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活的历史”出发,虽然以茅盾作为研究个案,却不囿于文学史视野下的作家作品论,而是在“都市”、“大众”、“身体”和“性别”的交汇处,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小说“现代性”的“展开”,有赖于“后五四”的语境下“革命”的历史动力从丰富的文学资源中有机地创造出了自我成长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革命文学”的理解。
如何“重写”像茅盾那样的”红色经典”作家?如何重写“革命”文学?这在当下思想与文学话语几乎被“全球都市性”主宰时,是有关拯救历史和记忆的重要课题。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回到历史”,将作品细读与跨学科批评相结合,在1920年代末上海烂漫颓废的市风景线上展示小说中一系列“时代女性”的画卷,揭示出茅盾重构“革命”之旅,交织着世界主义与国族想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复杂脉络。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
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一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正如他声称的,其小说的读者对象是“小资产阶级”和“城市青年”,而“时代女性”既以都市日常生活的“新女性”为“模特儿”,却召唤革命的“幽灵”,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左拉、莫泊桑、王尔德、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欧洲“现代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