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文艺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姚全兴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儿童在艺术学习、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研究儿童在艺术领域内心理现像的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本书将儿童心理学、审美教育学、文艺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全面地、系统地探讨了儿童文艺心理各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儿童艺术心理的生理机制、儿童艺术心理中的智力因素、儿童艺术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儿童艺术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等。书中各章节后还附有精彩的案例与点评,以供家长和老师作为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1990版精装本重排增补。它是研究儿童文艺心理问题的学术专著。以新学科创造学为基础,同时把儿童心理学、审美教育学、文艺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全面地、系统地探讨了儿童文艺心理各方面的问题,论述了儿童艺术创造力的机制、特点、表现和作用。还通过国内外许多生动的、典型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儿童审美素质和儿童艺术人才的科学方法。内容翔实而丰富,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本书是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以及教师和家长理解儿童艺术心理、开发儿童艺术潜能、点燃儿童艺术心灵之火的良好参考书。

目录

绪论

 一、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概述

 二、儿童文艺心理学的对象

 三、儿童文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儿童文艺心理学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儿童艺术心理的生理机制

 一、艺术心理的生理机制问题

 二、斯佩里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三、右脑功能与儿童艺术心理

 四、右脑功能·音乐美育·儿童创造性发展

案例与点评 音乐游戏“照镜子”

 五、探究内驱力和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章 儿童艺术心理中的智力因素

 一、智力因素概述

 二、感知力

 三、观察力

 四、记忆力

 五、注意力

 六、领悟力

 七 操作能力

案例与点评 你的脑子和手指没有配合好

第三章 儿童艺术心理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非智力因素概述

 二、兴趣

 三、情感

 四、意志

案例与点评 归功于天天坚持练习

 五、性格

 六、品德

第四章 儿童艺术心理中的无意识因素

 一、集体无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与点评 女孩作的骑马者的画

 二、个人无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三、美育激发无意识创造潜能

 四、儿童艺术与原始艺术

 五、无意识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第五章 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

 一、美育与艺术神童的素质

案例与点评 “神童”牛牛惊巴黎

 二、儿童的美感培养

 三、儿童的美感内涵

 四、童心和天趣

 五、儿童的美感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

 六、审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案例与点评 “他和别的孩子没任何两样”

第六章 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

案例与点评 儿童画的人物像

 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三、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第七章 儿童的艺术想象力

 一、儿童的联想和想象

 二、儿童的绘画想象力

 三、儿童的音乐想象力

案例与点评 把感知的“视象”表达出来

 四、儿童的文学想象力

第八章 儿童的表演能力

 一、儿童表演与艺术素质

 二、儿童表演的心理特征

 三、儿童的戏剧游戏能力

 四、儿童表演能力的培养

案例与点评 智慧不是小聪明

第九章 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一、创造力概述

 二、儿童艺术创造力

案例与点评 蛇的写生变形课

 三、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四、保护和持续儿童创造活力

 五、儿童艺术创造力的测验和训练

第十章 儿童艺术创造工程

 一、艺术创造工程的原理

 二、儿童艺术的创造思维形式

 三、儿童艺术的创造技法

案例与点评 学生丁的小红帽故事

第十一章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

 二、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

 三、儿童文学心理的发展

 四、儿童艺术心理发展的类型

案例与点评 “音乐神童”亚历克斯·普赖尔

 五、儿童艺术心理发展的差异

第十二章 儿童审美器官的培育

 一、视觉器官的审美培育

 二、听觉器官的审美培育

 三、言语器官的审美培育

案例与点评 小安东尼的语言游戏

 四、通感能力的审美培育

 五、审美器官培育的公共性和专业性

第十三章 遗传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遗传决定论概述

案例与点评 喜怒哀乐都可遗传

 二、先天素质与儿童艺术能力

 三、获得性状遗传与艺术天赋

第十四章 环境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自然环境

案例与点评 月亮花——美丽的初体验

 二、胎内外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心理环境

 五、学习情境

 六、环境综合效应

第十五章 家庭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家庭——艺术的摇篮

案例与点评 软骨病兄弟踏上音乐殿堂

 二、艺术型家庭的艺术熏陶

 三、家庭艺术条件的创造

第十六章 教育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早期教育与儿童艺术心理

 二、创造教育与儿童艺术心理

 三、创造教育与发现式教学

 四、创造教育和美育的互补

案例与点评 创造性作文教学课“吹泡泡”

 五、幼儿创造教育理念

案例与点评 画元宵灯会

 六、创造教育中的语文和作文审美教学

案例与点评 文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发

 七、开发儿童潜能的铃木教学法

 八、创造性艺术教学方法

第十七章 游戏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游戏说概述

 二、游戏与儿童艺术创造力

 三、游戏与儿童审美创造性

 四、艺术教学游戏

案例与点评 修饰了的蒙娜丽莎的画像

第十八章 心理卫生与儿童艺术心理

 一、心理健康

案例与点评 一张合影

 二、心理承受力

 三、心理治疗

附录

 附录一、胡雨心的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理论

案例与点评 想象很美妙(胡莹学画)

 附录二、作家、艺术家童年记忆的启示

 附录三、情商教育与创造心理

案例与点评 瞧,坏脾气就像火山爆发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儿童的集体无意识因为是先天性的,因而又称为先天无意识。与先天无意识相对的是个体无意识(也称后天无意识),它包括生活经验、习惯、记忆等倾向,或者说是生活经验、习惯、记忆等在心理深处积淀的结果。如果说儿童的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是框架,一般不能转变成意识起动力的作用,而是以动机和愿望的形式,组织和影响意识,那么儿童的个体无意识通过情感的作用,能够转变成意识,或出现在意识中成为意识的内容。不仅如此,儿童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变成个体无意识潜藏起来加以保存,以备日后在一定条件下再转变成意识。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儿童之所以热衷于艺术创作,之所以都是马蒂斯所说的天生的画家,是因为他们深层心理中有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结合成的一股创造力在萌发,在推动,使得儿童产生不自觉的艺术冲动,形成种种艺术创作行为。另外,个体无意识还起着强化儿童艺术能力的作用。儿童都有一定的艺术能力,但艺术型儿童的艺术能力显然高于一般儿童。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这两类儿童尽管先天性的集体无意识是一样的,但由于他们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受的教育不同,使得他们的个体无意识不同,从而艺术心理也不同,艺术能力有高低之别。儿童是不是具有艺术素质,就和个体无意识的艺术性或非艺术性分不开。

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互补协同,给儿童美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儿童美感的先天性也植根于此。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具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伦理功能,审美功能比其他两个功能生动、直接地体现出来,在儿童身上,体现得更早和更充分。你看,儿童,特别是幼儿,天真烂漫得似乎什么也不懂,但实际上他们已有审美的眼光。随着他们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爱美之心也就流露出来。他们随手画的、捏弄的作品,信口开河讲的故事,甚至是不经意的手舞足蹈,看来那么散漫、随意,却往往在稚拙中寓有美感。这种天生的美感显得神秘、不可理解,因为在它的背后有审美功能在起作用。这种审美功能是随机的、不确定性的,但它恰恰能够为儿童美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恰恰能够显示儿童美感特有的魅力。

不仅如此,儿童的无意识审美功能比起成人来,又有变动性、模糊性的特点,这使得儿童的美感单纯而灵敏,变幻离奇而富于冲动,进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具有幻觉性特征。荣格把艺术创作区分为心理学式和幻觉式两种,前一种的创作从人类意识领域中寻找素材,后一种创作则从来自无意识深处的艺术幻觉中寻找素材。荣格对后一种创作十分重视,认为真正的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自发活动,创作冲动、创作激情和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无意识。看来,能和真正的艺术家媲美的只有儿童。儿童的创作完全是一种自发活动,他们画着捏弄着,津津有味地沉浸于其中,被突然而来的意象左右着,而这些意象他们从未打算创造和要求自己实现。这种在不由自主的冲动中的创作,不正是幻觉式的创作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真正的艺术家,绝不过分。

无意识潜能蛰伏于儿童心灵的深处,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同样有无意识潜能的蛰伏。这是因为青少年是儿童的延伸,跟儿童一样,不世故,不老气横秋,常常有创造欲望的冲动和表现。因此,激发无意识潜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无意识潜能呢?实际上,以上在解读无意识潜能时已经涉及这个问题。这就是每当儿童进行涂鸦、捏弄泥巴之类活动时,他们的无意识潜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的活动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创造性。于是引起我们思考,如果有意识地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美术之类的美育活动,不是既激发他们的无意识潜能,促进他们的创造性发展,又使美术之类的美育活动更有成果吗?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已经关注这个问题。如有一篇文章认为无意识理论给美术教育以极大启发。倘若美术教育对准儿童“无意识”这个切口进入探索实践,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儿童,将使他们与生俱宋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展。而过去儿童先天遗传的无意识潜能的开发一直被忽视,教育者总是一味地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对儿童进行着工匠式的技能技巧训练,使美术课成了知识灌输、纯技能技巧修炼的场所。这样的美术教育既不触及儿童心灵,也不能深入到儿童的情感世界,美术教学的教育功能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几乎丧失。

文章还认为教师应促使每个儿童都能进入无意识的创作冲动状态,而不必用外在的、强烈的“教育痕迹”去笼套儿童的美术活动。长此以往,儿童的集体无意识潜能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他们就能逐步具备将心理深层积累的意象用美术形式表达出来的某种能力。与此同时,儿童个体无意识的积累也得到了优化和丰富。一旦儿童的个性化意象和个性化表现模式初具规模,便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创造的能力。文章指出,从某种角度讲,儿童在无意识状态创作的美术作品,是可以与真正艺术家的作品相媲美的。这正是素质教育赋予美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也是美术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所在。

文章最后指出,儿童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美术活动以达到丰满其人格,发展其心智,开发其创造潜能为目的。考察儿童无意识的奇特的创造性特点,可以发现,只有科学而又艺术的美术教育活动才能使儿童进入无意识的审美创造状态。我们不应该指责儿童创作的稚拙和有违常理,应该进行科学的诱导,让所有儿童都能沉浸在无意识状态的美术创造氛围之中。(P80-82)

序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十分丰富,既有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又有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它们又都具有发生、发展的规律。

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一般简称为知、情、意。

知,是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造世界。

情,是指认识事物时产生的体验和态度,例如冷淡、喜欢、愉快、恐惧、满意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感或情绪。

意,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行动目的,以及根据行动目的制订计划、克服困难的活动,因此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能力、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心理特征,又称为个性。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的总和。世界上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正像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造成了个性的种种差异。

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心理特征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表现出来,例如能力通过认识过程形成,兴趣通过意志、情感过程形成,而能力、兴趣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统一,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脑的机能,也就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四类:

(1)研究心理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即普通心理学。

(2)研究不同种系或个体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有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儿童心理学,对人和动物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心理学等。

(3)研究不同社会领域内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有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心理现象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医疗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医学心理学,研究个人心理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等。

(4)研究不同个体在不同社会领域内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有研究儿童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老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现象的老人运动心理学等。

以上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中,第一、第二、第三类心理学的研究比较发达,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四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人们注意,并已进入研究阶段。

心理现象的研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中,心理学发展很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人们努力遵循心理活动规律。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非常广泛而深入。现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心理科学在当前的新技术革命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认为心理科学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前沿科学。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最近的过去是物理科学的发展时期,现在是生物科学开始大发展的初期,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是心理科学开始大发展的时期。”

文艺心理学研究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由于这门学科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所以目前还没有定型,但研究对象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心理过程,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艺术通感、艺术想象以及潜意识、意识流等。

(2)艺术心理特征,如艺术能力、艺术性格、艺术气质、艺术兴趣等。

(3)艺术心理发展,如儿童艺术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等。  (4)艺术与感觉器官的关系,如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言语艺术等。

(5)艺术与遗传、环境、教育的关系,如艺术天才、艺术社会环境、艺术教学心理等。

……

儿童文艺心理学沿用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一些主要方法。例如观察法,在儿童平时的艺术活动(初级的或高级的)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其心理的外在表现,并根据观察所得的材料,分析儿童艺术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再如实验法,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艺术活动的条件,引起或造成儿童一定的艺术心理活动,以研究儿童的艺术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如成立实验性质的艺术小组,研究儿童的情感、兴趣、能力,同时统计数据,总结经验。这也就是教学心理实验。此外,还可以运用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儿童艺术心理活动;运用作品分析法,通过对儿童艺术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艺术心理活动,等等。当然,这些方法一般不单独地采用,而是综合运用,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某种方法为辅,或者几种方法交错运用。

除了上述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传统方法外,儿童文艺心理学还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法、典型分析法和资料探讨法。调查研究是有选择地深入某些点如艺术小组、艺术班、艺术院校进行访查、了解,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典型分析是对若干有代表性的儿童的艺术心理现象进行分析,使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特点、经验得以发挥和推广。资料探讨是收集比较可靠的文字资料,从理论上探讨,从中提出有助于儿童艺术心理研究的意见。

鉴于目前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停留在观察、实验的直观方法,应该像有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的那样,在直观方法的基础上,重视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理性思维方法。“儿童文艺心理学可以运用理性思维方法,使儿童艺术心理研究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同人类的事业休戚相关。但是我们看到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存在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不少天真烂漫的童心正在消逝,观察力、想象力,特别是创造力被牢牢地禁锢着,潜在的才能难以脱颖而出。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科学启蒙,也不利于儿童的艺术启蒙,以致在我们周围固然出现了一些令人可喜的艺苑新秀,但在我国广大的儿童中只能算屈指可数,寥若晨星。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大力进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发展科学,大力进行儿童科学和艺术创造力的研究。儿童文艺心理学的诞生此其时矣。

儿童文艺心理学不仅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加强了心理学、美学、创造学等学科的联系,弥补了儿童艺术心理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改进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过去儿童艺术教育只注意直观的和经验的教学方式,一般教师缺乏艺术理论修养,缺乏儿童生理心理的科学知识,因此不能使儿童艺术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儿童文艺心理学的出现,将使儿童艺术教育遵循科学规律,从而能够更合理更有效地培养新一代的艺术人才,并更好地开发儿童的潜能,培育儿童的审美素质,涵养儿童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品格,促进广大儿童创造性发展和审美人生境界的提升。

后记

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专业研究美学和美育,出版过《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审美教育的历程》等著作。我很早又和学术界一些有识之士一起探索两门应运而生的新学科——创造学和思维科学。

创造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发轫的,旨在发掘和总结创造的特性与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创造学引进中国,出现了创造学热。1983年初,我和第一批出现的创造学学者,出席了在广西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创造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我作了《试论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学术报告,论文不久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当年第6期的《文艺研究》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1983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年鉴》曾收录这篇论文。

思维科学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导的,旨在研究思维的形态、特征、科学机制和实际应用。我多次出席全国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发表我关于儿童审美思维、艺术思维的特征和训练的观点。这方面的观点融入了《试论儿童艺术创造力》等论文,成为我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雏形。至今我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思维科学研究所上海分所副所长,进行儿童和青少年的审美思维、艺术思维研究。

事实上,我研究美育的同时,就在研究儿童文艺心理,或者说我研究美育时就有意识地研究儿童文艺心理,后者是前者研究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我的著作《审美教育的历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中,收录了《我国现代儿童艺术教育思想述略》《为了童星灿烂》《铃木镇一音乐才能思想述评》等论文。

经过多年研究,我在儿童文艺心理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观念,从儿童艺术心理的生理机制研究到心理卫生与儿童艺术心理的关系研究,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觉得很有必要把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于是产生了写作《儿童文艺心理学》的意向。

可见,我的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由来已久,为1990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艺心理学》,做了大量的踏实的准备工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人士的思想很活跃,单是文艺研究方面,就出现了不少文艺新学科,文艺心理学是其中之一,我提出的文艺创造学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我的《儿童文艺心理学》第一个特点,是在多种学科基础上进行新的组合。如本书的内容提要所说:“本书是研究儿童文艺心理的学术专著。它以新学科创造学为基础,同时把儿童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全面和系统地探讨了儿童文艺心理各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论述了儿童的艺术创造力;还通过国内外许多生动的典型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儿童审美素质和儿童艺术人才的科学方法。”

我之所以花多年精力填补儿童文艺心理学著作的空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虽然有文艺心理学之类著作出版,但无不是以成功的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心理为研究对象。这样的著作固然重要,但总有缺憾,这就是无视儿童美育和儿童艺术人才培养中艺术心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把研究儿童艺术心理现象的重任放弃了。因此,不论为现实中儿童审美素质和儿童艺术人才的培养着想,还是为未来的文艺发展和繁荣着想,都不能不把儿童文艺心理学著作写出来,虽然不一定成熟,但毕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达到拓展文艺心理学新天地的目的。也因此,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儿童文艺心理学是新中之新。我的《儿童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特点,正是以崭新的面目,面对世人。

这部著作第二个特点,是美育和儿童文艺心理学的组合。前面说到,我的儿童文艺心理学研究,是我美育研究的组成部分。美育以涵养、提升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的情感和精神为己任。因此,它采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艺术手段,但不以培养儿童艺术人才为主要目的。也因此,我的《儿童文艺心理学》,固然也研究儿童艺术人才的培养,但主要是研究儿童审美心理素质的构成、特点和作用。也就是说,我是以广大儿童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第一目的,让广大儿童具有优良的素质,为他们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部著作的第三个特点,是通篇凸现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其中论述的许多问题,如儿童艺术心理中的无意识因素、儿童艺术创造力的机制、儿童艺术创造工程的原理、儿童审美器官的培育等,都是一般儿童文艺研究著作所未论及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这部著作关于儿童在音乐、绘画、表演、写作等方面审美素质培养、艺术能力训练等方面的论述,比较有新意,尤其对儿童审美和艺术的创造性即新颖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更显得重要。

这部著作出版后,许多艺术类研究人员和教师非常欢迎,认为此书很有新意、创意,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特别是兼有学术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是纷纷来函要求购书。只是当时出版很少,供不应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书的成功,认为既然人们厚爱,我当精益求精,希望作进一步研究,把书中缺憾之处修改完善,尤其想把新获得的资料、新形成的观点补充进去,使之充实和完整。这个愿望我实现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这是一部草创性的学术专著,虽称之为“学”,却无意显示高深和玄妙,既不追求结构的完整和体系的严谨,也不想在学说上有什么惊世骇俗之论。如果此书有所创见,基本说明问题,文字晓畅明白,读者开卷有益,真正有助于点燃儿童艺术心灵之火,我就心满意足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部著作在1990年出版时,世上无同类著作,16年后现在出的修订版依然保持独一无二的学术个性。在此向重庆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周北川先生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说一句,我此生曾为儿童文艺心理理论大厦的构建增添过一砖一瓦,可以心安理得,不奢望什么了。

姚全兴

2006年11月5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