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就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说,口头应对大大早于书面对联,而巧联妙对又占了口头应对的绝大部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对联故事中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也是巧妙对联。这是一本巧妙对联故事的书。这里有神童对联故事,有婚恋对联故事,有政界对联故事,更有文人对联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巧联妙对话古今 |
分类 | |
作者 | 李文郑 |
出版社 |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就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说,口头应对大大早于书面对联,而巧联妙对又占了口头应对的绝大部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对联故事中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也是巧妙对联。这是一本巧妙对联故事的书。这里有神童对联故事,有婚恋对联故事,有政界对联故事,更有文人对联故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巧妙对联故事的书。一是关于对联故事;二是关于巧妙对联。 这里有神童对联故事,有婚恋对联故事,有政界对联故事,更有文人对联故事!本书凡涉及的有关史实,尽量准确,不敢戏说,语言表述通俗,少用或不用古汉语,使今天的朋友能轻松阅读。 目录 神童对联故事 戴叔伦巧对先生 幼年张适对妙联 曾公亮巧联对父 王禹偁少年妙对 黄庭坚巧对舅舅 小王雱巧对父亲 陈起宗巧对老师 宗泽挥毫成巧对 汪应辰少年巧对 王十朋妙对长老 神童巧对理学家 许应龙五岁巧对 孙周翰巧对郡侯 高则诚戏对客人 学童巧对救民生 朱元璋少年妙对 小和尚智对秀才 七岁童巧对免役 皇子皇孙对妙联 解缙“金莲”对“玉笋” 陈恰父子对巧联 王汝玉幼年巧对 曾綮幼年对塾师 林环儿时对知府 少年才子巧对句 马铎一对得状元 六岁神童对皇帝 马愉幼年对学友 少年于谦露才华 状元少年对都宪 商辂拦考显奇才 林聪幼年对县长 小万安巧对客人 两神童妙对皇帝 宰相以对求佳婿 柯潜少时对先生 少年丘浚对师长 杨廷和妙对客人 谢迁巧对赢美名 梁储幼年对父亲 钱福八岁对书生 蒋焘幼年对武官 董圮八岁对御史 李梦阳幼对塾师 考生巧对李梦阳 叙文伦巧对先生 杨慎幼年巧对句 戴大宾少年巧对 林大钦妙对传奇 彭辂妙联对考官 少年巧对免劳役 夏言无忌对尚书 杨继盛幼年巧对 张居正少年妙对 萧汉冲巧对贵官 周延儒巧对得妻 熊廷弼幼年善对 叶小鸾才女巧对 李自成一对惊人 张岱八岁讽画家 金圣叹妙对主考 郑成功巧对母亲 王士祯幼对祖父 赵执信童年善对 张英父子对巧联 周渔璜幼年巧对 方苞四岁对父亲 法式善七岁应对 纪晓岚幼年善对 李调元戏对三嫂 郑板桥春游妙联 对联名家齐彦槐 才子阮元多妙对 宋湘少年有妙联 陶澍儿时对东家 魏源少年对妙联 林则徐巧对闻名 左宗棠巧对屠夫 洪秀全人小志大 对联才子钟耘舫 对联神童李元度 黄遵宪巧讽祖父 梁启超戏对表叔 蔡锷巧对显奇右 孙中山巧对业师 毛泽东妙对修身 朱德巧对表志向 小田汉对语惊人 少年鲁迅巧对句 郭沫若对句不凡 婚恋对联故事 枝头梅子岂无媒 夫妻不得同赏月 黄鹂百啭,杜宇一声 章宗李妃巧对句 赏风赏月赏秋香 讨小老嫂恼 黑心宰相卧龙床 汤显祖洞房对巧联 鱼钻鸟巢,虾舞蟾宫 汗血名驹,圆吭仙鹤 春宵一刻值千金 同望月,对弹琴 风流梦醒,恩爱花开 严冬过后始逢春 张才子以对获释 人间天上总销魂 “老女”和“东床” 名士草,美人麻 愧得白身偕绿鬓 一味豪华买佳丽 翻令我做丈夫难 伴我闲情松竹梅 须防绿顶戴君头 劝渔翁切莫劳心 旧词新语嘲新婚 春风杨柳暗销魂 “凡乌”与“可人” 陈陈相因,高高在上 葡萄架,玳瑁梁 子女合好,曰月同明 戊戌同体,己巳连踪 细柳高郎巧相对 “得言”巧对“万福” 惜花心事费商量 两只秀目,一碧深情 摘叶留心等后生 落叶归根成老藕 迟迟结藕,早早题名 声声鸾凤和鸣 今生无幸,前世有缘 天盟俯耳,海誓连心 骑马寻马,嫁鸡随鸡 少年应对得娇妻 铺兵喝道状元来 守林人妙对娶千金 竹担挑竹,铜环锁铜 一联及第又娶妻 乞丐善对得佳人 皮匠揭榜得娇妻 凤非凡乌,龙本宠身 妙龄佳偶喜婵娟 游南游北,挑东挑西 春风南岸,杨柳中州 亲亲嫡嫡,子子孙孙 黄花节接黄花女 驻马亦知公主心 蝴蝶有心,猿猴蓄意 乌龙摆尾,彩凤扬头 头戴红花,心怜青草 夫人拴脚多郁闷 只如半朵桃花 状元实业家与“绣圣” 小小姐大,大小姐小 传闻又弄小桃红 两个乖乖五十元 谁云六六无能 少男少女苦相思 一个古泉先下定 云想衣裳花想容 夜夜此心何所寄 本色英雄,可怜儿女 小乔夫婿,大树将军 大冲突乃有感情 一日一夫,是女是我 双栖鸾凤,独占芙蓉 老尚多情呼宝宝 小姐抱屈,先生破费 南方之强,西施并美 不妨假戏作真情 六九翁,老新婿 亲缝绿帽上青云 政界对联故事 乾上龙尾,砍下驴头 苏易简巧对宋太宗 “割股”“放生”巧巴结 一愿速死,一愿托生 戴彼帽未是苏公 苏东坡巧对辽使 杨大年巧对壁间联 三平二满,七上八下 “水底日”对“眼中人” 猢狲入袋,鲇鱼上竿 一门侥幸,千里埋冤 头上不同,腰间各别 八县只剩七县 一对得钱五百贯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只因“而已”十年闲 宰予昼寝,子贡方人 杨氏为我,尤物移人 “容易”巧对“色难” 许多酸子,一个大人 洗阴御史,挑秽中书 一员黄老,五个白丁 青年严嵩对县长 李东阳巧对夷使 高叫数声,横行几步 探花父,状元儿 以羊易牛,指鹿为马 天官胆大大如天 太监侮人反自侮 “先生耳”对“学士头” 嵌名金联赠高官 耿学使初无定向 “八大王”与“四小鬼” 魏忠贤歪批对联 “虾须”巧对“狗尾” “三寸白”对“两重青” 屈天屈地,曾祖曾孙 四口心思,寸身言谢 巧对杖铭讽主人 难容老叶怨初春 “心似火”,“我非牛” 尚书少,庶子多 庄梦未醒,鞠花不开 乾隆一对吓考官 父子戊子,师徒司徒 “潘金莲”对“刘玉树” “解会状”对“夏秋冬” “南石”巧对“西墉” 斯文扫地,不孝通天 “小马”巧对“长麟” 庸庸碌碌,哭哭啼啼 蒋径荒芜,姚墟榛莽 如此“民之父母” 龟无雌雄总姓乌 集句嵌姓讽考官 “貂不足”,“豕而啼” 两将军难兄难弟 江南江北骂许行 名藏两心,姓有二口 “页老四”对“蔡齐三” 一个访鹤,一个吹牛 有何面目见江东 口呼六哥还旅顺 大家都是过来人 录取靠“碰”又靠“抽” 双料曹操,半截严嵩 将人丢尽,引鬼进来 瑞气千重,张公百忍 “赵光女”对“江浦县” 可怜天子出天花 唐诗集联嘲皇亲 “端人不若是也” “玄瑞鸟”对“赫连王” 稀糟稀烂,糊里糊涂 奉化梗化,宁波生波 为生民害,非仁者言 关心惟在亥三斤 稳坐青牛,重游黄鹤 三军败绩,万寿无疆 每逢万寿祝疆无 五羊虎咽,三峡猿啼 戊戌八月,戊申八月 一朝总统继孙文 我也笑鳖入紫泥 “每况愈下”留绝对 “南海鱼”与“北洋狗” 琴心挑动又私奔 混之为用大矣哉 从今不共戴天仇 文人对联故事 “荀鸣鹤”对“陆士龙” “学士眼”与“配军头” 苏东坡巧改对联 苏轼兄弟巧对句 夜夜出游,朝朝来聒 美妓巧对得金盘 析字妙联巧打趣, “鱼儿伞”对“燕子帘” 沈周巧对陈启东 烟花队里醉千觞 山人巧句对高官 君子之交,醉翁之意 “三孟”巧对“三白” 只让尼山一个人 宁波市长荐塾师 未有涓埃答圣朝 三分只是三分 红白相兼,青黄不接 一联竟成逐客令 好汉子让他头名 秀才巧对任西席 狂秀才为难名诗人 饭饱甘为孺子牛 两条门路得科名 翻教老泪哭羊昙 一木焉能支大厦 一对悠悠二十年 “双四等”对“十三元” 顾嘉蘅巧对侯镜如 吴大嫖再住九天庙 死两个特别人 坐破寒毡,磨穿铁砚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人何寥落鬼何多 师爷对句分稿酬 何处洒狂生涕泪 苦我半生,荆妻归天 祁山事业,博浪功名 自惭所学竟无成 儿如拾芥,父若登天 “母狗”巧对“公羊” 书生一对解冤情 存心仁厚自延龄 “催花雨”对“撒酒疯” 数布衣曾开浙派 面面有情,心心相印 月华双照画眉痕 革职原为唱捉放 犯忌杀身,遥思德祖 江南名士尽低头 只怕周公来问礼 切实工夫,孩子脾气 风流云散有余哀 教我如何不想他 又匆匆过了今年 一生只惹美人怜 第四桥边,海棠影下 应愁高处不胜寒 “孙行者”对“胡适之” 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易君左矣,林子超然 黄卷初裁好著书 南天北地遍招魂 余惟自问,公已无言 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忍来挥泪对河山 种树如培佳子弟 慈父心肠,大人风度 新亭涕泪,如此江山 雨歇空山,春残大地 为青年师,向青年学 生当乱世,死有余辜 “韩赵魏”对“勾股弦” 同是文人,并为才子 姓左不左,名左不左 郭聋陈瞽马牛风 犹有待千秋定论 伤心无处质疑难 侈谈开国美髯公 九泉稍待眼枯人 以道里计,用远近分 半千而又何人 一竿汉帜,千古宗风 京华犹剩未残棋 试读章节 宗泽幼年时就读书刻苦,才思敏捷,吟诗、作对、写文章,倚马可待。 有一天,宗泽从私塾放学回家,看见嫂嫂在院子里的树下做针线活,急忙上前问好。嫂嫂平时就非常喜欢他,和他打过招呼后说:“今天我要考考你。”宗泽当然是点头答应了。 嫂嫂抬头扫视了四周一眼,就以门前山上的松树为题,出句让他对: 山上青松,探出龙头望月 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松树的形状。 宗泽听了,取出笔墨,一边将嫂嫂的出句写下来,一边思索着对句。当他直起身子时,看到了园中的竹林,马上在纸上挥毫写道: 园中紫竹,攒起凤尾朝天 同样用拟人手法,描摹了竹林的形象。其巧妙之处在于“上”与“中”同为方位词,“青”与“紫”同为颜色词,“龙”与“凤”同为动物名,“头”与“尾”同为形体名词,“月”与“天”同为天文名词,极为工整。 嫂嫂看了,高兴地竖起大拇哥,连声赞道:“好,真好!” 汪应辰少年巧对 南宋信州玉山(今天的江西玉山)人汪应辰,原名洋,字圣锡,自幼聪明而凝重,5岁时候就多识奇字,善于吟诗、作对,且往往语出惊人。绍兴年间,17岁考中状元,官职做到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 汪应辰小时候,家里贫穷,读书学习连灯油都买不起,他就利用闲暇时间拾柴卖薪挣几个小钱。因为买不起书,就常常向别人借来诵读,一经过目则不忘。10岁大的时候,就已经在乡里颇有名气了。 有一次,他到乡校,那里的老师(郡博士)想试一试他的才华,就出句让他对: 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 意思是:唐代文学家韩愈13岁就能写文章,现在你和他比,怎么样啊? 汪应辰应声对道: 仲尼三十而论道,惟公其然 意思是:孔子当年30岁的时候就教授生徒,如今只有您和他一样。以古人对古人,以数字对数字;巧妙的是“十三”和“三十”恰恰是一颠倒,也就是以“三”对“十”,以“十”对“三”。 为生活所迫,汪应辰十几岁就到县里去做弓手。当时,学者喻樗在玉山县任公安局长(县尉),汪应辰正是他的下属。喻樗听人说这个小伙子善于作对子,就在一次训练间隙把他召到跟前,指着旁边的几匹马出句道: 马蹄踏破青青草 汪应辰不假思索,对道: 龙爪孥(音拿)开白白云 以动物“龙”对动物“马”,以动物形体词“爪”对动物形体词“蹄”,以颜色词“白”对颜色词“青”,以叠字对叠字。工整而巧妙,且表达出非同寻常的志向。 喻樗一听,大为惊异,说:“这个孩子他日必定成为伟器!”于是,从这天起,就把他留在衙中,教他的几个孩子读书,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王十朋妙对长老 南宋温州乐清(现在的浙江乐清)人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自幼天资颖悟,超过常人,“日诵数千言”,且过目不忘。早年在梅溪讲学授徒,听讲者多达数百人,后进入国立大学(太学)。奸相秦桧死后,他参加科举考试,于绍兴年间得中状元,一直做到皇帝的高级顾问(龙图阁学士)。 温州瓯江中的江心寺,是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寺中有个长老,饱读诗书,常和前来游玩的文人有文墨交流。 这一天,少年王十朋来到江心寺。长老早就听说这个神童的大名,专门让人陪同他游览,晚上还留他在寺里住下。 夜色中的江心屿,格外迷人。长老邀小十朋这个特殊的客人来到江边的亭子里,品茶论文。面对着此情此景,长老出了个句子让十朋来对: 江畔高亭,明月清风留客醉 小十朋眨巴眨巴大眼睛,对道: 屿中古寺,白云流水伴僧闲 都是从指出地点、描写景物入手,又都是写对方。仔细斟酌,几乎无一字不工。如果说后面一个分句所说的内容还不够贴切的话,那么,“江”和“屿”二字,则极富地域特色,恐怕移往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有江、有寺)都不合适。从这一副对联,也可见小小王十朋的文字功夫。 长老听了,禁不住点头称赞:“‘神童’之称,果然名不虚传!”神童巧对理学家 南宋侯官(今天的福建福州)人陈■(音伟),字子华,是当时学者陈孔硕的儿子。陈孔硕是理学家朱熹的学生,与学者张栻、吕祖谦是要好的朋友,他祖父陈禧、父亲陈衡都曾得到朱熹的称许。一家四代,家学渊源。 陈■11岁那年,有一天,朱熹来访陈孔硕。朱熹看到陈禅少年英俊,气度不凡,十分喜爱,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说的是每到秋冬季节,北方的大雁都要飞到南方越冬。“朔”的意思是北,“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陈■应声答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阳乌”,就是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之所以用这个称呼,是为了与出句中的“雁”相对(动物名相对)。此外,以“烟云”对“风雨”,以“东”对“南”,都非常贴切。 朱熹听了,大为惊奇,感叹道:“这孩子气象不凡,他日不可限量!”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陈禅进士及第,后来做到副宰相(参知政事)。 许应龙五岁巧对 南宋闽县(今天的福建闽侯县)人许应龙,字恭甫,嘉定年间进士,官至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 许应龙幼年时候,异常聪敏,5岁时就熟读经书,远近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许家来了客人。P8-10 序言 这是一本巧妙对联故事的书。这里,我想说两点:一是关于对联故事;二是关于巧妙对联。 关于对联故事 2002年2月,我同时出版了三种对联故事书:《官场对联故事》、《情场对联故事》和《商场对联故事》,合计约70余万字。当时就感到,对联故事大有文章可做。——其实,我从20世纪的80年代反复阅读了《楹联丛话》之后,就觉得“对联”和“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优秀的对联作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因为故事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再加上巧妙无比的对联,经过历代文人、官宦、村夫们的或口耳相传,或刊印流布,我们今天才能够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对联。 是否可以反过来这样设想一下:历代的对联作品,如果仅仅靠各种对联集子,如清末民初的《三百六十行新对联》之类,而没有各种对联故事,我们今天是否还能见到数量如此庞大的对联作品?恐怕不会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对联故事对于传播对联文化,功莫大焉! 这是对联故事一个方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不少对联如果仅仅看作品本身,恐怕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因为有些对联作品是通过故事情节的推动才得以完成的,故事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其中有背景,有人物,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只有先清楚地了解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关系,才能会对作品理解更准确,更深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从字面上看:上联说蔬菜,因为有荷叶、荷花,下面才能结出藕来;下联说水果,有杏子吃就不要梅子了。如此欣赏,这副对联的趣味性就荡然无存了。原来,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明代学者程敏政,小时候有“神童”之称,10岁时就被举荐到朝中,被安排在翰林院读书。宰相李贤很喜欢他年少多才,就想招他为女婿。有一天,李贤专门设家宴招待他,并以饭桌上的菜为题出句要他来对,其话外之音是“因何而得偶”。青年程敏政反应机敏,听出了这个意思,巧妙地以水果来对,同样含有话外之音“有幸不须媒”。——不仅工整巧妙,而且趣味盎然。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才使得人们在流传中总是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这些对联故事,有的来自正史,有的则来自野史;有的是史实,有的则属于传说。但是,史实也好,传说也罢,都无碍其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 当然,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对联故事,一言以敝之:良莠不齐。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有的是思想内容不够健康,有的是对联故事不够精彩,还有的则是对联本身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去粗取精、披沙淘金的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阅读。 关于巧妙对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就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来说,口头应对大大早于书面对联,而巧联妙对又占了口头应对的绝大部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对联故事中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也是巧妙对联。 首先,关于对巧妙对联的认识,我想引用常江先生1991年的几点论述: 第一,具有讽喻、斗智、学习、娱乐四大功能。 第二,具有古今汉语所体现的几乎全部修辞手法。 第三,作者常常不清楚,不具体。 第四,格律常常比较宽,因为如果因律而害意,则使许多巧联失去其趣味性。 常江先生的这些论述,我以为应该作为我们认识巧妙对联的基本观点。 古人读书,从小就是死记硬背,尤其是经典如《十三经》,更是烂熟于胸。一是因为如果背诵不出,当时就要被先生打板子;二是因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几乎都是出自经典,如果对经典不熟悉,考场上就无从下笔。所以和今人比起来,他们肚子里的东西多。另一个原因,科举考试要考诗,就是近体诗,而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是必须要对仗的。所以,旧时的学童很早就学对对子,鲁迅先生就有过回忆:从一言、两言,一直到七言。所以,学童读书,先生要教对对子,为写诗作准备,因此他们很早就接触了对句。教学中的“对课”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可以肯定地说:生动有趣的对联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正是有着这种深厚的基础,加之历代不乏“奇才”、“怪才”、“急才”、“捷才”,这才成就了如明代的解缙、祝枝山、唐伯虎,清代的纪晓岚、彭元瑞、郑板桥,直到近代的方地山、梁启超等大家。写“正经”的对联,他们是高手;写巧妙对联,他们同样是高手。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有楹联家颇为看不起巧联妙对,认为这不是“真功夫”,我20年前就对这个看法不以为然。 其次,大家都明白,对联是唯汉语言所独具的文学艺术形式。笔者以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恰恰是巧妙对联。或者说,巧妙对联最能充分地表现汉语、汉字的无穷魅力。如一字多音、一字多意、一字多形、一音多字,以及异体字、通假字等,正巧妙对联中都能够找到其用武之地。套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里边的学问大了去了!”——这话丝毫不夸张。 再次,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对联作品,不论是哪一类对联作品,都应该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如古时的科举考试、官场舞弊、婚丧嫁娶等等,都有相应的对联,都有相应的对联故事。从这个角度看,历代的对联,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都有着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所以这个巧妙对联故事集子,就命名为“巧联妙对话古今”。 拙作是写完了,似乎还有必要向大家交代一下我的做法。一是凡涉及的有关史实,尽量准确,不敢戏说;二是语言表述尽量通俗,少用或不用古汉语,使今天的朋友能轻松阅读。但具体做得如何,还请各位明鉴! 李文郑 2007年暑中 于中州散漫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