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父母往往能造就善良的子女,优秀的子女往往拥有让人尊重的父母,他们做人成功,他们言传身教,他们宽容大度,他们诚实坚毅。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却有大量事实作为佐证。本书在综合众多名人成长经历的基础上,提炼了名人的22种教子方法,这些多是理念型的方法,舍弃了说教,强调用事实说话。读者在体会这些故事和观点的时候,不妨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与伟人父母的差距,也许就决定了未来我们的子女与伟人的差距。庸人和伟人的差距很大,而二者的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注意了身教的细节,一个没有注意到。那么,建议你翻开本书吧,它会告诉你弥补差距的办法。
本书在综合众多名人成长经历的基础上,提炼了名人的22种教子方法,这些多是理念型的方法,舍弃了说教,强调用事实说话。读者在体会这些故事和观点的时候,不妨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对于孩子,爱和同情心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尽管有专家指出,善良和体贴的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那么这种天性就会消失。
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具备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那你现在就必须要对他们加以培养。
曾经,法国的皇帝问他一位元帅的母亲:“您是用什么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如此伟大的人物的?”元帅的母亲回答道:“我只是教儿子好好地服从。”
服从是孩子的重要品德之一。为了使孩子养成服从的习惯,父母应该首先持正确的观点,要对孩子讲清楚,父母让他干什么,是为什么应该那样去做,父母不让他做什么,是为了什么不应该去做。一切都要以理服人,不能平白无故地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做都是为他们着想的。
作为做父母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自私”应该给予充分宽容,毕竟自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本能,而人类的互相支持、友爱、同情、为他人或公众利益献身等文明表现也是在最初“自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让一个幼儿时时刻刻只想着别人,不关心、不知道满足自己的心身需求,显然也是有悖常理的,这样的幼儿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然而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父母就有义务帮助孩子在自私和不自私之间寻求平衡,而这种平衡过程主要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其“动物”性的自私,而逐渐变化成一个愿意为别人着想,愿意为集体做事,同情别人的痛苦,乐于助人,能够与朋友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人类中的一员。
有一位朋友诉说:“我和妻子在儿子幼儿期和童年期忽视了对他尊重父母的管教,那时他把整个家庭搅得一团糟。妻子认为他还小,相信以后长大后会变好。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坏,脾气暴躁、自私贪婪、自以为是。他做错了事,我们简直不敢管他,他甚至比我还厉害。他现在十二岁,已经变成了我们一点也控制不住的野马。他真令人讨厌,时常向我们发脾气,蔑视家庭和父母,似乎家中的一切都不如意。”
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能说些什么呢?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首先应该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一味地纵容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如果希望把良好的品德传授给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必须自己就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服从,实际上是向良好的品德服从。
在父母中,有很多通晓地理和历史的人,但举止言谈合乎教养者并不多,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小养成好习惯的缘故。
像算术和地理等知识,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学会。然而,教养若不在幼年时期形成,以后就很难具备了。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定形后就很难养成了。反之,孩子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对于正确的事物,父母应该坚持。如果孩子面对正确的事物而不接受,父母必须让他们学会服从。孩子生下来就是利己的,这似乎是一种天性。他们对他人要求多,为他人着想的极少,简直就是个小暴君。然而,这种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矫正的。若从小的时候就教他为他人着想,教他怜悯他人,孩子绝不会成为利己主义者。
小孩子都是很贪婪的。虽然是孩子的本性,但是,也不应该随便责打他们,而是要注意教育方法。只要注意正确引导他们,孩子很快就会成为不自私的人。 孩子难免有时说谎,但也不应该动不动就因此而打他,要充分地思考他为什么说谎。孩子们由于缺乏经验,又富于想像,有时会说谎,并且也知道这是坏事。父母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但要注意时刻帮助他矫正这一坏习惯。因为从无害的说谎,到欺骗他人的撒谎,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一定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
P12-14
乔治·华盛顿小时候聪明好动。有一次,他为了试试自己的小斧头是否锋利。竟把父亲一棵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大发脾气:“这是谁干的?”华盛顿心里有些紧张,但他想了想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说:“孩子,承认把我喜欢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要挨打吗?”乔治见父亲怒气未消,便诚恳地回答说:“可我告诉您的是事实啊。”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气消了,高兴地说:“小乔治,我很高兴你讲真话,我宁愿不要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听到你撒谎。”乔治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原谅和期望的目光,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他正是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养成了诚实的品质。
孩子在成长时,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不说谎。父母要培养孩子真诚的品质,就要注意对待孩子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孩子说了实话,父亲知道是孩子做了错事,反而大发雷霆,把孩子痛打一顿,那孩子以后还敢说实话吗?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对父母讲真话并不可怕,完全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而不必说谎。
在研究了19世纪以来众多伟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西点军校毕业生、哈佛大学高才生,以及著名政治家、世界500强企业家、科学家之后,我们得出结论:伟大人物都有良好的家教,成功的人物甚至都有成功的父母。正是独特的教子方法造就了不同凡响的子女。
教育孩子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使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许多父母甚至从孩子未出世时就开始“胎教”。孩子出生后,更是百般呵护加严格要求,惟恐孩子偏离父母给设定的轨道。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教育孩子固然重要,教育父母更重要。善良的父母才能造就善良的子女,优秀的子女往往拥有让人尊重的父母,他们做人成功,他们言传身教,他们宽容大度,他们诚实坚毅。这样说也许有点绝对,但却有大量事实作为佐证。
本书在综合众多名人成长经历的基础上,提炼了名人的22种教子方法,这些多是理念型的方法,舍弃了说教,强调用事实说话。读者在体会这些故事和观点的时候,不妨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与伟人父母的差距,也许就决定了未来我们的子女与伟人的差距。庸人和伟人的差距很大,而二者的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注意了身教的细节,一个没有注意到。那么,建议你翻开本书吧,它会告诉你弥补差距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