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途沧桑/火烈鸟文丛
分类
作者 罗飞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文辑以追忆和评述诗人、作家的篇章为多。对已故诗人的怀念以身历目击事实为根据,情致真切且有史料价值;对其他作家作品的评述,质朴坦率,给人以启迪。文辑显示出毫不矫揉的直白的纪实与抒情风格。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便是饱受灾害备遭折腾的一员,在这里,他省视生平,回顾往昔。书中以怀念和议论诗人的篇章为最多。尤为抢眼球的是对屈死的诗人阿垅,不但篇数最多,而且有整整一辑涉及他,据事实阐明真情,引文献为之辩诬,可谓对之一往情深。此外如对烈士丘东平,也是仗义执言,雪诬纠枉,深具历史感。对胡风、梅志、路翎等人的追忆和评述,也都以身历目击的事实为根据,情致真切而且具有史料价值。其他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述,也都质朴坦率,有许多予人启迪之处。

目录

小 引/1

忘掉了的鹰/1

忘记鲁迅与忘记不掉的鲁迅/9

胡风无泪/14

真的就是真的……/25

文安坊六号门前琐忆/51

从东平的“自杀”说到路翎的“发疯”/60

先就东平问题答严家炎先生/64

为“东平之死”给李怡先生信/74

 附一 李怡先生复信

 附二 请为东平推开“自己”的枪口

 附三 非关东平之死,容或“论辩必须”

这一辑编集小记/86

“流血的人不是流泪的人”/90

为阿垅辩诬/101

阿垅《后虬江路文辑》校读后记/139

悼路翎/158

我忆邹荻帆/173

这里有可作信史用的资料/187

使读者成为诗人/193

读周翼南《顶天楼随笔》/199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3

 附录 故地重游

桂向明《灵魂在高唱》札记/218

回忆乍暖还寒时/225

也谈《不走正路的安得伦》/237

 附记 也谈《不走正路的安得伦》读后

契诃夫的青铜烛台/244

文末“蛇足”/248

复信录存片断(四则) /251

复叶德浴同志信/268

《银杏树》后记/277

苔花竞学牡丹开/280

为涉及我的几段资料作补充和小释/284

“奇”遇厄运/303

我的笔名琐忆/311

试读章节

胡风同志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进步的文学青年中是很有威望的。他们把他作为鲁迅革命文学传统的继承人,敬重他,钦佩他。至少在一部分文学青年心里,那敬重,那钦佩,与其说是因他的著作;不如说是因他的为人。

他也乐意接近青年。我在上海雷米路他家里,几次碰上大学学生会或职工读书会的代表邀请他去演讲。我也曾是他的演讲的听众之一。记得有一次大约是在南京路外滩一幢大楼的地下室里。他讲话的声音充满力量和勇气。至于演讲内容,现在只有模糊的印象了。记得那大意是要求青年学生学习鲁迅精神,从此时此地出发,去做自己所能做而又对历史的前进有用的事情。他告诫文学青年在庄严的时代面前,要凭切实的感受和坚强的追求,沉人到实际生活中去,即使最停滞的生活角落和最平凡的事,也能点点滴滴开辟道路。重要的是真心诚意地把握住历史大冲动力的方向,不要浮在上面。年轻人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又要推动历史前进。……这当然只是大意。但当时在我思想上锤击似的深深印下痕迹的是“历史的大冲动力”这精辟启示和规劝青年文学爱好者把被时代大潮激荡起来的热情,汇聚到可以推动历史前进的平凡工作中去。这在当时的上海,一位追随鲁迅先生战斗过来的左翼作家,在那样的场合说出这一番话来,虽然其中并无“阶级立场”、“革命观点”之类的言词,听众完全可以领会到那深切的涵义的。他自己也把“从此时此地出发”所能做的工作,不论大小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去,乐此不疲。

当时(大约是一九四八年春)有几位我相识的朋友,因在学生运动中暴露了身份,从南京某大学撤退回解放区,路经上海,等待“交通”来接。他们曾在学校里成立过“无弦琴诗社”,出版过墙报,支持过我和李昊同志主办的铅印发行的《未央诗刊》。他们当然也写诗、写论文,是《时代日报》、《文汇报》的撰稿者。他们仰慕胡风,诗社就是以《七月诗丛》中阿垅的诗集《无弦琴》命名的。离别国统区前,他们渴求与胡风话别。我陪他们去了。

他们都了解:胡风同志那时所处环境并不轻松。白色恐怖固不待言,就自己人压过来的那不算声讨的“声讨”,压力之重,也怕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肩负得起的。

见到他,倒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负重者的形象。据同去的在重庆曾见过他的朋友说,似乎他显得比过去更加爽朗。和青年人在一起,他显得高兴。眼睛里洋溢着喜悦的光,深情地关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斗争。听到学生在斗争中富有趣味的故事,他会开怀畅笑。

我记得他的《给为人民而歌的歌手们》在北平刚发表不久,就有了反响。各种不同意见传到上海。我们也听到这些意见。

当时对胡风的“斗争总要从此时此地出发”、“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这样的观点,我们看起来合情合理,十分正常,而善作诛心之论的批评家就已经到处散布反对意见,甚至说这是胡风鼓动进步青年不要去解放区,等等。

“我们以为胡先生这看法,没有错。”发言者定定看着他,并不等他回答。  

他没有马上回答。但从他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很自信。他相信深潜在实际斗争中的同志会同意他的看法的。隔了一会,他说:

“‘家’里条件当然比这里要好!能回去的,应该回去。……”

“我们这次去的地方目前还很艰苦,新开辟的,……打游击……”

他也许是慎重,也许并无深意地盯了我一下:

“当然,这里也苦。甚至比‘家’里危险大得多。……我曾经鼓励过,送过不少人回去,只要他们有条件;但不能让没有条件去的感到这里无所作为,灰心丧气。这里总不能没人做事!”  他还随后提到鲁迅。提到苏联作家协会邀请鲁迅先生去苏联养病的事。他说鲁迅考虑到这个事实:当时他一离开祖国,就等于离开了战斗。

他弹掉烟灰,心情略显激动:

“鲁迅先生终他的一生,都时刻考虑到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不假的!当时他有病,还要两面作战,横站着。他活着为的是和敌人作斗争,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坚决回绝了请他去休养的事,不出国。即使国外比这里安全,他也不去。即使那里比这里更适宜于养病,他也不去。……”

我们出神地听着。他忿忿然于他的批评者。他以为:把他的一篇短文这样寻章摘句加以解释,不能不是一种恶意的歪曲。工作总要从此时此地出发嘛!该回“家”的回“家”,能回“家”的回“家”。不这样?难道只有回“家”去,才算战斗?(当时我们把解放区称作“家”)难道在这里就不能工作?事多得很呢!

他很庄重地说:“其实,为了战胜我们的敌人,我们为什么要离开敌人?”

——“我们为什么要离开敌人?”他的声音充满力量和勇气。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我甚至以此为题写过一首诗,发表在《蚂蚁小集》上。

胡风同志很强调“实践”——“生活实践”、“艺术实践”,在我印象中他不是那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是一个实践的战士!

P27-30

序言

我们这一代所亲历的是一个世变迅捷的时代。拣大事件说,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纷至沓来的运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拨乱反正”才稍获宁息。这之间的物换星移,风云变幻,回顾起来真令人有不胜沧海桑田的深长感喟。

在这样的大局势大气候下,文学的途径当然不会是平坦的;毋宁说,它是最受磨难最遭折腾的一隅。旧政权统治时期,有良心的文人是无拳无勇最受迫害的一群;解放后,多数的运动又以知识分子为整治的主要对象,执笔为文的群落又是重灾区。本书作者便是饱受灾害备遭折腾的一员,他省视生平,回顾往昔,怎能禁得住对历史的浩叹呢?

罗飞是诗人,是本分笃实,从不炫耀或渲染自己的诗人。他钟爱诗,以生涯中的某些感触吟唱,却不去寻诗做。就我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以后就只出过《银杏树》和《红石竹花》两本诗集,都是毫不矫揉的直白的抒情。从这个意义上,罗飞可称为胡风所说的“第一义的诗人”。

《易·系辞》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因此,诗人所交往的,或读得来,可以倾心相与的也是诗人。所以本书所收的文字,也以怀念和议论诗人的篇章为最多。尤为夺目(市语叫做“抢眼球”)的是对屈死的诗人阿垅,不但篇数最多,而且有整整一辑涉及他,据事实阐明真情,引文献为之辩诬,可谓对之一往情深。此外如对烈士丘东平,也是仗义执言,雪诬纠枉,深具历史感。对胡风、梅志、路翎等人的追忆和评述,也都以身历目击的事实为根据,情致真切而且具有史料价值。其他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述,也都质朴坦率,有许多予人启迪之处。

本书所辑集的文字,有的我赏读过,有的此前未经寓目,但总的说,作者的取向和文心我自觉还是了解的。作为老友,罗飞嘱我为本书作序,故作小引如上。我是否知言,读者自可以本文印证。二oo六年十一月作

何满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