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也说:“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知晓了地理在争战中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人们研究军事,研究军事地理,研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来克敌制胜,代有其作。本书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军事地理融会贯通,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理规律加以探讨和研究,帮助您学好军事地理,了解各地区的国防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保卫祖国尽一份责任和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胡阿祥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也说:“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知晓了地理在争战中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人们研究军事,研究军事地理,研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来克敌制胜,代有其作。本书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军事地理融会贯通,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理规律加以探讨和研究,帮助您学好军事地理,了解各地区的国防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保卫祖国尽一份责任和贡献。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地理条件影响军事与战争的例证不胜枚举。从大处着眼,比如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在边境上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为什么要沿阴山、燕山等山脉而筑?在周边民族大规模入侵中原时,双方为什么常常会守秦岭、淮河为界?明以前历代实现统一都是自北往南用兵,为什么明朝取代元朝却是自南而北?为什么山西高原、关中地区、四川盆地、江南一带、福建区域、岭南地区经常出现军事割据?再从小处看,为什么山海关、嘉峪关、蒲津渡、采石矶、剑阁道等得失,总是关系到战争的大局?为什么南京、徐州、洛阳、西安、寿县、太原、合肥、襄樊、南阳、成都等地区发生的战争特别多? 诸如此类的“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罗列出成百上千。而这些问题,又无不和地理条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目录 序 编者前言 第一讲 历史军事地理学概述 一、从诸葛亮的《隆中对》谈起 二、军事地理学与历史军事地理学的定义 三、地理与军事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表现 (一)地形条件与军事 (二)气候、气象因素与军事 (三)陆地水文状况与军事 (四)植被状况与军事 (五)经济地理与军事 (六)人口地理与军事 (七)交通地理与军事 (八)地理位置与军事 (九)其他地理因素与军事 四、中国历史军事地理学史 (一)《孙子兵法》 (二)《读史方舆纪要》 (三)《河山集》(四集) (四)其他重要著作举例 第二讲 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数量统计 二、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概况 三、先秦战争的地理分布 四、秦汉战争的地理分布 五、魏晋南北朝战争的地理分布 六、隋唐五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七、宋辽金战争的地理分布 八、元明战争的地理分布 九、清朝以前战争地理分布的几个特点 十、清时期战争分布的地理态势及其变化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区域 一、中国历史军事区域的划分原则——兼论政区划分中的非军事原则 二、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区域 (一)历史中国:一个大军区 (二)个别军事区域的划分及其攻防形势 第四讲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一、长城的出现和它的修筑历史 (一)第一条长城的出现和春秋战国长城 (二)秦汉时代的万里长城 (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修筑的长城 (四)最后也是最完善的明代万里长城 二、长城的军事防御设施 (一)城墙:长城的脊柱 (二)墙台和敌台:长城上的军事据点 (三)城堡:长城两旁的兵营 (四)关城:长城的军事重镇 (五)烽火台:长城的通讯设施 (六)其他防御性设施 三、万里长城:民族战争的主要交兵地带及其军事防御作用评价 (一)“不教胡马渡阴山”:民族战争的主要交兵地带 (二)“毕竟成城需众志”: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作用的评价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峙、南北分裂及其攻守形势 一、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对峙及其攻守形势 (一)东西对峙局面的肇始I (二)东西分野:函谷关及其南北侧翼 (三)函谷关东西的差别 (四)楚汉相争所显示的东西对峙 (五)西汉中央王朝和诸侯王之间的东西对立 (六)函谷关的迁徙和潼关的建立 (七)潼关的形势和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间的东西对峙 二、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及其攻守形势 (一)春秋时期华夏诸侯与楚国的南北对立 (二)南方六朝的攻守形势与军事重镇 (三)再论孙吴的守江 (四)南宋与金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对峙 第六讲 河南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崤山 (二)函谷关 (三)底柱 (四)孟津 (五)虎牢关 (六)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七)三鸡路 (八)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洛阳 (二)开封 (三)荥阳和郑州 (四)沁阳 (五)商丘 (六)许昌 (七)汝南 (八)信阳 (九)南阳 (十)其他 第七讲 陕西、甘肃、宁夏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秦岭和越岭通道 (二)横山、子午岭和黄龙山 (三)六盘山、陇山和贺兰山 (四)黄河 (五)“八水绕长安”:泾、渭、灞、泸、丰、镐、涝、潏 (六)洮河l (七)关中四关: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 (八)玉门关和阳关 (九)嘉峪关 (十)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西安 (二)凤翔 (三)汉中 (四)延安 (五)榆林和统万城 (六)天水 (七)兰州 (八)临洮 (九)“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十)银川和灵武 (十一)其他 第八讲 新疆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天山 (二)铁门关 (三)达坂城 (四)昆仑山 (五)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乌鲁木齐 (二)哈密 (三)“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焉耆) (四)其他 第九讲 山西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太行山 (二)恒山 (三)雁门关 (四)宁武关和偏头关 (五)平型关 (六)娘子关 (七)天井关和羊肠坂 (八)龙门 (九)蒲津 (十)茅津 (十一)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太原 (二)大同 (三)代县 (四)临汾 (五)长治 (六)晋城 (七)蒲州 (八)其他 第十讲 内蒙古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徊阳塞 (二)鸡鹿塞 (三)高阙 (四)河套 (五)沙漠 三、军事重镇 (一)呼和浩特 (二)多伦 (三)赤峰 (四)“北魏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五)其他 第十一讲 四川(附重庆)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剑门关 (二)瞿塘关 (三)清溪关 (四)临关和邛崃关 (五)大渡河 (六)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成都 (二)重庆 (三)其他 第十二讲 湖北、湖南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龟山 (二)荆门山 (三)西塞山 (四)西陵峡 (五)荆江口 (六)洞庭湖 (七)汉水 (八)江津戍和马头戍 (九)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武汉 (二)长沙 (三)江陵 (四)襄阳 (五)宜昌 (六)岳阳 (七)鄂州 (八)其他 第十三讲 江西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庐山 (二)赣江 (三)鄱阳湖 (四)大庾岭 (五)井冈山 (六)湖口 (七)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九江 (二)南昌 (三)其他 第十四讲 江苏、安徽(附上海)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钟山 (二)梁山 (三)采石 (四)岘山 (五)长江 (六)淮河 (七)东关和濡须水 三、军事重镇 (一)南京 (二)合肥 (三)徐州 (四)寿县 (五)盱眙和泗州 (六)淮安 (七)安庆和潜山 (八)扬州 (九)镇江 (十)上海 (十一)其他 第十五讲 山东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泰山 (二)黄河 (三)大运河 (四)梁山泊 (五)穆陵关 (六)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蓬莱 (二)威海 (三)青岛 (四)临清 (五)济宁 (六)菏泽 (七)济南 (八)其他 第十六讲 河北(附北京、天津)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太行山 (二)恒山 (三)燕山 (四)山海关 (五)居庸关 (六)紫荆关 (七)倒马关 (八)井陉关 (九)龙泉关 (十)喜峰口 (十一)古北口 (十二)独石口 (十三)张家口 (十四)白洋淀 (十五)大沽口 (十六)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北京 (二)保定 (三)邯郸 (四)宣化 (五)石家庄 (六)密云 (七)大名 (八)天津 (九)沧州 (十)邺城 (十一)其他 第十七讲 黑龙江、吉林、辽宁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辽西走廊 (二)柳条边 (三)大东沟 (四)辽东湾 (五)望海埚 (六)萨尔浒山 (七)黑龙江 (八)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沈阳 (二)大连 (三)锦州 (四)黑河 (五)宁安 (六)吉林 (七)其他 第十八讲 浙江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仙霞关 (二)独松关 (三)昱岭关 (四)钱塘江 (五)东海 (六)南麂山列岛和北麂山列岛 (七)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杭州 (二)镇海和舟山 (三)其他 第十九讲 福建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武夷山 (二)闽江 (三)东海 (四)闽北走廊 (五)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福州 (二)厦门 (三)泉州 (四)宁德 (五)建瓯 (六)其他 第二十讲 台湾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台湾海峡 (二)澎湖列岛 (三)鹿耳门 (四)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基隆 (二)彰化 (三)台南 (四)其他 第二十一讲 广东、广西(附海南)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南岭 (二)珠江 (三)南海 (四)南澳岛 (五)虎门 (六)崖门 (七)梅关 (八)严关 (九)昆仑关 (十)友谊关 (十一)大藤峡 (十二)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广州 (二)桂林 (三)潮州和汕头 (四)惠州 (五)香港和澳门 (六)韶关 (七)全州 (八)海口和三亚 (九)其他 第二十二讲 云南、贵州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高黎贡山 (二)石门关和上关、下关 (三)乌江和赤水 (四)娄山关 (五)偏桥关 (六)七星关 (七)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昆明 (二)大理 (三)贵阳 (四)遵义 (五)其他 第二十三讲 青海、西藏历史军事地理 一、战略地位 二、山川险要 (一)喜马拉雅山 (二)雅鲁藏布江 (三)唐古拉山口 (四)昆仑山口 (五)巴颜喀拉山口 (六)当金山口 (七)隆吐山 (八)其他 三、军事重镇 (一)拉萨 (二)西宁 (三)昌都 (四)江孜 (五)其他 后记 修订版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雨雪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也很明显。降雨量过大,雨量过于集中,会使道路泥泞,造成山洪暴发,冲断道路桥梁,淹没防御工事,导致补给中断。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受气候、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军事行动劳而无功或得不偿失的例证是举不胜举的。比如中原王朝的军队之所以常常受困于东北、蒙古、新疆、青藏、西南等区域的少数民族,气候上的不适应,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陆地水文状况与军事 陆地水可以分为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多种类型。陆地水对于军事行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河流、湖泊、沼泽,在历史军事地理巾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河流 河流是指一定区域内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沿狭长凹地流动的天然水流。河流的位置、宽度、深度、流速、河岸状况、水文季节变化等,都会影响到军事行动。在战场上,江河纵贯,就可成为部队作战物资及兵员前送后运的通道;江河横亘,防者以为天堑,沿岸布防;攻者视为路障,如不架桥或用船渡,就难以到达彼岸。对于水量变化较大或冰期较长的河流,枯水期和冰期冰层较厚时,常使河流的屏障作用减弱,乃至反成通途;而洪水期又会使河流成为可凭借的防御基地。河流的通航能力还会影响到攻守双方的机动能力和水面控制权的争夺。 我国河流众多。向东流人太平洋的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和淮河,向南流入印度洋的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另外还有内陆河流,如西北的塔里木河、疏勒河和弱水。就外流河而言,大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顺地势向低处奔流,其上游多穿行于高山峡谷之间,水流湍急,河岸陡峭,不利于跨越,而便于沿河防守。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江大河一方面沟通了我国东西方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形成了陆上南北运行的天然障碍,成为战争中的主要防线。中国历史上一再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军事格局,而相对而言东西对峙的规模就要小一些,这与东两走向与流向的山河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历史军事地理还必须考虑到河流的变迁。如黄河下游曾经频繁改道,最北由天津附近入海,最南则夺淮人海,后来又南淮河南入长江,再人于海。淮河本是直流人海的,由于黄河的影响而辗转南人长江。组成海河的五大水系,历史上也发生过频繁的变动,由分流人海而终于合成一股海河人海。一些河流的河性也有变化,黄河之成为“地上河”,就是逐渐形成的。河流的这些变化,对于历史军事地理也产生过诸多方面的影响。 除天然河流外,还有人工开凿的运河。我国的运河有悠久的历史,京杭大运河全长达1700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对历史上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军事上自然也不例外。 2.湖泊 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水域。湖泊在军事上可以作为一种天然屏障,同时也可以作为航运水域,用于军用物资的集结和运输。 我国湖泊众多,星罗棋布,而主要集中在藏北高原、蒙新高原、长江中下游、大运河沿岸、东北和云贵高原六个湖群区。现在最大的湖泊是江西的鄱阳湖,历史上洞庭湖本是一个最大的湖泊,古人以洞庭和巨野并称。巨野泽在现在山东的西南部,久已湮塞。此外,在太行山东还有一个与巨野泽不相上下的大陆泽。应该说,现在河南东部和山东西南部,再向南到淮河附近,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湖泊区域,仿佛现在的江淮之间。淮河上的洪泽湖,在隋代还是一个小水泊,而今已扩展成为一个大湖。而由南四湖、洪泽湖、高邮湖、里下河洼地积水及太湖等组成的湖群,堪称一条南北向的屏障,其周围地势低洼,沟渠纵横,对于军队的东西运动与作战有较大影响,是无险可凭的平原地区难得的防御依托。历史上华北平原上的湖泽,长江沿岸的各湖泊,也在不同时期发挥过重要的军事地理作用,比如洞庭、鄱阳,向来就是长江流域和岭南各地的交通要道,为往来舟楫必经的地方。 3.沼泽 沼泽是指由于地面长期潮湿,生长喜湿喜水植物,并有泥炭堆积的洼地。沼泽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居民点稀少,交通闲难。没有天然屏障,无法构筑工事,部队难以通行,在军事上属于死地。 我国沼泽面积较小,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特别是三江平原。其他沼泽零星分布在东北平原及各地沿海和西北内陆地区,对于特定地区的作战有着较大的影响。历史上,北宋与辽的军事相持地带,在今河北以白沟为界,而白沟一线就是沼泽地带,北宋视之为天防,有效地阻遏了契丹骑兵的通过。两北的松潘草地,在一些历史时期,也有过相当的影响。 (四)植被状况与军事 植被是指覆盖于地表某一区域内,并适应于相应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的所有生活植物或植物群落的统称,其中尤以森林植物群落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最大。 植被的影响首先体现为面积广大的森林可以作为一种天然屏障和隐蔽所,便于隐蔽重要的军事工程和大量的作战部队,便于进行兵力部署或开展游击战争。但是,林下道路少、郁密度高,会限制军队的机动性;林中湿度较大,虫兽瘴气等会导致疾疫流行,造成非战斗减员。 我国植物种类多,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虽然现在全国森林覆盖率较低,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广大地区却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它存古代的天然植被巾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尤其是明清以来,各地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密林深邃的山地变成了濯濯童山,森林面积迅速缩小。 植被类型及分布地区的不同,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也不一样。热带林、亚热带林乔木层结构复杂,多常绿树种,林下灌木茂密,藤本植物交叉缠绕,而且多害虫、毒蛇,会给军事行动造成很大的困难;温带林、暖温带林火部分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林相季节变化大,林下道路较多,除较陡峭的山地地区外,常是部队隐蔽和小规模部队实施行动的场所;寒温带林以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原始自然林,林中树干粗大,郁密度高,林下潮湿松软,对于实施军事行动也很不利。 森林作用于军事的例证在中罔历史上是很多的。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漳关以东的桃林塞,历史上曾是浓荫蔽日、巾唯一道的地区,漳关、函谷关之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就与桃林塞的屏障与隐蔽作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出现过“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趣事,这应该说足植被条件在败兵面前显示作用的一个近乎神奇的例子。P(10-12) 序言 儿时读书,读到前人对函谷关的描述,雄奇无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便向往不已,总希冀有一天,能亲临吊古。 着手编辑《兵家必争之地》后,收集了大量关于函谷关的图片,各个角度的都有,仔细看来,并不觉得函谷关的险要如古人所述,甚至有些普通。与本书主编胡阿祥先生聊起,认为原因在于古今地理环境的变迁。古时函谷关周边林木茂密,古树参天,遮云蔽日,而且绵延不绝,军队难以穿越,这样的形势,再配合北面滚滚东流的大河,南面的崇山峻岭,所以天险自成。而今由于人为砍伐,古木不存,新树矮小,森林早已绝迹,不复当年气象,是以雄险不再。 年前与父亲回家乡省亲,那是一座在中国江南丘陵地区最普通不过的村落,两河在家乡门前汇流成一河,故名双溪口。父亲忆及儿时景象,那时河谷深立,水急流湍,间有深潭,数丈不见其底。而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河水舒缓、宽阔、清澈,鱼虾成群,夹岸杨柳成排,绿树成荫,涨水期间水流颇为可观,每年总有几个好水的孩子溺亡。再看如今,两河双溪只见涓涓细流,规模甚至不及山间略大些的泉水,而河床壅塞,到处摇曳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河水很浅,离岸高不过数尺,又两岸已无大树,只有些矮小稀疏的灌木;若遇特大山洪,则河水必溢漫并冲毁河堤,淹及水田和房屋。从父亲儿时到我儿时再到今日,不过六、七十年光景,而河流面貌的变迁竟如此之巨,令人扼腕痛惜。 胡阿祥先生是位年富力强、学识渊博、充满现实关怀的学者,书中纵横古今,旁征博引,巨细靡遗,议论精彩。翻阅此书,编者每每为书中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而赞叹不已、感慨系之,更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的活动、经济中心的转移给予山川河流的变迁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而感叹。 对于环境的种种变迁可能引发的意外后果,我们无法臆测。抛开历史地理研究的专业角度不谈,关注这块我们休养生息的土地,关注每一条河流,关注每一片森林,关注每一座山峰,似乎已经成为不仅停留于口头、而应该付诸行动的一个大问题。 作为出版者,把此书奉献给每一位地理爱好者或关心中国地理的读者, 奉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命运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在此,编者也向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先生卓有成效的研究致以敬意。 编者 2007年5月 后记 这部《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初版于1996年。出版后的反映,出乎我的意料。1995年春夏,我约请彭安玉、郭黎安两位合作者共同撰述本书的意图,是为社会读者提供一部中国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普及读本;这个目的应该说达到了,在我所写的多部书中,以本书的读者来信最多,而且来信的读者,地域分布则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长江南北、都市乡村,年龄层次则由老者到少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很少送给学术圈内同行的这部粗浅甚至粗糙的作品,竟也得到了历史地理学界显得有些过誉的认可,比如蓝勇编著的“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地理学》认为“史念海的《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为近20年来历史军事地理方面的代表作”,葛剑雄、华林甫所撰《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长文以及林颖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也都提及或者评价了本书。说实在话,一部书能够同时得到社会读者的肯定与学术同行的认可,我是颇为开心的。 因本书而得的再次开心,是在2005年6月。记得是在上海出差途中,并不认识的海南出版社邱小强编辑与我联系,希望推出本书的修订本。其实多年以来,我经常收到认识与不认识的国内外同行以及读者的来信、电话、电子邮件,向我索书。而我手头仅余一本“工作本”,市面上也难见此书,我常因无法满足同行与读者的要求而愧疚。 现在修订本即将出版了。较之河海大学出版社的原版,由彭安玉教授负责,删去了近十万字,于是内容更加紧凑、行文更加简洁:形式方面,邱小强编辑主持加绘了几十幅作战地图、随文插入了诸多照片,所以尤其显得面貌一新。在此,我要感谢彭安玉教授的辛劳,感谢邱小强编辑的热心张罗、并且主动承担了本应由我承担的许多繁杂工作!我还要感谢负责本书校订的李自永先生、李鹏小姐、负责本书编排的原丽丽小姐与贾佳小姐,她们卓有成效的努力,保证了本书的编校质量。 在写这篇后记时,我又从书架上检出《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8期翻阅,那期的“特别策划”是“山河抗战”,《国破幸有山河在》、《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三峡石牌:忠勇的大拐弯》、《怒江:愤怒之河》、《西北国际交通线:打破“隔离墙”的封锁》,一篇篇如山样凝重、似河般灵动的文字,解说着“中国抗战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的结果,也有中国山河之险的辅助之功”的事实与道理。八年抗战,人民为铜墙,山河亦铁壁;然则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战争,也同样离不开理解中国的山河! 为了现在与未来,必须取鉴历史,撰述与修订《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其意在此! 书评(媒体评论) 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等同志有志于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军事地理融会贯通,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理规律加以探讨和研究,以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撰写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一书。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但填补了我国军事史上一项空白,而且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施和金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