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冲突变革,席卷全球的最为惨死的百年战事。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又最为剧烈震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奇迹般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同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和变革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00年间,全世界共发生了373次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死亡人数1亿多,经济损失超过了5万亿美元。战争的惨烈程度达到了历史顶峰。
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人类最具杀伤力的进攻性武器——核武器也诞生在这个世纪。除此之外,这个世纪还是人类社会文明毁坏与损失最严重的世纪。本书通过回首二十世纪所发生的主要战争,来研究战争、理解战争,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光彩夺目、又最为剧烈震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奇迹般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同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和变革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百年间全世界共发生了三百七十三次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死亡人数一亿多,经济损失超过了五万亿美元。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战争把战争的惨烈推向了历史顶峰。
按照斯文顿的设想,应该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要这么分散地使用,但是当时战场指挥官没有统一思想,因为解决索姆河之战是燃眉之急。但是不管怎么说,坦克在战场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确是一种战略性的,前瞻性的,带有趋势性的,给未来的坦克的发展和战争的运用打下了一个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虽然英国人又不停地投入坦克作战,但是战事的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到了11月中旬,交战双方都衰弱得无以为继,持续四个月的索姆河战役黯然收场,英国损失了42万人,法国达到20多万人,德国人的损失更大,有65万人。而英法联军的战果只是一条毫无价值,仅11公里宽,48公里长的狭长地带。
索姆河战役与凡尔登战役一样,成为1916年西线乃至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而且这两个战役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德军以凡尔登战役牵制了英法联军在索姆河的力量,而英法联军则以索姆河战役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力量。但是不管哪一方,都没有达到自己进攻的目的。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英国和法国1916年在西线的损失总计达到120万人,而德国方面也高达80万人。战争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它嗜血的本性。
索姆河战役使坦克名声大噪,富勒的天才又让康布雷坦克战名垂青史,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坦克战术能否突破堑壕,打破僵局?
时间到了1917年,同过去的两年一样,西线战场仍然以堑壕战为主,唯一不同的是坦克越来越多地加入了战斗。如果说坦克在索姆河大战的出现,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的反映,那么,1917年11月20日打响的康布雷战役则是坦克战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这场大战中,第一次出现了坦克战术以及步兵与坦克协同的战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的王者之风开始显现。
1917年9月,由于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防区面临强大的德军压力,英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宾爵士奉命组织一次攻势,把德军从受威胁的防区引开。宾将军采纳了英国总参谋部军官富勒上校的建议,决定动用大量机动装甲部队,发起一次坦克战。
当时,富勒是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的参谋长,后来他成为了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坦克在索姆河会战的意外成功,大大启发了富勒天才的战争头脑。1917年8月,富勒提出了坦克战的新思路,建议以坦克为集团展开奇袭。但他的建议很快遭到上级否决。到1917年10月,当其他战线的一些计划被认为无效时,富勒的构想复活了。宾将军看中了他的计划。也许宾将军自己都没有想到,世界战争史会因此掀开新的一页。
由于坦克在泥沼中被证明没有价值,富勒开始寻求能大量部署机动装甲部队的干燥战场,他找到了康布雷。
康布雷位于法国西北部,南面的土地开阔平坦,地形非常适合坦克机动,而且德军在这里布防的兵力也不足。为达到奇袭效果,直到战役开始前两个星期,人员和装备才开始集结。而除军官之外,前线的士兵直到攻击开始前两天,还不知道使用坦克的事。英军的保密工作取得了效果,德军对此事一无所知。
11月20日早晨6点20分左右,康布雷大战进入倒计时,378辆坦克连同英国5个军,在1000门大炮的支持下,对不足两个团的德军发起了奇袭。此时唱主角的已经不是索姆河战役中的马克I型坦克,而是它的改进型马克Ⅳ型坦克了。与马克I型相比,它的装甲厚度增加了,能够防御德军的反坦克弹。而且这些新型的马克Ⅳ型坦克也不再像索姆河战役那样单靠蛮力横冲直撞了。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采用了一种坦克突破堑壕的新战术。坦克以3辆为一个战斗单元,第一辆坦克突破德军的铁丝网工事后,并不急于突破堑壕,而是迅速转向,平行于堑壕机动,以侧面的机枪为后继坦克做掩护;接着,第二辆坦克沿着第一辆坦克开辟的道路进入第一道堑壕和第二道堑壕的中间地带,对两边的敌军进行射击,随后,第三辆坦克也如法炮制,对第三道堑壕里的德军进行攻击。
根据这一战术,步兵也被分为三拨,一拨紧跟坦克,对堑壕里的敌军进行清除,第二拨负责填埋壕沟,为坦克前进铺平道路,第三拨则负责警戒。如此这般,坦克与步兵的攻势如潮水一般,循环向前推进,绵绵不绝。
英军坦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仅在20日这一天的时间里,英军就向纵深推进了10公里,俘获了7500名左右的俘虏。这是开战3年来英国人在西线推进最快最远的一次。为庆祝胜利,伦敦所有的教堂钟声齐鸣,乐观的情绪传遍了全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是仅有的一次。
但是后来,由于英军指挥官的失误,没能及时地扩大战果。不久,德国援军就赶未了。德军发起的猛烈反攻使得英军所占领的土地又全部丧失。但是这次成功的坦克战却让人们记住了坦克所带来的奇迹。联系到前两年在堑壕战里巨大的牺牲,丘吉尔沮丧地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战后,富勒于1933年退役,任伦敦《每日邮报》的记者,继续从事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的研究,成为装甲战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坦克奇袭观点,同当时英法军界盛行的消极防御思想相抵触,但是却为德国的闪击战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石。
康布雷战役结束后,1917年,西线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从战争爆发到现在,就在西线战场驰骋着千军万马、喧嚣着阵阵杀声时,欧洲大陆的另一侧,东线战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P70-72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
在战争中,不是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父亲,而是父亲埋葬儿子。
——希罗多德
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妨碍或改变战争概念所固有的消灭敌人的倾向。
——克劳塞维茨
战争是所有解决纷争手段中最好最快的一种。
——卡尔·毛奇
所有国家必须决心摒弃以武力作为政策的最后手段。如果他们不准备这样做,他们将自取灭亡。
——约翰·柯林斯
如果积存起来的大量核武器、化学武器和其他武器部投入使用,那么世界就将化为乌有。
——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