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战争论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分类
作者 萧天石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子战争论》

萧天石先生半生走马,经历传奇。幼业儒,嗣后又投笔从戍,学万人敌,习纵横术,攻帝王学,事君人南面之术者久之。少时既以《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与《大君统治学》二书,名扬海内外。兵圣孙子之学,自是其最有心得之学之一,发兵学之要义,阐古今兵家之极则,此《孙子战争论》实无出其右者。本书言简意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内容分为:孙子战争论释共十三篇;又附孙吴兵略问答,凡三十节原则;又附将才要略等。

《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萧天石先生兵学名著,收录世界古今名将治兵原则精要凡三大篇,为军事、经济、哲学、人生修养等必读之书。分第一篇,战争原理十四编;第二篇,统帅原理二十七编;第三篇,用兵原理二十四编;以及附辑一,孙子考证;附辑二,名将修养八德。

内容推荐

《孙子战争论》

孙子为东方兵圣,传兵法十三篇,萧天石先生指出,所述兵法“要皆为天地之大经、自然之大法,源出于易,脱胎于道”。强调“治孙子兵法,宜从易与道入,复从易与道出,方可望‘不离圜中’,而自‘透出象外’矣”。因此特别从易之“变通”、道之“虚无”予以注解,论述其中形势、虚实、分合、奇正之用,以及权谋、术数、治乱、存亡之理,“实开千古来人未开之口,下千古来人未下之笔”!

《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萧天石先生1930年曾入军校研习三年,1939年在成都任职于军校,曾主编各种军事报刊丛书。本书编选过程中前后参考书籍达数百种之多,于古今中外著名将领、军事学者150余人的名言名著中辑录出各种战争格言2000余条,其选用标准以精益求精、实学实用为原则,分类辑录,条理井然。萧天石先生曾自述编写此书“前后费时达十余年之久,全力以赴者亦达年余”!

目录

孙子战争论

自序

例言

孙子战争论

始计第一

 校正及注释

 始计篇战争原理

作战第二

 校正及注释

 作战篇战争原理

谋攻第三

 校正及注释

 谋攻篇战争原理

军形第四

 校正及注释

 军形篇战争原理

兵势第五

 校正及注释

 兵势篇战争原理

虚实第六

 校正及注释

 虚实篇战争原理

军争第七

 校正及注释

 军争篇战争原理

九变第八

 校正及注释

 九变篇战争原理

行军第九

 校正及注释

 行军篇战争原理

地形第十

 校正及注释

 地形篇战争原理

九地第十一

 校正及注释

 九地篇战争原理

火攻第十二

 校正及注释

 火攻篇战争原理

用间第十三

 校正及注释

 用间篇战争原理

附录 孙吴兵略问答

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

 国家指导原则

 政治战指导原则

 经济战指导原则

 外交战指导原则

 精神战指导原则

 间谍战指导原则

 先知原则

 目的原则

 计划原则

 速战速决原则

 歼灭战原则

 包围战原则

 闪击战原则

 主动原则

 攻击原则

 集中原则

 奇正原则

 虚实原则

 因敌原则

 诡变原则

 机动原则

 协同原则

 简单原则

 秘密原则

 利动原则

 火攻原则

 各种地形之战斗

指导原则

 统御原则

 任将原则

附录一 将才要论

附录二 谈儒将

附录三 《孙子》篇卷及

 注本小考

后跋

 ——孙子兵法与易道微言:

世界名将治兵语录

自序

第一篇 战争原理

 一般哲理

 战争性质

 战争哲学

 军队

 军纪

 用敌

 战争科学化与战争艺术化

 心理战与战斗心理

 敌忾心

 战争与政治

 国防与戒备

 总体战

第二篇 统帅原理

 将材

 选将

 志养

 治心

 治气

 精神

 人格

 品德

 智勇

 胆识

 冒险犯难

 谨慎

 诚实

 荣誉

 谦让

 坚忍

 镇定沉着

 勤劳

 决心

 必胜意志与信心

 命令与服从

 将权

 带兵

 赏罚

 学问研究

 将诫

第三篇 用兵原理

 一般原则

 知己知彼

 计划

 目标

 攻击

 防御

 迂回与包围

 主动

 奇袭与突击

 集中与优势

 迅速

 协同

 歼灭

 机动

 安全

 简单

 虚实

 诡变

 秘密

 节约

 争取时间

 坚持最后五分钟

 以寡击众

 用间

附辑一 孙子考正

附辑二 名将修养之八德

萧天石先生学术年表

试读章节

军形篇战争原理

孙子认为立国于世,不能无争,争人于世,不能无战,战敌于世,不能无备。古有之日“有备无患”,又日“不备不虞,不可以师”。故在本篇极力主张先立于不败之地,为战争之先决条件。立于不败之地之要诀,在“修道保法”。所修之道,为《始计篇》之道;所保之法,亦为《始计篇》之法。而所谓道者,即指一个国家所实行之主义、政纲、政策、教育、文化,及维系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共同心理向上与精神团结之传统固有民族道德。所谓法者,也包括国家之组织纪纲,政府之机构与法令,兵役制度及军队之编装,训练,动员,军纪,以及全部之战争资源与战争潜力等。所以孙子主张战争须胜于未战之先,即胜于平时。战争无平时、战时之分,“平时应为战时之事,战时亦应为平时之事”。而国家战胜之政,首须严密组织,整饬纪纲,确立主义,修明政治,团结精神,统一意志,严明法令,强化军力,并能先治形胜之地,固河山之险,强要塞之守,精攻守之器,养不世之才,娴训练之教,厚物财之藏,利粮饷之道,明节制之法,一上下之心,奋军民之气。于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又能不失敌之败。是以一个国家在平时对于国防与国民之管、教、养、卫、育、乐之各种建设,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武力建设、教育建设、伦理建设、心理建设、社会建设、物质建设,诸应置于战争胜利之总目标之下,一切以求战争之胜利为依归。尤须统制与训练人民之生活,使生活条件与战争条件一致,寓战争行为于生活行为而成为习惯行为,并通过习惯行为而成为自然行为,即本能行为,藉此以保持与增进人类之自卫天性与自卫本能。由斯并可知孙子是主张大军国主义与大国防主义者。同时,并可知孙子是主张统摄精神与物质二者而为适当之配合与适当之运用以求战胜之道者,既非偏重精神之唯心论者,亦非偏重物质之唯物论者,并使精神与物质二者,通过战争而一元化(在此系就广义之战争而言耳)。由斯,便可见当时孙子思想之透辟精微与伟大周密矣。赵本学谓:“求己而不求人,乃圣贤治身之要语,而孙子用之于兵,利害尤切。世之为将者,但欲得人之肺腑,而不自知腹心之无肤;但欲抵人之奥房,而不自知门扃之未闭。才欲掩人之前,而敌人已出我之后;方欲袭人之阵,而敌已坐我之营。何其自防之疏,而求人之切乎?”的为确论也。何只用兵如是,治国亦然。盖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兵必自败,而后人败之也。“不可胜在己”者,修道保法,使敌不能胜我,在我之自为也。“可胜在敌”者,敌之道法隳败,使我有可乘之机,则在敌之自为也。故曰:善战者,能为敌不可胜我之道法,而不能必使敌之道法隳败,使有可胜之形为我乘也。是以,他主张一个国家善战之君主或元首,必先修道保法,建立大国防主义之强大军国,即先为敌不可胜我,而我可胜敌(先胜)之形,而后待敌之道法,有可胜之形而乘机击之,使敌投降屈服,以巩固自己之领土与主权。故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管子曰:“天时地理,其数多少,其要必出于计数。故谋攻伐之道,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不明敌人之政,不能攻也;不明敌人之积,不能约也;不明敌人之将,不见先军;不明敌人之土,不见先阵。故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李靖曰:“夫将之上务,在于计谋深而虑远,审乎天时,稽乎情理,若不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赴敌,方治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役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此则先战而后求胜者也。简言之,胜兵者,道、天、地、将、法五政胜于平时也。败兵者,道、天、地、将、法五政不胜于平时也。本此,孙子又示吾人以一个君主或元首指导国家,对于“和平之保持”与“战争之发动”二者以决定之原则,依于五者计敌,觉我不可胜敌,则必为敌亦不可胜我之备以自守,若我可胜敌则夹敌不可胜我而必胜敌之备以攻之。易言之,胜敌之力不足则守,胜敌之力有余则攻。于是善于攻守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对自己之国力,即战争力,如民力、财力、物力、兵力、精神力、组织力,以及国防工事,国防计划,动员计划,作战计划(攻防)等,须绝对保守秘密,隐于无形,使敌不可知。如是方能达到以攻则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战争原则,使敌迅雷不及掩耳而措手不及。以守则能固若金城汤池,使敌不得越雷池一步,裂师败卒而回。故谋国者若能修道保法于平时,则能守可以自保,攻可以全胜也。

孙子兵法上说:“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所谓度、量、数、称都是一种计数,也都是要求数字的精确,以求达到胜算和战胜的目的。又云:“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意思就是说先要测量地形之险易远近,来决定作战计划,这就是“度”。计划决定之后,又要依战场面积大小,来研究战线的长短和兵力的配备,这就是“量”。以量作基础,再决定兵力的多寡,时间的久暂,就是“数”。由数的计算,来估定敌我战斗力的强弱,这就是“称”。根据这四种法则来研究,而能得到胜算的,就可以打胜仗,这就是“胜”。由此更可见讲战术,无一件事物可以离开数。这种特别注重“数”的精神,也即是现代战争之科学精神。

其次,孙子在此又指示以建国建军之两大方针,一为守势作战,一为攻势作战。守势作战:在自己之国力不足,于是便以最低限度须以建设自己之国力军力足以阻止敌人之攻击并破坏其胜利为目标而计划,第二步再为攻势作战之建设计划。攻势作战:在自己之国力有余,或对敌保持优势时,于是便以建设绝对优势之国力军力足具有绝对胜利之把握为目标而计划。另一方面又指示以作战之两大方式,一为攻击原则,一为防御原则,而攻击机动与防御机动之适当配合与适当运用,便为会战战略之基本原则。唐太宗曾云“攻守一法,敌与我分为二事”,又云“攻守两齐”,又云“攻守者,一而已矣,得一者,百战百胜”。其意即是欲获得胜利,惟有攻击之一法则,别无他途可循,即便是守势作战,最后亦必须出之以攻击行动,方可能获得胜利以结束战事。李靖所谓“敌势未可胜我则宜攻,敌势可胜我则宜守。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于胜而已”者是也。王阳明并释之曰:“攻与守,论势原是二事,唯能守便能攻,唯能攻乃能守,所以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其实一也。譬之于奕,未杀先活,岂二其官哉。”戚继光亦曰:“善攻者,必善守,善守者,必善攻,攻正所以守,守正所以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樵史曰:“论攻守之势,原不外强弱;论攻守之机,则有不尽关于强弱者,古今之法同,而其用实难以尽拘耳。,,读二三子言,则深慨乎今之机械攻击论、机械防守论、机械数字论之得一而未得二,知一而未知二也。盖物质可以胜精神,而精神常亦可以胜物质;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而寡亦常可以胜众,弱亦常可以胜强。攻守万机,无处不攻,无处不守;无处非攻,无处非守,则攻守之义尽之矣。良以防御实为攻击之准备行动,攻击方能达到战争之目的,完成防御之任务。故无论攻防,在适当之决战时机、适当之决战地点,集中优势之主力采取攻击行动,以压倒优势歼灭敌人,便为会战指导之一大原则。唯此,吾人应牢记,在防守方面,仅配备可能支持之劣势兵力,而于攻击方面,则非配备可能胜利之强大兵力不可。故郑友贤答“或问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之义”有云:“夫攻守之法,固非己实强弱,亦非虚形示敌也。盖正用其有余不足之形势,以固己胜敌。夫所谓不足者,吾隐形于微,而敌不能窥也。有余者,吾乘敌于盛,而敌不能支也。不足者,微之称也。当吾之守也,灭迹于不可见,韬声于不可闻,藏形于微妙不足之际,而使敌不知其所攻矣。所谓藏于九地之下者,是也。有余者,盛之称也。当吾之攻也,若迅雷惊电,坏山决塘,作势于盛强有余之极,而使敌不知所守矣。所谓动于九天之上者,是也。此有余不足之义也。”赵本学云:“守则欲其不足;不善守者,为敌所误,分兵守备,使人得以窥其虚实。攻则欲其有余;不善攻者,聚兵一处,无他奇伏,使人得以备御。唐太宗曰:‘守之法,要在示敌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示敌以不足,则敌必来攻此,是敌不知其所守也。示敌以有余,则敌必自守此,是敌不知其所攻也。’此言得之。”二说可互为参证。此俱在论已战之后,孙子之奥义,则包括论攻守之道于未战之先。即我有余则攻,不足则守。我能先胜必胜则攻,我不能先胜必胜则守。我有余则国防计划、作战计划可为攻势作战而设计。我不足则国防计划、作战计划可为守势作战而设计。若当已战之际,则攻击之地区及重点当配备雄厚有余之优势兵力,防守地区则可配备薄弱不足之劣势兵力。此即兵力运用之经济原则、节用原则。其次于阳攻之处,示敌以有余,而使敌集大兵力以守,实攻之点,示敌以不足,而使敌不备。虚守之处,示敌以有余而使敌不攻,实守之处,示敌以不足,而诱敌之攻。总之在形敌、动敌、左敌、误敌,以使敌不知所守不知所攻。此即兵力运用之虚实原则、奇正原则。故孙子一则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再则日“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总之,要在读者之能举一以反三,闻一以悟十,方能得孙子之妙用也。

再次,善战者须战胜于无形,战胜于战先,如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方能自保而全胜,方能谓之胜易胜者,方能谓之胜已败者也。唯我虽有胜人之本,若敌无可败之机亦当无以战。尉缭子曰:“兵贵先胜于此,则胜于彼,非胜于此,则弗胜于彼矣。”亦此之意。盖敌若无可败之形,我纵有胜人之本,亦难望其能胜之必也。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以敌之必败,在敌之自为也。郑友贤《孙子遗说》云:“或问: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佚与亲在敌,而吾能劳且离之,岂非可为欤?曰:传称用师观衅而动,敌有衅不可失。盖吾观敌人无可乘之衅,不能强使为吾可胜之资者,不可为之义也。敌人即有可乘之隙,吾能置术于其间,而不失敌之败者,可为之义也。使敌人主明而贤,将智而忠,不信小说而疑,不见小利而动。其佚也,安能劳之?其亲也,安能离之?有楚子之暗与囊瓦之贪,而后吴人亟肆以疲之。有项王之暴与范增之隘,而后陈平得以反间疏之。夫衅隙之端,隐于佚亲之前;劳离之策,发于衅隙之后者,乃所谓可知也。则唯无衅隙者,乃不可为也。”总之,读古兵书宜取精用宏,宜补偏救弊,宜活读而不可死读,宜会其神而不可守其躯,神思湛澈圆融,奔放涌迈,灵通无滞方可。

最后,孙子所谓:“胜者之战,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此在言胜者之战,不兴师举兵则已,一兴师举兵,则须如决积水之溪,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而不可遏阻,所遇者毁,所当者破,使敌沛然莫能御也。成吉思汗与拿破仑之用兵,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希特勒之横扫欧洲,即具有此雷霆万钧之力与秋风扫落叶之势。使对手闻风而胆丧,欲战欲抗而不能也。

P54-60

序言

萧天石先生(1908—1986)生于湖南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晚年自号文山遁叟,自幼随父诵读经史子集及佛老经典,1930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1936年28岁时在南京出版《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1941年完成《孙子战争论》、《大学中庸贯义》。

1942年萧天石先生因长期积劳成疾,身患重病,生命危在旦夕,通过四川光厚老禅师救治,不月而愈。此后光厚禅师传以净土宗与天台宗,并嘱其遍参道家名师,从此走向发扬道家文化之路,并终身致力于道学的研究与发扬。

1943年与南怀瑾先生遍访僧道,曾参岷山派罗门,师礼罗春浦真人,得陈希夷先天道秘诀,又从二仙庵无名子道人,学得北派真诀。

1944年萧天石先生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而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其所辖区域,因此从青城山天师洞李八百处获其南宗真传,又通过易心莹道士尽窥藏经楼所藏道教秘籍,并获《青城秘录》及其他多种不传版本。

1949年携带着搜集和保存的大批道家经典和文史典籍,渡海来到台湾定居,开始潜心著述,先后出版《世界名将治兵语录》、《道家养生学概要》、《道德经圣解》、《道海玄微》、《禅宗心法》、《人生内圣修养心法》等重要著作。

1953年创立自由出版社,开始整理和出版从内地带到台湾的大量道教经典,主编出版《道藏精华》丛书,所收以藏外道书为主,多为善本、秘本、珍本、孤本,约有800余种,费时20余年,陆续出版17集,精装本75册,平装本104册,完全以古本影印出版,全面保护了这批珍贵的道教典籍。

1972年与学术界名流200余人发起组织“船山学会”,大力推广船山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并主编《船山学术研究集》及出版《船山遗书全集》。

1978年联合企业界、学术界人士合组编印基金会,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册,共分10家11类,收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墨家、名家、农家、杂家共101种,全部印赠世界500家大图书馆收藏。

此外,还与有关专家学者创办《道教文化月刊》,发起成立“老庄学会”,协助创办“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并担任道教组负责人,协助创办台湾省道教会,并主编出版了禅宗与密宗丛书及中国医学名著丛书等。

萧天石先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在海内外被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被公认为20世纪中华道教养生学研究与弘扬的最大成就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