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船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郁青//郁继强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主人公与朝廷有联系,与小刀会有联系,与社会底层百姓有联系,与各帮派有联系,又与西洋商人有联系。他鄙视做官,却被皇帝封了大官;他鄙视经商,但最后不得不经营实业,并成为上海首富,航运、金融界巨子;他品行端庄,很爱自己的夫人,但夫人却为他做媒,又娶了三房太太,来拓展家族事业——本书描述了晚清时期上海船王郁泰峰传奇的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部传记体小说,描述晚清上海名人郁泰峰一生为家乡上海的繁荣发展所做的贡献。也是个色彩浓郁的传奇故事,因为主人公的事业发展与几起婚姻交织在一起,常绿成一段错综复杂、惊险离奇的感人历史。

目录

第一回 春风楼舅爷暗访婿

第二回 老学究巧设相亲计

第三回 淑女秀士结缘松江

第四回 吉日良辰主婢逞能

第五回 新伉俪受命掌家业

第六回 郁泰峰初读“生意经”

第七回 四公子联袂救乡民

第八回 初出道泰峰摆战阵

第九回 闹米市商海大震荡

第十回 巧运筹百姓受大惠

第十一回 龙华避衅邂逅知音

第十二回 夫人做媒再娶夫人

第十三回 运漕米泰峰成龙头

第十四回 整航线联通南北洋

第十五回 闯江湖盛师傅托孤

第十六回 破旧俗热丧里迎亲

第十七回 张淑娴慧眼识名媛

第十八回 四夫人助夫辟新径

第十九回 鸦片战泰峰识国恨

第二十回 小刀会上海举义旗

第二十一回 冤中冤行善反遭祸

第二十二回 奇中奇“囚徒”变功臣

第二十三回 “郁半城”誉满上海滩

第二十四回 风浪起沙船遭厄运

第二十五回 大起大落泰峰退隐 琴瑟调和桑梓留芳

后记

附录:

 《上海市南市区志》之《人物篇·郁泰峰》条

 郁泰峰简略年谱

试读章节

大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阳春三月时光。

江南风景,最好的就是这个春天。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一处地方有一处地方的旖旎景色。但是上海县城却有些不同,它却另有一番气象。上海是长江边上的一个通商大埠,离吴淞口出海又近,南北漕运必经此处,外国商品也在这里转运,因此,南北杂货、舶来商品,都得在这块地方集散。华洋杂处、店铺林立,街道上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南腔北调市声嘈杂,不论是阳春三月,还是寒冬腊月,始终是这样一番热闹景象。

如此说来,上海枉在江南,竟没有什么景色可赏?

那倒也未必。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虽则没来上海,但松江府、上海县都作了一番准备的。《上海县志》里竟也添出了八大景观——黄浦秋涛、龙华晚钟、海天旭日、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

弹丸大的一个上海县城,有了这么多景色还嫌不足?可是上海人说得好:说的不如写的,写的不如看的,究竟如何,眼见为实。

就说“石梁夜月”。“石梁”指的是上海县城东门外的万云桥,也称学士桥。这座拱桥有三个环洞,廿四级石阶,桥栏上镌刻祥云图案,精细入微。每年八月中秋,皓月当空,水、桥、月相映成趣,城里民众喜欢来这里焚香祭月。届时桥两端各置百八十只香斗,月光中烟雾缭绕,香气弥散数里。上海的文人墨客喜欢新鲜花样,于是集古代诗人的佳句来描述此景:“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月华星彩坐来收(杜苟鹤)、水晶帘外金波下(沈佺期)、几度高吟寄水流(谭用之)。”此情此景,确实是一番胜景。然而,这个景致一年中只有八月十五能看到。

再譬如说“江皋霁雪”。要赏此景,必须隆冬雪天,登上西北城墙,那里有一座三层楼阁,东旁有一个石坊,上面的对联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因为看出来眼界广阔、一览无遗,因此有一位名人给它题了“大干胜景”四个字,所以这楼阁就叫做“大境阁”。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南岸,银装素裹,映衬丽日蓝天,蔚为壮观。好事的文人又集古代诗人佳句歌咏此景:“六龙寒色光徘徊(杜甫),风卷沙汀玉作堆(自居易),闲上高楼时一望(刘沧),了然便见画图开(朱庆余)。”景色美是美的,但也只有冬天雪后才能欣赏!

如此说来,上海虽有八景,但真正能日常供人游览的,却也寥寥。

然而,上海人究竟聪明,也讲求实惠。大好春光,他们不能无动于衷,于是自己在城里创设了不少小景点,朝阳门里三官堂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去处。

三官堂傍着乔家浜,在永兴桥畔,舟楫来往比较方便。其实三官堂只是一座小寺庙,没有什么特殊景色,倒是门口有一棵古银杏树,明朝洪武年间已经蔚然成阴,算起来也有三四百岁年纪了。这三官堂原来叫王府庙,被一场大火烧毁;又改建为宁海禅院,不料又遭回禄,烧成一片瓦砾。两回火烧,唯有这棵银杏树丝毫无损,连一根烧焦的枝杈也没有。左邻右舍惊讶之余,就编出许多故事来,有人甚至说两次烧庙之时,火光烛天,把夜色映得通红,亲眼看到树顶上站着一位老者,每当火烧到树前,他用袍袖一拂,火就窜了回去。传闻开去,一县民众都相信这古树已成神灵,纷纷来叩头礼拜,树干上挂满了红绸布帛。挂不下了,左邻右舍还搭出竹竿来承载。香烛供品,摆满一地,眼看形成一块求神祈福的圣地。当地乡绅合谋,就在宁海禅院的废墟上又盖了这座三官堂,供福禄寿三星。禅堂古树相映生辉,将门前永兴桥头、永泰街口撑起了一片小小市集。

有市集必然有茶楼酒肆,于是在离三官堂十来步远,傍着永兴桥堍建了一座春风茶楼,逢五逢十集市,生意十分兴旺。

这日,上午申牌时刻,朝阳门边上水门里摇进一只小船,舱篷朝后敞开,舱里坐着一位五十上下的长者,舱板边蹲着个跟班模样的小伙。驶得近时,看得清舱门边高挑的一个灯笼,上书“翰林院编修张”字样。小船拐进乔家浜,就在这永兴桥畔泊了下来。堂倌瞅到这只灯笼,知道来的是官宦之家,赶紧迎了上来,张罗着说:“老爷请楼上吃茶。”

长者点了点头,跟着堂倌走近店门,抬头看到楼门上黑底红字的招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座春风楼。”侧过头来问堂倌:“这招牌有什么讲究?”

堂倌恭恭敬敬地回答:“老爷总晓得有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

长者一听朗声大笑,赞道:“是含了‘如沐春风,得意而归’的意思?”

“老爷高明。”堂倌趁机恭维了一句,“其实我等是粗人。没有识得几个字。只是来这里吃茶的都是读书人,写诗的更多,所以小人也沾了点诗气。”

长者拈须笑笑,说了句:“倒也文雅得很。”

说着在靠窗一张桌子边坐下,堂倌泡上茶来,摆下四碟干果,不外乎瓜子、杏仁、寸金糖、云片糕之类。在侧旁条桌上也摆了一碗茶,安排跟班坐下。

长者喝了一口茶,招手叫堂倌过来,指着隔浜一座高大雄威墙门、粉白风火墙围着的宅第问道:“这是哪户官宦人家?”

堂倌看了一眼,答道:“这倒不是做官的,是户做生意的大商家,上海城里赫赫有名的首富郁家。”

“怎么称为首富?”

“他家开了爿郁森盛沙船行,拥有沙船一百余艘,是上海三十家沙船行之首。不说一条沙船来往南北要挣多少水脚费,带货又有多少赚头,光是一艘船造价就要八九千两银子,你去算算,近二百条船是什么身价?再加上城里各处开的酱园、典当、各种店铺,怎么不是首富?”

“这么大的房屋,人丁想是兴旺的?”

“倒也未必。”堂倌瞅了一眼长者,见他打听的是地方上的名人,不想招惹是非,想借故走开。但看来人架势也是官宦家的老爷,不敢得罪,就照实说道:“这家老爷叫郁馥山,就生下两个公子,大公子郁竹泉,是个精明极顶的生意人,家里的生意都是他在管理,只是体弱多病。二公子大名郁松年,字泰峰,是城里读书人中出名的‘傻、痴、狂、精’四公子的第一人,老百姓背后都叫他‘傻公子’。”

长者听了眉头微微一皱,轻轻叹了一声:“原来这位公子生性愚钝。”

堂倌一听,眼睛瞪了起来,不满地说:“你说他愚钝?嘿嘿,恐怕你五个老爷加到一起,还没有他聪明。”

条桌边坐着的跟班霍地站了起来,厉声呵斥:“放肆,这位是翰林院编修张府的舅老爷……”P1-3

后记

写这本传记小说的愿望,已经有好几年了,但一直犹豫,不敢动笔。

所以犹豫,原因有三。

首先,书中的“上海船王”郁泰峰,是我的六世祖,为祖先立传,褒贬颇难掌握,虽则上海的各种典籍志书及流传下来的晚清上海名人的笔记里,对郁泰峰振兴桑梓造福百姓的种种善举都是赞誉有加的,但褒词出自子孙之手,恐难避自我标榜之嫌,这不能不有所顾虑。其次,晚清时期,尤其在鸦片战争前后,上海的形势是很特殊复杂的,江南的苏(州)松(江)太(仓)三府是富庶之地,可缴纳的税赋是清朝经济的重要来源,尤其苏州府属的上海县,仅漕米一项及沙船、棉纺、海关、舶来洋货及南北商品的赋税更是朝廷经济的支柱,被视为“粮仓银库”,因此备受清朝廷的关注,设置了不少官员进行管理。上海又是南北洋及内河水道的枢纽,沙船的发展令四面八方的巨商大贾携带资货云集于此,形成畸形发达的经济,尔虞我诈不绝,成为一个互相抢夺的码头。上海在成为租界以前,外国商人及传教士已来此窥探,对上海了解颇深,引起西洋各国的觊觎,不断派遣各色人等来沪“经商”,甚至组成了自己的武装,企图通过上海攫取中华的利益。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全国政局动荡,各地帮会风起云涌,受战乱所致许多帮会流人上海谋生,集成一股反清复明的政治力量(后来合成为上海的小刀会),这也成为要从政治上改变上海的一股势力。当时上海的历史背景如此复杂,各种力量之间利益的争斗为此激烈,而郁泰峰作为上海沙船公会的领头人,金融界、商界的巨子,他与这些势力均有接触与交往,是个处境较为微妙的角色,真如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告诉我的,郁泰峰在当时是位“路路通”式的人物。他与官府、与当时上海的龙头企业沙船及棉纺业、与金融界、与洋商、与帮会势力都关系颇深,因此要写郁泰峰,必定要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要研究当时的上海历史,也撇不开郁泰峰。要写这样一位复杂历史中的“路路通”人物,是很难掌握好分寸的,略有些偏差,就会影响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而他又恰恰是我的祖先,这也是不能不存有顾虑的。再次,晚清时期郁泰峰所处的年月毕竟距今二百年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俗,语言服饰与如今差异较大,不易描述。如此种种,都是我犹豫不决,不敢动笔的原因。

1996年,上海发生了一件大事,对我是有所震撼的。那就是整修大境阁旧城墙时,挖掘出了清朝咸丰五年郁泰峰捐资修上海城墙的专用城砖。一时间上海的媒体纷纷介绍郁泰峰两次倾产赈济上海饥民,智斗奸商,平抑米价,致力于发展上海龙头企业沙船业及棉纺业,打通南北航线及海运促使上海港的繁荣,等等。以后又有《南市区(老城厢)志》在编纂中将郁泰峰列入上海历史名人的“人物志”中;郁泰峰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媒体称为“郁家大院”“郁氏豪宅”);《上海画报》用大篇幅介绍“船王故居”;上海电视台及上海电影制片厂来故居拍摄纪录短片……郁泰峰时代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家乡的百姓竟然没有忘记他,并以他的所作所为作为家乡先民发展繁荣上海的骄傲,这确实令我极其感动。这期间,我们郁氏宗族中现尚健在的辈分最高、年岁最大、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于光远老先生(他本名郁钟正,是我的祖父辈,早年参加革命时改名为于光远)也鼓励我,要努力做好这件对研究上海近代史有益的事情。长者之命不敢违,我也确实愿意为此努力,然而资料的搜集是一个难题,要从众多典籍、笔记中零零碎碎摘取。我一向不赞同用“戏说”这种不严肃的态度来写历史及人物,所以困难是比较大的,虽则谨慎动笔,进度比较缓慢。

然而,随即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台湾来了我从未谋面的侄子郁继强及侄女郁继兰,他们都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专从台北来北京,建议我为祖先郁泰峰写传记,并且故意全力支持我完成这项工作。

他们是我堂兄郁树恩的子女,抗日战争时期,我堂兄随父避难去了香港,又由港转赴台湾。建国初期,海峡两岸交通音讯阻隔,再也没有过联系。关山远隔,况且我伯父及堂兄均已去世,彼此就比较疏远了。然而这一支远离家乡的游子却没有遗忘故乡及祖先,他们虽然没有在“郁家大院”住过一天,没有享受过祖宗遗下的恩泽,但三代人都始终记住郁泰峰爱中华,爱家乡,爱百姓的遗训,一心继承祖宗的志向,为国家、为故乡、为百姓做有益的事情。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作家高阳所著的《红顶商人》中,曾多处写到胡雪岩到上海向郁泰峰借钱赈济杭州饥民的事,他们就邀高阳也为郁泰峰写传记,可惜高阳同意后不久去世,此事也就此作罢。最后打听到我也是从事文学写作的,于是不远千里到北京来找我,这种执著的拳拳之心,令我既感动又惭愧,于是信心与动力大增。

更令我惊讶的,他们发展事业的经历与祖先郁馥山、郁泰峰竞如此相似,都是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终于成功的。这使我越发感兴趣,因为当年上海媒体热炒郁泰峰的事迹时,不少人在文章中感慨地写到:“不知大郁家尚有后人否?”可见家乡百姓对郁泰峰的后裔还是关注的。于是我想借此机会略作交代,以释大家的关爱。

我的侄子侄女们在创业上是艰苦的。虽则现在麾下都有好几个企业,业务遍布海内外,然而刚从大陆到台湾时都以艰苦劳动开始的。由于经济拮据,什么小生意都做,手工制作过香皂,辛苦得来的利润还被人骗去。做过脂肪酸(一种添加剂),家庭工厂全体上阵,几百公斤的油每天要倒进地窖又要从地窖中抽出,小学三年级的侄子每日要完成一百八十公斤,刮台风时更要连夜倒腾,以免受到损失。甚至冒着风险从大陆运水泥到台湾,首先生产色拉油以改善乡镇百姓食用杂油的习性。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攀登,终于从开设油厂,从事工业油、化学用油等经营中起家,使侄子女们都获得去国外深造的机会。待到郁泰峰的七世孙郁继强从美国学习遗传基因毕业回来,就决心继承祖先为国为民的宗旨,集中在台湾的资金,到大陆南京开设“南京郁氏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美国CDM集团公司在华的独资企业)。以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致力研究开发幼小动物,如牛、仔猪、家禽等的代乳饲料及混合精饲料,提高我国饲养业的科学程度及生产价值。而且提出了一些响亮的口号,例如“因为我们在乎,所以我们在中国”。在这思想基础上,凝聚了五位博士、三位硕士、二十五位大学本科毕业生,以及两百多位熟练技术人员,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人民服务。例如“把科学饲养知识送到农村,把致富办法送给农民,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中国农业的大发展。”甚至把目标具体在“袁隆平让大家吃饱米饭,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餐桌上有足够的高质量肉食!”例如“中国不再是简单的‘世界工厂’,而应该是全世界的研发中心。”又例如“赚外国人的钱,办中国人迫切要办的事。”(主要是科学扶农、发展科研、创新教育观念等)。这些豪迈的言语及行为,作为郁氏后人,我是感觉兴奋与欣慰的。在后记里写上这些,借此安慰上海乡亲:“郁泰峰后继有人。而且正以现代的、科学的办法继续祖先的愿望为家乡百姓谋福祉!”

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得到很多良师益友的关怀与帮助。著名作家袁鹰夫妇从构思到完稿始终给我指导;前上海市出版局领导丁景唐老师耄耋之年还亲自联络各有关单位为我搜集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为我组织专家座谈。还有许多同志给予我无私帮助,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特此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3: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