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化管理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于江山//王颖//许亚涛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曾在党校、部队、个别部委、沪浙企业高峰论坛等场合讲述,是经过培训效果检验的好书,学员反响热烈。本书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较强的践履属性,是把古今中外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系统进行“中国化”的第一本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华文明的核心理论出发,以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的实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历程为主线,通过对大量古今中外案例的剖析、梳理和升华,构建了“中国化管理”的理论体系。从而推出了我国管理学界中国化研究的第一部理论成果。

本书对党政干部、企事业高层领导、在中国大陆创业发展的华裔及外籍人士皆有裨益。对从事现代化管理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人士亦有借鉴意义。

目录

序:“中国化”不仅是信仰的坚守

第一章 推出中国化管理顺时应势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分类

 第二节 苏联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美、欧、日、新管理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学在中国

 第五节 中国化管理——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二章 中国化管理是领导人的必修课

 第一节 中国化管理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第二节 学习中国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讲政治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第四节 中西合璧与教学相长

 第五节 主要经典导读

第三章 中国化管理的特点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体观

 第二节 以企世合一为特点的普适性管理模式

 第三节 以虚拟血缘为人际定位的层阶观

 第四节 以太和为终极管理目标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以中庸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第六节 以阴阳互生为本源的太极思维

 第七节 以与时俱进为指导的发展理念

 第八节 以艺术为理想境界的管理追求

 第九节 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传统

第四章 和人之道

 第一节 明己

 第二节 修身

 第三节 聚焦“关系”

 第四节 和人之道(上)

 第五节 和人之道(中)

 第六节 和人之道(下)

第五章 用人之道

 第一节 人际关系是重要生产力

 第二节 观人

 第三节 察人

 第四节 用人

第六章 天下第一难题——接班人工程

 第一节 史鉴

 第二节 宗法基因与家族化诉求

 第三节 人身依附和圈子效应

第七章 管理者修为

 第一节 压力和报怨的交响

 第二节 做健康的管理者——养生是一门功课

 第三节 做快乐的管理者(上):慢生活是一种心态

 第四节 做健康的管理者(下):快乐是一种能力

 第五节 做平安的管理者——守住底线

跋:“中国化管理”及其背后

试读章节

第三节美、欧、日、新管理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最初几年拨乱反正的岁月,在中国新时期发展中是一段重要的时光。一方面,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另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仍旧是强大的,同时一个“洋跃进”的高潮又严重透支了已濒临崩溃边缘的综合国力。于是改革求变一时间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虽然当时的中国仍然国门紧锁,但异域文化之风还是强劲地通过各种渠道送来世界飞速发展的风信。

正当我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在客观上成为引进国外管理的催化剂。那就是“渤海2号”事件和宝钢事件。

这两件事的起因和人们关心的焦点虽然不是管理方面的内容,但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解中国之急需却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自此开始,美日欧新韩等代表异质文化的管理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争先恐后涌进中国。管理学一下子成了显学。

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等综合优势,美国管理率先进入中国。其宏大而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吸引了国内大部分管理者和企业界的目光。其后关于以学习美国管理为目的的考察、培训、译著等层出不穷。西方管理制度、欧美的管理模式成了国内大多数管理者的必修课程,也成为企业文化的建没目标。

日本的管理文化也几乎在同时进入中国,那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沾了贸易的光泽,日本的电器、汽车等迅速铺满中国市场的同时,日本的管理文化也靠着文化血统的襟带关系与中国管理界进人了蜜月期。比起欧美的管理,日式管理早已超越了当初“脱亚入欧”的初级阶段,日本人在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时保持了对传统文化主干的坚守,许多东方文化语境下带有浓重人文色彩的管理理念使日本管理文化更具有东方文化特色,更适合日本国情,从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大部分员工都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以至于卖命工作至“过劳死”也不惮。日本政府、企事业会社对国民和员工的关怀也是终生的,所以日本经济才实现了十年飞跃,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式管理文化始终旨归于强烈的民族主义,这使得日式管理具有较为特殊的适应性。看来实在很美,但实施起来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例如全球流行的卡啦OK,这是日本文化对世界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它的诞生与日本人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超负荷负担有关,原本的用意是音乐治疗和放松,但这种形式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它的原旨便荡然无存,由自娱自乐变成了产业。

日式管理在中国有一定市场,许多日本大企业公然标榜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思想内涵治理企业,引起许多国人的自豪,但究其实那种枝枝叶叶的拿来主义并没有触及到中国文化灵魂,术多于道、枝多于干,日式管理委实难以与中国的管理实现亲密无间的移植和交融。但是回顾一下日本崛起的历程,从哲学思想上梳理一下“日本化”的特质,对深入理解中国化管理还是有益的。所谓“日本化”过程,也就是从17世纪初叶开始的经历了“汉学传人日本——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过程的日本崛起的路径。从这条路径不难看出,“日本化”的过程相较中国要简洁果断得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日本人崇尚脚踏实地地干,而不热衷于玄空的形而上思考,因此他们在哲学思想范畴中很少产生本体绝对问题。日本思想界往往循折中主义,在外来的不同思想体系中他们往往致力于研究其中的“同”,而不关注辨析其中的“异”。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实用主义的驱使,但这种驱使让他们成功地避开了无谓的争论,实际上是走了捷径。在一个民族急需异质文明狙击的时候,折中主义其实是一种兼容的胸襟,是“和而不同”的本土版。开放的态度加上侧重于实效的评价体系,无疑加速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进程,助推了国力的崛起。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民族对于他们自己奉行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传统的坚守,这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任何外来风暴都难以摇撼的,特别是对于忠、孝这样的理念。执著地传承已经化进了民族的素质,足以抵御诱惑和误导。在这方面,日本民族不讲无善无恶,永远是黑白分明,宁愿放弃生存也不通融。

文化的开明兼容和价值观的坚守,构成了“日本化”的特色,这种特色铺就了两条捷径,两条捷径导致了两大结果,一是日本迅速崛起,二是坚持了日本特色。

日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一些令人深思的课题。

除了欧美日的管理以外,新加坡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自从与马来西亚分治以后就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建国强国之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新加坡决定利用国民中80%是华裔这一特点,选择以儒教治国。新加坡从世界各地邀请了著名的汉学家为新加坡立国出谋划策,并打出新儒学旗号,将儒家学说提升为国教,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主体意识。然后以新儒学化成天下,其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无一不打上儒教的烙印,在统一意志的强势政府运作下,新加坡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成为亚洲腾飞的“四小龙”之一。

从表面上看起来新加坡的道路和新加坡管理模式及思想理念与中国有最近的文化血缘,有着更多的借鉴意义,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深层的原因使新加坡模式与中国化管理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P12-14

序言

“中国化”不仅是信仰的坚守

为了自强,中华民族大规模向异质文明寻找真理的求索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寻寻觅觅中,既经历了拨云见日的喜悦,也经历了莫知所云的迷茫。这期间发生了两大事件改变了老大古国的精神面貌,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潮流中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的进入,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芒对中国革命之路的照临。这两大事件既助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又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迟滞或误导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当然这些负效应可以归结为播种人、布道者的幼稚和图腾崇拜。庆幸的是,长寿而不朽的中华文明毕竟是一个成熟而独立的躯体,不因为崇奉而失去自我,也不因为皈依而沦为奴隶。中华文明体系是一个大环境,使一切异质文明的进入都无一例外地经过一场“中国化”洗礼。无疑,毛泽东思想便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批辉煌成果,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同样是中国化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花。

循着这样的路径,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管理领域时,透过现代管理科学的炫目光晕,蓦然发现中国化管理辽迈的版图和万水千山般的纵深。

我们收敛起最初的狂喜,沉潜到近20年的管理实践中,随着对经验教训的钩沉,对比这几年铺天盖地而来、令人目不暇给的管理学风暴,尝试在中华文明框架中爬梳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管理学。我们没有褊狭的民族情绪,而是怀着开放的心态进人人类文明的宝山;我们没有先验的理论刑床,而是实事求是地对重大现实和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的中国化考评。我们很快发现,中国化管理不仅有健康明晰的管理思路,而且还是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体系。其博大,泛滥无涯涵天盖地;其精深,玄妙难测变幻无穷。中国化管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伟人巨擘无一不是最好的管理大师。

就这样,中国化管理的课程指向超越了单纯的企业管理和公司培训,走进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尽显课程本身的普适性特点。“普适”即“普世”,中国化管理的本身价值仅在这里便初露端倪,展现了它强大而内在的生命力。当我们进一步深入探求中国化管理的理念、特点、内涵、践履属性等道术支系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浩瀚的历史,找到了无尽的富矿。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疏离之后,我们又续接了中华文明的血脉。我们明白,对待历史可以扬弃,但决不能背叛。在亲近历史的同时,我们走进了新的文明,新文明赖以产生的文化基座就是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史前时代,是人类先民生存智慧的析晶。而中国文化波澜壮阔的人海潮流是在沐浴了欧风美雨之后,与现代科学技术合流而形成的亚细亚河。遍布华文化流域的亚细亚河由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而出现令人担心的水质混浊。我们清楚地知道这是由于对中华文明元素的放逐所导致的文化生态失衡,科学主义霸权的肆虐终于使现代社会露出了财富光晕下人性的狰狞面,迫使中华文明的香火冒着文化强权的挤兑在做着星火燎原式的挣扎。所幸这挣扎是悟醒以后的痛彻和理性。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轮的“中国化”洗礼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

“中国化”不仅成了我们放飞思想的指导方针,而且在实践中被我们视为得心应手的方法。我们深知中国的国情深如海高如天,不是哪一副灵丹妙药可以包打天下的,因此我们拒绝任何乐观形式的形而上学。在MBA、EMBA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潮中,我们紧紧抓住了一根砥柱中流的精神缆绳,那就是,从毛泽东同志号召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倡的与时俱进和以和谐为主旋律的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这是中华民族融进国际大家庭唯一正确的路向。于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经过了危机和缺失后,重新确定了自己的信仰——中国化。

在人类文明的大家庭中,“中国化”既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抱残守缺的民粹痼疾,而是基于一种客观而善良的信念,我们把这种信念称之谓“文化民生”。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华夏民族现在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五千年以上的生存繁衍史早已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体系。这个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理由,任何异域异质的文明在进人中华文明体系时都只能融合而难以取代。而融合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场“中国化”的淘洗。

抱定了“中国化”,就是坚守了信仰。然而中国化管理还不仅仅是信仰的坚守,它是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考验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活生生的结论,更是我们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以后对未来的前瞻性预设。

我们提出中国化管理并不是给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树立对立面,恰恰相反,从改革开放的大视野望去,我们向西方学习的努力还仅仅是个开始。对传统的继承和扬弃,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这两个课题是我们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在管理界,一方面是扑面而来蔚为大观的MBA、EMBA潮流,另一方面是虽然刚刚出世但锋头坚锐的“国学管理班”。后者屡被攻击为“天价”,但知情者知道前者的价位也不在天之下。我们不是杞人,也无需忧天,我们只想通过我们的《中国化管理》让东西方文明结成伴侣,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联袂献身。

“中国化管理”是在国学研究框架下涌现出的题目,支撑它的基础理念有两个来源:一来源于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现代解读,二来源于管理实践中的原初思想梳理和感悟,林林总总的外来管理思想则一直充当着鉴镜。因此可以说本书是目前管理领域里的开篇之作。既是开篇就难免浅陋,但毕竟在管理学界启沃了一个窗口。当中国化管里从现代管理的事务海洋中浴火凤凰般的娩出时,迎接她的将是民族复兴的第一缕阳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