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讲述一个情节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少女莫莉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深入到唐人街、矿工聚居地、矿井深处等地,经历了各种艰险,终于找到了父亲。莫莉还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正义,挺身而出,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激战。它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它展现了19世纪美国的移民场景、矿工生产生活图景、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观念习俗与风情、东西方人的死亡观念以及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国传统生活。
本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失为一幅展示19世纪末美国矿工和移民生活以及他们相互融合的风情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父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卡麦隆·佛格森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讲述一个情节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少女莫莉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深入到唐人街、矿工聚居地、矿井深处等地,经历了各种艰险,终于找到了父亲。莫莉还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正义,挺身而出,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激战。它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它展现了19世纪美国的移民场景、矿工生产生活图景、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观念习俗与风情、东西方人的死亡观念以及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国传统生活。 本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失为一幅展示19世纪末美国矿工和移民生活以及他们相互融合的风情图。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美国蒙大拿州西部矿区城市比尤特市群集着爱尔兰人、英格兰人和华人等移民。少女莫莉自小失去母亲,不久父亲也不知去向。她自小由外婆抚养。随着年岁的增加,她越发渴望见到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享天伦之乐。于是,她不断冲决外婆定下的种种规矩,勇敢地走进矿区、深入矿井寻觅其踪迹。 跟随莫莉寻找父亲的脚步,读者将与勇敢的莫莉一起体验深入矿井的冒险经历,一起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做出抉择,一起用勇敢和自信应对一触即发的矿工争斗,一起经历风雨历练然后成长,一起迎接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在经历紧张惊险过程的同时,读者还将与莫莉一起沐浴在爱尔兰的家庭生活里,了解他们的观念;一起参加爱尔兰人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感受浓郁的爱尔兰节日风情;一起探访杰克老表居住区,深入了解英格兰康沃尔人的文化与传统;一起感受东西方丧葬礼俗;一起走进19世纪末美国移民矿工的生产生活中,了解勤劳勇敢的拓荒群体的思想与追求。 目录 代译序 冒险下矿井 与外婆发生口角 圣帕特里克节 守灵 深入杰克老表集中区 杰克老表 晚餐来了两个外人 唐人街 父亲就在矿井深处 布丽奇特 窗户上的脸 中国人小陈的托付 藏在唐人街深处的宝贝 中国人的葬礼 谁偷了他们的银矿石 身陷囹圄 莫莉的抉择 千钧一发 矿井下发生了激战 一片混乱 真相大白 迎来新生活 代跋 试读章节 冒险下矿井 1889年的比尤特一派喧嚣。紧挨市中心的繁华唐人街里,中国人在忙碌着,或肩头横着扁担,挑着两筐要洗的衣物,行色匆匆;或推着装满各种形状奇特的水果和蔬菜的手推车沿街大声叫卖。在街巷胡同忙碌着的中国人多是这样的装扮——戴着宽边帽,上着前边有扣子的高领夹克,下穿宽松下垂的灯笼裤,脚上是松软的便鞋。许多人背上垂到腰际的长辫子尤其惹人注目。 15岁的女孩莫莉正费力穿过人群,想找到那个戴着眼镜、穿着西服、背着一个大麻袋的中国青年。一路追踪,她到达梦大街,走过左边最后一家中国面馆后,街道的特征突然改变了。雄伟的贸易大厦、银行、办公大楼和别致的商店一下子展现在眼前了。这般繁华的景象,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别无两样了。 “你匆匆忙忙地要到哪里去呀,年轻女士?”一个粗壮的警官站在街角,操着浓重的爱尔兰口音大声问道。莫莉认识这个男人,他是她家的亲戚,但她现在没有时间去搭理他,以后再向他道歉吧。就在招呼声在耳边响起的时候,她瞥见在前面几个街区的远处,那个她拼命找寻的陈姓年轻中国男子正沿着梦大街向北走去。 莫莉一路不停地避开熙熙攘攘的行人,在他身后快步追赶着。当他过了马路朝东走时,莫莉又看见了他。他健步如飞,莫莉始终无法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走过一个街区后,一个赶牲口的汉子正赶着一辆满载煤炭的沉重四轮运货马车,歪歪斜斜地沿着下坡路疾驰。像所有赶牲口的人那样,他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并且还摇着铃铛。莫莉知道,赶车的人是无法停下马车的。 马车通过需要几分钟时间,莫莉无奈地等待着。短短的几分钟让她烦躁不安。马车一通过,她几乎箭步越出,全速向前追赶年轻的中国男子。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向他询问有关她父亲的事情。又一个街区被抛在身后,当再次看到小陈时,她看见他的目光越过自己的肩头匆匆向后一瞥。他在观察自己身后的动静,一直注意是否有人正在跟踪他。 莫莉机警地捕捉到这点,放慢了脚步。她看见他在另一街区又同样地回头一瞥。这更加重了她的怀疑,说不定他是不愿意告诉她任何事情的。但最后她还是决定继续跟踪他,看他到底想到哪里去,或许她可以弄清楚更多的事情。莫莉急忙低头走进她看见的第一个敞开的建筑物的门道里,这是一家面朝大街的酒馆。 她躲在他回头看不见的酒馆进门处,耐心十足地等待着,忍受着里面喝酒的男人们时不时投来的不怀好意的目光。当她感到自己已与小陈拉开较长的距离后,她走到毗邻街道的木质人行道上,希望能远远地盯着他。但他还是消失了。 莫莉焦急地四处张望。她记起在小陈的麻袋里装着一个矿工手提饭盒,她猜想他一定是去了矿井。这样的念头闪过,她就沿着街道向不远处位于小山丘附近的一座矿井跑去。她很快就把许多商店、饭店和酒馆抛在了后头。经过了几个街区和成排的矿工小屋,前方隐约出现几座耸立着的矿井架。在落日的余晖里,它们在东面群山上显现出怪异的轮廓。这里没有一点绿色。矿井建筑物及周围满是堆放矿渣的土地上,颜色十分单调,只有黑色、棕色和肮脏的黄色。 莫莉鼓起勇气冲上通向第一组饱经风霜建筑物上的一段木质楼梯。圆锯切割栋木的刺耳声和竖井中升降翻斗车把矿石倒进铁路上的敞篷货车里的巨大噪音从远处传来,在耳边轰鸣。一列火车从山谷里开过来,正吃力地爬上那段通向矿井的长长的陡坡,喷着浓浓的黑烟。她再也没有找到那个年轻中国男子的踪影。 莫莉又向上登了几步,用眼睛再次向四周匆匆一扫,搜索矿井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在附近的一个煤矿里,滚烫的矿石发出难闻的气味,使人不安,还有铃声和皮带轮发出的刺耳声,让人焦躁不已。在附近一个矿井里,升降车正载着矿工们在移动。某个地表深处用炸药爆破所引起的地面突然震颤,也给人们以不安的感觉。 莫莉再次转过身,这次是朝着东南方向下面大部分贫瘠的土地看去。她在成堆的矿渣和瓦砾中搜寻着,由近而远,她终于看见了一个男子的轮廓,他背着一个麻袋。没有再多想,莫莉跳下楼梯,沿着一条凹凸不平的小径,朝那个男子的方向跑去,她机警敏捷地在一件件旧的、锈迹斑斑的矿井设备中穿行。 莫莉从古怪的纵横交错的电线下跑过,越过像蛇一样弯弯曲曲的铁路线——它们沿着起伏不平的地表,直达山上大量的矿井处。当她跑到一些坍塌的旧矿井建筑废墟时,她突然听见了一种像金属互相摩擦时发出的噪音。 她停下来向四下里张望,恰巧瞧见中国男子正拉开横在地面的一块又大又平的金属板。于是她跪了下去躲起来,静静地看着小陈溜进一个洞里,接着拉回他头顶上生锈的金属板,挡住了洞口。 莫莉靠手和膝盖的力量,小心地匍匐着爬过一些已经腐朽的栋木间粗糙的地面,到达那块金属板的地方。在最远的那个角上,金属板还没有完全遮住整个洞口。莫莉通过这一小小的缝隙,眯着眼睛向下看见了一个又深又黑的洞,她猜想这可能是一个废弃矿井的竖井。经过仔细查看,她注意到从下面辐射上来的一缕光线,摇曳不定,像是蜡烛的光。她看着这缕光线渐渐地在竖井里消失了。在这段时间里,她还听到竖井下面传来的沉闷的脚步声,随着这个人向竖井深处走去,声音变得越来越弱了。 莫莉在附近发现了一个装有一些蜡烛和木质火柴的罐子,还有几个带把手的玻璃密封矿灯。莫莉点燃其中一根蜡烛并且把它放进矿灯里。当她再也不能从下面看见任何光线也听不到任何声响时,她尽可能轻地推开金属板,把洞口露出一半。现在再往下看,她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靠在竖井一侧的木梯子,它向下延伸着,直到最深处。 P1-5 序言 好看与耐读之间 (代译序) 游 游 欧美好看的小说是怎么样的?阅读这类型的小说,一则可以了解欧美通俗小说的风貌,二是知悉西方国家读者的阅读趣味。这本即将推出与读者见面的小说《寻父记》就是一本好看的小说,读者可借此略窥欧美通俗小说之一斑。 《寻父记》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少女莫莉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深入到唐人街、矿工聚居地、矿井深处等地,经历了各种艰险,终于找到了父亲。莫莉还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正义,挺身而出,化解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激战。它也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它展现了19世纪美国的移民场景、矿工生产生活图景、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观念习俗与风情、东西方人的死亡观念以及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国传统生活。 一 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蒙大拿州西部的比尤特市。这里聚居着爱尔兰人、英格兰人和华人等族群。各种移民生活在一起,文化的融合、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当然也有爱情的萌发。少女莫莉身上就有很深的文化融合、观念碰撞、真挚爱情的印记。她的父亲是英格兰矿工,母亲是爱尔兰人,由于她外祖母的门第观念,她的父亲在母亲去世后在外祖母的压力下不久就不知去向了。父亲的身影一直在莫莉的脑海里浮现,她渴望父亲再次回到身边,再次给她幼年的温暖与抚爱。强烈的思念驱使莫莉利用一切机会寻找父亲。她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挖掘、从外祖母和两个舅舅嘴里探听、从寻访矿工中了解,努力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她从一根小小的银链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也因此发现了中国人小陈,一路跟随,来到了矿井,见到了父亲。这个过程可谓摇曳多姿。莫莉要从外祖母严厉的管教下出门探知消息,可谓有智;每当发现蛛丝马迹,她毫不犹豫地追踪下去,甚至是冒险多次深入矿区下矿井,可谓有勇。莫莉找到父亲后,情节又起波澜。父亲是因为发现了富矿脉而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之外。发现矿脉后,他找了一些华人矿工,瞒着爱尔兰矿工私下开采。莫莉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计划即将大功告成,所以他不愿与莫莉一道回到矿区,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莫莉很失望。父亲的秘密也给莫莉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她一面要严守父亲的秘密,一面需要摆脱知晓了秘密带来的麻烦。其间莫莉还帮助中国人小陈把钱送到华人首领处以备处理他父亲的后事,他还帮助渴望寻找个人独立生活的中国女子贞慧找到属于她的自由。 父亲的采矿行为引起了矿主的猜疑,一场争斗即将席卷而来,勇敢的莫莉独自深入矿井找寻父亲,在克服各种艰险之后,见到了父亲。可父亲粗暴地拒绝了莫莉的建议,因此她与父亲及父亲的工友起了争端,莫莉机智地扑灭了蜡烛,顺着地道逃跑,在慌乱的逃跑中不幸跌入竖井。此时,年小的莫莉充满恐惧,做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最后逐渐沉着镇定下来,观察好地形地势,勇敢地自救,迎来了矿井外的阳光。 当眼见因父亲的行为将引起一场爱尔兰和英格兰矿工之间的争斗,莫莉再也坐不住了。在正义与亲情的冲突中,莫莉做出了勇敢的抉择,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她深入矿井寻找父亲,会见爱尔兰矿工代表,力求陈明真相,阻止矛盾的激化。此时,派系间的争斗一触即发,矿井里一派混乱,她还是勇敢地下了矿井。气势汹汹的矿工们拿着工具奔跑着,矿井深处还发生了爆炸。这些危险需要莫莉去躲避,更令人揪心的是两派矿工都不愿意听莫莉的话,反而还出手攻击她。莫莉再次经历危险,情节再掀高潮。莫莉在矿井中再次陷入困境——前路是充满危险的坑道,在坑道中还有很多不可知的危险,后有矿工追击。此时的莫莉已经更加勇敢成熟了,她已经能沉着应对面前的危险。一波刚过一波又起,莫莉好不容易刚从矿工们的追逐中逃脱出来,却落入父亲和他工友们设下的帆布罩里。无意中,工会代表也被网罗其中,莫莉和父亲的对话被他听得一清二楚,真相大白。而此时英格兰矿工和爱尔兰矿工先后赶到,她的父亲成为众矢之的,大家要严惩其父。在危急时刻,莫莉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地处理了矛盾,既消除了一触即发的危机,又救出了自己的父亲。风暴平息,一切风平浪静。莫莉的寻父历程结束,一连串的经历让莫莉成长成熟起来。莫莉的坚持、勇气和勇敢的行动,让她的外祖母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接受了舅舅的爱情和婚姻。虽然父亲最后没有跟莫莉在一起,但莫莉内心觉得自己最后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小说的冲突迭起,精彩曲折的情节一定会让读者流连忘返。 小说的冲突不仅表现在情节上的冲突,在小说内部也有冲突存在。小说开篇的节奏是舒缓的,舒缓中又有冲突。我们看到的是深层的冲突,其外在是外祖母凯蒂与少女莫莉的冲突——莫莉难以接受外祖母为把她培养成名媛淑女而定下的种种规矩,为寻找父亲而屡屡冲决它。引起这些冲突的原因是内在的,是不正确的种族观念和门第观念在做怪。这样的冲突通过对爱尔兰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摹,一一呈现。它如同潜流贯穿小说始终,让人不禁驻足沉思。 二 这也是一部耐读的小说。它力图展示东西方文化的一些风貌,传递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的文化密码。 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我们跟随莫莉探访了矿工栖居地。我们看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矿工的生产生活图景。小说展示出一个喧嚣的工业化的生产场景:林立的烟囱、轰鸣的皮带滚动声、升降机翻斗车的巨大噪音、炸药爆破时引起的地面震颤、竖井里纵横交错的坑道、滴水不断的矿室、满身污垢的矿工……这些场景穿插在小说中,多用白描式的叙述一一展现,也可以用徐徐展开的画卷形容。借助作者的笔触,读者对工业化初期的生产图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跟随着小说中女主人公少女莫莉,我们一同走进英格兰矿工的家。这群自称为杰克老表的人从英国西南部的半岛康沃尔这块有着丰富的锡矿和铜矿土地走出来,世代当矿工,以吃苦耐劳应对生活。无论在艰难时世,还是在一帆风顺的世代,惟以踏实工作,赢得人生。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自豪,为自己的文化——优美的唱诗和出色的乐队演奏自豪。这个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侏儒是他们的神灵。小说中的莫莉来到杰克老表家,受到热情的款待——专门为来访客人准备茶和点心。待客之道,也是风情之一。既然是拜访,小说还为读者呈现出英格兰家庭的布局摆设,这也让读者了解了英格兰人的生活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莫莉为奥尼尔太太的两个小孩讲述矮精灵的故事耐人寻味。这样的一个寓言穿插其间,是颇具匠心的。在莫莉的故事中,矮精灵是生活在爱尔兰的,他们掌握着大量的黄金宝藏。当一个男子在茂密的森林里迷路了,他们为他指点迷津,然而贪婪的男子却妄想既得到自己生命也占有黄金,最后无可救药地被淹没在泥潭里。这则故事多少有些寓言的色彩,矮精灵是英格兰人的神灵,出现在爱尔兰土地上的男子毫无疑问就是爱尔兰了,作者借助这样的故事传达出莫莉的观念:爱尔兰人也有贪婪的一面,这是人性之弱,而非与种族紧密相连。 这部小说还传达出许多的观念——爱尔兰的风情与生活习俗。小说用一章的笔墨细致描绘了爱尔兰人的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热烈的氛围从文字中扑面而出,读者不禁会沉浸其中。在受到艺术感染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爱尔兰人的风俗民情。女主人公莫莉生活在爱尔兰家庭,小说中比较详细描写了莫莉一家的生活,像莫莉与她外祖母的冲突、外祖母凯蒂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等等,从中读者自然会了解爱尔兰人的观念与生活习俗。小说中还有莫莉走访爱尔兰贫民区的情节,为读者呈现出当时爱尔兰家庭的贫困现状。 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西方人的守灵和中国人的葬礼。小说里写到矿工派垂克·墨菲的葬礼,他的遗孀和亲朋好友聚集一堂,以上帝的名义安置他的灵魂,大声称颂他充实一生的各种经历,为死者灵魂的安息祈祷。小说用艺术的手法还原诠释了西方的丧葬礼俗——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灵魂的礼俗,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西方死亡哲学意义——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死亡文化的本质就是生存文化。而写到中国人陈福宜的葬礼,小说以莫莉的眼光审视了中国丧葬礼俗。小说细致地勾画了中国人下葬场面的一些细节,积极思索中国人的死亡观念。在莫莉眼中,中国人的死亡意味着灵魂的重生。这种想法的确反映了中国人的丧葬礼俗中的观念——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小说对中国丧葬礼俗的介绍颇为深入,通过小陈委托莫莉去送银两安排父亲的后事的情节传达中国人对逝者的敬重的观念。这样情节安排与叙述反映了作者力图通过小说探讨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努力。在文本中,这两种观念的呈现与表达构成了文化对话,使小说更富张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中国人的神秘文化也有兴味。小说重述了一则中国故事。它是这样铺陈:莫莉对着一本中文故事书中的精美插图展开想像的,重述了一个充满中国色彩的爱情与命运故事。故事中有西方人对中国封建传统讲求门当户对的嫁娶观念的理解,也有对风水这一中国神秘文化主导命运时运的命题做了西方式的诠释。莫莉还通过在唐人街与中国女子贞慧的交心为读者呈现中国婚嫁中老夫少妻、以公鸡代替新郎的结婚习俗。当然尽管小说不惜笔墨描写,所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传统观念栩栩如生,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尽中肯,需要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加以分析评判。 小说的价值不只在有它的好看。在生动曲折的情节背后,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些无疑使小说的内涵得以提升。 好看和耐读都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传达出来。《寻父记》是一本有一定艺术特色的小说。小说情节构思曲折巧妙,叙述方式生动有趣,足见作者的功力。它还塑造了一个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展开,一个勇于冲破传统藩篱、聪慧大胆、心思缜密、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的少女莫莉跃然纸上。 总而言之,《寻父记》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好看耐读的。我们把它介绍给读者,所谓开卷有益吧。 后记 静静的筑桥人 (代跋) 郑赤鹰 今天听说《寻父记》即将出版,极是高兴。首先是为读者,他们即将看到一本好书啦;然后是为作者,她远在大洋彼岸,一下子多出许多中国读者,想必更有成就感吧;最后是为译者,她走出校门后,利用业余时间翻译的第一本书终于问世了!我在想,当她翻开那散发着油墨香的书页,不知会不会有一种年轻母亲略带些羞涩的自豪? 当初,我是这部书稿的第一个读者,为此还负有“指教”的任务。可是,当我打开书稿看进去,便很快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忘记了自己的任务,也忘记了译者是谁,只顾往下看,一个劲地往下看,只想知道最后的结局……看完之后,我长舒一口气,弥漫于胸中的是那种读到了一本好书的快乐。我知道,对于像我这样不懂英文的人来说,这快乐完全是由译者的辛勤、聪颖和一种掩盖不住的才气带来的。为此,我要感谢她!说实在的,也只有到了这时,我才想起自己的任务,我不得不把书稿从头到尾仔细地再看一遍,指出了几处略显青涩之处,也算鸡蛋里挑骨头吧。 其实,要是从吸引读者眼球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书名实在过于直白,故事情节也没有特别离奇之处,它之所以能够吸引我,是因为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19世纪初叶美国矿区移民生活的画卷,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顺便说一句,这种描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年代,帮助我们了解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一个侧面,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认识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宗教、文化冲突也不无裨益。当然,作为一部小说,要吸引读者,最终还是要依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真实可信的心理描写了。对于译者来说,要十分准确地把握这一切,并且真实地把它再现在中国读者面前,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好在译者虽然是一个柔弱女子,却是一个军人的后代,继承了父辈坚韧与勇敢,我从书稿的字里行间看见了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努力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部译作能够出版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文学是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而译者就是为这座桥梁打基础、铺桥面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译者的辛勤劳动,这座桥梁就不可能完整坚固。而译著同写作一样,也是一个人的事业,需要长时间默默地耕耘,对一词一句反复考量,以求准确传神。这种寂寞的过程,没有人注目,更不会有人喝彩,译者只能当一个静静的筑桥人——在这个喧哗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这样的筑桥人尤为难得。为此,我要感谢《寻父记》的译者,感谢她的劳动,也热切地期待着她的新作问世,期待着她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多的惊喜。 2006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