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国先秦到晚清历代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思想和论述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精选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现实借鉴意义的名论名篇,对其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白话翻译,着力评析其思想内涵、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历朝历代有关国家安全战略重要论述的整理和研究,总体揭示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旨在为思考当前和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钟少异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中国先秦到晚清历代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有关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思想和论述进行系统收集和梳理,精选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和现实借鉴意义的名论名篇,对其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白话翻译,着力评析其思想内涵、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同时,通过对历朝历代有关国家安全战略重要论述的整理和研究,总体揭示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点,旨在为思考当前和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内容推荐 宗庙社稷之安危,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故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与国家相伴生。 本书辑析了中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国家安全战略思考的思想成果。 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疑聚了中垡民族维护国家安全的智慧和奋斗历史。历久弥新,史鉴深远。 “内李文而和,外事武而义”;“治安中国而四夷服”;“居安思危”;“安不忘战”。传统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综合性、内敛性、预防性的特点,昭示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战略的脉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先秦(上) 概述 《禹贡》述大禹区分九州 《五子之歌》论民为邦本 周公论立政 《周易》论居安思危 《逸周书》论武穆 《逸周书》论武纪 五父谏亲仁善邻 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论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宫之奇谏假道 楚庄王论止戈为武 范文子论外患内忧 司马侯论三殆 范蠡论持盈、定倾、节事 赵武灵王论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论以原阳为骑邑 策士说齐闵王后起、远怨 第二章 先秦(下) 概述 老子论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论治之于未乱 孔子论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论有国有家者 孔子论文事武备 孙子论安国全军 孙子论兵贵胜不贵久 墨子论备者国之重 商鞅论农战 《司马法》论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管子》论霸王之主 孟子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荀子论节用裕民 《吕氏春秋》论简选精良 第三章 秦 汉 概述 秦始皇、李斯论分封制 贾谊《治安策》 晁错论削藩 主父偃请行推恩法 晁错《言兵事疏》 晁错论募民守边备塞 晁错论贵粟强边富国 王恢、韩安国对匈奴战和之争 侯应论罢边备 扬雄谏不许单于朝 赵充国《屯田制羌疏》 陆贾论长治久安 刘秀论出击匈奴 屯屠何上书求破北成南 班超《请兵平定西域疏》 皇甫规上书请缨平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概述 曹操《置屯田令》 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绝盟好议》 陆抗《戒动师旅疏》 刘颂《陈封国之制》 陶璜、山涛谏平吴罢兵 郭钦《徙戎疏》 阮种论抚绥以德 蔡谟论抗威待时 王羲之谏殷浩北伐 袁乔劝桓温伐蜀 苻坚等论山河之固 苻融谏伐东晋 李安世《均田疏》 崔浩等议伐柔然 韩秀谏罢敦煌戍 袁翻论安置柔然 孙绍论国之防守 古弼论罪之小大 第五章 隋唐五代 概述 长孙晟《攻突厥之策》 隋文帝《改革府兵制诏》 唐太宗论便桥之盟 赫唐太宗论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唐太宗论不筑长城 唐太宗论中华夷狄爱之如一 魏征论理政得失 马周《陈时政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郭元振《守安西四镇疏》 韦嗣立论立国资于储蓄 李泌《对肃宗破贼疏》 陆贽论居重驭轻 刘晏论漕运利病 王朴论攻取之道 第六章 宋元 概述 宋太祖与赵普论息兵 宋太祖与赵普雪夜问对 王禹偁论边防 贾昌朝论削方镇兵权过甚 蔡襄论强兵富国 苏辙论三冗 李纲论战和 虞允文论四州之不可弃 郝经《东师议》 郝经《立政议》 第七章 明 概述 明太祖论御边之道 明太祖论安近来远 明太祖申海禁策 叶伯巨谏分封太侈 明成祖《北征诏》 诸臣议请明成祖迁都 史家论明宣宗内迁开平卫 刘球《谏伐麓川疏》 唐顺之论海防策略 张濂论御倭策 戚继光《练兵条议疏》 王崇古论俺答封贡 宋应昌论援朝抗倭 许孚远论开放海禁 徐光启论御后金策 马文升论爱民以固邦本 薛应旃论省官 高拱论漕粮海运 第八章 清前期 概述 康熙论不修长城 康熙论抗击沙俄侵略 康熙论地方镇将不时朝觐 施琅《边患宜靖疏》 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李之芳论禁海迁界 李光坡论海防 蓝鼎元论开放南洋之禁 雍正论对回民策 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晏斯盛论绥理苗疆 张广泗等奏请众建土司 乾隆论柔远安边 乾隆论征讨廓尔喀 福康安上治理西藏策 乾隆论守中国 舒赫德《八旗开垦边地疏》 乾隆谕移民新疆 乾隆《赐英吉利国王敕书》 嘉庆谕防堵外国兵船人内海 第九章 清后期 概述 黄爵滋奏请严禁鸦片 魏源《海国图志》序 左宗棠论自行设局造船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左宗棠论海防塞防并重 左宗棠《遵旨统筹全局折》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张之洞《选募新军创练洋操折》 郑观应论以商立国 严复《拟上皇帝书》 梁启超《论尚武》 试读章节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节选) 题引:刘铭传(1836~1896年),清末淮军将领,字省三,安徽合肥人,累官至总兵、提督,后出任首任台湾巡抚。光绪六年(1880年),刘铭传上书建议发展铁路,以加强国防。奏折全文见《刘壮肃公奏议》卷三。 【原文】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①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以及行旅、厘捐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又与中国共之。画疆而守,则防不胜防;驰逐往来,则鞭长莫及。惟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虽万里之遥,数日而至;虽百万之众,一呼而集。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且兵合则强,兵分则弱。以中国十八省计之,兵非不多,饷非不足,然各省兵饷,主干各省督抚,此疆彼界,各具一心。遇有兵端,自顾不暇,征饷调兵,无力承应。虽诏书切贡,无济缓急。若铁路造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节饷裁兵,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驻防之兵,即可为游击之旅。十八省合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方今国计绌于防边,民生困于厘卡。各国通商,争夺权利,财赋日竭,后患方殷。如有铁路,收费足以养兵,则厘卡可以酌裁,并无洋票通行之病。裕国便民之道,无逾于此。且俄人所以挟我,日本所以轻我者,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畏难苟安,不能奋兴。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彼族闻之必先震詟②,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译文】 自强的办法,在于操练军队、制造军械,这些固然需要逐渐施行,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应当加紧建造铁路。修造铁路对于漕运、赈灾、商业、矿业以及旅行、收厘纳捐,都有说不尽的好处。从用兵作战角度来看,尤其应当加紧修造,不能再拖延了。中国幅员辽阔,北面边界绵延万里,与俄国接壤;而通商的各海口,又是两国共同管理。如果在划定的疆域上派军驻守,就会防不胜防;如果有事则派兵,无事则撤兵,就会鞭长莫及。只有开通铁路,东西南北才能联结起来,这样就可以根据敌人的指向之处,相机做出反应。即使万里之遥.数日可达;百万之众,瞬间可以集结。没有仓促征调的忧虑,他不必担心物资运输艰难。而且兵力集中实力就会强大,兵力分散军力就会弱小。就中国十八省来说,兵员不是不多,军饷不是不充足,但各省士兵、军饷,由各省督抚掌握,彼此所管地域分得很清楚,各有自己的打算。一旦遇有战事,自顾不暇,要求征收其军饷调拨其军队,更是无力承担应从。即使下诏严加责备,也无济于事。如果铁路修成,那么各省就会联成一气,彼此贯通,通过节省军饷,裁撤冗员,练成劲旅,这样防边、防海,运输枪炮,可以朝发夕至。常驻的军队,可以变为机动的军队。十八省的兵力合成一气,那么一个士兵的功用可以抵得上十几个士兵。将来的调兵之权、发饷之权全部收归朝廷,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就不会被疆臣所牵制了。现在国家支出因防边而不足,百姓也因厘卡而困顿。各国为与我国通商,争夺权利,致使我国财赋日益衰竭.后患正趋于加深。如果有了铁路,从中收取的费用足以用来养兵,那么厘税的关卡就可以酌情减少,并且不会有洋票通行的弊端。使国家富裕百姓便利的办法,莫过于此。况且俄国之所以会要挟我国,日本之所以会轻视我国,都是因为我们固守一隅之见,害怕困难而苟且偷安,不能奋发图强。如果一旦下了修造铁路的诏书,显示中国自强的决心,那么中国的声威就会振起,西方列强知道了必然就会首先受到威慑,不单与俄订立合约容易成功,日本对我国的野心也会从此悄悄消失的。 【评析】 铁路问世于19世纪初期,作为近代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运输方式,加速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后,为提高商品的运输能力,1863年在华的27家洋行提出要在中国修筑铁路。这是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最早动议。但在旧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清朝内部,对于铁路普遍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如认为铁路“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困”①。即使是向来以趋新自诩的李鸿章,也一度认为铺设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②。 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办工业的发展和扩大,人们对铁路的认识电不断深入。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总办唐廷枢禀请李鸿章从唐山修筑一条至胥各庄的轻便铁路,用来运煤。李鸿章专折具奏,获清廷批准。唐胥铁路的建设,使得清政府对于铁路的作用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部分较为开明的大臣开始认识到铁路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反对修造铁路的态度逐渐松动。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局势紧张,俄国出动陆海军进行威胁。清廷急召赋闲在家的刘铭传进京议事。12月刘铭传应诏入京后,趁机上了本篇奏折。 在此折中,刘铭传陈述了列强修造铁路的情况,着重从巩固国防的角度,阐述了修造铁路对于中国军事、经济、民政诸方面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提出了初步的规划。他认为铁路一旦修成,就会使各省联成一气,部队可以通过铁路快速集结,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和补给能力。同时,修筑铁路亦能展示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的坚强决心,这将对俄、日两个对中国存在野心的国家产生很大的威慑作用。刘铭传是清政府中最早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和规划的官员,这篇奏折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专门论述铁路重要性的文件,但它并不局限于铁路运输的本身来谈问题,而是将铁路作用提升到国防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认为铁路的兴建与否,关乎国防的长远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应当说刘铭传的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此折一出,立即在清廷内部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兴办铁路的争论。李鸿章也急上四千言奏折,论及铁路有9大好处,称兴修铁路在中国势在必行,对刘铭传的主张予以支持。P515-517 序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为适应世界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研究。我部第四研究室课题组的同志编撰出版了《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一书,颇具现实意义。 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从宏观和全局高度筹划与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总体方略,是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历代明君良相、有识之士,为了治国安邦,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见之于历代帝王及大臣、学者遗留下来的许多诏书、敕谕、奏疏、对策和文章,对涉及当时国家安全的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不乏独到的战略性思考和精辟论述,形成了日久弥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认识和处理国家安全问题上的高超智慧,具有鲜明的特点。择其大要:一是强调整体性。把国家安全看成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张内外兼顾,文武并用,以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二是注重防御性。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结构,使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安土惧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内敛持重、崇尚和平的民族气质,反映在军事文化上则是主张慎战,反对好战,尚武而不黩武。中国历史上国家安全战略的主流思想是,注重防御,防御先于进攻;强调守土,守土重于拓疆。三是倡行忧患意识。中国历代有识之士通过对社会、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国家安全理念,主张居安思危、治不忘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持和加强安全防范与忧患意识。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思想和论述,有的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用,为安定国家、消除内外祸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虽然没有被付诸实施,但仍不掩智慧的光芒,对我们不乏现实的启示和借鉴。它们都是中国历代宝贵的思想遗产。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期待着这本书的面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并为人们进一步开掘国家安全战略理论的历史宝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不仅要立足现实,前瞻未来,也需要从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源头和脉络,对其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思辨。历史是现实的基石,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现实,筹划未来。读了这本《安邦大略——中国历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论析》,深感其虽是一部基础性的研究著作,但通过对中国历代国家安全问题紧密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从历史的纵深探讨国家安全问题,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成败得失,为现实提供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使我们可以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今天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思考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安全问题,从中寻求应对的良策,深化当代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 2007年12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