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我国经济和金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发展已经逐渐融人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利用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良性循环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从半工业化向成熟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转变阶段。因此,我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规模顺差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在9%以上,2002年以来同样如此。如此高的经济增长率打破了常规经济周期和理论的认识,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稳定,波动性小,外资在中国投资很安全,这对外资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有13亿人口,未来可能达到15亿~16亿人,市场及其潜力巨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产品的需求数量大,时间长,市场稳定;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或成长阶段,正由发展中国家逐渐走向中等富裕的国家,人均经济、金融和消费指标等与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很大,因此,这个发展过程只要不被外来和内部的突变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场投资的潜力就很大,且时间长。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有了二十多年追赶和学习世界成功经济的经验,经济和金融具备了一定的抵御外部危机和化解内部风险的能力,21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积累更多。
所有上述客观因素为我国国际收支持久顺差提供了经济和金融基础。但也应该承认,国际收支不平衡也有主观原因和政策、制度原因,主要是:
一、宏观方面的因素
(一)缺乏国际收支平衡战略
国际收支乎衡本是成熟经济的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但在传统经济下,由于我国的涉外经济规模小,开放度低,国际收支平衡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不明显,通过外汇收支的平衡就可以把握国际收支的平衡,由计划管理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控制外汇流人流出的闸门就可以解决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金融规模(国际收支流量)急剧扩张,到2004年达到19000多亿美元,与当年GDP基本相当(新的普查数据)。在这一过程中,外汇收支平衡一外汇管理却逐渐发展为汇兑管理一国家外汇局的外汇管理,不再能调节和控制国际收支。
当然,在政策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提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观念,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也缺乏整体战略把握。长期逆差,需要顺差机制和政策来纠正;长期顺差,需要逆差机制和政策来纠正。在外汇短缺时期,是长期逆差,在政策和制度上鼓励资本流人,纠正失衡状态,是正确的,应当肯定。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长期顺差的状况,需要由逆差机制和政策来调整,而我们仍然延续短缺情况下的顺差政策和机制。在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规模顺差的情况下,并非刻意鼓励资本流人,但政策和机制的延续实际仍在鼓励资本流人,这必然加剧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状况。
(二)部门和地方政策缺乏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考虑和协调
应该说,对于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汇兑管理部门自2001年以来就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对如何适度抑制流人、鼓励流出进行了战略研究和部分政策调整,但由于这些政策都是汇兑政策调整,对交易的管理政策没有调整,其影响和效果都不大。
事实上,国际收支的交易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与关联性。这里的关键也在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来考虑涉外经济、金融的平衡——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是负责汇兑管理的部门,它并不能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质经济层面的问题。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也没有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比较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外债来说,国家计划部门只负责制定借用外债和国际商业贷款规模计划,财政部负债国际开发机构和多边组织机构的贷款、政府贷款,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全部外债的统计和中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的核定,而外资企业的外债由企业在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差额之间自主决定,由外汇局监督;商务部门和计划部门负责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投资的项目审批和产业指导,但存在权限不清问题。证券投资和境内外上市由证券部门和企业确定。而贸易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但管制和汇兑权限在其他部门。整个涉外经济和金融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涉外经济、金融与国内经济、金融的总体乎衡,更没有一个部门来协调,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因此,造成了诸多问题。
就地方政府而言,它不可能考虑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它考虑的是本地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地方政府会制定各种有利的政策鼓励扩大涉外经济的发展,鼓励创汇和利用各种外资。
(三)汇率和利率因素导致资金大量流入
1.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
自2002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欧元升值,导致国内企业、个人持有美元的意愿下降,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增强。同时,日本和美国先后提出重估人民币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市场也不断传闻人民币要升值。尽管中国政府已多次公开宣传人民币汇率要在均衡基础上保持稳定,但市场投资者也有自己的判断,并据此采取行动。由于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企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等都不愿意持有外币资产,乃至纷纷减持外币资产,增加人民币资产。结果,结汇规模大幅度上升,保留的外汇规模则相对下降。一些金融机构甚至大量调回境外资产结汇。
2004年以来美国连续多次提高利率,美元对欧元有所升值,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更强烈,即使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后,市场仍然预期人民币会升值5%~10%,因此,外部资金仍然通过各种途径大量进入我国。
2.本外币利差过大,吸引套利资金流人和结汇
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25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降到1%。2004年以来,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1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达到2.25%,但这期间,国内美元存款的年利率仍然停留在0.5625%。而人民币贷款利率在2001年以后一直没有降低。2005年,美国连续8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达4.25%,国际市场利率相应提高,但比较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升值预期,套利资金仍然大量进入我国市场。
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处于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时,我国的外币利率虽然也多次降低,但人民币利率基本不动,尤其是贷款利率远比国际市场利率高,利率相差2~3个百分点,这么大的利差必然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事套利活动。国外资本的大量进入没有汇率风险,更加鼓励了流人。巨大的利差必然迫使企业将创汇结汇成人民币使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的外汇资金,如果不是用于进口和外债偿还等,企业不会保留在账户上;境内外币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调也使人民币存款利率远高于外币存款利率,因此,个人也不愿意持有外汇。2003年10月以后,我国的利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汇率升值预期又使个人不愿意持有外汇。
当然,利率的调整在政策上有难度,在很大程度上考虑银行的承受能力和居民的存款利益。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来维持生存,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不到5%,若降低利率,银行缺乏承受力。我国的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不发达,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储蓄的90%以上都在银行,利率政策往往考虑居民的存款利益。但过分照顾银行利益和居民存款利益而牺牲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目标,在政策的选择上不尽合理。
目前,本币和外币的贷款利率差距已经不大,但是,升值预期仍然存在,外汇资金愿意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