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了作者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方帝国/名家讲堂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树喜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了作者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 内容推荐 中国,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国度,一条历经劫波而豪情不灭的巨龙。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国家曾忽视过她的存在。因为,她的强大来源于她的和平崛起…… 近日,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正在央视热播。该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现在我们也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探究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世界历史上的身影,在世界历史中,中国是少数几个始终傲步寰球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并未因此走上扩张的掠夺的强权之路,而是始终如一地在坚持着和平崛起的道路,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 目录 引言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第一章 多元发展,中国是世界历史源头之一 第一节 从元谋人到炎黄子孙 第二节 夏商,辉煌的东方奴隶王国 第三节 殷人东渡和海洋传说 第二章 引领潮头,迈向成熟的中华帝国 第一节 西周,最初的封建王朝 第二节 春秋战国,东西方智慧对话 第三节 秦帝国,世界史上的东方呐喊 第三章 独领风骚,从容登上巅峰的东方帝国 第一节 西汉,盛世中国的身影 第二节 东汉,东西方的第一次握手 第三节 三国两晋,战乱阻不断的交流 第四节 佛教,因祸得福还是命运多舛 第四章 灿烂的东方,辉煌的顶点 第一节 科举,延续千年的选人制度 第二节 隋唐,煌煌中华帝国 第三节 弱宋,科技与文化的发动机 第四节 蒙古西征与大元帝国 第五节 东方,永远的诱惑 第五章 主导东亚,中国营造牢固的朝贡体系 第一节 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节 虔事天朝,万邦朝贡 第三节 蕞尔小国,琉球为最 第四节 中日交往,东亚核心 第六章 海上中国,被人严重忽视的东方文明 第一节 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 郑和七下西洋 第三节 抑制下的蓬勃 第四节 海外华人华侨 第七章 帝国噩梦,从裂痕到崩溃的屈辱 第一节 澳门,东西初识 第二节 天朝迷梦,列强对东亚体系的冲击 第三节 中西和好的黄金时期(上) 第四节 中西和好的黄金时期(下) 第五节 战争不断,威风不再 第六节 铁骑踏进紫禁城 附录中外历史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12世纪是东西方都在铁骑蹂躏下瑟瑟发抖的世纪: 有一支铁骑横扫了蒙古高原、黄河流域、中亚、波斯高原、阿拉伯帝国、俄罗斯,纵横东欧,饮马多瑙河和尼罗河,用钢铁长矛将不同的文明串联起来。它就是来自东方的上帝之鞭——蒙古骑兵! 当西亚、欧洲的青壮年在清真寺或教堂的钟声中,聚集在宗教旗帜下的时候,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甲胄鲜明,步兵盾阵和重装骑兵鱼贯而出,队形极其严密,方阵极其雄壮。这些继承古希腊重装步兵和古罗马步兵方阵传统的军队将对严谨的思维、高度集体性的要求坚持到了12世纪,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骑士们身着厚厚的锁子甲,只露出一双厉眼,以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手握长枪和长剑,疯狂追求杀伤力。这些全身披挂上百磅重甲的骑兵,驾驭着同样重装的纯种大马,在嘹亮的号角声中一齐平举长矛,以严整的方阵猛扑向前。任何一方大地都会在这样的方阵脚下颤抖。 进攻的远方,逐渐有零散的蒙古骑兵出现在视野之中…… 相比之下,蒙古人丝毫不像正规军。这些东方的敌人骑着没有任何装甲的矮小的蒙古马,柔软的丝绸内衣外套着简单的牛皮,只携带简单的弓箭、短斧或单勾枪,有些甚至挥舞着简陋的木棍。只有少数几人穿戴着铠甲,行进在蒙古骑兵的前面。没有耀眼的旗帜,没有嘹亮的号角。 西方骑兵方阵加快了冲锋的速度。指挥官一面大声吆喝,严令保持严整的冲锋队列。队列始终被西方军事界视为部队的生命所在;一面命令后方的弓弩手和标枪手开始放箭、投掷标枪。开始有蒙古骑兵中箭倒下,而蒙古军队发射的弓箭在方阵的重甲上乒乓作响,对西方骑兵毫无杀伤。 轻快的蒙古骑兵开始与方阵正面遭遇。散漫涌来的蒙古骑兵迅速分化为五人左右的横队,在极为宽广的正面发起了进攻。远处,大批的蒙古游骑四处做着西方人看来毫无意义的运动。骑兵方阵继续推进,损伤极小,只是一波又一波的蒙古冲击不断降低了方阵的速度。骑士们越来越难以保持协调,有些方阵开始出现队列分错的痕迹。 四周的蒙古骑兵越来越多。依然没有号角、没有传令兵…… 西方骑士的心头开始涌现不祥的预感。 突然,四周的蒙古骑兵呼啸起来,疯狂地向方阵突击。决战突发而至,蒙古人一般都倾巢出动,连护卫王族的怯薛军团也不例外,骑兵手执近战武器“穿凿而入,砍将夺旗”。过于讲究队形、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限制死了西方骑兵的战术机动能力。蒙古人避开方阵四周的矛阵,用强弓射杀马匹,用短斧砍劈和勾枪拖人下马。一个又一个骑兵方阵出现了缺口,开始溃退,就好像一头头大象陷入了狼群的围攻。笨重的骑兵摔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被长矛扎死,被马匹践踏而死……顷刻问,胜负易位,蒙古人取得了绝对胜利!这样的战例在钦察、在波斯、在匈牙利一再重演。 直到杀死除了战友之外的所有在场者,蒙古人才撤出战场。没有幸存者,没有人知道蒙古人的真正实力,只有恐怖的传说伴随着一条条淌满鲜血的河流扩散到西方。 历史上,蒙古帝国对外征战的总兵力从未超过20万,直接用于单个战役的兵力从未超过10万,却取得了杀戮超过自身数量10倍20倍敌人的辉煌战绩。机动性是蒙古人获胜的法宝。长途突袭、迂回作战、集中主力等战术开始出现于军事学界。蒙古骑兵往往携带一面皮制盾牌、一支长矛、数囊羽箭就去闯荡天涯。他们每人牵引着三四匹耐力极强的蒙古马,随时更换,以保持一天数百里的行军速度;饿了就喝马奶,或者杀掠附近的居民点。这些蒙古勇士从三四岁始就被交给专门的军事教练,接受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是世界上素质最高的职业军人;军队只按十进位制简单组建,即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和万人队;千人队以下将领由下属军官士兵选举产生,官兵之间的指挥只用简单的小旗或响箭。指挥官被赋予了宽泛的自主权,不受繁琐的指挥。1224年,蒙古名将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游荡在南俄草原侦察。他们主动捕捉战机,在哈尔卡河全歼了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 蒙古军队鄙视防御战,极少攻城。蒙古铁骑对固守的据点呼啸而过,将攻城的任务交给配备滑轮绞车、毒箭和火炮的汉族奴役军队。一旦破城,愤怒的蒙古军队会将城市变成死城、废墟,使城市周边成为荒漠。 谁能想到,震惊欧亚大陆,让无数国王贵胄屈膝投降的蒙古人20年前还处于周边民族女真的奴役之下。传说,蒙古人是苍狼和白鹿的后代,起源于呼伦贝尔草原,几百年来像野狼一样分散在草原深处,过着原始游牧生活。这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经常会为了争夺一片草场而爆发部族之间的战争。他们先后臣服于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和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交纳繁重的贡赋,还不时地被周边的金、西夏等族掠为奴隶。 这样的局面顷刻之问就改变了,因为历史赐予了灾难深重的蒙古人一位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姓勃儿只斤,名铁木真,乞颜氏。元朝追谥太祖皇帝。铁木真1162年生,幼年丧父,少年时代经历艰难坎坷,历经多年征战,先后消灭了塔塔儿、篾儿乞、克烈、乃蛮等部,结束了蒙古高原部落林立,相互攻战杀伐不息的局面,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即汗位,尊号成吉思汗。 用武力统一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之后,成吉思汗分封诸王,确立政治司法制度,统一文字,建立万户、千户制度,消泯部落界限,蒙古民族开始形成。他建立了直接指挥的一万人怯薛(禁卫)军,征调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作为政权的武力支柱。此时蒙古汗廷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而成为了勃兴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这台军事机器开始急速运转,先后向西夏、西辽、金朝用兵。成吉思汗1215年攻占中都(今北京),臣服高丽;1218年灭西辽;1219年至1224年间发动西征,深入俄罗斯和印度半岛,建立四大汗国;1227年灭西夏;该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去世。 成吉思汗的戎马一生,灭国40有余,臣服600多部落民族,攻占欧亚大陆土地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确立了蒙古诸国的基础。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 在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时期,中国这个东方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他们以骠悍的武功征服了欧亚地区,以疾风骤雨的形式确立了以蒙古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让之前和之后的东方帝国统治者都难以企及。 公元1219年,西域强国花刺子模袭杀蒙古商队及使者。蒙古铁骑远征的第一个拳头就落到了这个臃肿虚弱的帝国身上。 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西征,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不到一年时间,花刺子模都城撒马尔干沦陷(1220),国家灭亡。西方失去了花刺子模帝国的屏障后,形势岌岌可危。蒙军长驱直人中亚。成吉思汗挥军追击花刺子模太子,深入印度河流域,大败花刺子模残部。速不台、哲别穷追花剌子模王室,西越高加索,深入俄罗斯。进军欧洲的蒙古军于1223年大败钦察和俄罗斯的联军,再进入顿河流域,同年在迦勒迦河与突厥和俄罗斯联军决战,大败之,将俄罗斯诸王公杀戮殆尽后班师回朝。 P99-102 序言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被西方部分史学家赞誉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事件,被视为当今全球化趋势的起步和渊薮。哥伦布和达·伽马在世界历史领域得到了反复地研究,重视度逐步提升,再通过当今西方的文化强势开始影响到国内的历史研究和观念。这一现象包含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对世界历史中中国身影的忽视。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前半个世纪,明朝的郑和就曾率领规模和技术都先进得多的船队七下西洋。与西方的金钱导向不同,郑和下西洋是带着使节、礼品友好前往的。这与那些欧洲船队携带枪炮,贩运奴隶的航行有着本质区别。在全球化视野中,当我们将精力倾注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上的同时,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审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古代中国的世界身影?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世界身影随处可见。当普通百姓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前往东南亚地区旅游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大量中华文明的印记。作为长期雄踞东亚的辉煌文明,古代中国在世界的东方营造了延续千年的中华文化圈;即使在具有极高文化优越感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身影也日益渗透入其社会。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医、气功、武术、京剧、旅游等书籍一直是欧洲和美国书店中的醒目常客。书中的内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部分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生活。可见中国正持续不断地对中华文化圈和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是分领域、分内容的。古代人类的生产水平有限,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使得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难以为继。中国的地理位置:北临蒙古高原,东临太平洋,西南是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正西面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因此,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以涓涓细流的形式展开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古已有之。四大发明、建筑、茶叶、丝绸、瓷器等一直为东西方所津津乐道。 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政治影响却又是时断时续的。虽然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不断稳固,营造了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秩序,但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政治影响在明清之前十分薄弱。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远远不如经济文化科技交流频繁,也缺乏深度。16世纪以来,西方势力开始进入亚太地区,东西初识。中国的制度、思想开始在欧洲掀起中国热潮,中国的政治变迁也开始关系到全球的政治冷暖,反之亦然。近代中国与世界政治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的逐渐瓦解。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骑踏入北京城,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相互影响奏响了最强音。 …… ——截选自《导语: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此书。 中外交流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史料筛选不易,观点错综复杂。正因如此,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目光,不断有新的热点和谜底出现。这是一个“常维新”的领域。我读本科的时候,写过有关中西交流和中国外交史的文章,包括赫德与近代海关、朝贡体系、琉球历史、澳门与贸易等文章。何芳川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华夷秩序”论》是每一位做中国外交史和中外交流史的后来者必读的论文。这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的文章纵横古今,将中国营造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梳理得异常清晰,并做出了至今依然难以超越、已然成为“公理”的基本判断。我头脑中关于中外交流的基本历史脉络是何老师的这篇文章奠定的。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我选修过历史系茅海建老师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课程,并在课程中阅读丁茅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和《苦命天子》两本书。茅老师的思维和观点启迪了我对中外交流史,尤其是近代外交的基本看法。研究生阶段,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国外交,继续接触了很多中国外交史和外交思想的内容。我在这里都向读者坦白交代。 出版商显然也认为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很值得认真去做。接到选题策划的时候,编辑告诉我这是一部书写中外交流的书,一但是要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角度人手。恰好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清朝中期的中国与琉球关系》,以中国古代外交为中心对中外交流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承接了这个选题。在本书中,我尝试着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自己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希望读者诸君能够通过阅读此书,增长有关中外交流史的知识。 最后再谈两点有关中西互识的问题。古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喜欢自我局限在猎奇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不愿意花心思去深入思考外部世界。这样的认识倾向至今存在,非常令人担忧。具体谈到古代中外交流的情况,人们可以想到闭关锁国,可以记起四大发明,也为近代之后西方列强东来后中国的屈辱历史而扼腕。但对其他情况的记忆就很零星隐约了。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古代中国并不全是闭关锁国的自满自大时期,也曾拥有开放勃发的激情时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西方历史上,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传教士东来,更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都在中西互识中扮演了主动角色。关于中国的形象,英国人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一书中称,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变色龙”。美国人哈罗德·伊克萨斯在《美国的中国形象》中称:“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变化历程。”从一开始的神秘中国,到逐渐出现有关中国的传说,西方人就开始了探索中国认识中国的历程。随着各种渠道的交流(在这方面,西亚地区、阿拉伯世界和印度起到了桥梁作用)的深入,中国形象逐渐明晰。西方人凭借对中国的并不全面的认识,将中国形象定位为完美的国度,可供学习的榜样。近代之后,中国从优越的高峰跌落,中国形象也变成了落后贫瘠的老大帝国。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西方一直不缺清醒的旁观者和深邃的思想家。即使是侵略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观察也是一分为二,且教且学。但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可与之媲美的人物。 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也不是统一的。美好的与丑陋的、可敬的和可悲的、可畏的和软弱的中国形象在西方时起时落。任何一种形象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形象。这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特性的多重性、矛盾性与复杂性,也反映出了西方观察者视角的侧重点和变化。出现分歧是正常的。有的时候,认识的分歧和思想上的辩论,反而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第二个问题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历史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古代东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保有对周边地区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隐性资源,也是当代整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之一。 历史上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地区(欧洲和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最高,是区域文明交流的两大发动机。中西文明交流内容是中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这是客观事实。但在现代认识中外交流内容的时候,不能存在“言必称希腊”的倾向。客观上,古代中国对世界历史发挥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亚、东南亚。我们不能因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而忽视周边地区,忽视对古代东亚交流史的认识,也不能忽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情况。 再回到这本书的写作本身。书中的基本史实是根据笔者记忆而写;重要的历史时间都是王朝纪年和公元纪年连用;中外人名和地名以通用名为主。我想,每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不会是百分之百满意的。作为在读学生,我一来对中外交流史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不够,二来编写时间有限。在编写过程中,我大量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之前的文章积累,完成了这部作品。书中肯定存在观点的分歧和知识性的硬伤。笔者对本领域所有的前辈表示感谢,对所有的内容错误承担责任。 最后要感谢一长串的好友。首先,要感谢陈娇娇师姐。她在编写过程中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书中有关宗教内容的材料都是她热心提供的;其次,要感谢“北京·牧”工作室的所有伙伴,感谢申竟然同学的热心校对;再次,要感谢杨文、罗凌,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督促,就没有这本书的完成。最后,更要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员,没有他们的幕后工作,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谢谢大家。 张程 2007年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