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睁眼看刘备(在王道与诡道间取舍的博奕经典李傲讲史之6)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傲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备是以柔克强的“双面真人”,也是以柔化钢的“太极高手”。刘备的成功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编卖草鞋为生的破落贵族凭着一种做人忠信的坚定理念,凭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带领一群兄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一个理想蜀国,三分天下,从而证明了仁者无敌的中国传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厚黑必胜的政治法则。本书是李傲讲史之六。在本书中,李傲向广大读者剖析了刘备在王道与诡道间取舍的博奕经典。

内容推荐

刘备的成功述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编卖草鞋为生的破落贵族凭着一种做人忠信的坚定理念,凭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带领一群兄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一个理想蜀国,三分天下,从而证明了仁者无敌的中国传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厚黑必胜的政治法则。

目录

第一章 刘备第一个历史形象——匡扶汉室的王道卫士

道德旗帜,在蜀国高高飘扬

打仁义牌,机会在自己手中

从谏如流,听良言可以制胜

仁德为先,蜀国尽多忠义士

仁义忠信,对抗奸诈的主题

大信不信,讲仁义也看时机

洁身自好,不做不仁不义事

第二章 刘备第二个历史形象——三国战场的不懈斗士

雄心壮志,迷途就要能知返

志在必得,乱世英雄根基浅

屡败屡战,失败中学到本领

三让徐州,欲擒故纵赢民心

龟兔赛跑,跑得慢不一定输

屈身守分,以大义替代小义

第三章 刘备第三个历史形象——爱护人才的团队骑士

以人为本,有人气就有运气

疑人不用,用人最重是信任

歃血为盟,同仁经营成大业

动之以情,真挚言语感动人

放手用人,让人大胆施才干

群龙无首,领导不能并驾驱

用人不疑,信任下属很重要

第四章 刘备第四个历史形象——传播仁爱的忠义侠士

根红苗正,名顺则可得天下

随机应变,相机而行成大事

替天行道,纵然天命也可借

中兴汉室,定三分隆中决策

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用人术

赢在人和,声誉信用做招牌

恩义维系,打造人才好班底

没有本钱,只得靠声望荣誉

第五章 刘备第五个历史形象——说到做到的忠信之士

感情投资,千金易得情无价

放走对手,以维持三足鼎立

帝王大业,岂能任人而唯亲

有才必揽,先用谋士后放权

将心比心,宽容对待手下人

太重情义,失去三分大好局

慧眼识才,刘备喜得老黄忠

第六章 刘备第六个历史形象——韬光养晦的忍辱之士

韬光养晦,饮酒谈笑论英雄

倚人而起,掩饰抱负待时机

忍不能忍,方能容人所不容

有所不忍,自尊也要强克制

自矜太过,功劳便成杀人刀

忍而不发,大丈夫待时而动

屈身忍辱,哭下一份好江山

见可而进,抓住机遇能成功

第七章 刘备第七个历史形象——联吴反魏的纵横之士

长袖善舞,一场公关一场戏

修养不够,弟兄缺点大暴露

势力渐增,联吴抗曹夺益州

激将之法,联手用计烧赤壁

夺取荆州,是非之地燃战火

几起几落,联吴抗曹起波折

怒不可遏,凡事要顺势而行

第八章 刘备第八个历史形象——慧眼识人的有识之士

虚而虚之,危急关头需冷静

识贤举贤,自立强国之明策

知人知己,做事光明又磊落

独具慧眼,伯乐眼中有人才

爱才如命,英才心气莫挫伤

知人之长,更要会知人之短

棋逢对手,天下英雄谁敢手

第九章 刘备第九个历史形象——针锋相对的无畏勇士

收下义子,皇位继承布陷阱

擒贼擒王,要抓住主要矛盾

以驳代立,耐心寻找突破口

演苦肉计,假戏真做要生动

纳狼助势,要敢于承担风险

闻雷色变,莫露半点蛛丝迹

各为其主,做人要以信为本

第十章 刘备第十个历史形象——顺应时势的正义之士-

兼听则明,明主思短而益善

超越仁义,忠君要放第一位

纵兵抢夺,谋利者不择手段

正话反说,学会含蓄来表达

因势利导,不同人要区别待

成就霸业,名气是联合基础

第十一章 刘备第十一个历史形象——恩威并施的政坛术士

掷儿马前,抚慰赵云忠义情

王道虽举,不失奸雄之本色

仁德之人,有时也会耍无赖

不囿信义,成大事不拘小节

招贤纳叛,西蜀集团才济济

以柔克刚,说服对方靠心机

第十二章 刘备第十二个历史形象——能屈善伸的大隐之士

莫论是非,做人还须会缄默

倚老卖老,酿成千古遗恨事

循序渐进,迂回计谋得天下

面厚心黑,犹抱琵琶半遮面

金蝉脱壳,替自己寻找出路

舍小救大,凡事从大局着眼

附录:刘备一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一个领袖人物,想要巩固权力,必须要懂得兼听众论。这是因为任何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因此难免产生主观片面性。如果根据主观片面的见解做出决策,必定造成失误,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备就曾经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要消除主观片面性、巩固手中的权力,有效措施便是广开言路、兼听博取。

三国时期,荆州地区有一个叫刘巴的人,字子初。年轻的时候才高八斗、名闻遐迩,但他为人颇为孤傲,不肯轻易屈事就人。

曹操率军征伐荆州,刘备无力抵抗,只好逃奔江南,荆楚有不少贤人高士都授奔到刘备帐下效力,而刘巴却偏偏北上归附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掾官,并让他前去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巧刘备已经占领了三郡,刘巴到后说降不成,欲归断路,便打算南下交趾,取道北归曹操。当时诸葛亮劝他投奔刘备:“刘备雄才盖世,占据荆州,假如你不归附刘玄德,还想去哪儿呢?”

刘巴答道:“我接受曹公的命令来说降,不成功就应当回去,这是我应尽的职责,你不必空费口舌了!”刘备听到刘巴的这些话,心中大为恼恨,但也从内心敬佩刘巴的为人。

刘巴在交趾的时候,想和当地太守高议一起结伴北上,太守没有和他合作,刘巴便自己找路北归,归途中被益州牧刘璋的部下捉住。刘璋一看是刘巴,大喜过望,便把他留在身边,凡是重要的军机事务,总是先征询他的意见。当法正劝说刘璋接纳刘备的时候,刘巴劝阻刘璋说:“刘备不是寻常的人,接纳这个人,一定会后患无穷。”但是刘璋不但没有听他的话,还采纳部属的建议,让刘备讨伐张鲁。刘巴知道刘备意在并吞蜀地,便又劝阻刘璋:“如果让刘备去征伐张鲁,那无异于放虎归山!”刘璋认为刘备为人仁厚,具有长者风度,把刘巴的劝谏当成了耳旁风,结果使自己的地盘落在了刘备的手中。

刘璋毫无政治家的眼光和从谏如流的气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败给刘备并失去益州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人,必须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在这个方面刘备就是一个典范。

我们知道,刘备一向主张宽厚待人,忠厚行事,是古代儒家“仁”术的外延使用,目的是造就一幅和乐的人际关系周。荆州刘巴曾经一再给刘备成功的道路上设置绊脚石,令刘备好生烦恼,但是成大事者的风度,使刘备对刘巴增加了喜爱,使他必定要将他收罗到自己帐下才心安。

刘备见刘巴不仅不肯归顺自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点子和自己作对,不禁对刘巴产生了满腹怨恨,想找机会杀掉他。但是最终由于爱才之心,使他消释了对刘巴的怨恨,再加上军师诸葛亮一再为刘巴求情,建议他收服这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在攻陷成都的时候,刘备号令三军:“如有伤害刘巴的人,一定要诛灭三族。”刘备最终得到并说服了刘巴。等到进军益州时,刘备先任命刘巴做左将军西曹掾。等到刘备称王汉中时,又任命刘巴为尚书,代替法正做尚书令。刘备称帝之后,凡是诏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的祭祷之文,以及各种文诰策命,没有一项不是出自刘巴之手。

从刘璋的不听谏言,到刘备的虚心纳谏,我们看到了古今帝王成败的原因所在。历史上被称为英明君主的领袖都具有像刘备那样的较高素质,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最具有“兼听”“纳谏”这种卓识,并能够以力行之,从而也巩固和发展了盛唐的稳固统治。

公元628年正月,唐太宗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听了完全赞同。李世民深知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公元630年七月,他对大臣说:“像隋文帝那样,不肯信任臣下,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形苦神,未能尽于合理。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广,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入之虑也。别说治国掌权这类大事,就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个人的认识也未必清楚。”

李世民原以为自己从小善于弓矢,尽得其妙。有一次,他得到良弓数十张,送给工匠验看。工匠说,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皆邪,统统不是良弓。由此,他悟出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推而广之,他由此认为“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帝王“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不把自己当作尽善尽美的完人,因而主张依靠臣下,集思广益,他对大臣们说:“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他特别提出希望“朕遇千虑一失,必望有犯无隐”,希望大臣们踊跃谏诤,他多次要求大臣们极言规谏。

为了鼓励大臣们进谏。他上朝时总是和颜悦色,态度恳切。对那些敢讲真话的人,李世民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例如,有个叫孙伏伽的官员阻谏处死一个不该处死的犯人,李世民奖励他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其实,因进谏而得到赏赐的在太宗朝司空见惯。太宗朝是坜史上罕见的开明朝代,进谏之风盛行一时,上至宰相,下至小吏,甚至宫廷嫔妃,都有人直言进谏。面折廷争的事屡见不鲜。

有从谏如流的皇帝,就必有冒死直谏的忠臣。贞观时代,谏臣济济,其中最著名的是魏徵。一个明君,一个诤臣,二人可谓珠联壁合。

P10-12

序言

自古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中,总有一位形象正面的英雄被当作是正气的化身以及正义力量的精神核心,三国故事中的刘备就正是这样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他的成功诉说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编卖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的破落贵族凭着一种做人忠信的坚定理念,凭着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带领一群兄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创建了一个理想蜀国,三分天下,从而证明了仁者无敌的中国传统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厚黑必胜的政治法则。

我们知道,刘备生就了一副帝王之相,大耳垂肩,双手过膝,所以他的敌人称其为大耳贼,他的形象是人们心目中最典型的帝王之相,更是帝王仁义之道的代表。首先是他有汉代皇族的血统,人称“刘皇叔”;其次,他饱读儒家经典,是当代大儒的学生;其三,他为人仁厚,不忍欺人;其四他重情义,桃园三结义就是其核心,有入甚至说他是“普能中的帝王”,那么这样一个刘备,他成功的真正秘密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博弈天下靠的是实力,但刘备的博弈却与众不同,别人博的是硬实力,刘备博的是软实力。其一是他的谋略实力,其二是他的人才实力,其三是他的名声魅力,其四是他的品牌魅力,有了这些软实力,刘备才能与那些强者博弈并保持不败。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作为三国中一个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深受儒学熏陶的作者罗贯中用心良苦,在作品中勾勒出一位正气凛然、知人善任创建一代伟业的枭雄形象。小说终归是小说,存在偶然和虚假的成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那历史上的刘备真的是罗贯中描写的那样的一代枭雄吗?

应该指出的是,与三国的魏、吴两国相比,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既不占据天时也不占据地利,所谓的人和也只是相对而言,无论是从实力角度还是从人才角度,刘备集团都处于相对的弱势状态。但弱势的刘备在长期的颠沛流离、左投右靠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一套成就霸业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加盟的前提下,逐渐以一种明确的战略方针巧妙地游离在相对强大的魏、吴乃至其他诸侯之间,以灵活的软实力为自己谋得了一块发展壮大的空间。刘备的成功从某种角度上颠覆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诸侯博弈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以曹操为代表的诡术制胜、霸道称雄的成功模式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发生在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战争是一种王道与诡术的战争,一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世枭雄,一边是自称刘氏皇朝后裔的正统血脉;一边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负我”的诡辩宣言,一边是以人为本,以仁义为道的爱民口号;一边是“驱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的恢弘霸气,一边是桃园结义,情深似海的山盟海誓;一边是一统天下消灭割据的虎狼之师,一边是匡扶汉室借地联盟的仁义之旅;一个是一统中原的所谓汉贼,一个是三分天下的所谓皇叔;一个以诡诈多变而著称,一个以忠信不欺而闻世,这一正一邪,一强一弱,恰蝇在战火纷飞的三国年代演绎了一部在王道与诡术之间艰难跋涉的博弈经典。

然而,刘备离帝王的地位越近,他的形象就越来越变得可敬不可亲,给人一种面目模糊之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刘备奉行中庸处世之道,很少有真情流露,而且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懦弱,逢人便哭,其实这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己。

刘备应该是三国中心机最重的人,也许有人会说心机最重的应该是曹操,这话不对,“青梅煮酒”一场刘备能骗过曹操并让曹操给他数千兵马,最终逃离曹营,就是曹操心机不如刘备的铁证。

刘备又是最懂世故的人,他能言善辩,几句话使曹操信他,一番话使刘表信他,尤其是他身在袁绍营中时,关羽连斩袁绍数将,而刘备竟然几句话就让袁绍奉他为上宾,更可怕的是当吕布被曹操所擒时,刘备一句话就让曹操要了吕布的命。刘备的语言天赋还表现在他临死前所说的那句让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话,使诸葛亮感激涕零,最后为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岂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而刘备竟然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就解决了。

刘备对人的心理揣摩得极深极准,摔一次阿斗让赵子云死心塌地,对张飞说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使关羽、张飞感动得五内俱动,像这样四两拨千斤的话语惟独只有刘备才能说出来。

三国之中,刘备识人的本领也是无人能敢。曹操多疑防人甚紧,而刘备却无此忧虑,为什么呢?刘备用人以情义相连系,使人身心俱服,而曹操用人以利益及法律为器,人们身服而心不服,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感动,后者畏惧,此为两个人用人的最大差异。张飞丢失了兄嫂,便要自杀(是自愿的);杨修自作聪明却被杀死(是被动的);军中没有了粮食,曹操借无罪的粮官脑袋来平息众怒(是谎术、是推托);刘备伐吴失败,自觉无颜回汉中,最后病死在白帝城(是自责、是惭愧);曹操见张松而蔑之(以貌取人),刘备见张松而礼遇之(以诚待人),这是何等不同的用人观。

刘备与曹操逐鹿天下,明显是曹强刘弱,但刘备却垂而不死,甚至还一度欣欣向荣,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好似龟兔赛跑,曹操是兔子,而刘备是乌龟,兔子跑得快,但常常转换方向或时常打盹,而乌龟坚持不懈,又善于呼吸吐纳,能忍耐劳,所以刘备势力单薄却能够久存。曹操为何不能灭刘备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的战略明确而有效,而曹操对刘备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灭剿方案,所谓驱虎食狼等策略纷纷破产,只有挑拨刘备与孙权之间矛盾的策略,在对付关羽时奏效,不过这是在刘备与孙权早已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刘备与曹操棋逢对手,前者玩的是弱势生存,即联盟政策和机会主义;而后者玩的是强者生存,即离间政策和各个击破。

刘备是不是正人君子,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打出了与曹操完全不同的旗帜,曹操说宁可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则要仁爱天下,不忍弃之;曹操被人说成是夺汉之贼,而刘备则自称匡扶忠臣;曹操要驱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搞人海战术;而刘备却要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搞精英策略;曹操搞整合,刘备搞三分;曹操不怕背恶名,刘备正好得美誉;刘备在曹操势力薄弱的空间里去扩大去发展,使得曹操徒唤奈何。

曹操是当道奸雄,刘备是王道卫士;曹操挟势猛进,刘备以人为本;曹操搞恃强凌弱,刘备则弱弱联合;一个中央集权,一个割据有理;一个诡术制胜,一个仁者无敌。曹操遇到失败就大笑,刘备遇到失败就大哭;这充分说明两人的性格差异。曹操是锋芒毕露,而刘备是性格内敛;曹操是豪爽而奸诈,刘备是内敛而忠厚;曹操是我行我素,刘备是争取舆论和同情,前者完全是强者姿态,后者完全是弱者做法;前者是剑,后者是水,利剑劈水,则于水无损。

当然,刘备也不是没有缺陷,而他的缺陷恰恰与他的优势密不可分。过分重情谊,就等于以私代公;过分行使柔术,就等于懦弱无力;过分标榜仁义,就接近于虚伪;过分强调正统,就接近于邪术……不仅如此,从刘备对后事的安排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为人的缺陷,这个阿斗是怎样一块料,刘备也知道,却硬要依靠聪明的诸葛亮来辅佐他,虽然也说了让诸葛亮自取天下之类的话,但内心中还是存了一丝侥幸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后主”,蜀国能安稳吗?知道不能安稳而自欺欺人,这样的刘备能称得上是智慧的吗?曹操在立嗣的问题上是考察再三,而选中曹丕,刘备却轻易地定了刘禅,这里刘备的性格及谋略弱点暴露无遗了。

然而,刘备的缺陷并不会掩盖他身上的人性光芒,在霸道之术大行天下的三国时代,刘备的以人为本像一股清新的空气一样使人们为之一振,给许多动乱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也成为一些有志报国的读书人的旗帜,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故事以刘备为主线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刘备之后的一千多年历史发展之中,刘备的影子从未从中国入的头脑中消失过,在最后那些被认为是明君的帝王身上,如唐太宗等,在那些被认为是忠良的江湖人物身上,如宋江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刘备的影子,可以肯定,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这个世界仍然需要忠信、需要仁爱、需要以人为本、需要刘备武的人物……

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狼”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曹操正由白脸奸臣逐渐变成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研究刘备、讨论刘备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直至本世纪初,在我们的邻邦日本的企业界曾将刘备所倡导的忠信精神、作为企业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的灵魂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这充分说明,刘备所倡导的仁义王道远远没有过时……正如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在基本秩序未建立之前,那是一个枭雄的时代,而伴随着秩序的建立,人们的心中正越来越热烈地燃起了王道之火……”刘备的王道是纷争社会中正义的种子,理性的希望,尽管遭遇了乱云飞渡,但王道的光芒将穿越重重的雾霭,普照到大地之上,它将在人们的心上不断地生长、生根、开花、结果,它将催生出更多人性化的英雄,更多象征社会正义的人文关怀,更多维护社会正义的仁义之师……这一天必将到来。

——李傲

二00七年元月京郊小汤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8: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