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长学校强力推荐哈佛和耶鲁为何同时选择了她双博士父母的家教方法值得您学习借鉴。父亲黎强,42岁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母亲杨玉芬,44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黎蒙,18岁同时获得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顺利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积极进取的父母成就乐观向上的孩子。家庭的智力气氛决定着孩子的爱好和智力走向。一切成功教育的秘密都存在于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更不是父母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品格与素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这样把孩子送进耶鲁大学(黎蒙家教培养方案) |
分类 | |
作者 | 杨玉芬//黎强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国家长学校强力推荐哈佛和耶鲁为何同时选择了她双博士父母的家教方法值得您学习借鉴。父亲黎强,42岁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母亲杨玉芬,44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黎蒙,18岁同时获得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顺利进入耶鲁大学学习。积极进取的父母成就乐观向上的孩子。家庭的智力气氛决定着孩子的爱好和智力走向。一切成功教育的秘密都存在于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更不是父母的金钱和地位,而是品格与素养。 内容推荐 2005年9月,女儿黎蒙升入高三,面临她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考验——高考。我们也和所有高三考生的家长一样,与孩子一起拼搏、焦虑、憧憬着。女儿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们认为她有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实力,希望她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接受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进入欧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进修。但女儿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尽管她坚信自己具备考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实力,但她还是希望获得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她认为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接受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积累、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还应该考虑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因此,她非常希望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出国学习深造。我们尊重女儿的意愿,但也坦诚地告诉女儿,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可能替她支付高昂的留学费用,她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申请到奖学金,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女儿十分理解,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她保证如果没有办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就放弃出国学习的打算,改而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目录 第一章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1.尽量和孩子在一起 2.夫妇两人的角色 3.多鼓励,少批评 4.学会倾听 5.我们是好朋友 6.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7.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8.尊重孩子的意愿 第二章 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 1.从胆小爱哭到落落大方 2.勇敢的小女孩 3.建立规则意识 4.培养进取意识 5.当孩子说假话的时候 6.让孩子学会道歉 7.谦虚使人进步 8.学会关心别人 9.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10.节俭是一种美德 11.如何面对挫折 第三章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1.均衡饮食的习惯 2.分床睡觉的习惯 3.按时作息和生活自理的习惯 4.保护眼睛的习惯 5.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四章 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 1.充满“故事”的童年 2.在游戏中学习 3.户外活动可以怡情益智 4.开阔眼界和胸襟的旅游 5.一点一滴养成的习惯 6.学习看地图 7.学习书法 8.学好英语很重要 9.升入初中——面临的第一道门槛 10.参加社团活动会影响学习吗 11.分数是次要的,知道问题的根源更重要 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3.转学北京——面临的第二道门槛 14.紧张、愉快的高中生活 第五章 准备上大学 1.国外的大学可能更精彩 2.我想出国上大学 3.来自耶鲁的喜讯 4.我不是耶鲁女孩 5.再也没有办法保密了 6.耶鲁?哈佛?——锁定耶鲁 7.还要参加全国高考吗 第六章 清零,重新开始 1.怎样理解成功 2.居柔守弱与中庸之道 3.母女丽人的对话:自己照顾自己 4.结束语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2夫妇两人的角色 夫妇两人在家里怎样分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都很在乎这个家,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事例叙述 在写作这一节时,我们翻遍了原来的日记,竞没有找到相关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男主外,女主内”之类的说法。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几乎没有明显的“家外”“家内”之分,几乎所有的家务都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与周围亲朋好友和同事、同学的交流往来,则是因人而异,有时候是各自单独处理, 在玉芬怀孕期间,我们也是一起做准备,包括购买有关孕产的书籍、准备婴儿所需的用品(如婴儿衣服、包被、尿裤子、爽身粉、痱子水和一些常用药品)等。 从孩子出生到送孩子进入托儿站、幼儿园,整个过程差不多都是我们两人共同完成的。我们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我们雇请保姆帮忙,两家的老人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帮我们带孩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自己、靠摸索。好在玉芬的娘家离我们比较近,她的娘家人不仅经常过来看望我们,传授一些带孩子的经验或做法,而且在我们实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下还能够临时帮着照看孩子,以解燃眉之急。 在孩子出生以后,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问题就立刻凸显出来。玉芬的想法比较明确,那就是一定要让女儿接受比较好的教育,让女儿超过自己。因为她自己从小没有机会接受诸如琴棋书画一类的教育,在文学方面的阅读也很少,因此她比较在意,决心让女儿长大以后尽可能多地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教育。黎强小时候比较淘气,但学过书画,阅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所以,在培养女儿的问题上,他更倾向于顺其自然,不希望给孩子规定什么奋斗目标,他觉得那样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甚至还会束缚孩子的成长。当然,从内心来说,我们两人首先关心的还是如何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此基础上,我们两人也都有一点儿私心,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自己,今后生活得更好。 在孩子出生以后,家里的全部生活几乎都是在围着孩子“转”。除了日常的购物、洗洗涮涮、准备我们两人的一日三餐之外,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精心制作婴儿食物。我们在孩子满月后就开始给她喂米汤、蛋黄粉、蔬菜汁和水果泥,在女儿6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让孩子形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我们还经常带孩子出去晒太阳、看火车、看动物。有时候家务活实在忙不开,就分头进行,一个负责做家务,另一个就抱着孩子出去“透气”。 总的说来,在孩子一岁以前,玉芬付出的明显要多一些。例如,半夜里照看孩子或给孩子喂水、更换尿布等,这些都是玉芬承担的。很早就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加餐(喂米汤、蛋黄粥、蔬菜汁)也是玉芬完成的。其余的“工作”,如给孩子讲故事、辨认那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床上陪孩子说话、活动四肢等,则是谁有空谁去做。 在孩子学会走路、进入幼儿园以后,我们发现孩子比较胆小,尤其害怕陌生人,于是我们开始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玉芬负责单独给孩子准备食物(主要是早餐和晚餐,当时幼儿园的晚餐只能算是一顿下午的加餐,孩子回到家里还要吃晚饭),负责每天就寝前给孩子洗澡、讲故事;黎强负责买菜、洗衣服。出门游玩,尽量3个人同进同出。而带孩子爬山、钻树林、走夜路,锻炼她的胆量则主要由黎强负责。 感悟与体会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两人可以骄傲地说,女儿是我们亲手带大的。的确,因为我们两人都是大学教师,工作或上课时间大多数时候都能错开来,因而我们有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有时间亲自照看孩子。我们当时曾这样自嘲:“咱没有多少钱,可是咱有时间。” 在孩子一岁以前,我们两人的角色差别并不大,甚至应该说,在喂养孩子时母亲是主角,父亲扮演的是配角。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高长大,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认字,我们两人在做家务、陪孩子玩耍、带孩子出去游玩等方面就渐渐地有了一些分工,开始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一般说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母亲在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爱心方面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而在培养孩子的四肢协调能力、勇敢精神和自立精神方面父亲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 现在,随着人们生存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庭育儿的重担完全或大部分落在了母亲的身上,父亲则更多地承担着为家庭和子女积累物质财富的重担,无暇参与子女的教育,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们的体会是,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子女的教育,有利于夫妻关系的融洽,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P9-12 序言 来自耶鲁和哈佛的录取通知书 2005年9月,女儿黎蒙升入高三,面临她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考验——高考。我们也和所有高三考生的家长一样,与孩子一起拼搏、焦虑、憧憬着。女儿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们认为她有考入国内一流大学的实力,希望她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接受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进入欧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进修。但女儿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尽管她坚信自己具备考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实力,但她还是希望获得进入美国一流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她认为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接受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积累、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还应该考虑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因此,她非常希望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出国学习深造。我们尊重女儿的意愿,但也坦诚地告诉女儿,我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可能替她支付高昂的留学费用,她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申请到奖学金,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留学梦。女儿十分理解,为了打消我们的顾虑,她保证如果没有办法获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就放弃出国学习的打算,改而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在这之前的联系、申请、考试过程中,我们两人都没有过多地介入,完全是女儿独立完成的(具体过程将在本书的第五章有详细记述)。 2005年12月17日,女儿从电子邮件中获悉:她已被耶鲁大学录取。中国大陆地区共有62人申请,暂时有7人被录取,女儿黎蒙的名字出现在第一行。 2006年4月2日,女儿收到了哈佛大学发来的电子邮件:她又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能够同时被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这样国际一流的大学录取,我们很为女儿感到骄傲。我们3人经过充分讨论,最后作出了选择耶鲁大学的决定。从那时开始,女儿黎蒙就成了耶鲁大学的准新生,我们也变成了耶鲁大学学生的准家长。 许多亲朋好友在向我们祝贺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我们介绍教育、培养女儿的经验。我们也在想,为什么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同时选择了女儿?这些国际一流大学选拔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女儿身上的那些被肯定的品质和能力是怎样养成的? 我们仔细阅读了女儿提交给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申请材料,里面列出了她在清华附中学习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5名; ——高中三年均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参加第8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夏令营活动并获得演讲比赛二等奖和英语辩论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最佳营员”; ——参加第9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夏令营活动并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和英语辩论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最佳主持人”; ——参加第25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2005年8月获选并前往香港参加国际中学生模拟联合国辩论比赛: ——高中3年连续参加女子800米长跑比赛并获得了“三连冠”: ——参加校学生会的竞选活动并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主席各一年。 在这些申请材料里,女儿同样列出了她在高中3年里参加的主要课外活动,包括: ——参与接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美国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一行,并在欢迎晚宴上用中英文代表中学生致辞; ——在“2005·北京·第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ESD—EPD)国际论坛(the 2nd UNESCO Conference 0f Environment,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上,作为唯一的中学生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会议交流语言为英语),受到很高的评价; ——2005年11月,随同清华大学领导参加中国科协等机构在人民大会堂主办的“高士其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会上代表中学生发言; ——与所在班同学一道欢迎爱尔兰驻华大使并进行面对面交流。 公允地说,女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她自己有较好的悟性、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是因为她在中小学阶段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爱、鼓励与指点,也是因为我们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比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开始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是的,我们希望和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家长们一块儿分享我们的喜悦,我们更希望把自己带孩子、培养孩子的经验、教训一并呈现给人们,供为人父母者参考、借鉴,使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能够少走一些弯路,能够让他们的孩子生活得更轻松、成长得更顺利。特别是当我们身边的亲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较严重的问题时,我们的这种写作冲动,或者说写作愿望就变得非常实际,也非常迫切了。 与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一样,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希望她的生活比我们更幸福、事业比我们更成功。我们同样经历了一天天将女儿带大,有意、无意地教化孩子,自己成为发稀、面黄的中年人的过程。我们觉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总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教化者,在与孩子平等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受到孩子的启发、激励,在与孩子一起成长。因此,我们愿意把自己带孩子以及与孩子共同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尽可能按原生态记录并反映出来,其中既有我们的喜悦,也有我们的烦恼;既有可以示人的经验体会,也有难以忘怀的反思与教训。我们根据孩子的成长过程,把全书内容划分为六章,包括:“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准备上大学”“清零,重新开始”。每一章划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都围绕一个要点。其中有我们两人记载的女儿的“成长日记”(日期后边标注星期×的日记为黎强所记,其余为杨玉芬所记)、与孩子相处的“事例叙述”,反映我们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教训的“感悟与体会”。 由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加之思考和写作过程有些仓促,书中介绍的方法或体会未必适合所有的家庭和孩子,语言叙述可能也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信箱是:yfyangl98l@163.com,liq79@263.net。 杨玉芬黎强 2006年11月于北京 后记 2005年10月,黎强的一位同事跟他开玩笑说:“听说你的女儿很出色,你也应该写本书呀。”尽管我们把同事的话仅仅当做是一句玩笑话,甚至看做是一种夸赞,但我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隐隐有了要写点东西的想法。 2005年12月17日,就在女儿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邮件)后的第二天,我们两人在闲谈时第一次提到了是不是要写点东西的话题。我们的一些朋友也曾经在后来的日子里向我们提出这种建议。 可能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女儿能够先后被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录取,并最终选择了耶鲁大学,作为父母,我们多少也算是有了一点“资本”,能够考虑将自己带孩子、教育孩子的经历,包括我们的心路历程,作为某种成功的经验写出来,既可以让天下所有的为人父母者作为参考,又能够与别人一道分享我们的喜悦。 从我们比较早的时候阅读的《妇女手册》,到2000年年底看到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和《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再到后来看到的一些有关子女教育和培养方面的书籍,可以说,我们从这些读物中既吸取了非常有益的经验和“养分”,又感到有某种冲动。我们觉得,现在有关子女教育和培养的书籍确实很多,这里面既有来自孩子父母亲的第一手材料,也有经过他人加工、汇编的间接经验,有些书确实写得非常简单,但其内含的道理则非常深刻,发人深省;也有些书写得很精彩,给人以阅读的美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自己的“一孔之见”写下来,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做点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一种冲动。 我们在为女儿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看到了周围亲人们在子女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说,也正是这些现实的问题促使我们拿起笔,尽快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 从2005年年底开始,我们着手进行准备。经过1个多月的酝酿和构思,春节前整理出大致的思路。利用春节期间放假8天的机会,我们开始翻阅以往记录的女儿的“成长日记”,着手进行写作。2月2日,拉出初步的纲目框架,自此开始围绕纲目进行写作,初步确定按照7章内容进行叙述,计划初稿应该达到20万字以上,然后开始修改,最后成书规模应该控制在20万字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不要直接写出曾经热心帮助过我们的各位同事,特别是直接指点并给予女儿帮助的各位老师的名字?按照最初的想法,我们觉得应该写出他们的名字,这样才显得更真实,更显出“原生态”,可是,我们又考虑,如果我们的遣词用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这些老师带来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麻烦。考虑再三,我们最终决定,还是隐去这些老师的真实姓名,而代之以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更为稳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我们对这些老师和同事始终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可以说,没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女儿也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因此,在女儿的成长道路上,既凝聚了我们自己的心血,也同样凝聚了各位老师辛勤的汗水,对此,我们永志不忘! 2006年4月底,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主要是利用周末和平常下班后的晚间空闲时间进行写作),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稿,页面字数达到了预计的260千字。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还想说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女儿已经获得成功,我们觉得这只是她迄今为止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这一步可能非常有助于她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可能造成新的困顿——假如她就此满足,就此停下自己脚步的话。正如我们平日里经常告诫女儿的,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一小步或一大步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和振奋,但是,只有不断地警醒和鞭策自己,一个人才有可能继续前行,继续因这种前行而获得新的体验和快感。这既适用于我们的女儿,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自己。 2006年4月 第一稿 2006年8月 第二稿 2006年9月 第三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