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符合逻辑的假设。通过证券市场收集大量的数据,以长期银行借款宣告的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为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经验证据,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委托代理理论指出,公司治理较差公司的证券,在成熟证券市场中折价较大。但是由于银行的信息搜集与监督优势,导致其对企业的信息敏感性较小。因此,公司引入银行债务,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治理。而在我国的公司治理中,银行的监督作用又如何呢?本书以长期银行借款这一反映关系银行本质的变量与企业公司治理特征以及公司绩效和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为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提供经验证据,并分析了其原因和经济后果。
本书是我国较早系统地研究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的实证性学术著作。对我国证券市场及银行业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结构
第2章 银行监督的理论基础
2.1 债务监督的理论基础
2.2 企业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监督的有效性
2.3 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提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公司可以选择的债务类型及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
3.2 银行借款的特殊性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3.3 银行监督的信息与关系借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度背景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的银行信贷市场与公司治理(1984-1991年)
4.2 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理念的产生与银行信贷市场化进程(1992-1997年)
4.3 证券市场、公司治理与银行信贷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998年至股改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行对内部人监督作用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设
5.2 数据和样本选择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期银行借款公告的市场反应——进一步的证据
6.1 研究假设
6.2 数据和样本选择及市场反应的计算方法
6.3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筧7章 提高银行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讨论
7.1 股权分置问题的复杂性、解决方案的历程及全流通改革
7.2 银行信贷管理问题
7.3 银行与管理层董事会的关系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研究的局限性
8.4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