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形记(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奥)弗朗茨·卡夫卡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内容推荐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如果你想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目录 前言 判决 变形记 流放岛见闻 乡村医生 法律门前 饥饿艺术家 猎人格拉库斯 马戏团顶层楼座之上 致某研究院的报告 先帝遗诏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苦难的开始 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一只杂种 有家之人的烦恼 寓言 野蛮人 秃鹰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日常混乱 试读章节 妹妹开始拉琴了。父亲和母亲一人待在一边,专注地盯着她手上的每一个动作。受到琴声的吸引,格雷高尔竟贸然往前爬了一点,头已经伸进客厅里了。最近他很少为别人考虑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前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他引以为荣的事,而现在,如果要为家人考虑的话,他更应该藏起来才对,因为房间里积了厚厚的灰尘,只要稍稍一动,到处都会尘土飞扬,所以他身上也积满了灰尘。他的背上,两侧沾满了尘土、线头、还有食物的残渣。现在他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地毯上一天擦好几遍了。虽然身上很脏,他还是毫不畏惧地慢慢往前爬了一点,来到了一尘不染的客厅里。 但是,没有人注意他。全家人都沉浸在小提琴的乐声里。而三个房客手插在裤兜里,站到了琴架的后面。他们站得很近,以至都能看到乐谱了,这当然会妨碍妹妹的。他们很快走回窗子旁边,低头悄声说着什么,然后就站在了那里,使得父亲不安地看着他们。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他们原以为能听到美妙悦耳的提琴声,但是却非常失望,他们没有打断妹妹的演奏,让她继续打扰他们的平静,只是出于礼貌而已。他们不停地吸烟,然后从鼻孔和嘴里吐出烟雾,看样子就知道已经很不耐烦了。可是妹妹的琴拉得真的很美,她的脸侧向一边,眼睛专注而幽怨地盯着乐谱。格雷高尔又往前爬了一点,把头低垂在地板上,期望妹妹的目光与他的相遇。音乐对他竟有这么大的魔力,难道他真变成这样的动物么?好像一直以来他都渴望某种养分,而现在这种养分终于找到了。他决意要爬到妹妹身边,去拽拽她的裙子,好让她知道,她可以带着小提琴到他的房间里去,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来欣赏她的表演。他再也不想让妹妹走出他的房间了,至少在他有生之年别走出去。他恐怖的外形第一次变得有用了,他要同时守住房间所有的门,谁进来就要对谁大声吼叫。但是他不会强迫妹妹跟他待在一起,得要她自愿才行。她会跟他一起坐在沙发上,低下头来听他讲话,然后他把曾决心送她去音乐学院的想法告诉她,如果不是发生不幸,早在去年圣诞节他就宣布自己的决定了,而且不会容许任何反对。但是圣诞节有没有过去呢?格雷高尔不得而知。而妹妹听完这样的倾诉后,一定会感动得热泪满面,这样,格雷高尔会爬上她的肩膀,亲吻她的颈部,因为自打工作以来,她不再系围巾,也不再穿高领的衣服,脖子就一直露在外面。 “萨姆莎先生!”中间的那位房客大喊了一声,食指指着正慢慢往前爬动的格雷高尔,不说一句话。琴声戛然而止,中间的房客先是笑着对他的朋友摇了一下头,然后又往下去瞧格雷高尔。父亲没有去赶格雷高尔回房间,可能他觉得最要紧的是安慰房客,尽管他们根本没有慌乱,相反格雷高尔好像比小提琴演奏更让他们高兴。父亲急忙走上去,张开双臂想让他们回自己的房间,同时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格雷高尔好不让他们看见。这会儿他们倒真的有些生气了,不知道是因为父亲的行为还是因为发现竟有格雷高尔这样的邻居,而他们以前竟一点都不知道。他们要求父亲解释清楚,最后挥动起胳膊,不安地拽着自己的胡子,很不情愿地回到他们的房间。而妹妹这边,演奏突然被打断后,她就呆在那里,手里还握着琴和弓,眼睛继续盯着乐谱,好像还在继续演奏似的。很快,她清醒过来,把乐器放在母亲的腿上,冲向隔壁房间,而那里的房客们在父亲的驱赶下,走得更急更快了。母亲还坐在椅子上,喘得透不过气来。可以看见,被褥枕头在妹妹熟练的手底下飞来飞去,一会儿床就铺好了。房客进来之前,她已经铺好床,悄悄溜了出去。父亲的倔脾气好像又上来了,竟然都忘记了对房客的尊敬。他不停地赶他们来到卧室的门口,直到中间的那位用脚重重跺了一下地板,父亲才停了下来。“我在这里宣布,”中间的房客举起手,看了看母亲和妹妹,接着说,“考虑到这个住所和这家人的可憎的情况,”说到这里他狠狠地在地上啐了一口,“我要马上退房。这段时间的房租也不会付给你们,相反,我还要考虑是不是该控告你们,我相信,要提出控诉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说完就停下来,眼睛看着前面,好像在等待什么反应似的。事实上,他的两个朋友也很快一起来助威,“我们也要求马上退租。”说完后,中间的那位抓住门把手,“砰”地一声把门锁上了。 父亲摸索着,踉踉跄跄地走到椅子边,一屁股坐了下去,好像要舒展开身子,像以前那样打个盹。但是他的头在不停地颤抖,好像没了支撑一样,表明他根本就没有睡着。事情发生前后,格雷高尔就一直静静待在房客发现他的原地。计划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或计还有极度的饥饿造成的虚弱,让他无法动弹。他担心一场大灾难会随时爆发,而他就一直在那里等着。小提琴从母亲的腿上滑落,从她颤抖的手指间掉到地上,发出了共鸣的颤音,但他还是无动于衷,一点都没有感到惊慌。(P57-59) 序言 今天的卡夫卡在中国和西方都已经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了,他生前的默默无闻与当今的巨大声誉形成了鲜明对比。卡夫卡的生活经历也非常与众不同,各种矛盾现象构成了他的一生。他三次订婚,但又三次解除了婚约;一辈子酷爱文学,但不得不拿法律博士学位,并在保险公司供职;他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文学,但又对自己的写作极端不满意,甚至在死前要求好友勃罗德毁掉自己的全部手稿;从生到死,他极少离开过布拉格这座令他感到压抑的城市,但在精神上早已遨游于“另一个世界”,不再为凡人的琐碎欲望所困扰。在他那短短41年的生命中,蕴涵着让众人永世难忘的情怀;在他平和、乐观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痛苦和孤独感。 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成果来看,短篇小说的数量大大超过长篇小说;而且,其生前公开发表的作品几乎都是短篇小说。由此可见,短篇小说不仅是卡夫卡最常用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是他最擅长的艺术形式。人们常常谈起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例如杰克·伦敦、莫泊桑或契诃夫等,卡夫卡虽然不在其中,但是他在短篇小说方面的艺术成就并不比以上任何一位逊色。与人们喜闻乐见的这些短篇小说大师很不相同的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大都是寓言式的,其故事情节既不是文本的中心,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实质性含义。用他自己在《论寓言》中的话来说就是:它们都是“智者的话”,“往往只是一些比喻”。许多从字面意义上去解读卡夫卡的读者都感到非常困惑,即使勉强获得某种解释,也是出于误解。这部以《变形记》命名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卡夫卡最重要的一些短篇杰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卡夫卡的主要风格和艺术技巧。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变形记》,这是他生前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我们可以从有关这个文本的一段逸事中窥见《变形记》对世界文坛的重要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回忆起早年写作的经历,他谈到有一天自己躺在床上读《变形记》,读完之后无比激动地跳下床,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小说可以这样写的话,那我也能行。”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随后的创作之中的确巧妙地汲取了卡夫卡的小说艺术,采用寓言形式展现了南美洲那片神奇的土地,其成名作《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在世界文坛上掀起了一阵“魔幻现实主义”热潮。当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不是唯一具有这种影响体验的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在许多方面对欧美小说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在中国,《变形记》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小说的主人公格雷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努力赚钱养活家人。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时,更加令他深感不安的倒不是自己身体的奇怪变化,而是没能够按时起床去赶火车、去上班。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点之后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惊讶。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也没能成功起床。随后,公司里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并且威胁说,如果再不立即去上班,就开除他。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可是,他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起初还可以说话,但终于完全丧失了人的声音,整个人彻底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昏母亲,于是被父亲粗鲁地用手杖赶回自己的房间。从此,格雷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家人看到他的感觉只有恐惧和厌恶。他成为家庭中的丑闻,成为亲人们的累赘,以前与他最亲近的妹妹现在不仅不再理解他,而且成了对他误解最深的人,虽然起初她每天费心为他准备食物和打扫房间。格雷高尔内心里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重新担当起养家的责任,但是由于他一直没有任何起色,父母和妹妹不得不各自想办法找一份工作,过起自食其力的生活。终于,家人不再能够容忍他了,妹妹公然宣称人不能和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些人因此把它理解为一篇描写家庭纠纷的作品。这当然是误解。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问题是:格雷高尔的“变形”究竟意味着什么?自从20世纪60年代卡夫卡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对于这一“变形”的权威解释就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评论家指出,格雷高尔之所以会变形,就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受到迫害,不再可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发生了异化,变成了非人。笔者认为,这样一种解释显然与小说中一些细腻的心理描写难以吻合。例如,格雷高尔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之后,脑子里仍然考虑的是他的差事,而不是眼前自己所遭遇的厄运本身;除了饮食上爱好的变化之外,他几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习惯,包括对墙上那幅画像的喜爱,为了阻止妹妹和母亲搬走自己房间的家具,他招来了父亲的那只几乎要令自己丧命的苹果;因为被妹妹的美妙琴声所吸引,他情不自禁地爬出了房间,内心里充满了一如既往的对妹妹的热爱以及对将来应该如何努力协助她完成音乐专业学业的幻想,结果却吓坏了房客,让妹妹觉得丢脸,也终于招致家人的彻底唾弃。从这些细节我们看出,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没有大的改变。换言之,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化”。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本小说集中的另一篇作品《致某研究院的报告》来进一步解读。这篇小说采用极为幽默的方式描写了一只猴子如何迫于生存的压力而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模仿人类的学生”,并且“用世上从来没有过的惊人的毅力,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普通欧洲人的文化水平”。从此,这只猴子生活在喧闹的“荣誉”之中,忙于“传播知识”,做各种演讲和报告,而只有在夜深人静面对“一只半驯服的小黑猩猩”时,它才重新恢复自己的习性,从“她”那里“得到无穷的快乐”。从某种更为贴切的角度看,这只猴子才是真正产生了“异化”的动物。因为.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如果一匹马变成一个人,那么就像一匹马变成一只昆虫一样被毁灭了。” 既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异化”,那么这一“变形”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关于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出发,去解读卡夫卡这个谜语一样的文本。这个生存问题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的孤独而独特的存在以及对理解的深切渴望。《变形记》中反复提及的是社会(由公司经理作代表)和家人对格雷高尔的误解,他的“真实形象”(这里由甲虫这种令人厌恶的丑陋形态来寓指)一再让人们惊恐并遭到无情的拒绝。在这些辛酸的文字下面,潜伏着的是卡夫卡对于“绝对孤独”的体验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匱乏的痛苦描述。卡夫卡的情人密伦娜曾经描绘过她自己眼中的卡夫卡,认为他的真诚和独特使得他就好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生活在衣冠楚楚的人群当中”,完全是一个无比尴尬地生存在我们这个庸俗的世界之中的孤独者形象。卡夫卡的日记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在这里,卡夫卡所表述的与人们惯常所理解的大不相同,这不是对亲人的抱怨或表达与亲人的隔膜,这些人都是他“最好、最亲爱的人们”,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恰恰是他们让卡夫卡感到绝望,因为这些“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丝毫也没有消除他自己的孤独感。换言之,我们不能把卡夫卡笔下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孤独”体验与一般人们所谈论的因社会压迫或家庭冷漠所招致的精神痛苦相提并论。卡夫卡笔下的“公司”和“家人”都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他们绝不仅仅单纯指代他的单位领导或他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因为卡夫卡所深切渴望的并不是宽容和温暖的亲情这样一些普通的情感。而且,事实上他的生活中似乎并不真的缺少它们。卡夫卡是一个用文学形象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作家,他的寓言式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探讨着深刻的哲学问题,记住这一点是我们理解卡夫卡的前提条件。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把格雷高尔的变形理解为: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形态(它之所以被表现为丑陋的形象,可能是因为人在本性上的自私等卑下品性)突然暴露出来,它不仅让这个人自己无比吃惊,也彻底揭示了人的孤独存在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不可能。 如同格雷高尔的变形,卡夫卡的小说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寓言式情节。例如,《判决》中的父亲突然判处自己的儿子去“投河淹死”,而儿子非但没有任何反抗,反而“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一样,从一座大桥上翻身跳下河;在《流放岛见闻》中的绞刑架、《乡村医生》里的那个神秘的门铃声和非人间的马、那个专门为“乡下人”而开设的“法”之门、那个躺在死亡之船上四处流浪的猎人格拉库斯、那个决意要把“饥饿艺术”发展到“完美”境界的饥饿艺术家、那个不知是否真的在歌唱的耗子歌手约瑟芬……对于这一切人们都只能够进行某种寓言式的阅读。所谓寓言式的阅读是指这样一种阅读形式,即文本的深刻含义产生于阅读过程之中,而不是先验地、确定地存在着的。这些可能的“含义”与文本中的细节和具体的形象本身并没有任何必然的、本质上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可变的。例如,格雷高尔可以变成一只大甲虫,也可以变成一只小蚂蚁。这一细节上的要素基本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文本的意义,因为它们仅仅是对于“变化”的一种寓言式表述,而寓言式阅读的关键就在于体悟这些寓言形式背后的丰富“含义”。因此,寓言式阅读不再是某种“发现真理”(或文本的唯一真实意义)的尝试,而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旅程,一种想象中的生命体验。我们或许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上述种种寓言式情节的实指意义,不能肯定卡夫卡在写下它们的时候究竟内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感悟它们经由通过文字而传达出的种种迷惘而痛苦的精神状态。 本雅明曾经绝望地问:“卡夫卡是谁?”他认为卡夫卡始终竭力阻止人们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这却是对卡夫卡的误解。卡夫卡并没有故意地给人们的阐述设置障碍,他的晦涩和神秘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寻找到自己所思考的各种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卡夫卡用他的作品构造了一个迷宫。对于那些像他一样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的读者来说,这个迷宫永远充满魅力,永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碑博士 昂智慧 2006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