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莱文森精粹/保罗·莱文森研究书系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美)保罗·莱文森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名气很容易转化成商品。我们的大脑能够感觉到名气,所以它知道,名气自己并不会挑剔名气是如何得到的,因为名气令人愉快。如果我们钦佩一位电影明星,他在政治上发迹的机会就远远超过名气不大的政客。虽然加利福尼亚州的罢免选举是难得一见的异常情况,但阿诺·施瓦辛格选举的胜算还是可以预见的。他一宣布竞选,大多数人就认为,他会赢得胜利。只有不了解通俗文化的机器人才不会受到诱惑去给《终结者》的大明星投上一票。

电视给竞选过程火上浇油,成为一个大熔炉。马丁·西恩(Martin Sheen)在《白宫西厅》(The West Wing)里出演总统巴特里特,又在政治广告里反对伊拉克战争。在这宗政治广告里,谁在对我们说话——是演员还是总统?若干年前,罗伯特·杨在《马库斯·维尔比》(Marrcus Welby)中饰演一位大夫,而后他又为脱咖啡因的“桑嘉”牌咖啡打了一连串的广告。那么谁在告诉我们这个牌子的咖啡好呢,是演员还是大夫?

不过,知名度的转换律恐怕还是有一些限制的。我们希望,即使梅能德斯兄弟能够获释并参加选举,他们也不会被选上。然而另一方面,铁窗囚徒写的书又卖得很好。

电视问世之前,政治与其他名气的杂交也是美国选举中常见的现象。毕竟,从华盛顿到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将军们当选美国总统,是依靠美国人民对美国军方的感激,未必是由于他们本人的政治实力。当然,将军的工作、经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肯定要超过演员的演艺经验。不过,如果名气迁移的力度不大,那么州长或联邦参议员的经历似乎是问鼎总统的更有力的背景。

真正的问题是,为何演员当选并担任公职时我们还是会感到吃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演艺生涯、军事将领生涯等能够使人万众瞩目的经验,都是通向政治成功的康庄大道。

利用一个领域的名气在另一个领域产生影响,这未必是坏事。埃里克·拉萨尔(Eriq La Salle)在《急诊室的春天》里饰演本顿大夫以后,他在反吸毒公益广告里的形象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果看见这则广告的小孩子受到他扮演的医生的影响,那有什么不好呢?

演员不太可能成为高明的大夫,除非他们本来就是医学博士。同理,演员担任公职未必就干得好。然而,有些历史学家给里根总统打的分数很高。华盛顿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总统任内也干得很好,并在历史上留名。阿诺·施瓦辛格当选州长并没有最好的理由,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就干不好。

在这个专门化分工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能够承担多种职能的人天生就有一种以上的才能。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曾经发明自动复制文件的装置,它可以在你书写的过程中就完成复制。他这个发明是在复写纸和复印机发明之前的时代里完成的,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发明。在柯立芝总统第二任期内(1924 1928)担任副总统的C.G.道威斯,1912年还作过一曲《应有之义》。我们一些人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唱片,是由音色醇厚的汤米·爱德华兹灌制的。此外,道威斯还是芝加哥的金融家。

然而,每当有人由于非政治的资历而当选并担任公职时,观众总还是有一丝难以平静,这样的关切和民主的历史一样悠久。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指出,船上的一切人(包括船东)都必须服从船长的命令,因为大家相信船长是航务的专家。然而在雅典这样的民主国家里,人人都有发言权,领导人脱颖而出未必是由于其政治智慧或专家知识,而是由于他得到大众的喜爱。这样的道理仿佛有点耳熟吧?

当然,苏格拉底并没有尝试去改进或捍卫民主,而是想要摆脱民主。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都认为,理性的领袖不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出来的,而是由于自己的智慧才爬到顶点的(那时的领袖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在柏拉图的《共和国》一书里,“哲一王”这样的领袖享有绝对的权威。

实际上,到了20世纪,这种自命不凡的“哲一王”离希特勒和萨达姆·侯赛因只剩下一步之遥了。(希特勒起初是民主选举上台的,不过他后来成为集权主义人物。)即使在古罗马时代,奥勒利乌斯皇帝也是治理有道的君主和哲学家,可是他选错了继位的儿子康茂德,这造成了灾难(当时的制度禁止皇帝的儿子继位,他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位“哲一王”在他最重要的使命中失职了。

民主制度里自由选举的程序,尽管有种种不足,但在挑选新领导人中总是比较成功的。这是因为民主选举程序有一种自我纠正的机制,即使人民的挑选不明智——比如因为看见其他候选人在银幕上富有魅力的形象而感到他可以信赖,人们总是可以在下一轮的选举中把现任候选人逐出现在的公职,甚至像这一次加利福尼亚州的罢免选举一样,在任期届满之前就把领导人逐出岗位。

温斯顿·丘吉尔说:“除了偶尔尝试过的其他一切最坏的政治形式之外,民主要算是最坏的政治形式。”也许他说得很到位。对呀,最少弊端的政治形式的特征之一是人们以感情投票。英俊的五官、富有魅力的声音至少和候选人的所作所为一样重要。在这个媒介时代,银幕上塑造的角色也许就更加重要了。毕竟,情感是我们人性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是比严密的逻辑更加可靠的指针。万一情感不是更好的指针呢?然而民主制度总是有这样的好处:总还有下一次选举。一次选举不会是世界末日,这一切都在游戏规则中。

P28-30

后记

2004年春节以来,我与作者和出版社共同探索、策划并出版了“菜文森研究书系”,该书系共收录了3本书。《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已于2004年问世,《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与“神六”一道起航,《莱文森精粹》由我和作者共同编辑。我要感谢作者保罗·莱文森的信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胆略。

保罗·莱文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开创了一个“后麦克卢汉时代”,是媒介环境学派和媒介乐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扬弃并超越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媒介理论,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麦克卢汉强调媒介对人的影响,波斯曼控诉电视等技术媒介对文明的损害,莱文森则张扬人的积极、主动和理性,主张“人类沙文主义”的积极进取思想。

保罗·莱文森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接受李约瑟的思想,充分肯定中国人的科技文化成就,他很高兴能够把《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作为中国第二艘栽人宇宙飞船“神六”的献礼,他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在中关两国几乎同时出版,如今《菜文森精粹》的中文版又走在英文版的前面。希望他的技术乐观主义能够给国内读者提供一定的哲理深度。

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和保罗·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三代学人的代表。波斯曼并非出自麦克卢汉门下,但以私淑弟子自称;莱文森师从波斯曼,对麦克卢汉执弟子礼。三人中既有传承,也有偏离,亦有“反叛”,更有超越。波斯曼的学术思想偏离了麦克卢汉,莱文森的学术思想“反叛”了波斯曼和麦克卢汉。师徒三人差别很大,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大视域、长时期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扫描洞察人类文明、技术、媒介、环境。他们都十分关注媒介对人类的影响,认为媒介的影响超乎常人的意识和想象。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最多产的学者之一,请读者把他放进这个学派的视野中去研究。

保罗·莱文森是多产的科幻文学作家,曾任美国科幻文学研究会会长,希望有志者能够与我携手介绍他在科幻文艺方面的成就。

               何道宽

               2006年10月

目录

第1部 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

第1章 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

1.1 技术演化的第一个阶段:技术作为玩具

1.2 技术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技术作为现实的镜子

1.3 技术演化的第三个阶段:技术作为艺术的接生婆

1.4 结语和结论

第2章 《黑道家族》成功的要素:裸露、每周播放三次、不必插播广告

2.1 新瓶旧酒

2.2 八达宾夜总会!裸体

2.3 只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2.4 不必插播广告

2.5 《黑道家族》是走向网络广播的序幕

第3章 名人与政治

第2部 进化、技术和宇宙

第4章 媒介进化的原理:适者生存

4.1 媒介在人类生态中的地位

4.2 复制的精确性对复制的范围

4.3 “净利”原理

4.4 复制对延伸

4.5 共同进化与会聚趋势

4.6 抽象机制经久不衰

第5章 技术是宇宙演化的利器

5.1 自然物质:非生命物质、生命物质和思维物质

5.2 空间旅行的形而上思考

5.3 基因工程与生命设计

5.4 人工智能与名副其实的生命

5.5 结语:人类在技术性宇宙中的利益

第6章 作为进化载体的信息技术

6.1 技术与进化知识论

6.2 作为思想体现的技术

6.3 望远镜、显微镜和经验延伸器

6.4 电脑与认知加工能力的提升

6.5 言语、文字和凭借抽象的传播

6.6 摄影术、电能和外部世界的复制

6.7 作为宇宙进化的认知革命

第7章 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和被人忽视的哲学革命

7.1 未思想化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思想

7.2 康德互动论中缺失的一环

7.3 马克思论物质中的思想

7.4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技术调整

7.5 富有生产力的知识

第8章 宇宙只会拯救自助者:技术实现的历史模式。如何在太空应用这些模式以实现人类的发展

8.1 总览

8.2 发明对利用:中国人的教训

8.3 技术进步中的思想障碍

8.4 双管齐下:空间探索与资本主义

第9章 灭绝之不复存在

第10章 代表人类:技术之刃

10.1 枪械、刀子与枕头

10.2 百叶窗的寓意

10.3 实为低载的超载

10.4 电脑与自灭的精英

10.5 两个震灾城市的比较

第11章 真正的机器人不会哭

11.1 机器人的优势

11.2 编程的局限

11.3 分层的知识和辛酸的知识

11.4 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人

第12章 移动中的信息

12.1 柯达照相机与移动媒介生产商

12.2 装在轮子上的收音机

12.3 笔记本电脑与便携式生产

12.4 迪克·特雷西佩戴的手表、柯克船长与金锭

第3部 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13章 马歇尔·麦克卢汉与电脑会议

13.1 什么是电脑会议

13.2 作为电脑会议参与者的麦克卢汉

第14章 麦克卢汉在新千年的地位

第15章 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

15.1 定律要津

15.2 数字时代的精神

15.3 深刻再现和数字艺术

15.4 数字时代的逆转

15.5 媒介决定论的逆转·

第16章 很酷的文本:通过热线和稀薄空气实现的传递

16.1 媒介温度计概要

16.2 冷热媒介的文化影响

16.3 互动文本

第4部 数字革命

第17章 媒介关系思考:电脑中介传播、面授、书籍、电化教学与传统教育媒介的关系

17.1 混合媒介系统的动态走向

17.2 电脑中介教育如何在现有的教育环境里整合

17.3 结语:关于媒介整合环境下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些思考

第18章 聪明的文字:文本的电子解放

18.1 苏格拉底的悲叹

18.2 文字文化批判

18.3 电子媒介促进文本的早期效应

18.4 文字处理技术和文字驾驭能力

18.5 超文本和超级的认知链接

18.6 电脑会议和回应的语词

18.7 文本解放的必要经济条件

第19章 没有束缚的学习:网上教育与思想学园

19.1 网上传播与教育的历史概况

19.2 网上课程的内部景观

19.3 网上教育的优势

19.4 网上教育的缺陷:固有的缺陷和被强加的不足

19.5 富有温情的选择

第20章 文字处理与写作高手

20.1 媒介生产的革命

20.2 免除准柏拉图式的迟滞时间

20.3 无限修改的可能及其后果

第21章 论书籍之书:对数字时代书页命运的预测

21.1 大部头书籍的缺陷

21.2 钢笔和钟表给人的教益

21.3 过眼云烟的一面

21.4 超文本持久的特性

21.5 作为中心的书籍

第22章 始终接触的危险:手机的阴暗面

22.1 无害谎言的黄金时代

22.2 挡不住的呼唤

22.3 长眼睛的手机

22.4 静默文本的诱惑

22.5 光明的一面

22.6 进化与选择

第5部 媒介对政治的冲击

第23章 媒介革新与权威的非集中化: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

23.1 引语

23.2 20世纪之前的近代世界概观

23.3 20世纪集中化的强大拉力

23.4 再次突出对话的地位

23.5 对抗媒介改革的借口

23.6 知识垄断的黄昏

第24章 世界贸易大厦遗址上的太空港

第25章 关于政治广告的建议

索 引

泽后记

序言

《莱文森精粹》在中国出版实在是恰如其分、正当其时,因为许多篇目都触及中国及其对文明的伟大贡献。书中选目是我迄今为止学术著作的精粹。

全书共分5部,所含各章包括我的学术刊物和文集中的论文以及报纸杂志上的学术性文章,还有我的主要学术著作摘录。各章选目按出版时间排序(从1977年到2005年)。

《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是我最早的主要论文,出版于1977年,几经转载,此为本书第1章。除了其他论题之外,文章探讨了中国发明的印刷机,拷问它为何没有立即在中国源源不断地生产大批量的书籍报纸,它为何不能像西方几百年之后发明的印刷机那样硕果累累。第1部“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中的第2辛《<黑道家族>成功的要素:裸露、每周播放三次、不必插播广告》跳过了几十年,是我2002年的近作。电视连续剧《黑道家族》是电视剧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第3章《名人与政治》探讨了名气向实利的转化,指出它如何帮助一位影星在2003年夺取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宝座。上述3章合并为第1部。

第2部开篇的《媒介进化的原理:适者生存》是我1979年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的节选。我在论文中主张,媒介进化的趋势并非具有越来越多的人化痕迹,而是越来越满足人的自然感知和自然需要。这篇论文的重点是“媒介进化原理”,意在解释为何有些媒介(比如只有影像的无声电影)消逝,有些媒介(比如只有声像的广播)不但存活下来,而且兴旺发达。接下来的两篇文章是《技术是宇宙演化的利器》和《作为进化载体的信息技术》,我在这两篇文章中认为,宇宙凭借人类的技术前进,它的眼睛和耳朵就是人类创造的传播媒介。《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和被人忽视的哲学革命》摘自我1988年的著作《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这段选文解释的问题是:一切技术不仅仅是媒介,而且是人类思想的体现。毕竟,小至一只鞋的人造物也体现了如何使人走路更加舒服的思想。我于1989年发表的文章《宇宙只会拯救自助者:技术实现的历史模式,如何在太空应用这些模式以实现人类的发展》主张,只有使人类的生命和文化超越地球,人类的渴望和梦想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中国人21世纪飞向太空尤其令人感到高兴。人们经常批评技术摧毁生命和环境,我的《灭绝之不复存在》则提出异议。该文章1993年刊载在《连线》杂志(Wired),阐述了史前基因材料的复活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生命永恒。《代表人类:技术之刃》阐述的观点是:技术能够表达我们最美好的冲动(尽管它们也有用作武器的一面)。第2部结尾的两篇文章是《真正的机器人不会哭》和《移动中的信息》。《真正的机器人不会哭》摘自2003年的《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移动中的信息》摘自2004年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前者的要义是:只有人才能够体会到宇宙的诗意,我们的太空探险一定要把人送入太空。后者追溯了媒介流动性的历史,这样的流动性不仅能够很好地在地球上为人类服务,而且也能够在地球外为人类服务。

我很幸运地邂逅了几位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麦克卢汉,他的思想之光彩照人,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和他结下友谊,我们互相切磋。第3部里的文章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他的研究成果。1986年发表的《马歇尔。麦克卢汉与电脑会议》讨论了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的写作风格和他去世几年后的网上传播有何相似之处。《麦克卢汉在新千年的地位》探索了他的著作能够给21世纪提供的诸多教益。《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选自我1999年的著作《数字麦克卢汉》,是我对麦克卢汉“媒介定律”的阐述和应用。第3部结尾的文章《很酷的文本:通过热线和稀薄空气实现的传递》用麦克卢汉媒介的“冷热”二分法来研究今天的互联网和手机。

接下来的第4部数字革命继续以数字时代为重点进行探讨。《媒介关系思考:电脑中介传播、面授、书籍、电化教学与传统教育媒介的关系》这篇文章审视了网上学习,讨论了它与其他教育媒介的关系。(从1985年到1995年,我和妻子蒂娜·沃齐克领导联合教育公司,这是我们创办的公司,它率先在互联网上提供大学课程。)《聪明的文字:文本的电子解放》检视了网上文字令人惊叹的优势,因为它们摆脱了书页的束缚(在《斐德罗篇》里,苏格拉底渴望“聪明的文字”,希望文字能够回答问题)。《没有束缚的学习:网上教育与思想学园》进一步审视了网上教育及其优势,这些优势有:人们可以向最优秀的老师学习,无论老师学生在哪里生活与工作。《文字处理与写作高手》选自我1997年的著作《软利器》,文章着重思考了电脑写作对作家的好处,他们不用再为修订打字机上的手稿而苦苦挣扎。《论书籍之书:对数字时代书页命运的预测》这篇文章叙述了书籍出版的历史,指出电子媒介对出版的推动,书籍的及时出版和传播都有了新的可能性。2005年发表的《始终接触的危险:手机的阴暗面》提请世人注意,我们都需要时间静居独处、不受打扰。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手机把每个人随时随地联系在一起。我在学术生涯中一直持非常乐观的态度,难得向人发出这样的警示。

在最后一部里,我推出几篇对媒体做政治分析的文章。《媒介革新与权威的非集中化: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探讨了当代新媒介在权力分配上的作用,新媒介使个人的权力增加,政府的权力减少。《世界贸易大厦遗址上的太空港》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写就的。我希望将来能够在这里修建一个探索宇宙的太空港——这是对想要毁灭我们的人的最好回答。最后一篇文章《关于政治广告的建议》,敦请政府不要禁止和审查政治广告,建议政府向公众提供一些提示,让公众自己去识别。

本书之所以能够问世,我需要感谢的人数以百计。我不仅要感谢为我这些著作首次发表操劳的编辑,还要感谢多年来的学生,他们听我的课,读我的书,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反馈意见。

不过,请允许我把感谢的范围缩小到两个人。我的妻子蒂娜·沃齐克在本书一切文稿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始终与我分享甘苦(实际上,收入本书的第一篇文章《玩具、镜子和艺术:技术文化之变迁》,大部分的写作是我们1976年度蜜月时完成的)。我十分幸运,结识了一位朋友何道宽,他是一位忘我工作、矢志献身、好学多思的翻译家。没有他的远见和督促,这本书是不可能问世的。

              保罗·莱文森

               2006年4月

内容推荐

《莱文森精粹》分5部,按主题分类,共25章,精选保罗·莱文森的论文和专著摘要,章节按出版时间排序,从1977年到2005年。第1部“通俗文化与媒介研究”集中表现保罗·莱文森在媒介理论研究上的贡献,第2部“进化、技术和宇宙”反映保罗·莱文森在哲学和知识进化论方面的卓越建树,第3部“马歇尔·麦克卢汉”证明保罗·莱文森是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第4部“数字革命”彰显保罗·莱文森在新媒介研究中的前沿地位,第5部“媒介对政治的冲击”凸显了保罗·莱文森社会批评家的角色。

编辑推荐

莱文森是立体型的学者,他是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社会批评家,这本书只反映了他的一个侧面,辑录了他30年学术成就的精粹。超前的意识、乐观主义的态度使他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他丰富的学术想象力、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和缜密的研究方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狭隘的学科视野和关怀。《莱文森精粹》和《麦克卢汉精粹》的相继出版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国内的媒介理论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6: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