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本书节选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节,以权威版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加注、翻译,内容追求权威,形式追求精美,全面照应“典藏”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氏春秋/中华经典藏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本书节选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节,以权威版本核校,约请业内专家加注、翻译,内容追求权威,形式追求精美,全面照应“典藏”理念。 内容推荐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的价值和魅力在流光岁影里永不褪色,先贤圣哲的智慧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为在古代经典与现代经验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书局推出“中华经典藏书书系”。 本套书系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遴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书目,加以注释、翻译,引领大家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目录 纪 孟春纪·本生 孟春纪·去私 仲春纪·功名 季春纪·尽数 季春纪·论人 孟夏纪·诬徒 孟夏纪·用众 仲夏纪·大乐 仲夏纪·适音 季夏纪·音初 孟秋纪·荡兵 仲秋纪·决胜 季秋纪·精通 孟冬纪·异宝 仲冬纪·长见 览 有始览·去尤 孝行览·本味 慎大览·慎大 慎大览·贵因 慎大览·察今 先识览·察微 先识览·去宥 审应览·精谕 审应览·离谓 审应览·具备 离俗览·贵信 离俗览·举难 恃君览·骄恣 恃君览·观表 论 慎行论·疑似 慎行论·察传 贵直论·知化 贵直论·壅塞 不苟论·自知 不苟论·博志 似顺论·似顺 似顺论·别类 似顺论·慎小 士容论·上农 试读章节 孟春纪·本生 “本生”就是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文章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方法在于正确地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圣人重生轻物,“以物养性(生命)”,对于外物“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因而能够“全其天(生命)”。富贵之人多为外物所惑,重物轻生,“以性养物”,对物质享受贪求不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伤生亡国。作者的这些议论,是为规劝骄奢淫逸的君主而发的,其思想主要源于杨朱一派的“贵己”学说。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此官之所自立也③。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触犯。 ②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③此官之所自立也: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官,职官。自,从。 ④所为(wei)立之:指设立职官的目的。 译文: 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用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反而用以攻杀自己,那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夫水之性清,土者掴之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②,非所以性养也③。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④。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巨,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⑤。 注释: ①抇:搅浑,搅乱。 ②性:生命。 ③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指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 ④轻:喻物。重:喻身。 ⑤无幸必亡: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译文: 水本来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浑浊,所以水无法保持清澈。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外物使他迷乱,所以人无法达到长寿。外物本来是供养生命的,不该损耗生命去追求它。可是如今世上糊涂的人多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这样做是不知轻重。不知轻重,就会把重的当作轻的,把轻的当作重的了。像这样,无论做什么,没有不失败的。持这种态度做君主,就会惑乱糊涂;做臣子,就会败乱纲纪;做儿子,就会狂放无礼。这三种情况,国家只要有其中一种,就无可幸免,必定灭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①,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规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喑②,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③,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④。遁焉,性恶得不伤⑤? 注释: ①慊:满足,惬意。已:表示确定语气。 ②喑:哑。 ③害于性则舍之:本书《贵生》篇:“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④遁:这里的意思是放纵不能自禁。 ⑤恶:何,怎么。 译文: 假如有这样一种声音,耳朵昕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听了就会使人耳聋,人们一定不会去听。假如有这样一种颜色,眼睛看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看了就会使人眼瞎,人们一定不会去看。假如有这样一种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惬意,但吃了就会使人声哑,人们一定不会去吃。因此,圣人对于声音、颜色、滋味的态度是,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于生命的就舍弃,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贵的人对于声色滋味的态度大多是糊涂的。他们日日夜夜地追求这些东西,幸运地得到了,就放纵自己不能自禁。放纵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伤害?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①,招无不中。万物章章②,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③,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恬⑤。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射的目标,箭靶。 ②章章:繁盛的样子。 ③臭:这里指嗅觉灵敏。 ④三百六十节:指人的周身所有关节。《素问·六节藏象论》:“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这里是取其整数。以人的关节总数为三百六十五,是为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相配,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的观点。利:通畅。 ⑤惛:通“闷”,忧闷。 译文: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伤害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以养育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没有不长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生命全然无损,精神就和谐了,眼睛就明亮了,耳朵就灵敏了,嗅觉就敏锐了,口齿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就通畅舒展了。像这样的人,不用说话就有信义,不用谋划就会得当,不用思考就有所得;他们的精神通达天地,覆盖宇宙;对于外物,他们无不承受,无不包容,就像天地一样;他们上做天子而不骄傲,下做百姓而不忧闷。像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德行完全的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①?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②,命之日“招蹙之机”③。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④,郑卫之音⑤,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奚:何。 ②佚:安逸,逸乐。 ③招蹷之机:导致人脚生病的器械。蹷,病名。这里指脚不能行走。 ④靡曼皓齿:指美色。靡曼,皮肤细腻。皓,洁白。 ⑤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从孔子“放郑声”、“郑声淫”起,古人历来都视之为淫靡之音、乱世之音。 译文: 富贵而不懂得养生之道,正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获得东西很难,即使想要过度地沉湎于物质享受之中,又从哪儿去弄到呢?出门乘车,进门坐辇,务求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做“招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极力勉强自己吃喝,这种酒肉应该叫做“腐烂肠子的食物”。迷恋女色,陶醉于淫靡之音,极尽享乐,这种美色、音乐应该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是富贵所招致的。所以古代就有不肯富贵的人了,这是由于重视生命的缘故;并不是用轻视富贵钓取虚名来夸耀自己,而是为保全生命。既然这样,那么以上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P1-7 序言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了解战国末期的思想政治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吕不韦作为主持人,这部著作基本体现了他的思想。 吕不韦,濮阳人,阳翟的富商,家累千金。他曾在赵国的首都邯郸经商。当时秦国的庶子异人正在邯郸做人质。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低下,赵国对他很不礼貌,他的处境十分窘迫。吕不韦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时机到了,他说:“此奇货也,不可失。”当时秦昭襄王立安国君为太子,而安国君最宠幸的华阳夫人没有子嗣。吕不韦抓住这点,便游说异人,说可以帮助他回国登上王位。异人十分感激,说:“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吕不韦通过各种手段,首先博得华阳夫人的信任,使子楚(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改名子楚),成为安国君的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不到一年便去世,子楚顺利成为秦国的国君,即庄襄王。庄襄王即位后,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一跃成为秦国最有权势的人。 吕不韦在庄襄王、秦王政时期为相十三年。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秦王政即位时仅十三岁,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此时秦国的大政方针,都由吕不韦掌控。吕不韦主政时期,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吕不韦主张并致力于对六国的战争,亲自率军消灭东周,使作为号召力的形式上的周天子不复存在,这是对东方诸侯的一次沉重打击。吕不韦主政时期,对六国发动一连串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大大扩展了秦国的疆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政方面,吕不韦一反秦国传统的独尊法家的政策,广收天下之士,尤其是引进大量儒士。在经济上,吕不韦在主张尚农的同时,也鼓励王商,他曾说:“凡民自七尺以上者属诸三官,农攻粟,王攻器,贾攻货。”当时秦国的工商业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都是吕不韦鼓励工商的政策的结果。秦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它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吕不韦内政方面的诸多政策,与秦王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秦王政在亲政后的第二年,便以吕不韦牵连穋毒与太后的事件为借口,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之职,使他回河南封邑。两年以后,又十白他作乱,将他徙居蜀地。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便饮鸩自杀。 二 吕不韦在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39年),即秦王政亲政前两年,召集天下名士,共同编纂了《吕氏春秋》。吕不韦是这部书的主持人,这部书体现了吕不韦的思想。吕不韦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样一部书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入手来分析。当时,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定,六国诸侯已无力阻挡这一历史潮流。吕不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形势,并且凭着他政治家的敏感,感到秦国统一天下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了,而保持住天下才是真正困难的事。他说:“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作为相国的吕不韦,他必须考虑统一后的秦国如何治理,实行什么政策才能使秦国长治久安。吕不韦不同意用自秦孝公以来几乎处于独尊地位的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他必须提出自己的理论,作为统一的秦帝国的治国纲领。这一部《吕氏春秋》就是他为秦帝国维持长治久安所提出的治国方略。他曾公开宣示自己的主张,将《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干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吕不韦企图以相国之位,仲父之尊,迫使秦王政完全依照自己的主张行事,使自己的主张定于一尊,从而维持秦国的长治久安,也维持他自己的权势地位。如果说战国时期百家并起是与诸侯纷争的政治形势相适应的,那么,《吕氏春秋》的出现,也正是适应秦国统一天下的需要的。 《吕氏春秋》是一部结构体系十分完备的著作,这在先秦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的结构体系是经过精心安排、精心设计的,自成一个系统。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份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 现在所能见到的《吕氏春秋》最早的版本是元代至正年间的刻本。明代出现一批刻本。通行的本子是清代毕沅的校本。现在又有许维通的《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今注今译本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 三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性质。它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又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较大的改造,摒弃了道家思想中某些唯心的成分。 关于宇宙本源的认识,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争论的焦点。《吕氏春秋》继承并发挥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即精气,这种精气又叫做太一,又称作道。正是由于这种精气或太一或道的运动和结合而产生千姿百态、性质迥异的天地万物。《吕氏春秋》在二千多年前,能够认识到宇宙是由物质的精气构成,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由于《吕氏春秋》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它对天道的认识也具有唯物的性质。他认为天是由精气构成的自然的天,并不是什么有意志的万物的主宰。他认为“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自然界中同类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客观的联系,不是什么超物质的意识在起作用。《吕氏春秋》不相信鬼神,不承认天命。它认为人的生死不是什么命中注定,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他说:“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吕氏春秋》认为宇宙万物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没有终极。《吕氏春秋》还流露了对事物的辩证的认识。它认为事物是互相依存的,他说:“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是有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没有适当的条件,转化就无法产生。 《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性质,也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值得深入研究,赋予它恰当的历史地位。 四 《吕氏春秋》作为治国纲领,提出了一整套政治主张。它的政治主张的基础是“法天地”。它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因此,虚君实臣、民本德治成为《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核心。 《吕氏春秋》主张君道虚,臣道实。它认为人类应该按照天地的关系来建立君臣的关系。天无形而万物以成,君主就要如同天一样,没有具体的形象,是空灵无为的。君主要养性保真,以达到无为而治。君主为什么一定要无为呢?它认为,君主与众人一样,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而有局限性。要克服这种局限性,就必须充分发挥臣下的聪明才智,让臣下去各司其职。否则,君主有所为,就会使臣下阿主之为,有过则无以责之。所以他说:“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君主的无为就是有为,就是无不为。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吕氏春秋》认为最主要的是君主加强自身的修养,治其身,反诸己。治身是治天下的根本。他说:“为国之本,在于为身。”其次是必须求贤用贤。他说:“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经也。”又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第三是要正名审分设立官职,使百官各司其职,尽其力。“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王,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 《吕氏春秋》除了提出虚君实臣的思想之外,还提出一整套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国方略。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这种思想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政治理论的重要方面。它认为,民众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它说:“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治理天下首先要得民心,要得民心,就要切实地为民众禳除灾祸,创造福祉。它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以赏罚为辅的方针。他认为用德政治国,民众就会亲近其上,就会为君主效死力。它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用德政治国,就会通达无阻,无往而不胜。同时,它认为在施行德政的前提下,赏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不可没有,也不可专恃。它反对以赏罚替代德政,它说:“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在《吕氏春秋》的德政思想中,教育和音乐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三夏纪中集中阐述了教育和音乐对治国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有《劝学》篇,鼓励人们加强学习。它认为学习可以使人们知晓理义,做到忠孝。它说:“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同时有《尊师》篇,专门论述老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为师的原则与方法。《吕氏春秋》也十分重视音乐,它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功效。它说:“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又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正因为音乐对政治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在《吕氏春秋》的德治中,音乐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作为德政的补充,《吕氏春秋》主张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振苦民。这种思想是与秦国要用战争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相一致的。 总之,《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各家对它有用的成分融合而成的吕氏独特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 《吕氏春秋》的价值,除了它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之外,还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研究战国史的著作,已多所利用《吕氏春秋》所保存的史料。这里不详述,仅就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些简单的介绍。 《吕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卫生医学方面的知识。他认为人体有“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各个器官有各自的生理要求,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疾病就不会发生。因此它要求人们在饮食、情欲、运动等各方面都要多所注意。比如在饮食方面,它要求饮食要按时,要无饥无饱,这样才能保养五脏,没有病灾。在情欲方面,它要求有所节制,不得擅行。在运动方面,强调精气的流通,身体要运动,否则精气就会郁结而生病。它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魘之机。” 《吕氏春秋》记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原始音乐。它详细论述了音乐起源的过程,说明了音乐与生活的直接关系。同时,它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记载了我国乐律的六律六吕及其计算法的三分损益法,是研究古代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吕氏春秋》还有不少天文历法方面的记载,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九野及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记载了每月太阳、月亮所在的位次,以及与之相应的物候特征、节气的原始形态等。这些对研究古代天文物候都是十分可贵的。 特别需要说到的是,《吕氏春秋》有四篇关于农业的文章,它保留了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研究战国及其以前的农业发展情况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我们这里只就《吕氏春秋》的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要想真正了解《吕氏春秋》,还是要认真读《吕氏春秋》原文。本书只是节选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吕氏春秋》的全本。 作者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