不知疲惫的日夜工作和认真完成任务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魅力学者》的段风华等;《创业英雄》的胡冰;《叱咤华尔街》的李政等;《财富裂变》的邢学军;《资本推手》的王红茹;《巅峰职业》的冯嘉雪、郭玉梅、郭俐君等。《神州学人》的段风华和靳平也对这套丛书提了很好的建议。还有,在我编的《缤纷海归》一书中,袁安妮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此外,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员工姜立彦、蔡艳丽、邓宗南、周琼、周舒、苗绿等也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编辑和整理工作,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MBA同学严栩,施韵涛和苏艺也参加了部分的研究采访工作,我在此都一并表示谢意。 此外,从学术研究上来讲,我所写的《当代中国海归》一书和平时有关海归的研究,也和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包括,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Zweig教授,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前主席:Rosalic Tung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刘洪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wmiam:Kerr教授,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商学院林晓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李其荣教授,中国华人华侨历史研究所的张秀明和程希研究员等。此外,我也希望向我先后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广外大商学院以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对我研究的支持表示感谢。当然,这本书从学术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我希望能起到为中国的海归群体研究添砖加瓦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另外,我还要感谢有关媒体领导对留学人员的报道和支持,他们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詹国枢,《神州学人》副总编许珑、《商务周刊》社长蓝戍及新浪网和其他有关的媒体,他们对留学人员群体的报道也给了我很多的灵感。 当然,最重要的,本书和这套丛书能及时出版,我还要衷心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们独到的眼光和鼎力支持,他们为中国的海归群体和广大的读者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 最后,我也要向国内外的留学人员和各界一直关注海归群体在中国发展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们致谢,同时也向广大的社会各界的读者朋友们表示谢意! 王辉耀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