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
李 坑
李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西南距县城12里,是一个以李姓聚族而居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婺源旅游精品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坑古称“理田”,建村于北宋,这里的李姓届民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据《李氏宗谱》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殿中侍御史中丞李贵懋命长子李洞从祁孚溪新田迁于婺东理源。李洞因先祖唐末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故改村名“理源”为“理田”,以示不忘先祖。
到了近代,人们都以李姓居住于小溪(当地人称“溪”为“坑”)两岸而俗称“理田”为“李坑”了。
明、清时期,李坑的村民大多外出经营,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发迹以后回到家乡便建宅院,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一时问成为“婺东第一村”。
如今的李坑四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河流两岸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粉墙黛瓦,沿溪而立,保存完好,布局也极具特色。河上建有石、木、砖各种桥梁数一卜座。除此之外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山光水色与古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两卷。
李坑非常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故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据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问,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还出了一位状元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上留下传世件作29部。
P18-
中书桥
中书桥位于李坑村口,是婺源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该桥建于北宋末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10米,宽3.9米,高3.5米,砖拱上铺青石板。
据史节记载,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十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行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建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该桥的桥拱用砖砌成而并非用石所砌,是因为在中国桥梁史上,砖拱要比石拱早一两个朝代,由此可知该桥的历史之悠久。
文昌阁
文昌阁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魁星楼”,是古代文人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乡人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的庙宇。
李坑村的文吕阁据说始建于北宋末年,“文革”中毁于大火,现在看到的文昌阁是后来重建的。
文昌阁主体为竹木结构的八角亭阁式建筑,高三层,正对门前有一半圆形水池,圆弧形的一边依次栽着七棵垂柳。阁的门楣上悬挂“星阁高隐”匾额,“星阁”即指文昌阁,“高隐”指的是李坑始迁祖李洞(李洞是个曾经任朝议大夫、殿中御史的隐士)。门两侧为清代村人、曾任户部右侍郎的李昭炜所题的楹联:
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清流双凤峙秀; 人文欣蔚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
阁内有关于该阁的历史展览。
P20-21
彩虹桥
彩虹桥位于狮傩庙前,因桥拱建得较高,犹如一道彩虹横跨溪流,故名“彩虹桥”。
该桥桥拱上一边刻“彩虹”二字,一边刻“卫乡”_字。据说在明朝中期,李坑出了一位叫李景溪的风水大师,他按照风水珲论所述,认为水即是财富,村坐的水从此流出,即是村里的财气流失,故特指定在此建造一座较高的石桥,用以扼住关口,并题“卫乡”二字。其实“彩虹”才是该桥的真正名字。
P23
村内水口
婺源古时属于徽州。古徽州人十分崇尚风水理论。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水口不仅具有水口的功用,更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因此,徽州人建村落讲究水口,不惜一切地在此处营造、劳作,寄托着美好的希望。为了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想的理想模式,就需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以满足世俗心理的需求。
水口附近一般都有水口林。水口林又称风水林,以银杏、槠树、枫树、柏树、樟树为风水捌,儿以樟树为最。
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P25
李瑞才故居
李瑞才故居为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才所建。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商人尽管富裕,但是不能称为“贵”(工、农、商、学、兵,商人排列靠后),所以住宅不能建造得像王府那样豪华,而且大门也不能朝向大街,更不能建造“八”字形大门,所以商人的住宅只能开偏门,然后在门楼、门罩处饰以精美的“三雕”(石雕、木雕和砖雕),使之形成一利,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
大夫第
大夫第是由奉直大夫(从五品)李文进建造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该住宅的建筑从门面上来看,是沿袭了婺源占民居的建筑形式。门楼为青石门枋,水磨青砖门面,门楼上方砌有门罩,门罩重瓦铺盖,飞檐翘角。门阶设三步台阶,名曰“三步金阶”,寓意步步高升,连升三级。
大夫第的走马转角楼为水结构建筑,上而四周设有美人靠,周围相通。横梁上有精美的木雕,中间有天井。在古徽州的民居建筑中,天井的功能主要是用来采光通风,另外还有一个功能是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也就是徽派民届讲究的“天人合一”,即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占代的人们认为水就是财源,下雨天雨水从天井不断地流向家里,就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财源滚滚”。
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