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人的美国梦(美国华文文学选读)/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林涧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美国爱情

叶舟,男,原名叶新跃,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电影新作》杂志副主编、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剧本编辑。1989年赴美留学,就-读于旧金山大学艺术学院,获电视制作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旧金山KPST电视台,任编导。在中国大陆和美国发表过影视评论、散文和小说,并制作了多部电视作品。

《美国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很多新移民都可能遇到的,因环境与心境的改变而导致爱情变故的故事。来自上海的年轻艺术家陶歌与妻子李波一直十分恩爱,但到了美国后两人的价值理念产生了极大分歧,不得不分道扬镳。陶歌随后在大学里遇到来自青岛的留学生方小佳,体验到热烈浪漫、灵肉合一的爱情。但由于陶歌对儿子陶豆豆深挚的亲情,以及方小佳急于融入美国社会的决心,爱情在灿烂中夭折。其后陶歌遇到李波的大学同学恬恬,一位早已入籍却饱经挫折的坚强女子。两人在患难中建立起特殊的感情,既有亲情又有友情更有爱情。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第三部分的前四章。叙述了陶歌、李波夫妇接儿子陶豆豆来美,却又无法向豆豆吐露夫妻分居的尴尬,以及陶歌与豆豆、陶歌与恬恬的感情发展。从赴美后家庭结构的变动可以看出新移民在美国生活的另一种现实。

这天是陶豆豆从上海飞抵旧金山的日子,为了安排好这一天的活动,恬恬作为中间人,在陶歌和李波之间穿针引线,来回磋商,想方设法安排一个最为周全的方案,使得陶歌和李波都能够满意。这时恬恬发觉,人们常说的不做夫妻做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那样容易。尤其是李波,对每一点很小的细节都十分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倒使得恬恬觉得如果样样都要陶歌作让步,那也是不公平的。

在豆豆来美之前,陶歌和李波都对豆豆隐而不谈他们离异的事。现在豆豆就要踏足美国,面l临的第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怎么对豆豆交待,豆豆立刻就会亲眼看见一切,可是又怎样对他去解释这已经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已经发生将近两年了。

在商量从机场接完豆豆以后,当天的活动安排时,恬恬就感觉到在陶歌和李波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最初恬恬考虑到不要在豆豆抵达的第一天就让他面Il缶父母离异的严酷事实,是否陶歌和李波可以带着豆豆一起住在她的店里,等豆豆对这里的环境较为适应了以后,再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恬恬在征求陶歌的意见时,陶歌起初也有顾虑,可是考虑到能够带给豆豆一个愉快的开始,他愿意这样做。后来,恬恬又去和李波商量,这个建议却一下子被李波否决了。李波说,豆豆早晚都是要知道事情真相的,既然他已经来到父母身边了,也就没有什么隐瞒的必要。好在她现在在吴老板那儿的工作稳定,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豆豆享受美国的生活。恬恬觉得李波自从回到吴老板的店里以后,气粗了很多。想必她对自己的工作还是蛮满意的。

既然双方达不成协议,恬恬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那么难道出了机场以后就各奔东西?原先协商的结果,豆豆暂时先和李波住,因为陶歌在学皎里上课,有时还会外出拍摄。并且总体来讲,总是母亲更会照顾儿子一些。可是陶歌反对一出机场就和豆豆分手,他坚持要给他一段时间和分别三久的儿子讲讲话。恬恬就建议大伙先去她的店里吃晚饭,可是李波又说基海景咖啡屋的路实在太远,她第二天一早还要去店里开门。

既然不去海景咖啡屋,陶歌提出可以找一家餐馆让在飞机上颠簸了卜几个小时的豆豆好好吃个饭,也趁此机会和豆豆说说话,把豆豆的生活安排一下。可是在讨论去哪家餐馆的时候,李波又别出心裁,提出要请豆豆尝尝美国的牛排,从踏上美国的第一天起就开开洋荤。陶歌却坚持,豆豆刚刚坐完飞机,一路上吃的都是盒饭,一定很想吃一些可口的饭菜。说到可口,当然是中餐喽。要开洋荤,吃美国牛排日后多的是机会,为什么偏偏要挤在这一天。可是李波就是坚持己见,不愿让步。作为中间协调人的恬恬忽然觉得自己几乎成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谈的中间人似的,达成一点协议都是那么困难。最后恬恬终于找了一家在机场附近的中式西餐厅,里面既可以吃到中国菜的内容,但是菜的做法和用餐的方式,又都是西餐的。

接机的那天,陶歌和恬恬先到了,就是不见李波,一直等到豆豆推着行李车出来,他们才听见了李波的声音。

“豆豆,豆豆!”李波从人丛后面挤了出来。显然,她早已到了机场,只是没有露面而已。她的穿着仿佛是去赶赴一个盛大的宴会,枣红色的高跟鞋,绸料的连衣裙飘飘荡荡,和陶歌的运动衣和斜纹布便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李波迎上去给了豆豆一个大拥抱,豆豆叫着妈妈。可是他几乎像一个小大人了,被妈妈抱在怀里,觉得很不好意思。拥抱完了,李波牵着豆豆的手往外走,一路走一路嘘寒问暖。陶歌在后面推行李,反倒剩下恬恬在一边帮陶歌的忙。

豆豆看上去还是不习惯妈妈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爱昵,轻轻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拉着我的手,你就搭着我的肩膀好吗?”

李波稍稍的不悦浮现在脸上,不过稍纵即逝了。她把手移到豆豆的肩膀上。

“谢谢你,妈妈!”豆豆很高兴地说。

李波只管和豆豆在前面走,也不管后面的陶歌和恬恬。倒是豆豆觉得不应该落下他们,让妈妈放慢脚步,自己回过身去要帮爸爸去推行李。

李波从一进机场就一直回避着和陶歌打照面,尽管她知道和陶歌面对面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她回过头去的时候,目光不经意地和陶歌的眼神碰撞了一下,她匆匆忙忙地躲闪开了。她很明显地感受到,陶歌的目光还是那样的自信,或者用她自己的话说,还是那样的自傲,那样的执迷不悟。

他们分乘三辆车离开机场。陶歌的车上装行李,恬恬开自己的车,豆豆上了李波的车。李波开的还是那辆Jagua,但是现在这辆车已属于吴老板了。

到了饭店里的时候,李波和陶歌一前一后地进了饭店,一左一右地坐在豆豆的身边。陶歌陪豆豆去厕所回来的时候,走过李波身边时,微笑地悄悄地问她:“你好吗?”

李波也微笑地点了点头,反问了一句:“你呢?”

“还好,进了学校,很忙。”

这时豆豆回来了,两人又分坐在他的身边。

到了点菜的时候,有趣的事又发生了。陶歌仍然建议吃可口下饭的家常菜,譬如咸鱼鸡粒豆腐煲、龙虾伊面和豆豆十分爱吃的冬笋香干凉拌。可是在李波的眼里,这样的菜谱简直太老土了,当然她不便明说,可是她的一句话已经把这样的意思表露无遗了。

她欠过身去,轻轻拍了拍陶歌:“这都是你爱吃的家常菜,今天不是为你,是为豆豆啊!”

陶歌微笑了一下问:“那么你觉得什么菜好呢?”

于是李波磨磨蹭蹭地研究了半天菜谱,举棋不定。最后好不容易点了一串西式中餐:牛排、雪鱼、烤龙虾,还有茄汁猪排。

“我们吃得了这么多吗?”陶歌问豆豆。

豆豆不知说什么好,他转过脸去望着妈妈。

李波鼓动地对豆豆说:“多吃点,这是美国,不愁吃,吃不了带回家去明天吃。”

“这些不是中菜,到明天放过冰箱以后不会好吃。”陶歌说,这时豆豆正转过脸去望着他。

“放过冰箱不好吃,那就今晚当宵夜吃。”李波说,这时豆豆又望着她。  于是,在父母的分歧下,豆豆的脑袋像一个拨浪鼓一样转过来、转过去了好几回都无法停下来。

终于恬恬出来打圆场,从两份菜单中挑了几个菜,组合成一套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菜单。这样才了结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P427-430

后记

此书能在今年夏天与国内外读者见面,首先要感谢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慷慨资助。诸位领导、编辑同志和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忱与奉献以及合作的精神促成了本书的顺利出版。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丛书策划人张彤女士——她敏锐的学术眼光,对于美华文学的特殊兴趣和修养,对这一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出版工作的认真、高效和严谨,使我们居然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顺利完成多次编审。我们的合作是愉快的。

我的研究生盖建平、冷蔚、刘勇、潘雯、乔莹莹、朱骅做了我最好的中文顾问和助手。近两年来(2005年~2007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此书的选材、编写、研究、整理、校对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协助,此书的编写是不可能完成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华文文学的知识和才能,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力。他们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双语操作的效率及各自正在开展的美华文学研究专题,使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华文学研究将会出现新的格局。

在此必须一提的还有陈潇、樊晓、唐海东、项晓、王小平、张利、张琰等同学,他们在2004~2005年间帮助我做了许多初期的审阅、研究和编选工作。在2005年春季选修我的“美国华文文学研究”这门课的复旦中文系研究生们,约二十名左右,全体参与了这本文集的初选工作,他们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兴趣、积极认真的评论和探讨,形成了此书的初稿。

本书许多材料是在美国收集的,特别感谢加州大学柏克莱大学图书馆、加州大学亚裔研究中心图书馆、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格林图书馆、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旧金山州立大学图书馆,旧金山唐人街社区图书馆,华裔历史协会及奥克兰华人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我提供的各种服务与协助。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承蒙各方美华文学作家热心相助,慷慨捐赠。我在旧金山华人社区结识的华人作家和朋友们——陈雪丹、黄运基、黄欣、李黎、刘荒田、刘开平、刘勇戈、汪伦、王性初、谢为人、杨华、张家修等,长期以来不吝业余时间和精力,对美国华文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热心投入,令我十分感佩。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动力,要把此书早日送到他们的手里。未能收入这本文集的作品,也都经过仔细阅读和课堂实验,诚望谅解,在此特表谢意。

本书属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美华文学新趋向”研究项目的中期成果。除了此项目的研究经费外,还要感谢美国北爱荷华州立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学研究中心,各项研究经费的资助使我能够在短时期内完成这项跨国研究的学术计划。

林涧

2007年夏

复旦光华西楼

目录

导言:有关美国的华文文学

代序:“中国人发现美洲说”的探讨

1 金山篇

2 逐客篇

3 金山歌集

4 木屋诗

 附录:诗的灵魂在地狱中永生/王性初——美国天使岛华文遗诗新考

5 飘洋过海

6 第二代

7 珍珠港

8 芝加哥之冬

 战争的数字

 狗一般

9 芝加哥之死

10 桑青与桃红

11 雪地上的星星

12 由于战争留下的

13 割礼

14 三藩市华埠图书馆重修落成征诗入选

美故总统罗斯福冥寿一百周年纪念书感

丙辰美国开国二百周年纪念

美总统匿臣访问中国

挽美故总统坚尼地

15 天安门

“加大”柏克莱校区咏

16 纸婚

17 咱这半辈子

18 唐人街的地理

衣厂女工

白骨

19 秀姑买屋

20 家被盗窃

21 我家的第一个白种客人

陈果仁之死

22 美霓丹

23 狂潮

24 北京人在纽约

25 一个美国外交官和大陆女子的婚姻

26 我很美丽,也很温柔

27 是心血,是眼泪,每件都带酸辛泪

28 我还是做他的妻子吧

29 我是金山飞行军

30 我的电脑生涯

31 老板辞职了

32 我的六个美国老板

33 结婚十周年戏题

 入籍自嘲

 李文和认罪

 美国总统难产

 竞选之夜

 小哥败选

 能源危机

34 美国公民

35 美国爱情

谢词

推荐阅读书目

序言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的探讨

沈已尧,1926年生于广东省平远县石正乡。少年时期就读于石正中学和梅州中学。1948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1949年迁居台湾,在台湾担任中学教师多年。1957年赴美,1960年获拉格斯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马里兰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担任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图书馆编日部主任,兼图书馆学教授。现为美国英文季刊《华美论坛》理事。

沈教授是一位历史学家,热衷于华人历史研究。著有《海外排华百年史》、《东南亚:海外故乡》、《美国民主简说》等。译著有《会议程序准则》、《论语选译》,此外有论文多篇。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两百年前它首先由法国汉学家提出来,从此一直被争论到今天。关于它的材料非常丰富,但结论却还是一个谜。近年来已很少人再提到它了。可是,偶然有人再把它提及,并将前人的旧话重说一遍,又有不少的人以为是新的惊人的发现。

“中国人发现美洲说”的原始资料:在中国历史上有关“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和“女国”的记载

甲 “文身国”

在倭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直者贵,文小者贱。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赍粮。有屋宇,无城郭。国王所居,饰以金银珍丽,绕屋为堑,广一丈,实以水银,雨则流于水银之上。市用珍宝。犯轻罪者则鞭杖,犯死罪则置猛兽食之。有枉则兽避而不食,经宿则赦之。

乙 “大汉国”

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无兵士,不攻战,风俗并与“文身国”同,而言语异。

丙 “扶桑国”

“扶桑国”者,齐永元元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以为衣,亦以为锦。作板屋,无城郭,有文字,以扶桑皮为纸。无兵甲,不攻战。其国法有南北狱,若有犯轻罪者,入南狱,重罪者,人北狱;有赦则放南狱,不赦北狱。在北狱者,男女相配,生男八岁为奴,生女九岁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贵人有罪,国人大会,坐罪人于坑,对之宴饮,分诀若死别焉。以灰绕之,其一重则一身屏退,二重则及子孙,三重者则及七世。名国王为乙祁贵人。第一者为对卢,第二者为小对卢,第三者为纳咄沙。国王行有鼓角导从。其衣色随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黄,庚辛年白,壬癸年黑。有牛,角甚长,以角载物,至胜二十斛。有马车、牛车、鹿车,国人养鹿如中国畜牛。以乳为酪。有赤梨,经年不坏,多蒲桃。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市无租估。其婚姻法则婿往女家门外作屋,晨夕洒扫经年而女不悦,即驱之,相悦乃成婚。婚礼大抵与中国同。亲丧七日不食,祖父母丧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姊妹丧三日不食,设坐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衰经。嗣王立三年不亲国事,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厨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其国,流通佛法经像,教令出家,风俗遂改。

丁 “女国”

慧深又云“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食咸草如禽兽,咸草叶似邪蒿,而气香味咸。梁天监六年,有晋安人度海为风所飘至一岛登岸,有人居止则如中国,而言语不可晓。男则人身有狗头,其声如吠,其食有小豆,其衣如布,筑土为墙,其形圆,其户如窦云。  ……

所发现的真是“美洲”吗?

关于“中国人发现美洲”的争论文章,都是根据上面所引载的中文原文,或望文生义,或逐字推敲,找取论据;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把美洲(尤其是墨西哥)和东亚(尤其是中国)两地方的民族,其文字、宗教、法律、风俗、习惯、雕刻、建筑,及两地方的生物、矿物、气候、山川等提出来,一一加以印证。的确,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当然,也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所在。事实上,许多事物仍有待将来各种科学,尤其是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才能证明。在文化科学范围下的巧合,也许可以解释为人类智慧的发展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各地方自然产物和自然现象的一致,如地球上各地方本来就有那种生物,很多地方都有寒冷的冬季,本来是很平常的事(当然每个地方可能因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其特别的产物)。假如中国和美洲两地有些什么事物相似或相同,便下结论说,这是中国人以前带到美洲来的,以科学研究的精神看来,似乎太简单、太武断了吧?

正由于这种缘故,在欧美正式的历史教科书中,在玛雅文化,在墨西哥史l的章节下,并没有提到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是不是这些西方的历史家都中了资本主义的毒,而故意抹杀中国人的伟大发现呢?还是以金勒为代表的18世纪的欧洲汉学家,因为深受天主教传教士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和精神的影响,把幻想当作现实,以从主观跳到结论的方法所作出的结论,、不为实证的现代历史界所苟同呢?

选自: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5。

内容推荐

本书系“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原“华裔文学丛书”)的第六分册,基本上参照美国近十余年来文学教材的模式(即已经普及使用的Heath文集)和当代文学批评的精神所编写,希斯文集搜集了大量的、以前被埋没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被埋没的许多多元文化的文学作品,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个伟大学术成果,当代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革命。正是在这部文集中,美国的华文文学(英译)首次被收入美国主流文学的教材,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书以华人的“美国梦”为主题,收集了以美国社会、历史、政治、法律、文化为背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的作品;特别针对当代移民作家的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作品进入美国社会,洞悉美国文化的深度;其次是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在美国各行各业、各阶层、各层面活动的广度。同时,这些选篇也是能够用来作为教材使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们可为美华文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基本命题和新的切入点。

编辑推荐

本书系“南开21世纪华人文学丛书”的第六分册,书中以华人的“美国梦”为主题,收集了以美国社会、历史、政治、法律、文化为背景,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的作品。同时这些选篇也可为美华文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基本命题和新的切入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