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任彦申同志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在北大清华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妙的话语,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思潮学潮等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其中不少段落可作人生的箴言,读来令人击节,掩卷让人深思。书中所论的大学管理、人才理念、领导哲学、思潮学潮等诸多问题,都是时下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其观点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全书共分九篇:一、我观北大清华;二、谈谈人才理念;三、关于领导哲学;四、一把手的艺术;五、大学管理的误区;六、思潮的困惑与出路;七、学潮的风险与对策;八、大学何去何从;九、十年的记忆。
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扬长补短;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世界的本质在于〖多〗而不在于〖一〗。多元共生,这是繁荣的标志、活力的源泉、强大而持久的保证。
世人眼中的北大清华
因为北大和清华名声很大,社会各界对它们的关注度也格外高,有关北大、清华的人才怪杰、奇闻轶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大热题,不仅知识界、读书人乐此不疲,即使和北大、清华从不沾边的人也常常发表一些奇谈妙论。下面不妨列举若干种流行的关于北大清华特点的说法:
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
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
北大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清华的哲学是: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
北大洒脱狂放,外向力强;清华严谨务实,内聚力大。
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管理松散,清华纪律严明;北大人喜欢一鸣惊人,清华人处世平和。
北大学生长短随意,清华学生整齐划一;北大学生奇才怪才多,清华学生成功率高。
这些说法,大抵是街谈巷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谈不上客观准确,也用不着统一认识。
其实,北大、清华都如同一部厚重的书,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绝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至于两校的精神,许多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非要简化地加以表述,难免不得要领,画了毛皮而丢了神韵。
北大人说北大
对于北大的校风、校格、精神、主义、传统、特色,北大的师生也在不断地研究概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描绘。下面选取一些北大人自己看自己的说法:
马寅初(曾任北大校长):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在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
鲁迅(曾执教北大):北大自有其值得骄傲的校格。“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蒋梦麟(曾任北大校长):北大屡经风雨,至今仍巍然独存,绝非偶然之事,有两大原因:一是大度包容,二是思想自由。我们有了这两种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弛,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弛。
周作人(曾执教北大):我觉得北大是有独特的价值的。这是什么昵?我一时也说不很清楚,只可以说他走着他自己的路,他不做人家所做的而做人家所不做的事。北大的学风仿佛有点迂阔似的,有些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气概,肯冒点险却并不想获益。
陈平原(现任北大教授):自从新文化运动名扬四海,世人多以“民主”与“科学”嘉许北大。可在我看来,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北大人,更看重的是“独立”与“自由”。时人多以北大与清华作比较,后者的整齐划一、井井有条,恰好与前者的长短随意、不衫不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大人的“散漫”,与其说是对规章制度的蔑视,不如说是出于追求“自由”与“独立”的天性。
在北大的校史、校刊和各种回忆录中,也有对北大传统的种种表述,其中《北京大学概况》中把北大的特点概括为:(1)独立精神;(2)有特别见解;(3)做事有坚强之毅力;(4)服从真理;(5)气量宽宏。
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人们对北大的传统又有一次广泛的讨论,其中共识度最高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尽管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有着爱国进步的精神,但像北大这样始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满着勇往直前的牺牲主义精神的,确实是罕见的。自从“五四”运动中北大率先举起“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以来,近百年来,北大始终笃行着民主和科学精神,使之成为北大文化中永久不息的主旋律。至于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更是深入到北大师生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北大精神中最鲜明的符号。尽管各个大学的校风、传统都有某些相似和共同之处,但如果你提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些字眼,人们对号入座,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北京大学。P2-5
任彦申同志在北京大学任职十年,担任六年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是藏龙卧虎之地,当北大领导殊为不易,更何况这十年是北大最困难的时期之一呢!纵观历史,北京大学第一把手多在内部或外部压力下黯然离去,“好进不好出”成为一种社会评价了。然而,上世纪90年代,是北京大学取得自身和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当然不能都归功于他,但他也有一份不可忘记的贡献。他调离的时候,许多北大师生依依难合,至今我还听到一些北大人怀念他,这真是不容易的事啊!
当年我就建议他写一本书《北大十年》,写下自己在北大的酸甜苦辣辛,那将是中国大学教育难得的“案例教育”。他坚决拒绝。这其中的难处是可以理解的。写成官样文章,鲜活的经验与教训都没有了;如实地写,左右上下都碰不起。这就是市面上出版的许多“回忆录”成了回忆官方文件、失去其鲜活历史价值之原因所在,这也是中国人老付学费而难有长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不死心,见面时常常重提此事。可任彦申同志公务繁忙,也难以提笔。现在,他终于写出《从清华园到未名湖》,邀我作序,令我无上荣幸,也无上高兴。
我认真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虽然许多话,我曾听过,有的还听过多遍,但读着读着仍不时拍案叫绝,兴奋不已。好书!好书!好书!
文如其人。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不是表现为做党的文件的传声筒,不是唯上级的话是从,而是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恪尽职守。他一生为官,但绝不是政客,更不是官僚。他思维睿智、谈吐幽默、为人宽厚,这是接触他的人有口皆碑的。他说的是自己的话,但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他做的事总有个性的烙印,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着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这样的干部是不多的。任彦申同志在本书中写道:“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我看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领导者。看他的这本书,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再加上一句:有痛有痒。
有痛有痒地写作,说好说,写不易。难怪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了。《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也回避了许多酸甜苦辣辛的人与事,但读起来,绝对有痛有痒。任彦申同志是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来写的,但读者可以感受到句句都有他经历的人事为依据。许多话可以作为传世的格言,读者们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人事获得深刻的共鸣。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书名好像是回忆录,但别当一般回忆录看。
这是一本领导科学著作。不仅是大学的领导者,“知识分子成堆”的单位的领导者,乃至各行各业的领导者,都值得一读,对改进自己领导工作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政治学著作。政治家们应该如何认识大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如何领导和发展大学教育事业、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和学潮,以至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知识分子以及知识经济这里都有精辟的见解,可供举一反三。
这是一本教育学著作。大学教育自不待言,其中许多观点对于各类教育也有普遍的意义。
这是一本人才社会学著作。不仅可以解青年学子成才之渴,就是对已经成才成名的专家学者也不无教益。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者身心磨难历练的历史书。
这是一本有相当学术深度的书,又应是一本做人处事的畅销书。
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这是一本任彦申同志写的处女作——《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刘吉
2007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