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文化首次实质性的接触始于何时?地处欧洲边缘的瑞典人是怎样通过法国媒介通向中国的?在中瑞相知相识的漫长历史旅程中出现了哪些先驱人物?他们的建树和学术风范又是怎样的?中国的崛起和复兴给欧洲汉学和中西文化对话提供了什么样的新机遇、新思路?世界汉学需发展,中西对话要深入,汉学界当有怎样的新策略、新理念?面对复兴弘盛大的中国,现代瑞典人对当代中国和中国人又该有怎样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本辑《跨文化对话》为“中国——瑞典文化专号”,组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章,对四百年来的中瑞文化交流互动作了历史性回顾和前瞻性展望。
卷首语
专论
中国—瑞典:交流、互动三百年
瑞典—中国文化交流历史回顾
充满活力的瑞典—中国之交
中国和欧洲的交流探昔
重塑轮回:四百年的中瑞关系
知识的接触
中西文化:异质之神话
《中国长城》——瑞典首篇有关中国的学术论文
彼得·奥斯贝克眼中的广州和广州人
1847—1956年瑞典赴华传教士事略
安德斯-伦斯泰特与澳门研究
斯韦诺纽斯与18世纪瑞典汉学中的“学术想象'’
《瑞典国记略》:中国对瑞典的早期记述
瑞典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重访扬·米达尔笔下的中国山村
瑞典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当今部分实例之思考录
反思中瑞关系——或日有关中西方关系的“不公正的看法”
高本汉与瑞典汉学l
“一位学者的肖像”——《高本汉传》中文版序言
论高本汉和汉语上古音研究
斯文·赫定与中国
我的学术生涯
瑞典汉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瑞典文学家与中国
斯特林堡与中国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哈瑞·马丁松与中国文化
良性可能
斯特林堡与奥尼尔:美国现代戏剧自传特色的形成
瑞典自然科学家林奈诞辰三百年纪念
瑞典自然科学家林奈三百年诞辰有感
林奈与瑞中联系
林奈传记的扛鼎之作
诺贝尔文学奖新亮点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大学“世界文学讲座系列”
我父亲的手提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
诺贝尔文学奖的新亮点——评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要籍时评
从“社会协同理论”到“欧洲梦”——读《跨文化对话·18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