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乾隆(1736-1795君临天下六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景屏//康怡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乾隆无疑是一位功业显赫的皇帝。他熟练地掌握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精通汉学,勤于政务,对边疆的开拓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然而那时的大洋彼岸也有一位伟人,此人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华盛顿八年任满去当普通公民时,他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为美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乾隆在他当政六十年即将退位的时候、在他当了3年多的太上皇驾鹤西去的时候,给他的继承人都留下了什么呢?请看本书。

内容推荐

在历史的坐标上,乾隆君临天下的六十年被定格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至乾隆六十年的除夕,基本上贯穿了十八世纪的中后期。而从横断面来看,乾隆的施政方针及其特点、乾隆的治国齐家之术以及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以及乾隆与后妃的关系等等,则成为一个个诱人解读的热点。乾隆很有个人魅力,也留下不少风流韵事。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乾隆无疑是一位功业显赫的皇帝。他熟练地掌握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精通汉学,勤于政务,对边疆的开拓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然而那时的大洋彼岸也有一位伟人,此人就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当华盛顿八年任满去当普通公民时,他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为美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乾隆在他当政六十年即将退位的时候、在他当了3年多的太上皇驾鹤西去的时候,给他的继承人都留下了什么呢?请看本书。

本书以清代档案、乾隆朝实录、乾隆御制诗文集等史料为依据,以多年的研究为基础,再现乾隆皇帝的个人魅力与性格特点,展示乾隆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术,再现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揭示乾隆王朝兴衰嬗变的规律,以史为鉴。本书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趣味性,雅俗共赏。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君临天下

 一、雍正之死

1.死因之谜

2.史料揭密

 二、乾隆即位

1.秘密立储

2.宣读密旨

3.弘历即位

 三、乾隆初政

1.宽猛互济

2.罢免张照

3.释放宗室成员

4.取缔扰民举措

 四、外宽内严

1.放宽文网

2.处死曾静、张熙

3.体味施政尚严

 五、普免钱粮

1.康熙首次普免钱粮

2.乾隆五次普免钱粮

3.乾隆与康熙的差异:免粮不免租

第二章 乾纲独断(上)任用宰辅

 一、前朝班底

 1.军机处首席鄂尔泰

 2.内阁首辅张廷玉

 3.一朝天子一朝臣

 二、椒房勋戚讷亲

1.讷亲其人

2.破格提拔

3.赐令自尽

 三、皇后之弟傅恒

1.傅恒家族

2.崛起政坛

3.宰辅生涯

 四、真宰相刘统勋

1.不畏权贵

2.敢讲真话

3.两年宰相

 五、事实上的宰相于敏中

1.天子门生于敏中

2.聪明反被聪明误

3.盖棺而未定论

 六、出将入相的阿桂

1.阿桂家世

2.屡立军功

3.十八年的宰辅

 七、八旗子弟和坤

1.和坤身世

2.能力与机遇

3.乾隆的管家

4.有争议的人物

第三章 乾纲独断(中)驾驭督抚

 一、闽、浙巡抚卢焯

1.从州县做起的卢焯

2.分家案受贿与发往军台效力

 二、久任封疆的尹继善

1.满族进士

2.年轻的封疆大吏

3.久任两江总督

 三、关注教化的陈宏谋

1.揭露垦荒中的不实

2.关注民牛重视教育

3.所谓沽名市恩

 四、体恤民情的陈大受

1.从贫寒崛起

2.勤于政务,关心民间疾苦

3.深受乾隆赞许

 五、瑕不掩瑜的李侍尧

1.能臣李侍尧

2.会办贡的两广总督

3.斩监候

4.宦海沉浮

 六、状元督抚毕沅

1.关心庶务

2.热衷学问

 七、毁誉不一的孙士毅

1.结识和坤

2.才守尚可

3.战败而不失宠

4.老当益壮

 八、屡任封疆的福康安

1.身世之谜

2.互相倾轧

3.久历封疆

第四章 乾纲独断(下)考核州县道府

 一、皇帝对中下级官员的考核

1.“大计”、“京察”的弊端

2.皇帝亲自考核

 二、乾隆对州县道府的验看

1.从“引见”看勤政

2.从朱批看用人标准

 三、乾隆对官员的提拔

1.郭一裕与窦光鼐

2.方观承与高晋

3.乾隆也会看走眼

第五章 惩办贪污

 一、山西婪赃案

1.山西巡抚的弹劾

2.刑部侍郎会同审理

3.按律处置 

 二、云贵总督恒文勒索案

1.恒文其人

2.巡抚弹劾总督

3.赐令恒文自尽

 三、山西巡抚蒋洲侵帑案

1.蒋洲家世

2.侵帑发案

 四、两淮盐引案

1.两淮盐政高恒

2.乾隆大义灭亲

3.纪昀与两淮盐引案

 五、云南布政使勒索州县

1.钱度被劾

2.截获转移家产

3.虚构的钱度

 六、甘肃冒赈案

1.乾隆密令查捐监

2.审理甘肃冒赈案

 七、山东巡抚勒索属下

1.钱沣疏劾国泰

2.和坤、刘墉奉旨办案

3.赐令国泰自尽

 八、浙闽总督监守自盗

1.陈辉祖弄巧成拙

2.审理监守自盗

3.赐令自尽

 九、挪用盐课案

1.盐课被截留

2.盐课的流向

3.种种内幕

 十、督抚藩臬通同作弊

1.督抚藩臬个个贪

2.库府亏空的黑洞

第六章 十全武功

 一、两征金川

1.初征金川三易统帅

2.初征金川的关键人物

3.岳钟琪显神威

4.金川再起狼烟

5.清军攻占小金川

6.温福命丧木果木

7.历史上的海兰察

8.设置懋功厅

 二、两征准部

1.准部内乱

2.清军一征准部

3.乾隆册封四汗

4.阿睦尔撒纳叛逃

5.清军再次征准

 三、平定回部

1.大、小和卓为叛

2.库车之战

3.兆惠苦战黑水营

4.和卓兄弟败逃

 四、清缅之战

1.缅军对边界的骚扰

2.明瑞征缅与败亡

3.傅恒征缅

4.清缅议和

 五、平定台湾林爽文

1.林爽文与天地会

2.清王朝在台湾的统治

3.林爽文起义

4.福康安平定台湾

 六、安南战和

1.复辟黎氏酿战事

2.化干戈为玉帛

 七、两征廓尔喀

1.廓尔喀一侵西藏

2.廓尔喀二侵西藏

3.廓尔喀乞降

4.西藏善后章程

第七章 六次南巡

 一、御制《南巡记》与南巡动机

 二、巡视河工

1.视察清口

2.开陶庄引河

3.保证水道畅通

4.巡视海塘

 三、南巡风波

1.种种扰民

2.伪孙嘉淦奏稿案

3.私藏禁书案

4.江西巡抚落马

第八章 理藩侧影

 一、木兰围场

1.木兰秋猕

2.乾隆的“围场”情

 二、避暑山庄

1.怀柔远人

2.山庄勤政

 三、口外八处

1.溥仁祝寿

2.普佑西陲

3.安远普乐

 四、因俗而治

1.兴黄教安蒙古

2.班禅拜寿

3.因势利导

4.皇帝就是佛

第九章 暗流涌动

 一、秘密组织的威胁

1.屡禁不止

2.严厉镇压

3.撞击现存秩序

 二、河南“一枝花” 

1.虚构的“一枝花”

2.梁朝凤案与“一枝花”

 三、福建暴动

1.小刀会、子龙会与抢米风潮

2.老官斋大闹瓯宁与女巫严氏

3.罗教暴动

 四、清水教起义与乌三娘

1.王伦与义女乌三娘

2.清水教主王伦起义

3.乾隆扑灭起义

4.乾隆豁免山东积欠

 五、白莲教起义与齐王氏

1.乾隆对白莲教的镇压

2.缉拿刘之协

3.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4.齐王氏其人其事

5.乾隆调兵遣将

第十章 乾隆与后妃

 一、皇后富察氏

1.皇后富察氏与她的两个儿子

2.皇后之丧起波澜

3.皇三女与三额驸

 二、皇贵妃苏氏

1.排在第三位的纯妃

2.丧后风波的牺牲品

3.皇六子与皇四女

 三、皇贵妃金佳氏

1.本分的金氏

2.皇四子永城与伪皇孙案

3.皇八子与皇十一子

4.皇贵妃之兄金简

 四、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1.随遇而安

2.听天由命

 五、继后那拉氏

1.“翻惹无端意惘然”

2.皇后断发,帝后决裂

3.皇后断发起波澜

4.金从善进谏再起波澜

5.被丑化的那拉氏

 六、孝仪皇后魏佳氏

1.关于魏佳氏身世

2.皇贵妃魏佳氏

3.魏佳氏的子女

 七、传说中的香妃——容妃和卓氏

1.“香妃”之谜

2.揭开“香妃”的面纱

3.和卓氏陪皇伴驾

4.浴德堂与“香妃”墓

 八、悖妃汪氏

1.乾隆后期的宠妃

2.悖妃之女固伦和孝公主

3.悖妃的女婿十额驸

4.固伦和孝公主厄运的开始

5.力挽狂澜的十公主

6.死不瞑目的悖妃

7.孀居的十公主

第十一章 终结盛世

 一、乾隆退位

1.周甲退位

2.择立皇储

3.退位的阻力

 二、归政大典

1.湘黔苗民起义

2.几乎夭折的归政

3.乾隆大权在握

4.“二皇帝和坤”

5.大臣相继去世

 三、乾隆去世

1.乾隆晏驾

2.乾隆遗诰

3.政局突变

4.处死和珅

5.治罪和坤党羽

 四、无力回天

1.积重难返

2.战乱依旧

3.蔡迁啸聚海上

4.嘉庆神武门遇刺

5.天理教再掀巨澜

第十二章 传统的羁绊

 一、封建体制的弊端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弹劾机制名存实亡

3.制约机制的萎缩

4.贪污的制度化

 二、传统的经济政策

1.限制对外贸易

2.坚持抑商政策

3.对达官贵人经商的遏制

 三、频发的文字狱

1.文字狱频发

2.以文字狱压制言路

3.由“征书”引发的文祸

4.从文字狱看专制淫威

5.文字狱的危害

 四、国际局势的挑战

1.鸦片走私

2.试图打开中国大门的马戛尔尼

3.来自英国的威胁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至于立储密旨的存放地点,按照实录所载是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可是在张廷玉的记载中并非如此,当庄亲王、果亲王等让总管太监取出立储密旨时,总管太监以“大行皇帝未曾谕及,我辈不知密旨之所在”回答。张廷玉提醒道: “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此旨。”过了一会, “总管捧出黄封一函”,打开一看,即雍正用朱笔亲写传位于宝亲王弘历的密旨。在张廷玉的年谱中,虽然未明确提出立储密旨不是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出,但雍正在圆明园去世,总管太监也未返回大内,而立储密旨又是在封存的谕旨中找出的,从这一连串的叙述,清楚表明立储密旨存放在圆明园。《鄂尔泰行略))则有“捧遗诏从圆明园人禁城”等文字。两相印证,可以看出密旨存放在圆明园也许更为合理,把密旨带在身边符合雍正的个性,更何况他已经患病数年,不能不有所预备。

官方记载同私家记述不一致本来不足为怪,但鄂尔泰、张廷玉并非一般人物,都是纂修《清世宗实录》的领衔人物,一位是监修总裁,一位是纂修总裁。对于实录中的记载他们是相当熟悉的,然而他们自己的著述同官修实录却有不一致之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录必须反映当时统治者的意愿,曾负责纂修《清圣祖实录》的张廷玉,就因“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在纂修过程中能体现雍正的意愿而受到嘉奖与重用。为了满足雍正的政治需要,张廷玉把康熙时期储位之争中对雍正不利的档案材料一律弃而不用,致使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朝实录只有三百卷,而顺治朝十八年的实录是一百四十四卷,雍正十三年的实录是一百五十九卷。康熙在位的时间是顺治的3.33倍,是雍正的4.61倍,但从实录的卷数来看,康熙朝只是顺治朝的2.08倍,是雍正朝的1.88倍,时间与卷数不成比例。

康熙朝重大事件迭起——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战争、签订尼布楚条约、三次亲征噶尔丹、治理黄淮运、对太子的两立两废等等,以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时间及所在位期间处理的军国大事,康熙朝实录至少应在一千卷以上(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零三天太上皇帝的乾隆朝实录为一千五百卷)。在清代各朝实录中,每年所占的篇幅以康熙最少,平均每年5卷,顺治朝每年8卷,雍正朝每年10.32卷,乾隆朝每年25卷,足以反映出在纂修康熙朝实录时许多官方记载被删掉,从而使得在康熙后二十年的统治中对雍正不利的记载都被封存乃至销毁,争夺储位的真相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既然当权者的意愿在实录的纂修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录不实也就是在所难免的。按照雍正朝实录的记载,宣布弘历为皇太子、即皇帝位的旨谕是在二十三日子时之前,当时雍正皇帝还未去世,君权的授受是在两位皇帝之间进行。而按照张廷玉、鄂尔泰的记载,密旨的公布是在雍正去世之后,在雍正去世与弘历遵旨即位之前就出现了一个最高权力的空缺,而且这个空缺是由鄂尔泰、张廷玉来填补——由鄂尔泰、张廷玉宣布立储密旨,确立弘历的继承人地位。袁枚所撰写的《鄂尔泰行略》,则比张廷玉的自订年谱还要突出臣子的作用,竟然把鄂尔泰写成顾命大臣, “捧遗诏从圆明园入禁城,深夜无马,骑煤骡而奔,拥今上登极”。

在最高权力更迭中,尽管这个由大臣填补的空缺是极其短暂的,但对于乾隆来说也是不堪承认的,于是最高权力的交接就向前移动了一个时辰,淡化了鄂尔泰、张廷玉在权力交接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皇太子宝亲王在即位以前就颁布了一道谕旨: “著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明确表明:在雍正病危不能行使权力的情况下,皇太子已经代行君权,君臣名分已然确定。

P11-13

序言

在历史的坐标上,乾隆王朝被定格在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35.10.9—1799.2.7)将近六十四年的时间内,贯穿十八世纪中后期。而从横断面来看,乾隆的施政方针及其特点、乾隆的治国齐家之术及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真相等等,则成为一个个诱人解读的热点。

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乾隆王朝,其政治体制的完备、经济的发展、疆域的辽阔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盛世。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都达不到乾隆王朝的水平。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秦末农民战争以后,经济已经凋敝到天子不能“具驷乘”的地步。为了恢复经济,西汉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即税收占1/15),减少劳役、兵役,与民休息,实行黄老的“无为而治”。

乾隆时期的社会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耕地十一亿亩左右,每年粮食总产量约十七亿担,人口总数接近三亿,从耕地到人口均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尽管经济如此发展,乾隆还是坚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一点可以从普免钱粮中得到印证。所谓普免钱粮,就是对全国各省的土地免征田赋、丁银。在清朝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实施过普免钱粮。康熙五十年(1711),清王朝第一次普免全国钱粮,用三年的时间把全国所有行省的钱粮普免一次。而在乾隆统治的六十四年里,曾经五次普免全国的钱粮,三次普免全国的漕粮,累计免征白银一亿四千万两,免征粮食一千二百万担。普免钱粮在乾隆时期的多次实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与国库储备的充足。

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康雍乾时期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生丝、瓷器、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是非常抢手的商品。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的茶叶中,中国的就占一半以上。而当葡萄牙垄断中西贸易的时候,曾经大量购买中国的瓷器,运往欧洲。据一些学者估计,从康熙二十年左右到鸦片战争之前的一百四十多年,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织品和瓷器,每年流入中国的银元有几百万两,累计约一亿七千万两。

乾隆朝的疆域较之文景时期要辽阔得多,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比贞观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在唐代,西藏和唐王朝只是和亲的关系,到了元代西藏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政区。直到清代,中央政府才在西藏建立起牢固的统治,西藏成为了清帝国版图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乾隆时期提高驻藏大臣的权限使之同达赖、班禅相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用魏源的话来说就是: “自唐以来,未有以郡县治卫藏如今日者。”至于乾隆时期对新疆的开拓,使得天山南北二百零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入版图,奠定了我国现代疆域的版图。在乾隆王朝统治下,清王朝的疆域接近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俄国。这样辽阔的版图,的确是文景时期、贞观时期所无法望及的。

乾隆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实力强盛,疆域辽阔,是当时亚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空前辉煌的时代。

盛极而衰是任何一个封建盛世都难以避免的厄运,就像《红楼梦》中那首“好了歌”所表述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上述充满禅机的话语,实际上同辩证法是相通的,任何一种事物都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把封建社会推向顶峰的乾隆王朝也不可能例外,其发展趋势只能是走向其相反的方面,亦即盛世的终结,以“了”来结束“好”。  早在乾隆五十七年,以给乾隆补贺八十大寿为名到中国访问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对中国进行考察之后说: “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没有向下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有纪律和安全了。”马戛尔尼作为一个已经接受近代化洗礼的殖民主义者,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封建体制所存在的弊端,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进入了垂暮之期,从政治到经济都已经步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清帝国大厦的根基已经松动、倾斜,乾隆朝的惩贪、乾隆君臣为保赢持泰所做的种种努力虽然可以延缓衰落的进程,却不可能改变由盛而衰的趋势,任何在封建体制内的“补天”已经无济于世。未能同国际近代化接轨的乾隆王朝,无法避免终结盛世的厄运,这不仅是乾隆王朝的悲剧,也是封建体制的悲剧。

         笔者于2002年仲夏

后记

本书图片或由康国昌先生实地拍摄,或由其从《清史图典》、《帝京旧影》、《清帝与避暑山庄》、《盛世文治》、《避暑山庄春秋》、《故宫博物院》、《故宫珍宝》、《走进清东陵》等图书中收集,特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笔者于2006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