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宜兴紫砂陶有何特点?
紫砂壶,主要指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江苏宜兴蜀山镇生产的紫砂壶。这种紫砂壶是用当地特产的紫砂烧制而成的无釉硬陶,质地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有优良的宜茶功能。宜兴紫砂陶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普通陶器的优化,而是与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首先,紫砂壶是在宜兴地区产茶和盛行饮茶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明初禁砖茶,改用散茶,饮茶由煮饮改为沸水冲泡,明中期兴起用茶壶泡茶,都是促使紫砂壶诞生的环境条件。
其次,紫砂壶的出现并不是当地陶瓷业的品种扩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紫砂壶的成形工艺没有受到传统陶瓷工艺的束缚,而是向锡器手工艺“镶身”技法学习和借鉴,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制壶工艺。
第三,宜兴紫砂陶有优良的宜茶功能,得益于宜兴南部产出的一种特殊陶土——紫泥。而这种紫泥是在明代正德年间才与普通陶土分离出来。人们从这时才认识到紫砂泥不同凡响的性能。紫泥熟土(经过加工)中含有石英砂,含铁量较高,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干燥收缩率小于8%,烧成温度在1150℃左右,烧成后器表光滑,质地呈细砂粒状,断面的细砂粒状更明显,故叫紫砂。
第四,紫砂壶的出现后,随着文人饮茶风气日盛,又陆续有喜欢紫砂壶文人参与设计,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们的介入使得紫砂壶技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融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于一体的茶具,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02 陶朱公是宜兴陶业的祖师爷吗?宜兴是中国历史上的陶都。当地陶工相传m陶朱公”是当地陶业的开山祖师。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宜兴陶业在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都要祭祀祖师爷“陶朱公”。
03 为什么说紫砂壶创始人是金沙寺僧?
谈及紫砂壶的起源时,各种陶艺古籍都记为是金沙寺僧的首创。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实,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高起的记载是据当地制艺人的传说。我们仔细分析这则传说可知:金沙寺僧是第一个把紫砂泥从一般陶泥中分选出来,此前紫砂泥一直与陶土被视为低档原料,只用来制作水缸之类的日用粗陶器。金沙寺僧因不是陶工,所以成形工艺没有采用制陶业常用的工艺手段,而是另辟蹊径,即周高起所言“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所以从选用紫砂泥和确立成形工艺来看,金沙寺僧是当之无愧的紫砂壶的创始人。金沙禅寺在宜兴县东南20公里湖汉镇。
04 最早的紫砂艺人是谁?
历史上第一位见于记载的紫砂艺人是供春。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明正德、嘉靖年间的民间紫砂艺人供春(又称龚春),原是宜兴吴颐山的家僮,在金沙禅寺中侍候主人吴氏读书。寺内一老僧善制茶壶,供春便私下从老僧学艺,技艺大进。有一次,供春所制之壶,偶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感到该壶形制朴古雅,顿有情趣,又是以前未曾有过,便叫他照样再做几把,并且请当时名流来鉴赏。名流们看后都说好,从此供春壶名声大噪,不消数年,竟成为制壶名家。供春所做的紫砂壶“器薄质坚”,为时人所爱,收藏家竞相收购,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记载。张岱《琅嫒文集》有“供春壶铭”:“古来名画,多不落款,此壶望而知为供春也。使大彬冒认,敢也不敢。”供春所做壶式,除供春壶外,据传还有“龙蛋壶”、“委角印方壶”等壶式。但学界未见供春真品,所见均后仿品。
05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之说属实吗?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之说,仅仅是一种推测,役有考古实物的支持。一般是依据宋人诗文中提到的茶具名称,如北宋学者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宛陵集》15卷),北宋著名的文人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中有“喜共紫瓯吟日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之句,宋人《满庭芳·试茶》词中有“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之句。故有人认为“紫泥新品”、“紫瓯”就是最早的紫砂器。
由于北宋饮茶用小碗(盏)名为“茶瓯”,所以“紫瓯”当是“紫泥茶碗(盏)”而肯定不是壶;而且宋代因斗茶而盛行黑釉盏,有黑色釉与花色釉(黑结晶釉),故仅据诗文尚不能确认“紫泥新品”、“紫瓯”就是紫砂器。宜兴羊角山宋代紫砂
06 窑址能证实什么?
1973年下半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羊角山新建隧道窑时,发现了一处北宋时烧造无釉砂器的龙窑遗址。出土物有壶、罐两大类。壶类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的残器,紫砂罐有高颈罐和矮颈罐两种。罐肩饰横系,器形扁圆,有的带流,有的无流,有的带短柄把手。据研究,宜兴羊角山窑址出土的紫砂器残片都是用甲泥和紫砂泥混合烧成的,说明当时紫砂泥还没有被人重视,证明宋代并没有纯净的紫砂陶,也印证了金沙寺僧发现紫砂泥的记载是可靠的。另外,从口盖的结构来看,宋代紫砂器是罩形盖和平盖,盖上还没有子口,主要用于煮水,为一般日用陶器,与明代正德年间的紫砂壶明显不同,故不能证实明代紫砂壶起源于北宋。
07 元代时宜兴紫砂器有何发展?
目前有关元代宜兴紫砂器的资料发现不多,仅有几条文人笔记,记有当时用紫砂罐泡茶,紫砂罐上出现了划刻铭文。如明代文人蔡司沾在《霁园丛话》记有:“余于白下(即今南京市)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为元、明之际的隐士,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卒于明初洪武年间。
08 沏茶方式与茶具的选用对紫砂器的发展有何影响?
因沏茶方式的改变导致人们选用新型茶具,这在我国古代已发生过多次。唐代茶具以青瓷碗为最佳,原因是唐代中期改用蒸青法制茶,饮茶要将茶叶碾碎,置于瓶缶中,然后用沸水冲泡,即陆羽提倡的“窿茶”法。蒸青茶烹煮后,茶汤呈绿中泛红色,用釉色青绿的瓷碗盛放,茶汤显得冰清玉洁。所以茶圣陆羽说“邢不如越”,即是说饮茶,邢窑的白瓷碗不如越窑的青瓷碗好。
宋代制茶仍是蒸青法,但宋人饮茶却喜用黑釉茶盏。原因是宋代盛行“斗茶”,黑釉茶盏便于观察茶色,便于显现白色茶沫,因而成为斗茶者的首选。宋人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培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茶家自不用。”
明代制茶改用炒青,洪武年间,朝廷曾下令禁止制造贡茶,此后,贡茶团饼仅用于边境交易,国内已改用散茶(即叶茶),饮茶逐渐由煮饮改为沸水冲泡,又一次引起了茶具的演变。起初是用茶碗,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用茶壶泡茶。因为用壶泡茶比盏更宜于保暖,茶香不易散逸,又可防止尘埃落人,故用茶壶泡茶很快得到推广,并成为时尚。明人许次纾《茶疏》载:“住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昕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宜兴紫砂壶就是在顺应人们用壶沏茶的习俗中出现的,并以优良的宜茶性能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