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克莱斯特作品精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克莱斯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了克莱斯特中短篇小说及戏剧中最富代表性和影响的八篇作品,即《侯爵夫人封》《圣多明各的婚约》《义子》《破罐记》《洪堡亲王》等,这些作品取材于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但却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富有现实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的矛头则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即大贵族、大地主和教会势力,而尤其对后者的揭露、抨击更是无情,更是入木三分。书中作品不仅情节生动曲折,富有传奇性、戏剧性和结局出人意表,而且人物的个性和形象鲜明、突出。

内容推荐

1811年11月22日,当这位34岁的天才在柏林近郊的幽暗树林中举枪饮弹之时,他并没有料到:他死后将声名鹊起,将被人们誉为德国的莎士比亚,将与活了八十多岁的歌德一样被人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将被称为志异小说的大师和德国“逸事”文学体裁的创始人,甚更会被希特勒第三帝国大肆吹捧。这一切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出人意料,震撼人的心灵……

目录

克莱斯特——德语文学史上一颗巨大明亮的彗星(译序)

小说

 米夏埃尔·科尔哈斯

 侯爵夫人封

 智利大地震

 圣多明各的婚约

 义子

 决斗

戏剧

 破罐记

 洪堡亲王

试读章节

米夏埃尔·科尔哈斯

16世纪中叶,哈韦尔河畔住着一位名叫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的马贩子。他是教员的儿子,是他那个时代最正直、同时也是最可怕的人之一。三十岁以前,这位异乎寻常的男子汉可说是良民的楷模。他住的村于今天仍以他的名字命名,叫科尔哈斯村,他在那里有一座庄园,靠自己的营生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他的妻子给他生了几个孩子,他教育他们敬神、勤劳、忠实;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为人公正,没有一个邻居不曾得到过他的恩惠;总之,如果他不是在某个品德方面过分认真的话,后世必然会永远怀念他。可是,正义感把他变成了强盗和杀人犯。

一次,他骑着马,赶着一群膘肥口轻、毛色光亮的马到外国去卖。他盘算着,在集市上能赚多少钱,怎样用这笔钱:他要像精明的老板那样,拿一部分钱去投资,赚新的钱,一部分钱则拿来享受一番。这时,他不知不觉到了易北河边,来到萨克森地界,看见在一座雄伟的骑士城堡前横着一根木头,以前,他在这条路上没看见过有这根拦路木。正在这个时刻,下起一阵大雨,他和马一起停下,喊了一声看门人,随着喊声,看门人满脸不高兴地从窗户里探出头来。马贩子叫他快给他拉开拦路木。过了好一阵,税吏才从房子里出来,科尔哈斯问他,这又是什么新鲜事?那位税吏一边打开拦木上的锁一边回答:“这是君主授予容克文策尔·封·特隆卡的特权。”

“原来这样,”科尔哈斯说,“这位容克名叫文策尔吧?”他一边说,一边打量着城堡,那城堡高耸在田野上,城垛闪闪发亮。“老主子已经死了?”

税吏回答说:“老爷中风死了。”说着就升起了拦路木。

“唉,真可惜!”科尔哈斯答道。“他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爷,乐于与人交往,尽力赞助贸易,帮助做生意的人,还曾修过一条石板路,因为在进村的村口上,我的一匹母马曾跌断过一条腿。好了,闲话少说,我得付多少钱?”他问。税吏说了个数字,科尔哈斯很费劲地从在风中飘动的大衣里掏出钱来。税吏轻轻地说着:“快,快!”于是他又加了一句:“是,老人家,”接着就骂起坏天气来,“要是这根木头还留在森林里,对你我两人就都会更好一些,”说完,他就给他递过钱,想骑马离去了。可是还没等他走到拦路木下面,就从他身后的望楼上传来另一个人的声音:“站住,卖马的!”他看见城堡总管砰的一声关上窗户,急急忙忙向他走来。“又有什么事了?”科尔哈斯自个儿心里问道,让马停了下来。城堡总管又肥又胖,一边走,一边扣上背心的纽扣,到了科尔哈斯跟前,侧身斜对着大风,向他要护照。

科尔哈斯问道:“扩照?”他不免有点愕然,说就他所知,他没有什么护照;还请对方给他仔细描述一下,护照是什么样的东西,也许他碰巧还真有一张呢。城堡总管从侧面看着他,告诉他,没有君主的许可证,带着马的马贩子休想从这里通过边界。马贩子说,他有生以来已经十七次通过边界,从没带过这种证件;跟他这行生意有关的所有国君的规定,他都了解;要护照的事也许只是搞错了吧,因此请求总管别再无端耽误他的时间了,他今天要赶的路可是很长。但是,总管却回答说,他第十八次可就混不过去了。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新近才公布了这个规定,他要么就在这里买护照,要么就得哪儿来回哪儿去了。这种非法的敲诈勒索激怒了马贩子,于是他思索了片刻后就跳下马来,把马交给一个马夫,然后对总管说,他要亲自和特隆卡容克谈这件事。他真的向城堡走去;总管在后面跟着,嘴里骂骂咧咧的,说这些吝啬的守财奴,得好好给他们放放血;两个人互相打量着,走进客厅。

这时,容克贵族正和几位兴高采烈的朋友一起喝酒,当科尔哈斯走近他,要向他陈述时,他们正讲完一个笑话,笑得前仰后合的。笑了好一阵子,容克贵族问他要干什么;那些骑士看见来了生人,也不笑了;可是,他把请求刚刚一提,那一帮子人就大喊起来:“马?马在哪里?”说着就都匆匆走到窗边去看马。他们看见毛色光亮的骏马,接着在容克的建议下,他们飞快地来到院子里。这时雨已经停了;总管、管事和仆人围在他们四周,大家都仔细地看着马。有的称赞那匹白斑红鬃马,有的喜欢那匹栗色骏马,也有的摸了摸有黑黄斑纹的花马;大家都说,这些马简直像鹿一样美,国内没有比这更好的马了。科尔哈斯兴奋地说,骏马得配优秀的骑手,他们就是最好的骑手,敬请他们把马买下来。容克非常喜欢那匹矫健的红鬃马,而且还问了价格;总管建议他买两匹黑马,他说,庄园里缺马,会用得着黑马的;可是当马贩子报了价,骑士们却觉得太贵。容克说,如果把马的价格定得那么高,他吃过饭就得骑马去找亚瑟王评理了。科尔哈斯看见城堡总管和管事会意地看了看马,互相交头接耳的,就预感到会发生什么不测,心想非想办法把马脱手不可了。他对容克说:“老爷,这几匹马是我六个月前花二十五块金币买的,您给我三十块,马就归您了。”站在容克身旁的两个骑士不容置疑地说,这几匹马值这么多钱;可是容克却说,他愿意为那匹红鬃马花钱,黑马他却不想买,说完就准备走了;科尔哈斯接着说,下一次他出来卖马时,也许会跟他做一笔生意;他向容克告辞,抓住缰绳,准备上马离去。这时,城堡总管从人群中走出来说:“你听着,你没有护照不准通行。”科尔哈斯转过身,问容克这是真的吗?这么做,他的生意可就给毁了。容克脸露窘意,一边走一边回答:“是的,科尔哈斯,护照一定得办一张,你跟总管说吧,然后就走你的路。”科尔哈斯恳切地说,他根本无意违背在运马过境方面可能存在的法令;他答应经过德累斯顿时,到秘书省办张护照,请求他们这次行个方便放他走,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有这样的规定。这时又起风了,容克纤细的四肢让风吹得透凉,赶紧说:“好吧,让可怜虫走吧。”他对骑士们说了声“来”,就转过身,想回房子里去。城堡总管转身对容克说,是不是为了保险起见,让他留下一笔押金。容克在大门口又站住了。科尔哈斯问道,为这几匹马,他得留下多少押金?是钱还是实物?管事轻声说,他可以把黑马留下。总管说,对,这是最好的办法,他什么时候办了护照,什么时候就可以把马领回去。对这种无耻要求,科尔哈斯感到惊愕,他对冻得捂住大衣的容克说,这两匹黑马他是要去卖的;这时,一阵大风把豆大的雨点和冰雹刮进大门,容克不耐烦了,想快点把事情了结了,就大声说道:要是他不愿留下黑马,就把他赶回拦路木的那边去;说完就走了。马贩子大概看到,他在这里只能向暴力低头,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决定满足他们的要求;他把黑马解开,牵到城堡总管指定的马厩里。他留下一个马夫,给了他一些钱,叮嘱他,在他回来前,好生照顾这两匹马,他自己带着剩下的马匹,继续赶路,前往莱比锡参加交易集市。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是否因为养马业兴盛起来,在萨克森境内真的有这样一条法令。P3-6

序言

克莱斯特——德语文学史上一颗巨大明亮的彗星(译序) 杨武能

德国文化思想史上著名的歌德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唯独文化的天幕上星汉灿烂,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其中的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和贝多芬等等,都是长久光耀环宇的恒星和巨星。可与此同时,夜空中还不时划过一颗颗虽同样明亮却一闪即逝的彗星,也即一些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人物,例如与歌德同时代的文学家棱茨,稍晚一些的荷尔德林,以及本文着重介绍的克莱斯特。兼大戏剧家和小说家的克莱斯特,确乎就是德语文学史上这样一颗巨大、明亮而引入注目的彗星。

克莱斯特(Heinrich you Kleist,1777-1811)出生在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贵族和军人世家;时至18世纪末,这个家族已出了约二十位将军,作家的父亲同样是一名普鲁士军官。克莱斯特生性敏感,天资聪颖,孩提时代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了,他便去柏林继续接受教育,在作为他监护人和教师的一位法国移民熏陶影响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这为他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为继承父辈的军旅传统,克莱斯特十五岁就被送进军校,编入驻扎在波茨坦的普鲁士近卫军团。一年后,随军团参加了普鲁士勾结其他欧洲反动复辟势力干涉法国革命的战争。受贵族家庭的影响,作家本人的政治立场偏于保守,对拿破仑专政也没有好感。

1795年交战双方签订了《巴塞尔和约》,克莱斯特得以返回波茨坦,但内心已对军旅生活感觉到厌烦,因而更加热衷音乐艺术,渴望学习知识。两年后虽正式当上军官,却更加厌恶军人的职业,一心盼望能成为一名传授知识的教员。终于在1800年脱掉了军服,但对自己的未来仍举棋不定,尽管头脑里已朦朦胧胧闪现出当作家的想法。先后尝试过攻读哲学、物理、数学和政治学,曾受康德批判哲学的影响。他原本希望通过学习从一个“愚昧无知的公子哥儿”中脱胎出来,但是很快失望了。随后三年在德国、法国和瑞士的不少地方旅游,结识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并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然而作为最初尝试的悲剧《罗伯特·吉斯卡特》离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结果导致作家最初的精神危机,他不但将作品付之一炬,一时间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加之这时家里停止了对他的经济接济,致使年轻的克莱斯特贫病交加,一筹莫展,不得不返回故乡谋求赖以餬口的公职。可是普鲁士官场的气氛和陋习令他感到极度的压抑和愤懑,他终于坚决辞职重操写作的旧业,完成了在回乡前已开始创作的悲剧《施洛芬斯坦一家》和喜剧《破罐记》以及中篇小说《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等作品。

正是出于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极度失望和愤懑不满,加之生活困窘,世态炎凉,出身没落贵族而生性敏感、身体羸弱的作家完全失去了生的勇气和乐趣,年轻的天才遂于1811年11月22日午后四时许,在柏林近郊的湾湖(Wansee)之滨一处幽暗的树林中,举起枪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时年仅三十四岁。

即使从并未留下作品的1801年算起,克莱斯特断断续续的创作时间加起来充其量不过十年,但是却留下来了八部戏剧,八个Novelle,即中短篇小说,以及若干的“轶事”和散文作品。要说他作品的数量也许并不惊人,但它们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不可等闲视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越来越受到了推崇和重视。

是的,在作家生前,其作品和他本人一样都遭到了冷落,剧本很少获得演出机会,即使演出了也大多遭到失败。他作为文学家几乎没有多少声誉可言,因此自然十分苦恼以至于轻生自杀。谁知他死后却声名鹊起,特别是到了20世纪,竟已被公认为德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不说希特勒第三帝国出于政治需要对他大加歪曲利用,大捧特捧,反复上演他的《赫尔曼战役》等几个被赋予了民族主义色彩的剧本,就连在60年代以来的法国舞台上,他的一些剧作也久演不衰,成了最受观众欢迎的德国剧作家之一。更有甚者,有些文学史家竟至认为,克莱斯特在德语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歌德、席勒。在中外古今的文学艺术史上,生前死后际遇判若两人者确乎屡见不鲜;相对这一耐人寻味的文艺现象,如彗星一样掠过夜空的天才作家克莱斯特,算得上是一个显例。

除了戏剧创作取得的非凡成就,克莱斯特在德语Novelle,即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也建树非凡。歌德可称是德语作家擅长的这一题材样式的开创者,而通过克莱斯特以及与他差不多同时的E.T.A.霍夫曼的创作,这一样式才得以成熟,才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因为在此之前,德语的中短篇小说强调的仅为故事情节新奇和出入意表,所产生的作品仅仅是一些所谓的Ereignisnovelle(事件小说、传奇故事);到了克莱斯特以及霍夫曼才开始重视主人公形象、性格乃至心理的塑造,经过发展和提高就成为了Charaktemovelle(具有典型人物和性格的小说)。

基于戏剧和小说两个方面的成就和建树,英年早逝的克莱斯特被视为德语文学的经典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这个选本收入克莱斯特中短篇小说中最富代表性和影响的六篇。它们不只具备情节生动曲折,富有传奇性、戏剧性和结局出人意表这样一些德语Novelle的共同特点,而且人物的个性和形象鲜明、突出,例如《侯爵夫人封·O》和《义子》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其性格和形象都叫人难忘。加之作者亦即故事叙述者的语言异常地凝练、紧凑、有力,小说读来便格外引人入胜。

克莱斯特尤其擅长使用逻辑谨严、委婉、细密的长句和套句,其小说开头的一句话往往就在读者心中造成一个悬念,叫人欲罢不能,非一口气将其读完不可。随后情节的发展更是起伏跌宕,到了结尾却又会有一个出人意表乃至震撼人心的转折。《智利大地震》和《侯爵夫人封·O》等等,都很好体现了克莱斯特小说的这些风格特色,因而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从内容上讲,这些小说尽管取材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阶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密切结合现实,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富有现实的批判精神,其批判的矛头则直指封建统治的支柱即大贵族、大地主和教会势力,而尤其对后者的揭露、抨击更是无情,更是入木三分。在这方面,《智利大地震》、《米夏埃尔·科尔哈斯》和《义子》都堪称杰作,并因此而成为了德语Novelle也就是中短篇小说的经典名篇。特别是其中的《智利大地震》,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脍炙人口的杰作。

入选的两篇戏剧《破罐记》和《洪堡亲王》一为喜剧,一为悲喜剧。

关于《破罐记》产生的经过,克莱斯特写道:“我创作此剧的动机,来自几年前在瑞士旅行时看到的一幅铜版画,画上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严肃地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他面前则站着一个老妇人。老妇人手里捧着一只打破了的罐子,看上去已就自己蒙受的损失进行过控诉。遭控告的是个年轻农民,法官正声色俱厉地申斥他,仿佛已经认定他有罪,他呢,却一副有口难辩的样子。画上还有一个出庭作证的姑娘……她站在母亲和未婚夫的中间,双手搓弄着围裙,样子比任何一个做过假证的人还更加沮丧尴尬……原画题名为‘法官,或打破了的罐子’。”就利用从这幅看似平常的画作获得的灵感,天才的剧作家克莱斯特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感受,演绎出了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海姆》和豪普特曼的《海狸皮大衣》并称德国三大喜剧的《破罐记》。这部喜剧的情节和对话都令人忍俊不禁,结尾也如克莱斯特的中短篇小说一般出人意表,令人叫绝。  悲喜剧《洪堡亲王》的素材,取自普鲁士前身勃兰登堡历史上据说发生过的一个事件。相传在1675年的费白林战役中,因患相思病而想入非非的洪堡亲王充耳不闻选帝侯的作战部署,战役开始后却自行其事,视情势需要提前向敌人发起了进攻,不想却歪打正着,无意之中为本军赢得了对瑞典人的辉煌胜利。尽管如此,他却因严重违反军纪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面临被处死的厄运,于是众人便在维护军纪与赢得胜利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尖锐激烈的观念和意见分歧,戏剧冲突也由此展开。最后是主人公自愿接受死刑判决的“勇气”感动了选帝侯,使悲剧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这样,剧本一开始虽说以事实对德国人一贯推崇的绝对服从提出了质疑,但最后仍委婉地肯定了这一“普鲁士传统”和“普鲁士精神”。

如果说,《破罐记》无情地鞭笞邪恶,伸张正义,与《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智利大地震》和《义子》等小说一样,都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的时代精神和克莱斯特本人思想进步的一面,那么,《洪堡亲王》的结尾如同《米夏埃尔。科尔哈斯》的结局,也暴露了克莱斯特出身保守的贵族军官世家所难免的局限。

1801至1811年,克莱斯特从事创作的十年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兴盛的时期。克莱斯特虽说身处远离浪漫派中心耶那和海德堡的柏林,其创作也主要倾向于现实主义,但是仍难免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表现手法便都具有不少浪漫的色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