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警世录(七荤八素话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印谱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三晋都市报所推出的一个新栏目,书中撷取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领域的精彩素材,对具有新鲜性、贴近性、冲突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要素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来进行加工,并真实地反映了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该书直面现实,秉笔直书,或弘扬正义,或讴歌文明,或鞭挞丑恶,或针砭时弊,在读者心中激起一阵阵波澜,产生强烈的共鸣。

内容推荐

从2004年7月开始,《三晋都市报》编辑部推出了一个精心策划的新栏目——《新闻故事连载》,重点经营,倾力打造。这一新的新闻文体,从稿件内容来说,撷取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精彩素材,选择故事情节曲折、戏剧成分浓重,具有新鲜生、贴近性、冲突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要素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进行加工;从写作手法来说,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某些写法,兼容通讯、特写、散文等文体的特点,真实、生动、警世、感人,成为《三晋都市报》新闻策划中的一枝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人间传奇

 沁县孤儿跨越中日两国的传奇人生

 遇害72年后故乡拥抱蒙尘烈士

 回首当年我给白求恩当助手

 运城一残疾女孩留学挪威又考上美国一流大学

 656万元彩票故事,他跟总书记合影

真情无价

 母亲省城当保姆 寒门走出两名研究生

 “双胞胎”32年团圆记

 无臂女孩双脚弹响传奇爱情

红颜血泪

 “三奶”杀“二奶”奇案

 10天,16岁少女辗转三省遭拐卖

 女人啊!千万别学我做“二奶”

 她把公安局长告上法庭

人情冷暖

 “金手指”到“浪子金”的戏剧人生

 中阳老妇临终前:“我想见养女一面!”

 500万份启事花费50万元9年寻子悲剧

试读章节

七、囹围无处话凄凉

1959年9月27日,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曹石堂接到在南开大学读书的黎善庄来信,29日学校放假后,她便回北京家中与他们父女团聚。曹石堂读信后喜上眉梢,只有8个多月的小女儿在摇篮里“咿咿呀呀”个不停,似乎也知道妈妈要回来了,曹石堂将她抱起来亲一亲,又送到邻居家,为了迎接妻子回家过节。他又前去王府井百货大楼排队,买回几瓶罐头。

就在这天夜里两点多钟,沉睡中的曹石堂被敲门声惊醒,他慌忙披衣下床,打开房门,一副冰凉的手铐出现在他面前。他最后望了一眼温暖的小家。被带上警车。警车一路呼啸,行驶在午夜的首都街头,车上的曹石堂仍然对自己何以一夜之间沦为罪犯百思不得其解。更让他揪心的是:还托在邻居家的8个月的小女儿!他一次次想象,再有一天多,妻子便回来了,面对贴了封条的家门,她该去哪里找他们的孩子?他甚至还满怀愧疚地想到,借北京市图书馆的几本书,还摊在桌上,如此一来,不知有没有人会代他归还?

在北京草岚子监狱审讯室,他才得知,自己所犯罪行是:给日刊工业新闻社寄杂志,向日本提供国内科研情报。审讯员手拿几份《日刊工业新闻》告诉他:这,就是罪证。尽管他百般解释,自己是在给国家办好事,寄去日本的杂志,国内街头随处可以买到,并非内部资料,但所有的辩解均无济于事。一颗赤子心,满腔报国情,换来的却是“莫须有”的罪名,委屈的泪水顺着他清瘦的脸庞,悄无声息地滑落……

入狱整整一年后,管教人员交给曹石堂一张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片,上面两行娟秀的小字。正是出自他日夜思念的妻子黎善庄之手:

我和曹石堂系自由恋爱结婚,但是他做了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情,成了反革命,为了划清敌我界限,现在我正式提出离婚。

看着纸片上的一字一句,曹石堂的心仿佛在滴血。嘴上却说:“我没意见!”他清楚,以自己这般处境,与妻子划清界限,才是对她最深沉的挚爱。在纸片下方,他工工整整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想了想,他又在未了添上一句话:请帮忙把我的呢子大衣和闹钟变卖一下——离家时带在身上的30元钱,买了秋裤、牙膏和手纸等日用品后,已经所剩无几。几天后,黎善庄托人送来100元钱,此后再无联系。

1962年5月,曹石堂被移送某农场劳动教养。管教人员告诉他,除去之前在监狱中度过的2年8个月,再有4个月,他便劳教期满,可以就地转为“就业人员”。

1965年初夏的一天,晚饭后,农场的操场上挂起了放电影的银幕。人们和往常一样,各自搬上凳子,争先恐后往操场上赶。曹石堂刚在人群后面坐下,电影便开演了。银幕上先是一行大字——“1964年国庆”,随后出现的画面上,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在他身后,是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范文同,紧接着,镜头掠过范文同,第三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是一位女翻译,曹石堂一眼认出,这位女翻译,正是与他分别6年的黎善庄!昔日的恩爱夫妻,如今却是天上地下。曹石堂眼前一黑,晕倒在地,醒来时已经躺在农场的医务室里。

点评:曹石堂的遭遇足以引发人们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回顾与反思。反思是人类值得庆幸的本能之一。因为,反思过去利于对未来行动的纠偏,往大些说,反思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

八、沉冤昭雪再相逢

1964年,在苏联和美国的军事威胁下,我国开始“备战备荒”。1966年9月,在对北京市的人口疏散中,曹石堂被分配回离沁县老家不远的山西潞安王庄煤矿。造化弄人,漂泊20多年,终于又回到了起点。

在矿井下膏油、摘钩……日复一日,又是14年光阴在单调繁重的煤矿劳动中流逝。曾几何时,曹石堂以为自己要如此度过余生了。  1967年,在煤矿领导和同事的热心撮合下,曹石堂再度成家。女方是一位平遥农妇,之前曾两度离异。嫁给曹石堂时,她还带着一双儿女,女儿6岁,儿子2岁。从小饱尝孤儿之苦的曹石堂,视这两个孩子如同己出,白天在煤矿劳动,晚上还要教继女学习日语。婚后数年,又有3个儿子陆续降生。由于夫妻二人在文化背景、性格修养上有无法弥合的差距,他们的家庭在迅速扩容的同时,磕碰不断。这段诞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婚姻,带给曹石堂的痛苦远远多于幸福。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团访华,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之后,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从广播中听到这一消息,曹石堂心头一热,他仿佛看到一线希望的火苗在前方亮起。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冤假错案子反工作展开。1980年,曹石堂进了山西大学外语系任日语教师。同年,一机部来人,宣布为他彻底平反。从锒铛入狱到平反昭雪,20年光阴已永逝难追。此时的曹石堂,一面为终洗沉冤感到轻松和高兴,一面又深深遗憾于当年的报国梦如今仍是虚空。初到山大,他在北张村租下一孔窑洞,全家七口人只有一张大土炕,他仍然满心欢喜。毕竟,大学课堂上的三尺讲台,已经为他插上了继续圆梦的翅膀。

1983年,回国已经30年了。曹石堂决定趁暑假携16岁的二儿子赴日本探亲。一些日本媒体得知消息,纷纷提前报道。30年前便开始关注他的《读卖新闻》以《“兵队太郎”就要带着儿子回来了!》为题,刊出这一消息。《朝日新闻》则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出一行字:“老曹。大家都在等着你!”当年山本中队尚在人世的老兵们看到报纸奔走相告。等不得曹石堂赴日,竟临时组团先行来到山西。见到年过五旬的“太郎”,老兵们纷纷挤在他面前,指着自己的鼻子问:“太郎,你还认识我吗?”不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在平遥、介休火车站,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怀着复杂的心情俯下身去,在铁轨旁捡几粒石子。装进衣袋……

1983年7月30日晚,曹石堂父子乘坐的飞机抵达日本成田国际机场。走出机舱,一条写着“热烈欢迎山西大学曹石堂先生”的条幅首先映人他们眼帘,条幅后面,簇拥着一支由当年山本中队的部分老兵、养父加藤政三的儿子和曹石堂高中、大学同学组成的欢迎队伍,来自日本各大媒体的记者更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来到东京,曹石堂迫不及待地前往他曾经的“家”中,与他30年未曾谋面的养父加藤政三坐在轮椅上,已经不能开口讲话了,唯有两行浑浊的老泪,表达着“太郎”此行带给他的惊喜。

广播里播出“寻山本角松和稻次悌二”的启事后,次日一大早,一位老妇寻上门来,递上一张角松的照片。老妇告诉曹石堂,她是山本的妻子,刚刚从仙台家中赶来。原来,早在日本投降前夕,山本调往东北,被苏联兵打伤左肩后,不堪伤痛折磨,自尽身亡了。

之后多日,一直没有稻次悌二的消息,眼看回国的日子就要到了,突然一位老人连夜赶到曹石堂住处,他,正是稻次。执手相看,稻次悌二老泪纵横:“你长大了吗?一直没有你的消息,以为早已不在人世,原来你还活着!”当时的稻次已是日本最大的石化公司的总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多次来中国,帮助中国石化的建设,期间多方打听曹石堂的消息,都没有结果。

在日本逗留的3个月时间里,曹石堂除探亲外,还参加了一系列“民间外交活动”。他高中时期的一位同学,此时已是日本众议院议员。一天中午,曹石堂随其到餐厅用餐,正巧,就任不久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在。同学带他过去作介绍,中曾根听了站起身来,热情地握手问候,又打发人取来一幅他的书法作品赠给曹石堂,上面写着:“一槌打碎大道坦然”,落款:“内阁总理大臣中曾根康弘”。中曾根对曹石堂解释:“你们的国家现在正在改革,我的自民党也想改革,改革就是要打碎旧的,建立新的,送你这几个字很有意义。”

在日中友好协会友人的陪同下,曹石堂还陆续访问了包括崎玉县县长在内的数位地方行政长官,作过多场演讲。他告诉日本的年轻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两国人民都应当讲求友好,远离战争!”为了让家乡的山西大学也能走出娘子关,走向世界,他还特地走访了母校立教大学,提出“希望考虑与山西大学互换留学生”的建议。两年后,立教大学校长访问山西大学,双方结成友好学校,每年互换3名留学生,互惠合作直到今天,山大已有数十名年轻教师出国深造。

点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国耻不容淡忘,然而造成战争灾难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应当世代相传。P12-15

序言

《新闻故事连载》之外的故事

(代序)

冯印谱

《三晋都市报》由2003年的周一刊逐渐改版为周五刊后,从2004年7月5日起,编辑部推出了一个精心策划的新栏目——《新闻故事连载》,此后重点经营,倾力打造,每天一章每周见报一期,至今已刊发130余期,已然成为《三晋都市报》一个自主创新、富有鲜明特色的品牌栏目,在全国琳琅满目的纸质媒体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期间,这一报苑中的“非常规武器”,宛如一束傲然怒放、娇艳夺目的玫瑰,成为《三晋都市报》诸多新闻策划中的一枝奇葩,逐渐地扩大了《三晋都市报》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新闻故事连载》这一新的新闻文体,从其稿件内容来说,是撷取现实生活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领域的精彩素材,选择故事情节曲折、戏剧成分浓重,具有新鲜性、贴近性、冲突性和可读性等多方面要素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来进行加工;从其写作手法来说,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某些写法。兼容通讯、特写、散文等文体的特点,并精心制作新闻标题;从其刊载形式来说,每期分为5章(个别有突破),每日见报一章,每章2000字左右,往往在每一章末尾留有悬念以吸引读者阅读,并配以新闻图片和插图,使版面图文并茂,以增强阅读效果。

我们本着上述理念和要求精心制作每一期《新闻故事连载》,意想不到的是,在刊发过程中,不仅文章本身受到读者关注,而且还引出一系列故事外的故事,试举几例。

《沁县孤儿跨越中日两国的传奇人生》一文,报道的是山西大学外语系教授曹石堂的事迹。单看这期故事的引题:“侵华日军收养他长大,阎锡山曾资助他学费,毛主席翻译是他前妻,中曾根首相赠他书法”,就足以窥见曹石堂先生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了。因为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这期新闻故事连载我们破天荒撰写了10章,于2006年4月17日开始连载了两周时间,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2007年1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容和平先生跟曹石堂教授前往日本立教大学访问前夕,思来想去,特意请三晋都市报社把刊登该新闻故事连载的两周报纸装订成册,作为他们此行的特殊礼品赠送给立教大学(曹石堂教授曾在立教大学学习)。访问期间,立教大学经济学部部长收到这份礼物后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把该新闻故事连载译作日文后作为珍贵资料保存。《三晋都市报》因《新闻故事连载》首次跨出了国门。

2006年1月3日,《三晋都市报》刊登了一期新闻故事连载《无臂姑娘双脚弹响传奇爱情》,独家报道了山西省残疾女子罗风枝的传奇故事。罗凤枝出生后即遭父母遗弃。被养父母收养长大。小学四年级时她就给省长写信为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捐献出自己的压岁钱,在中专读书期间无意间用脚趾发送手机短信。结果赢得了一份纯真的爱情。此稿一见报,省内外众多媒体争相循着我们的线索采访报道罗凤枝,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家庭》栏目,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栏目,云南电视台《家长里短》栏目等,先后与本报联系采访罗风枝,其中央视采访制作的罗风枝专题片标题为《足尖上的爱情》。众媒体的关注使罗凤枝一时间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中国网通山西分公司领导看到本报关于罗凤枝的新闻故事连载后。深受感动,特意将她招收为公司员工,并给其安排了可以在家中办公的特殊岗位。此后,本报视线一直追踪着罗凤枝,直到2007年9月2日她生下一个男婴,本报及时作了独家报道。

2006年1月16日,《三晋都市报》刊登一期新闻故事连载《娶“错”了媳妇嫁“错”了郎?》,内容报道的是省城一位叫柳娟萍的女士,因为存续了18年的失败婚姻让她焦头烂额,想要离婚,丈夫不同意,法院一审也不判离。紧接着下一周,《三晋都市报》又刊登了另一期新闻故事连载《“人财两空”错在恩爱男女没领证》,内容报道的是山西大同一位叫于爱民的小伙子,在西安搞传销期间跟一位山西姑娘相识相爱了,两人回到大同后,在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女方怀孕后跑回娘家生孩子再不露面,于爱民寻妻不着落了个人财两空,找到当地司法部门皆以没领结婚证为由不予受理。没料想到了2007年3月,这两期《新闻故事连载》的男女主人公于爱民跟柳娟萍,竟一同找到同时采访过他们的本报记者邢爱田,告诉其一个惊人喜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俩经过一年时间的了解相处相爱了,特来邀请邢记者做他俩的媒人。这真是“婚姻波折见诸报端,同病相怜相见恨晚。本报报道搭桥牵线,有情男女互诉爱恋”。于是《三晋都市报》3月23日又刊登了特稿《巧!本报两篇新闻故事连载促成一对恋人》,对此事作了进一步的报道。

一个叫吴保胜的男子被打成了“右派”,无奈之下将自己的女儿奶汝送给山西省中阳县农民郑二娃夫妇抚养。郑氏夫妇后来生下一女一男,但仍视奶汝如亲生。1974年,流落到内蒙古的吴保胜将已长成大姑娘的奶汝接到了自己身边。此后音信全无。郑二娃屡上内蒙古寻找养女均空手而回。养母王改英晚年身患癌症,十分渴望能见养女一面。于是,我们采写了一期新闻故事连载《中阳老妇临终前:“我想见养女一面!”》2006年10月9日开始连载。想不到稿件第一章见报当天凌晨,王改英就不幸去世了。当时编辑部有的同志提出此稿原本想帮助养母找寻养女,现在既然养母去世了,再连载下去就没意义了,应当中止。我们编委会研究认为,王改英虽然去世,但继续刊登此稿更具有悲剧意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于是决定连载继续刊登,并在第二天的第二章末尾注明王改英去世消息,她的儿子希望姐姐奶汝能赶回来参加养母的葬礼。果然,第三天,太原一读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说他一直关注着这期《新闻故事连载》,他知晓奶汝的内蒙古地址,一定设法将此事告知奶汝。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奶汝在一个月后终于赶回中阳,跪倒在养母坟前大放悲声,痛悔异常。我们的记者随即又作了后续报道,在读者中引起更大的反响。

两年来,《三晋都市报》刊登的《新闻故事连载》引发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她把公安局长告上法庭》一稿连载的那几天,《三晋都市报》在故事发生的当地,复印的一章《新闻故事连载》竟然卖到一元钱;《女人啊!千万别学我做“二奶”》一稿见报当天,当事人的妻子气势汹汹给编辑部打来电话,声称稿件中“二奶”说的都是假的,扬言要状告报社。我们答复她,记者的采访翔实有据,你说她说的是假的,你把你的“真的”版本拿来,我们同样予以刊登,结果她再也不吭声了……

《新闻故事连载》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效应,说明了每期《新闻故事连载》都能真实地反映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直面现实,秉笔直书,或弘扬正义,或讴歌文明,或鞭挞丑恶,或针砭时弊,在读者心中激起一阵阵波澜,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充分证明《新闻故事连载》是一种贴近读者、可读性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闻文体,我们将会更加精心地呵护浇灌这枝奇葩。

感谢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领导和编辑慧眼识珠,将《新闻故事连载》其中一些精彩篇章结集出版,让更多的读者来分享这道盛宴美餐,这于新闻事业是做了一件传播文化弘扬主旋律的好事,在此,我代表三晋都市报社委会和编采人员对他们的辛苦和努力深表谢意!

(作者为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编委、《三晋都市报》社长兼总编辑)

2007年11月29日写于太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