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撰著的文集《永远的陶都》,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共22万余字,分成“陶都情怀”、“提壶相呼”、“阳羡茶话”、“德艺流芳”、“壶艺方家”、“紫砂新人”、“他山之石”七个部分,收录了作者最近十多年间发表于国内报刊的文章共70篇。这些文章以散文随笔、人物访谈的形式,多视角地反映了宜兴陶瓷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作者情系陶都、弘扬陶艺的真挚情感和置身于陶瓷乐土的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陶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史俊棠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撰著的文集《永远的陶都》,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共22万余字,分成“陶都情怀”、“提壶相呼”、“阳羡茶话”、“德艺流芳”、“壶艺方家”、“紫砂新人”、“他山之石”七个部分,收录了作者最近十多年间发表于国内报刊的文章共70篇。这些文章以散文随笔、人物访谈的形式,多视角地反映了宜兴陶瓷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作者情系陶都、弘扬陶艺的真挚情感和置身于陶瓷乐土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史俊棠当过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厂长,也做过陶都丁蜀镇的镇长。如今,身为宜兴陶瓷行业会长的他,仍不遗余力地为弘扬紫砂文化、推动行业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本书是他几十年置身紫砂圈的一次成果总结。全书分7个版块,收录了他历年来所写的一些与紫砂相关的散文、随笔、考察报告等。其中既有他对紫砂行业各种现象、未来发展的理性分析,也有他回忆与唐云、柯灵、亚明等文化界人士因紫砂而结缘的温情故事。全书图文并茂。作者特殊的身份,必能带领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走进紫砂的世界。读者对象:紫砂陶艺从业者、爱好者、收藏者。 目录 序 盛畔松 我为陶都唱赞歌(代序) 陶都情怀 永远的陶都 漫话陶土 改革开放中的宜兴陶业 宜兴是陶都 陶业在丁蜀 紫砂研究的平台 ——《紫砂研究》序 《紫砂春秋》再版前言 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陶艺新人 传承与创新 新人新作 ——宜兴陶艺不竭的源泉 小活动 大影响 陶艺谱写新篇章 切壶切茗 切情切景 ——《紫砂壶铭赏析》序 团结 服务 传承 弘扬 ——写在省陶专委六周年、《江苏陶艺》五周年 古韵新风在陶盆 关于紫砂陶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一次问卷调查的分析 金山农民画是一张文化名片 民间传统工艺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审需要创新 提壶相呼 平生最爱交三友 携得茗壶各一杯 ——忆唐云大师 追忆柯灵 悼艾煊 得文记趣 ——谨以此文怀念陆文夫老师 画坛巨擘 砂壶挚友 ——怀念亚明 林间花满 天心月圆 ——怀念刘海粟大师 上海紫砂协会 难忘紫砂散文节 贾平凹与阳羡茶 日月同享 壶茶共赏 ——祝贺韩国《壶中日月长》创刊 紫泥丹青一片情 ——记沈智毅老友 风雅紫砂文人情 《紫砂琐语》跋 丙戌年宜兴紫砂回眸 阳羡茶话 一张珍贵的照片 中南海里的紫砂壶 请费孝通题词 名陶天下传 紫砂仍风流 宜兴茗壶阳羡茶 陶都盛开的职教之花 阳羡名陶走天下 泥土的骄傲 泥土的魅力 排列 秋雨踏春访紫砂 德艺流芳 紫泥鸿爪 留痕百代 ——怀念顾景舟大师逝世五周年 百年可心 德艺留芳 不尽哀思悼张公 深切怀念碧芳老师 理性传承紫砂事业 我心中的费孝通 百年阿甲 点滴追忆 我的农民父亲 怀念邵新和 壶艺方家 景舟嫡传第一 陶都壶艺翘楚 ——祝贺徐汉棠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敬业爱业 抑浊扬清 ——北京“汪寅仙紫砂艺术展”序 制壶高手范洪泉 良工精艺永追求 紫砂新人 名满紫坛大生壶 喜见今朝有传人 紫砂伉俪壶艺双飞 ——记潘小忠、冯勤芳夫妇 壶中天地露头角 ——记范黎明 默默无闻 潜心于道 ——记樊剑平 初识鼎朴 感恩与爱心 壶中见真情 ——记范早大 韩国地乳茶会与宜兴范家壶庄 他山之石 茶王赛启示246 小产业大文章 ——参加2001年韩国首届“世界陶瓷博览会”有感 访台补记 陶艺在美国 南国陶城佛山行 新兴瓷都潮州行 闽瓷之乡德化行 醴陵纪行 浅论北流瓷业的兴旺与发展 陶瓷产区行 行行重行行 跋 许墨林 试读章节 永远的陶都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编纂出版《陶苑掇英》大型画册,向世人展示馆藏陶瓷精品,同时还推介一批陶艺工作者。受嘱写篇序言,自知难以胜任,但又却之不恭,只能勉力为之。 人类初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懂得生活,也就演绎了陶瓷。在宜兴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经过历代陶瓷传人的精琢演绎,陶都之称,举世认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神州大地日新月异,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关于陶都南迁北移之说也常见媒体,这对热爱陶都宜兴的有识之士来说不无忧患。毋庸置疑,长期来被大家所公认的中国几大陶瓷产区,近年来确实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还很大,于是“北国瓷都”、“南国陶都”的呼声相当高涨,这也说明一个“都”字是何等的诱人,又让多少产区梦寐以求。陶都有它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陶瓷是一种综合的中华历史文化现象,陶都宜兴的形成,既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漫长的历史洗礼,又有连绵不断的文化脉络,更有杰出的陶瓷艺术人才和庞大的陶瓷产业所支撑。因此,无论从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宜兴有着陶都的风范和陶都的地位。陶瓷,作为宜兴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丰富的陶土资源 宜兴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数千年前,宜兴的先民们开发陶土、利用陶土,创造了陶的神话。经普查勘探,陶土资源的分布仅在宜兴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蕴藏量极为丰富,陶土大体可分为本山甲泥、东山甲泥、涧众甲泥、瓦窑甲泥、西山甲泥、西山嫩泥,还有白泥、黄泥、绿泥、乌泥、红棕泥和紫砂泥等。陶土是制陶用的粘土质岩石。甲泥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粉砂质泥岩(未经风化),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自然块状,因像“铁甲”而得名,为生产缸、坛、盆、罐的主要原料,明代著名珍品“龙缸”就是甲泥制品(《宜兴陶瓷简史》)。白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力,烧成范围宽,是各类日用陶瓷器皿、园林陶瓷、艺术陶瓷的重要原料。嫩泥是泥质岩石长期风化的产物,性质软硬不一,根据韧脆、粗细以及耐火程度的不同,它可掺和一切陶土色泥,各种陶器根据大小、厚薄、曲直之异,掺和用泥也各有区别。白泥、黄泥、绿泥和紫砂泥用水簸法精炼后,可以单独制造陶器,也可掺和使用,其配料随制品的种类、性质和形状大小而异。传说中由异僧指点而发掘的紫砂泥,是宜兴陶土中独树一帜、独具性能的宝贵资源,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尽管近年来,许多地方声称发现紫砂矿源,要来宜兴学习制壶技艺,也要发展紫砂产业,均因泥质事实上不可与宜兴的紫砂土同日而语而未果。纯正的宜兴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等,并享有五色土之称。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胎儿”。红泥或称朱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质坚如石,故称“未触风日之石骨”。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很强,渗透性良好,是不可多得、性能极优的陶土珍品,再由于矿区、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叉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悠久的制陶历史 陶土的开发利用,孕育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 早在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宜兴人民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丁蜀镇画溪河沿岸,周家村窑墩、元帆村、川埠塘头、转山头、张泽寿山村和张渚横山村、善卷五洞桥等地考古发掘的各种古陶器皿及残片印纹经考证,表明为商朝时期“湖熟文化”遗址。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更把宜兴的制陶历史推到了新石器中期,距今已七千多年。 秦汉时期,宜兴已成为长江以南的重要陶瓷产地之一,生产几何印纹硬陶及原始青瓷器。几何印纹硬陶造型多为罐、壶、釜、瓮之类,亦有瓶、尊,饰有方格纹、回纹、席纹、菱形纹、水波形纹、麻布纹等。原始青瓷器形多为钵、罐、盂之类,内外施青黄色釉,釉厚处微有绿色。到了东汉,釉陶生产已相当普遍。三国两晋,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烧制成功胎质坚硬的南山青瓷。宜兴南山青瓷表里施有黄绿、浅棕、青绿等釉色,釉色晶莹明亮,同时青釉下出现酱斑点彩,标志着釉彩新工艺已现端倪。唐中晚期,宜兴涧众用龙窑烧制青瓷,并且发明了叠烧法、浸釉法等,使宜兴青瓷烧制技术以及产品种类到了一个新阶段。宋代,宜兴日用陶器生产兴起,形成了以宜兴丁山、蜀山、汤渡为中心的产区,奠定了陶都宜兴发展的地位。 紫砂陶器的出现、演进、发展,是宜兴陶工的独特创造,在世界陶瓷史上揭开了光辉的一页。紫砂陶器在宋元时期还处在初创阶段。明代中期以后宜兴成为陶瓷生产的集散地,争奇斗艳的日用陶、均釉陶、紫砂陶全国闻名,是时“宜兴窑”、“欧窑”成为名窑。正德以后,紫砂陶器的生产技艺日益精湛,制陶名家辈出,造型愈益新颖,格调高雅,成为世界陶苑中独放异彩的瑰丽之葩。进入清代,宜兴日用陶器品种日益增多,堆花装饰工艺已趋成熟,造型愈益新奇,格调纯朴浑厚雅致。欧窑烧制的均陶精品,被誉为“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名器”,受到中外人士的垂青。紫砂工艺精益求精,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许多珍品或被选人宫廷,或被销往国外而传为名器。 庞大的陶瓷产业 宜兴陶业,数千年延续,几经兴衰,却未曾中断,代代相传,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民间,这是形成都市产业的特有形式。清代诗人陈维崧以“白甄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来形容当时宜兴陶业的兴旺景象。改革开放,宜兴的陶瓷呈现了五彩缤纷、千帆竞发的大好局面,国有、集体、合资合作、个体民营的陶瓷生产经营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截至目前,已有陶瓷生产企业六百多家,民间陶艺作坊一千余个,从业人员十万余人,主要产品有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园林陶瓷、泥釉材料、陶瓷机械、陶瓷包装,年经济总量已数十倍于计划经济年代。可以这么说,今天的宜兴陶瓷产业,数十万人赖以生存,数万人发家致富,数千人因从事制陶而名扬海内外。 宜兴陶瓷产业有着庞大的生产群体,生产日用陶的主要企业。有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宜兴金帆陶瓷有限公司;生产工业陶瓷的主要企业,有无锡市南方耐材有限公司、宜兴非金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艺术陶瓷的主要企业,有宜兴方圆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二厂、长乐弘陶庄、鸿成陶艺有限公司、阳羡名陶苑、宜兴彩陶工艺厂;生产建筑陶瓷的企业,主要有中外合资联合陶瓷、宜兴均陶工艺厂以及众多的琉璃瓦生产厂家。 宜兴陶瓷产业有着庞大的营销群,专门从事宜兴陶瓷经营的人员达数万人,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有宜兴陶瓷专营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汕头、南宁、西安、济南、昆明、南京的宜兴陶瓷店星罗棋布。宜兴的园林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大旅游景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宜兴境内设有宜城、龙溪、苗圃、美陶、汤渡、尹家、双桥、湫东等陶瓷集市十多个。构成了一幅千店装灯、万品斗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穿越宜兴境内数十公里的国道两旁,花瓶花盆、紫砂茶壶、艺术陶器、日用陶瓷、大缸小坛比比皆是,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灿烂的陶瓷文化 宜兴陶瓷文化的灿烂,在于与中华陶瓷文化主流的同步合拍和紫砂文化的独特魅力。 宜兴原始青瓷精美印纹装饰的出现,标志着宜兴陶瓷参与了中国陶文化的起始。两晋陶文化的活跃表现,宜兴境内的大量古窑址和出土文物予以证明。宋明出现的紫砂器为文人墨客所青睐,赋词作画皆人砂器,并出现研究专著,同时均釉陶器也开始进入皇室。明末清初,紫砂壶畅销海外,被称为“红色陶器”和“朱泥器”。晚清以来曾获得美国和德国国际博览会特等奖和金奖。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文化界名流纷纷介入宜兴陶瓷,各出版社也出版陶瓷研究专著,营造了空前热烈的宜兴陶瓷文化氛围。 研究陶艺是特有的陶文化现象,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清代吴骞著《阳羡名陶录》,民国李景康著《阳羡砂壶图考》,日本奥兰田著《茗壶图录》等。目前,有关宜兴陶瓷的出版物不下数百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内出版了《江苏省陶瓷志》、《紫砂春秋》、《中国紫砂》、《中国紫砂大师》,海外出版了《宜陶之旅》、《茶与壶》、《天地方圆》、《紫玉金砂》等,《收藏家》杂志亦重视研究宜兴紫砂。《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论文选编》的出版,更系统地研究了陶瓷的历史和现状。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宜兴陶瓷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因此,这次积极主动编纂《陶苑掇英》画册,是挖掘历史宝贵财富,发挥自身优势之举,当然,这还仅仅是个开头。 诗书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宜兴陶瓷与诗书画紧密相联,历代诗人均有作品赞美宜兴陶瓷,清代陈维崧、高士奇、查慎行、马思赞、汪文柏、胡天游、周澎等文人学士填词赋诗赞誉紫砂,甚至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高度赞誉。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人学者如柯灵、艾煊、陆文夫、美籍华人谢瑞华、台湾作家施淑青更是对宜兴的陶瓷著文立说,大加赞赏。书画人陶的古代大家不胜枚举,现代书画界就有赵朴初、刘海粟、朱屺瞻、唐云、刘旦宅、程十发、陆俨少、李可染、冯其庸、范曾、白雪石、韩美林、亚明、魏紫熙等大家,这在我国其他陶瓷文化上是极为少见的。P2-8 序言 序 盛畔松 自诩“本科初中生”的俊棠兄要结集出版文集《永远的陶都》,真谓盛世佳事,可喜可贺!他嘱汉如兄题书名,要我作序,真是勉为其难了。但兄弟一场,亦算知己知彼,藉此机会,正好对他耿直率真的本性作一番描述,好让人们对其“张狂的性格”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 自古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俊棠兄古道热肠,嫉恶如仇;而我耿直率真,外柔内刚。本性使然,我们成为性情中挚友,屈指数来,已经二十多年了。遥想1983年,他在紫砂二厂的前身周墅紫砂厂当厂长,第一条长52米隧道窑点火投产,我应邀前往采访,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此后,交往日深,友情弥坚。我钦佩他“对朋友至信,对家人至亲”、“不圆滑,不世故,不畏强权,没有奴性的人格”。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徐悲鸿先生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气节。在他当厂长提壶相呼弘扬陶文化的日子里,我整合了新闻界的各种资源,陪他上北京,奔上海,到广州,去香港,一路鼓与呼,让紫砂文化从深闺走向了市场,从大雅之堂步人了百姓人家。 如今,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安排,我与他的工作竟然换了个位,我投笔从商,下海创办了一家小型科技企业,杂务缠身,久不动笔;相反他则从容应对,笔耕不辍,不知不觉中已积累起一本书的书稿。俗话说:文如其人。细细品味俊棠兄的文章。无论是十几年前的旧作,还是近期的新作,均以“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体例不拘形式,内容率意随心,一吐为快,直抒胸臆。古今作文,推崇直实,他的性格铸就了他的文章风格。从本书的内容来讲,七十篇文章,有些是集才学、胆识、德操于一炉,个性独钟,文格别具;有些是情铸陶都,弘扬陶艺,显露出真挚的陶都情怀;有些是怀念故人,追思友谊的炽热情操……纵览全貌,是他沧桑感慨。人生感悟的总结,好多是他“隽思深悟”之作,绝无一般文人无病呻吟的惺惺之态。 “文凭不代表水平”,这句话在俊棠兄身上体现得最有说服力。别看他是1966年毕业的“初中生”,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像他这样学历的人,早就摇身一变,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套上了“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同样的机会他也有很多,但他从不去凑这个“闹猛”,至今还是本色依旧的“本科初中生”。没有职称不等于没有才气,他的才学取决于“好读书”的本性,且深思熟虑,砚边笔耕。一般聚会场合,他思维敏捷,引经据典,随口吟颂;有时和汉如兄一唱一和,堪称双簧;有时他还会反客为主,让人插不上话而成为主角。但不得不让人敬佩的是:无论谈及时事、政治、书画、陶艺,抑或经济、文艺类的话题,他总能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往往是语惊四座,见解独到;有时,他天性中的诙谐得以发挥,戏谑人于捧腹之后,人家还不得不被其睿智折服。不了解他的人,认为他常“信口开河”,但我知道有些言语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借某些场合直抒胸臆的,不过他的这种真实坦言,常常会击中某些人的“要害”,让人不容易接受罢了。有人说他好出风头,其实是他心高气傲,不愿人云亦云,不愿做应声虫,尤其不愿委曲求全,檐下偷生。因为他在官场“太张扬”,所以在容不得个性的“官道”上,注定他是落拓者。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全国著名的乡镇企业家,获得了省市劳动模范的荣誉;上世纪90年代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2002年担任他自己钟情的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二十多年来他从容潇洒地走了一圈,从起点仍然回到了原点,又给了他为宜兴陶瓷行业、紫砂文化事业尽心尽力的机会。几年下来,他办杂志,出书刊,搞新人新作评选,举办国际陶艺展,全国陶艺作品评选,一个既无权势又无钱财的社团组织,硬让他搞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不得不叫人心服口服。平心而论,在宜兴陶艺圈内,大家都卖他的面子,公认“史俊棠是个人物”,只要是他出面协调的事,各方面都能OK。这并不是因为他当过丁蜀镇镇长的原因,而是他钟情陶艺,几十年如…日“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结果。他始终关注陶业,情系陶艺,走南闯北,提壶相呼。因此在这本集子里,大家看到最多的篇章,是他为宜兴陶瓷发展的思索和忧虑,是他为宜兴陶业的鼓与呼,是他为陶都宜兴唱的赞歌,充分反映了他痴于陶、忠于陶的一片赤子之心。 这本集子的问世,使我联想到有的人一当官就“忙”,以至于原先“文场”出身的也不会动手写“文章”,而全靠“秘书”了。俊棠兄与这些人成了鲜明的对照,他的工作也不可谓不忙,但他写文章从不在工作时间写,他有一种令人佩服的本领,往往在动笔之前,总要深思熟虑,经过大脑的反复加工提炼,成竹在胸后,总是黎明即起,在上班前一二小时内一操而就,令我这曾吃笔杆子饭的人也为之惊讶!而且他对文字的要求也很高,往往是自讨苦吃。比如许多新闻通稿、领导的讲话,甚至连涉及到所有陶瓷行业的国际性、全国性活动的会议日程安排等,他都是一丝不苟,亲自操刀。 我佩服俊棠兄为人仗义,不循常法,不恤人言,我行我素的人格,更钦佩这位“本科初中生”的品性才学,故欣而为之序。 2007年6月2日 后记 跋 许墨林 去年年初,俊棠先生约我协助他编一本散文集,我欣然允诺。二十余年交往,相知无隙,见仁见义,对其为人是有所了解的;还多次参加他主办的紫砂文化活动,读过他发表的许多文章,知人知文。我想,应该承担这份信托。 在我眼中,史俊棠不是平庸之辈,思维的敏捷,干事的魄力,周密的组织能力和对文化的见地,在他身上汇聚成一种人格魅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出任乡镇企业宜兴紫砂二厂厂长。起步的艰难,恰恰成为他历练人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他和一般企业领导不同,别人盯住市场推销产品,他却四处寻觅人才,强化管理,聘请名家高手成立艺术工作室,按紫砂工艺“师徒相承”的规律,培养新人,提高产品质量,把一支游兵散勇的队伍,纳入艺术生产的轨道,于是,演出了“江东搬兵”、“暗渡陈仓”的好戏。用人之道在于诚信,在他的感召下,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的跳槽加盟,众多有实力的紫砂艺人的汇集,使紫砂二厂羽翼渐渐丰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和江苏省作家协会、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紫砂散文节。当代中国一流名作家纷纷在弘扬紫砂文化的旗帜下聚会。这在紫砂长达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创举。紫砂的隽美,紫砂的韵味,紫砂的人文特征,都随着作家的生花妙笔不胫而走,紫砂二厂的名声也乘势而上。回过头来,再看紫砂文化史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佩服史俊棠目光的深远,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人口的智慧。 往深处想,弘扬紫砂文化,是出自对文化敬畏的史俊棠内心的需要。可以说,生于这方水土的史俊棠,就是用火与土烧铸的文化灵魂。他虽然不直接参与紫砂制作,但他对陶瓷、紫砂的过去、今天、未来所作的思考,莫不倾注他血肉相依的情感,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形成他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他要干一番事业。出身贫寒,时代局限,使他丧失求学深造的机会,但并不因此自卑自馁,学历并不等于水平、能力,书靠自己读,脑靠勤奋用,知识靠自己积累。他不在官场较劲,不在职位上钻营,却在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上孜孜以求,一有所悟,便挤出时间执笔成文,这既是他渴求文化的心路历程,又是他磨砺思想、抒发胸臆的真实记录。不故作高深,不矫揉为文,就在乎实朴素的行文中,你总会读到他语出惊人的发现,思辨周密的见解,读出他的智慧和逼人的锋芒。 出于对文化人的敬重和真心相待,史俊棠和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学者、教授、陶艺师结下了情缘。杯酒谈文,品茗说陶,砥砺切磋,敞襟抒怀,不可否认,这些人的人品、学养、见地、气质、追求,给了史俊棠有益的濡染和启迪。史俊棠重情重义,每次交往,都珍藏在心里,在文字中流露内心的激动和永远的怀念。 作为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是位有所至,情有所钟。按理说,这是个无权无钱的虚职,是个众人百姓难以协调的行当。哎,在史俊棠主持下却搞得有声有色!他团结一批有影响的陶艺家、紫砂家,编刊物、出书、筹办有国际影响的宜兴陶艺节,开展国内外的高层次学术交流,举办紫砂精品展,为一代宗师顾景舟及紫砂名家朱可心等举办纪念活动,举办紫砂新人新作评比活动,组织陶艺界出国考察交流,深入国内外著名的陶瓷产区学习先进的经验,南来北往,跨洋过海,行行重行行,马不停蹄,人不喘息。在他的履痕中,没有写异域的风光如何好,他乡的美食如何味,而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思考宜兴作为举世闻名的陶都应该怎么办。“行行重行行”中,使我看到一个陶都赤子,在陶瓷、紫砂的长河中,拉着纤,扯着篷,撑着竹篙,呐喊着文化优美的号子在奋力拼搏! 史俊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