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568—1644)大部分时间是以北京为首都,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遗迹呢?恐怕是数不清的。毫无疑问,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特别是今天的北京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着,所以,明朝时候的珍贵古迹和文物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消失了,有的正在离我们远去。重要的是,在北京城的记忆里,生活在明朝那个时候的人们在这里活动了276年,他们曾经在这里欢乐过、悲伤过、欣喜过,也烦恼过、愤怒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故事。
本书选取了徐达、朱棣(成祖)、姚广孝、朱能、郑和、刚铁、李童、于谦、阮安、英宗、汪直、武宗、李东阳、刘瑾、世宗、张璁(孚敬)、吴仲、仇鸾、杨继盛、徐阶、戚继光、赵贞吉(大洲)、李太后、神宗、张居正、李贽、利玛窦、李三才、邹元标、魏忠贤、米万钟、徐光启、袁崇焕、朱由检(思宗)、李自成、陈圆圆等36位人物,探寻了他们在北京留下的印迹。
明朝大部分时间是以北京为首都,在北京城的记忆里,生活在明朝那个时候的人们在这里活动了276年,他们普经在这里欢乐过,悲伤过、欣喜过,也烦恼过、愤怒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故事。
人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有一多半集中于历史人物身上,此书从北就城遗存的角度,钩沉文物背后的历史人文,把那些往来于历史深处的人物集中起来,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讲述给大家听。
风华当年寻郑和
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组织之严密,均达到了当时世界前列,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伟大壮举,成为古代中国强盛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们都知道郑和航海是自南京宝船厂开船,龙江关出水,到太仓刘家港出海,七下西洋始命于南京,历次也均从南京出发。到后来郑和又在南京担任守备,地位显赫,家住南京马府街,他在南京留下了很多遗迹。相对而言,郑和在北京似乎就没有南京那么多的遗迹可寻。然而,如果我们想一想,郑和自小入宫后,被带到北平燕王府邸,他自幼至长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并在北平建立了功勋,才成为永乐皇帝的亲信;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才被任命统帅千军万马下西洋,出使海外的。如此说来,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在这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起家,他的事业开始在这里,他的成长历程也在这里,他和北京的关系可谓至深。当然,起初这里还不叫北京,而是称为北平。
郑和,原姓马,他是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出身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明朝大军统一云南的战争中,他被俘带至南京,成了一名宫廷内侍,随即派到皇四子燕王朱棣的北平府邸里。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以反对建文帝削藩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意图夺取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进行了四年“靖难之役”以后,才登上了皇位。如果我们以郑和13岁入明宫算起,他年青时代的十几年都是在北平度过的,也就是说,他成长在北平,而在事业上暂露头角,也是在北平。“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派李景隆率领各路军马50多万人来攻打燕王,燕王朱棣与李景隆大战于郑村坝(今北京东郊东坝村),燕军出奇兵直捣李景隆大营,李景隆大败而逃。在这场战役中,马和表现英勇异常,建立了奇功,因此他被赐姓郑,从此有了郑和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今天的东坝村属于朝阳区,今天留存下来的是“东坝村”的界石,古战场早已渺无踪迹,郑村坝地名也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唯有郑和以他的不朽英名,印证着那场战役的存在。
北京与郑和直接有关联的地方,除了郑村坝,还有哪里呢?在北京德胜门内,有个三不老胡同。胡同不大,也不长,在北京星罗棋布的大街小巷中并不起眼,可就是它与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联系在一起。
据说郑和在北京时,他的府宅就在三不老胡同。
今天,我们知道郑和这个名字,是由于他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他曾经率领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的宝船队七次下西洋,与海外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成为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与他有联系的胡同为什么称作三不老胡同呢?这就涉及到郑和有个名字叫“三保”,或者“三宝”这桩公案了。
说来有意思,从明朝后期开始,就有了“三保”和“三宝”的不同说法和用法。当时人对于郑和叫做“三保”,还是“三宝”,已有种种猜测之说。有一种说法是“三保”是郑和的旧名,有一种说法是“三保”是郑和的小名;有的说郑和下西洋多次,所以称作三宝太监;还有的说郑和信奉佛教,佛教有“三宝”一词,就是佛、法、僧,所以被尊为三宝太监。我们知道郑和船队中的大海船称作“宝船”,顾名思义,“宝船”就是取宝的船。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的中国丝绸、瓷器、铜钱、铁器等各种珍贵物品出使,从西洋换回来的奇珍异宝也都在船上。明朝有部著名的小说,就是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用的是三宝,是宝贝的“宝”。后来现代辞典上千脆出现了一种调和之说:“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
其实郑和的名字是三保。明朝时候在北京皇宫中曾经上演郑和下西洋的戏剧,有两种,一种是杂剧,还有一种是傀儡戏。现在流传下来的内府杂剧抄本《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用的就是保护的“保”,而不是宝贝的”宝”。剧中郑和角色一上场,就说“小官姓郑名和,又名三保”。因此我们知道“三保太监”就是郑和的又一个名称。既然不是宝贝的“宝”,就与佛家的三宝没有关系。太监是明朝宦官的官名,不是一般的宦官。明朝宦官有“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在明初,内官监的地位最高,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也就是内官监的主管官员。他下西洋又有“钦差正使太监”,“总兵太监”的头衔。宫中演出戏剧的下西洋时间,是在郑和下西洋的后期,他已经不年轻了,所以剧中人称他是“三保老龟龟”、“老太监”。这个戏剧不仅在北京皇宫里上演,后来也流传到社会上,由明朝人编辑出来,保存了下来。郑和当年居住的地方,起初叫做三保老爹胡同,也就是今天西城区德胜门大街西侧三不老胡同这个地方,再以后叫白了,清朝以后,就成了三不老胡同。
燕王成功登上了帝位,就是永乐皇帝。他在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从南京出发和返回南京,可是下西洋建立的丰功伟绩,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在北京得到了充分显示。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下令迁都北京,此后,明朝就定都北京了。这一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史上记载有16个国家、1200人的外国使团汇聚在北京,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真正是使节如云,盛况空前。北京成为当时中国与亚、非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
今天北京的八宝山,在明代称作黑山。那里有大型的宦官墓地,在弘治年间已有“数百冢”,宦官刚铁墓即在此处。刚铁其人充满了传奇色彩,嘉靖以后成为宦官祭祀的圣人,实际上事迹多为后人所编。在刚铁墓前的褒忠祠享堂内,设有刚铁塑像,在其左右,设有蔡伦、郑和等人的牌位。可见郑和在明后期的北京城,由于他的卓越功勋,在宦官中已作为祭祀朝拜的对象了。
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留给我们不少的谜,比如他生于何年?身葬何处?他的船队远航最终走到了哪里?有没有绕过好望角,驶向大西洋?那些谜至今还没有完满解答。他在北京也留下了谜,最主要的有两个。
先说第一个谜。根据史籍记载,在北京皇史威,也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存放皇家档案的那个地方,它的西边有一个观心殿射箭处,它的南边是苍龙门,苍龙门南是昭明门,西南是嘉乐馆,北面有个丹凤门,门前有两个金狮子。进了丹凤门,里边有三个殿:龙德左殿,崇仁右殿,还有居中的广智殿。在广智殿之后,有个飞虹桥。这座桥用白石制造,上面凿刻有狮子、龙、鱼虾、海兽等等,“水波汹涌,活跃如生”。据说,这是“三宝太监郑和自西域得之”,而且“非中国石工所能造”,据说桥前右边缺了一块,中国工匠补造,竟然是屡补屡坏。此桥还有明人陶崇政《飞虹桥诗》为证:“中官三宝下西洋,载得仙桥白玉梁。甲翼迎风浑余动,睛珠触目更生光。”后两句说明雕刻的确是栩栩如生。当年在飞虹桥南北有两个坊,一个是飞虹坊,另一个是戴鳌坊。至于那座桥上所刻的海兽水纹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它与中国传统的石刻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够找到石刻才能知道。从今天来看,飞虹桥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之东,皇史成之西,故址已不可考。侯仁之先生早年对北平金水河进行考察,虽然他没有考察郑和带回来的石刻,但是他根据地理位置推测,在南池子南半迤北的地方,有南北小街,叫飞龙桥。清朝人记载,“飞虹桥,虹俗讹龙”,飞龙桥就是飞虹桥的讹称。现在看来,南北小街可以对应南北两坊,它们早已经与桥混而为一。在侯仁之先生考察的时候,那座桥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有飞龙桥胡同还存在着。
再说第二个谜。我们知道郑和曾信奉佛教,受过戒,有“福善”、“福吉祥”等法名,还出钱刻过一些佛经,如《摩利支天经》、《优婆塞戒经》等。郑和在下西洋期间曾经出资刻了十部佛经,分别放在全国十处寺庙里,北京只有一处,就是皇后寺。可是在明清历史记载中,这座皇后寺已遍查不见了。日本保存有明朝后期绘制的一个《北京宫殿之图》,这幅图上绘有当时北城一带地方,在后宰门(也就是今天的地安门)与梓金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之间,绘有一个梓童庙。我们知道梓童就是皇后,那么庙和寺也是可以相通的,所以这是不是就是当年的皇后寺呢?无论如何,这个寺庙现在是找不到了,那部佛经也下落不明,也许它还寂静地躺在某个寺庙的角落里,但也可能已不存世了。按照我们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它还会被发现出来。
郑和建功立业是从北京开始的,终结却是在海上。下西洋持续了28年,63岁的他在海外去世,算起来一生几乎有一半时间竟是在海上度过。他的远航是15世纪那个海洋世纪的开端,比欧洲人要早近一个世纪,所以他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不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航海家。三不老胡同的全国政协宿舍,相传是郑和故居所在地,有学者曾提议在宿舍前广场塑造郑和纪念雕像,作为首都纪念这位航海家的标志。实际上,永远的纪念是在人们心中。
(万 明)
P26-31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展示出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关于北京的历史,已经出版有《北京史》(古代部分)、《北京通史》(十卷本)、《图说北京史》(上、下)等许多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略为遗憾的是,其中内容都不是以人物为主展示的北京故事。明朝(1568—1644)大部分时间是以北京为首都,生活在那个时期的人们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遗迹呢?恐怕是数不清的。毫无疑问,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特别是今天的北京城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发展着,所以,明朝时候的珍贵古迹和文物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消失了,有的正在离我们远去。重要的是,在北京城的记忆里,生活在明朝那个时候的人们在这里活动了276年,他们曾经在这里欢乐过、悲伤过、欣喜过,也烦恼过、愤怒过,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故事。
人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有一多半集中于历史人物身上。今天生活在北京的我们,想要改变以往北京史的见物见史不见人,尝试从北京城遗存的角度,钩沉文物背后的历史人文,把那些往来于历史深处的人物集中起来,将北京城的明朝往事,讲述给大家听。
于是,我们将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同仁合作完成的这本小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参加撰写的有张兆裕、陈时龙、胡吉勋、张金奎、张宪博、杨艳秋、许文继、樊铧、陈晓珊和我本人。图片由胡吉勋负责查找提供。我们选取了徐达、朱棣(成祖)、姚广孝、朱能、郑和、刚铁、李童、于谦、阮安、英宗、汪直、武宗、李东阳、刘瑾、世宗、张璁(孚敬)、吴仲、仇鸾、杨继盛、徐阶、戚继光、赵贞吉(大洲)、李太后、神宗、张居正、李贽、利玛窦、李三才、邹元标、魏忠贤、米万钟、徐光启、袁崇焕、朱由检(思宗)、李自成、陈圆圆等36位人物,探寻了他们在北京留下的印迹。
付梓之时,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所有撰写者的赐稿,感谢张兆裕为初步通稿所做的工作,感谢胡吉勋配以丰富的图片,也衷心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吴兵先生为出版此书给予的热情帮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走向历史现场,系统调查北京地区保存的明朝古迹,曾是我们的心愿。现值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之际,仅以此奉献给读者,以表达我们为迎接人文奥运、弘扬古都文明,贡献绵薄之力的愿望。
万明谨识
200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