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系统地将宁夏民国时期有关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亲历、亲见、亲闻为主的文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者特编为实录历史资料通典,从而为宁夏民国资料汇存原述原典,为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广大读者奉献精彩的历史读物。
本书坚持唯物史观,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收录和编选史料,力图给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多方位、全场景的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口述历史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宁夏风云实录(共10册)(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少青//胡迅雷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全面、系统地将宁夏民国时期有关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亲历、亲见、亲闻为主的文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者特编为实录历史资料通典,从而为宁夏民国资料汇存原述原典,为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广大读者奉献精彩的历史读物。 本书坚持唯物史观,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收录和编选史料,力图给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多方位、全场景的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口述历史资料。 内容推荐 本书以历史人物自述的方式(包括回忆录以及日记、文献等),实录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发生在宁夏境内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并围绕每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以时间顺序为纵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横面,以同一事件方方面面的决策者、领导者、执行者、参与者以及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口述体纪事本末。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再现并折射民国时期宁夏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军政局势和曲折变奏的斗争情景。 目录 第一编 辛亥革命在宁夏 第二编 民国初年的宁夏 第三编 国民军冯玉祥部入甘援陕途经宁夏 第四编 中共宁夏党组织的成立及其宁夏人民的革命活动 第五编 宁夏建省前后 第六编 马仲英扰宁与吉鸿昌主政宁夏 第七编 孙马战争 第八编 红军长征在宁夏 第九编 红军西征在宁夏 第十编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第十一编 西安事变前后的宁夏 第十二编 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 第十三编 绥西抗战 第十四编 抗战时期的宁夏 第十五编 抗战时期的中共宁夏工委 第十六编 海固回民起义与回民骑兵团 第十七编 陕甘宁边区盐池县革命政权 第十八编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宁夏及西海固地区的革命活动 第十九编 回汉支队 第二十编 马家军参加内战 第二十一编 解放前夕的马鸿逵政权 第二十二编 雷马事件及宁夏人民的反马斗争 第二十三编 十九兵团解放宁夏战役 第二十四编 国民党第八十一军起义 第二十五编 宁夏的和谈与解放 第二十六编 宁夏旧政亲历与见闻 试读章节 宁夏辛亥革命史略 余弱冠游学兰州武各学堂,每见全省官吏十之九为满人,尤触所忌,遂怀颠覆满清之志。惜西北民智纯为专制所缚,虽东南内地弥漫革命新思想,而西北尚未普及传播,一般人仍然无识无知,徒乎奈何也。 辛亥季春,识中国革命同盟会杨赞绪、刘先质、彭大寿、朱松藩诸君子于兰州畅谈时事,大受鼓励。自是,余遂辗转加入同盟会,在西北活动。嗣杨、朱二君转赴新疆,余及彭、刘二君留甘活动,乃以宣传语言过激,为甘督长庚所觉察,密令捕拿。余亦因筹款在即,逃学偕刘先质君抵宁夏,首备宁夏支部,约绅学军界同志57人参加,西北已奠革命之基。既而先质弃养,余守备之余,时感革命力量之薄弱,乃复鼓动二家兄鑫福联络西北洪门,余亦得入洪门为首领,前途顿现光明。自是,即以治丧之机,家庭一变而为革命商讨集合场。 是年季秋,余等之革命集团中,曾网罗不少人才,而地方名流学者亦多所参加,广大力量。除有洪门大集团为基本势力外,复将甘肃忠武军周务学所部三营、宁夏巡防续补五营运用成功。一时风起云涌,对清吏大施威胁,在宁夏将军、副都统府、兰州督署等大衙门内,时有革命威胁标语。幸宁夏副都统志锐调任伊犁将军,革命活动前途,未感过大障碍。 当武汉举义,陕西响应,满清号称三大柱石之升允、铁良、长庚,其二坐镇西北。益以甘肃提督马安良效忠清室,兰州附近戒备极为严密,不唯周务学部不能转足,而余等之活动亦极感威胁。时势迫近,而我预定之起义大计,无从实现。既而,得悉升允、长庚、马安良等之平定关中,直捣武汉策略,大军己向陕西进攻。恰值宁夏总兵张绍先、都统常连赴兰商讨,宁夏适告空虚。天假之缘,余等遂改变大计,先以牵制攻陕甘军,截断北路交通威胁清廷。于是年9月29日,举义宁夏,庆告成功。 宁夏辛亥起义之酝酿 辛亥之季,东南各地迭兴义举,而西北以远在边疆,对革命尤为茫然,在满清政府势力高压之下,虽亦有不少志士拼命作反抗之运动,但仍漫无目的,□□□动。 自是年夏,经革命同盟会先进杨赞绪、刘先质、朱松藩、彭大寿等君抵甘,灌输新潮根基,人心立为振奋,开始于西北革命同盟之团结,奠西北革命之初基。当本集团活动之肇始,杨、朱二君以负责有人,即径往新疆,甘宁则由刘先质、彭大寿任总联络。余(吕锡有)及同学张廷赞、颜伯亭、陈海山、申香亭、苏正卿、郭汉三等同时加入,在西北活动。除分途吸收各方志士,并运动忠武军周务学军三营成功。遂秘设西北革命同盟支部于兰州,以忠武军为掩蔽,即于5月份开始活动。乃以呼号过激,事为甘督长庚侦知,几遭挫折。自是,甘督深知革命思潮已播西北,密令各地文武衙门防军注意捕拿,然已人心动摇,业至不可安定心境。 未几,川案爆发,甘省以比邻关系,大受影响,而我具备之力量,实尚薄弱。以形势论断,宁夏军事上之优点,且驻有满吏将军、镇道钦差诸要员,为清廷北路交通之要道,环境所迫,不得不以宁夏为首要之图,完成战略局势。 适宁夏镇总兵张绍先有进省之举,余即逃学,偕刘先质、陈海山、颜伯亭诸同志北下至宁,兰州活动由彭大寿、郭汉三、苏正卿、申香亭诸同志分任。7月中旬抵宁,余等以桑梓关系,备受地方人士之欢迎,遂乘机鼓吹,先后得绅学军政界之志士胡志笠、田丹屏、夏梓、夏生莲、王俊、刘金声、何勖刚、原宗刚、孙学文、张问行、朱邦科、张少棠、高元斗、荀玉元、刘复太、黄连升、孙得林、段文绣、张复胜等50余人加入集团。 义声所至,复由二家兄铭钟之联络,取得西北洪门之彻底合作。余为运用之便,复加入洪门而为首领。当时洪门加入吾团者,有雷富春、蓝玉堂、李万桢、沈得富、刘华堂、高志清、罗富贵、牟永年、王玉清、童春霖、刘照黎、高登云、王占宾、杨丹墀、陈凯、毕口、杜占奎、李春梅、易本斋、朱鸿钧、廖保太、周于吉、蓝占奎、蓝玉堂、胡振声等军政界同志。所幸总兵张绍先、都统常连均晋省,吾人得顺利奠基,亦天假其便也。 斯时,本集团具有广大洪门暨防军续备五营之可能运用,遂成立宁夏革命同盟支部,推刘先质君负责,一面开始筹款,积极分布力量,与晋、陕联络酝酿川页利告成。(第一卷 P1-5) 序言 本书以历史人物自述的方式(包括回忆录以及日记、文献等),实录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发生在宁夏境内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并围绕每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以时间顺序为纵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横面,以同一事件方方面面的决策者、领导者、执行者、参与者以及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口述体纪事本末。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再现并折射民国时期宁夏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的军政局势和曲折变奏的斗争情景。 本书在编审过程中,本着: 一、坚持唯物史观,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收录和编选史料,力图给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多方位、全场景的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口述历史资料。 二、所选资料,以现宁夏行政区划为范围,考虑并参照当时宁夏行政区域所辖,并酌选宁夏统治者及军队、民众在外地开展的活动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作为宁夏境内进行各种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历史延伸和延续。 三、内容主要选自区内外出版的文史资料和各类书籍报刊,并注有出处,以方便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阅读与使用。 四、在尊重原文原意的基础上,对部分文稿及文题进行了删节、修改和重编;对通述文稿,按编进行了分类择取;对同类文稿,经排比对照,比较异同,斟酌取舍。 五、以“述而不论”的原则,对一些文稿的评论性、议论性、修饰性等文字进行了删节。 六、以“史料性”与“可读性”并重,以“罕见”与“实用”并举。 七、为保证本书的完整系统与真实准确,特聘请了我区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本着“去伪存真”之旨,“存史资政”之意,对文稿进行了订正和勘误。 八、本书计26编,载文637篇,260余万字,按字数大致平衡,不同编合为一卷,共为10卷。每卷前分别列有编目和卷目,并标以文稿页码,以方便阅读和使用。 九、由于时间久远,作者大部分已去世,文中个别史实及人名、地名等难以考证统一,权且作为历史资料留存备考。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掌握的资料有限,虽力求用心,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和疏漏,恳请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07年4月 后记 为全面、系统地将宁夏民国时期有关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亲历、亲见、亲闻为主的文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编为实录历史资料通典,从而为宁夏民国资料汇存原述原典,为历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参考资料,为广大读者奉献精彩的历史读物。 2005年9月,由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牵头,联合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自治区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成立了编委会和总编室。邀请了自治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怀武,宁夏社科院原副院长、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吴忠礼,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邢万莹、原助理巡视员孙国标,自治区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胡迅雷担任各编总纂和编审工作。 在大体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经3个多月的反复斟酌和精心编排,拟定了编纂篇目提纲,确定了编纂体例,并于2005年9月30日,召开了编委会议,对编纂提纲、篇目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了部署和分工。与此同时,总编室同仁多次分赴区内外,广泛查阅、复印了现存有关宁夏民国时期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文史资料,经初步编审后,送呈各编总纂审稿,并由总编室补充资料,修改定稿,编排版式,打印校样。2006年11月21日,再次召开了编委会议,对书稿校样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最后审定。 本书计26编,载文637篇,约260余万字。各编总纂与编审为: 张怀武:第十编、第十二编、第十七编、第二十三编; 吴忠礼:第二编、第五编、第六编、第十四编、第二十编、第二十一编、第二十四编、第二十五编。 孙国标:第四编、第八编、第十五编、第十八编、第十九编; 邢万莹:第九编、第十六编: 胡迅雷:第一编、第三编、第七编、第十一编、第十三编、第二十二编、第二十六编。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编委会和总编室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稍有懈怠,不辞劳苦,不仅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而且对每件文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核、修改与编排、打印;宁夏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也为本书的编校和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甘肃省政协、文史馆、档案馆,青海省政协,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馆,陕西省文史馆、图书馆、档案馆,重庆市文史馆、档案馆,江苏省文史馆、南京第二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对本书的资料查阅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尤其对文稿的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及水平和资料所限,本书还存在许多缺点和疏漏,在选材和编排等方面也未尽科学,诚望广大读者和历史研究者不吝指教。 编者 2007年4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