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红色的摇篮·《洗衣歌》诞生记·《英雄虎胆》剧组记事·三将军下连当兵记·在“万岁军”军部的日子·“反骄破满的报告”诞生记·“奇袭白虎团”所在军宣传队·工农兵学员上北大·咱们的女兵八连……私人珍藏的军旅老照片,中间有我有你也有他!
本书纪录了1969-1986年老战友们的军旅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部队老战友老相册(第1辑私人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勍 |
出版社 | 黄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哈军工,红色的摇篮·《洗衣歌》诞生记·《英雄虎胆》剧组记事·三将军下连当兵记·在“万岁军”军部的日子·“反骄破满的报告”诞生记·“奇袭白虎团”所在军宣传队·工农兵学员上北大·咱们的女兵八连……私人珍藏的军旅老照片,中间有我有你也有他! 本书纪录了1969-1986年老战友们的军旅生活! 内容推荐 本书纪录了1969至1986年老战友们的军旅生活故事,书中具体收录了:《某基地宣传处记事》、《采访雷锋的日子》、《怀念老战友古月》、《难忘重庆文艺大检阅》、《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忆某师文工队》、《回忆前卫文工团》等作品。 目录 1969年—1970年,原国防科工委—— 某基地宣传处记事 1947年,原第四野战军—— 我军第一支专业舞蹈队 1952年—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红色的摇篮 1960年—2007年,沈阳军区“雷锋团”—— 采访雷锋的日子 1964年,西藏军区文工团—— 《洗衣歌》诞生记 1953年,总政话剧团(之一)——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剧组往事 1963年,总政话剧团(之二)——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演出往事 1964年,总政话剧团(之三)—— 《万水千山》演出往事 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之一)—— 《地道战》剧组往事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之二)—— 《英雄虎胆》剧组记事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之三)—— 《海鹰》拍摄轶事 1960年,铁遭兵文工团—— 《铁道兵志在四方》创作记 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之四)—— 《南海长城》剧组记事 1948年—1985年,“叶挺独立团”所在军—— 从战士到军长 1949年,成都军区某军宣传队—— 怀念老战友古月 1953年—1954年,成都军区某军文艺宣传队—— 难忘重庆文艺大检阅 1950年—1953年,某军司令部—— 机要科那些战友们 1950年—1959年,空降兵某军—— 新中国第一代女伞兵 1951年6月,原胶东军区政治部—— 忆扫盲学习班 1951年—1964年,原18军宣传队—— 战斗队生产队宣传队 1952年—1953年—— 忆某师文工队 1953年—1962年,南京军区司令部—— 某通信团往事 1954年—1956年—— 回忆前卫文工团(之一) 1945年—2007年—— 回忆前卫文工团(之二) 1968年,“铁军”政治部—— 黄继光的妈妈来到我们部队 1972年—1983年—— 济南军区原男子篮球队记事 1976年—1978年—— 忆山东省军区原女子篮球队 1952年,东海舰队某部—— 为“卫岗”军舰站岗 1977年—1985年,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 白头编辑话当年 1962年—1970年,“铁军”某“红军团”—— “夏老兵”、“秦老兵”、“张老兵” 1958年9月一10月,“奇袭白虎团”所在军某团—— 三将军下连当兵 1975年,“济南第二团”所在军作训处—— 在名将手下当学生 1959年,国庆大阅兵—— 海军方队训练受阅回忆 1961年—1968年,空军—— 原第五航空学校记事 1961年—1968年,王杰所在师报道组—— 军营有一个“古田沃” 1962年—1985年—— “硬骨头六连”往事 1964年—1968年,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 咱们的女兵八连 1965年—1982年—— 航空兵某师独立大队 1965年—1975年,南京军区某坦克师宣传队—— 演王杰学王杰做王杰 1975年,济南军区军马场(之一)—— 女兵牧马在荒原 1970年—1972年,济南军区军马场(之二)—— 黄河滩-}:建设军马场 1968年—1972年,“奇袭白虎团”所在军宣传队—— 难忘下部队的演出生活 1969年,原铁道兵第七师三十五团—— 在部队过第一个春节 1969年—1971年,山东省军区某守备团—— 当兵当到“天尽头” 1970年8月一10月,济南军区某坦克修理营—— 坦克修理会战的那段日子 1970年,辽宁省军区—— 摄影学习班记事 1970年—1971年,济南军区政治部—— “反骄破满的报告”诞生记 1970年—1971年—— 工农兵学员上北大 1970年—1972年—— 我与父亲方荣翔的军旅情结 1970年—1972年,沈阳军区某团—— 忆“红九连"的战友们 1970年—1975年,“铁军”政治部报道组—— 忘不了“八大金刚” 1970年—1976年,某师—— “双大功连”演唱组往事 1970年—1977年,某军报道组—— “吕洪干事长” 1974年1月—— 忆海军舟山基地作战处战友 1970年—1977年,“万岁军”政治部—— 在“万岁军"军部的日子 1970年—1974,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之一)—— 难忘的青春记忆 1971年—1975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之二)—— 没有领章帽徽的女兵 1975年—1976年,“奇袭白虎团”所在师宣传队—— 调防前后的日子 1976年7月,北京军区原炮兵某团—— 抗震救灾的岁月 1976年—1978年,沈阳军区某师—— 往事二三 1976年—1978年,原武汉军区某师炮团—— 咱团那些人,那些事 1976年—1981年,成都军区原某团—— 难忘“七十二变金刚” 1978年,《解放军报》记者组—— 中国国防登山队出征记 1978年—1981年,沈阳军区空军某机场—— 我们一起当机务兵 1978年—1979年,原昆明军区某团—— 怀念战友黄南翼 1979年—1985年,“塔山英雄团”—— 回忆我们的报道组 1987年10月10日,某军高炮团—— 难忘那次演习 1986年,某师宣传科—— 跟着“四个兜”学写稿 试读章节 刘玉堂,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1969年的“八一”建军节,我所服务的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划归海军建制。一个月之后,我从连队文书的岗位上借调到基地政治部宣传处,从此开始了我的文字生涯。我说过,我从小便萌生了当作家的愿望,故对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情特别敏感。对将手写的字变成铅字的工作特别神往,我将此看成是曲线当作家的必由之路。 照片上的8个人中,有3位是原宣传处的同志,前排左二是处长包文举,后排左一、左二分别是蒋干事和王干事,剩下的5位便都是与我一起借调去的基地报道组的成员了。 因为基地是科研单位,“文革”开始时机关又搞过“四大”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我到宣传处不久,即发现那里的人际关系十分的微妙。一个个说起话来神秘兮兮,要么窃窃私语,要么连讽带刺儿。比方说,负责报道组的那个蒋干事就永远带着受过什么委屈或犯过什么错误的表情。该同志资格较老(1949年参军,19级),职务不高,语言表达能力甚差。那个王干事就管他叫“蒋干”,让人想到《三国演义》里面因偷假情报而让曹操屡屡上当的那个蒋干。他听了笑笑,尔后会答应好几声:啊、啊?嗯。 我们先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学习了新闻报道的一些基本知识,重点学习了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特别树立了新闻的真实性乃是党性原则的那么一种观念。这个蒋干事的水平还真是不敢恭维,他每次念毛主席语录,不出错的时候不多,比方“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这样的句子,他绝对会念成”不但一定要抓紧,而且一定要抓紧”。也没人给他纠正或提个醒儿,都在那里故作正经或严肃状。他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就翻来覆去地强调那个“三见面”:即写了稿子,须跟当事人见面。跟其他参与者见面,跟当事人所在单位的领导见面,“一定要让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啊,嗯!”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个人物通讯。说的是被国防部命名的“节约炊事用煤先进连”的炊事班长杨长林,带领全班战士,将他们创造的马蹄型回风灶做了部分改进,改成了煤矸石灶。而这个杨长林还是志愿军登高英雄杨连弟的儿子。稿子写好之后,跟他们指导员见面的时候,那个指导员提了两条意见,一是该同志有骄傲自满情绪,最近刚提了个小排长就思想长毛,将原来的对象蹬了,找了个大学生;二是改造马蹄型回风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支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是集体的智慧。我给他说,思想长毛的事情不要提了,他刚提起来就出问题,也说明你们把关不严,至少负有领导责任;你们是基地的老典型,出了问题若是自己不包涵,一旦传扬出去,往基地首长脸上抹了黑,问题就比杨长林思想长毛还严重。那指导员愣了一下,看了我一会儿,问我,你是哪一年的兵?我告诉他之后,他笑笑说,军龄不长,水平不低,真是一级有一级的水平啊。之后,他磨磨叽叽地说改煤矸石灶的问题还是他先提出来的,他是从《解放军报》上看了驻山西某部身在煤山不烧煤而烧煤矸石的报道之后,才让他们鼓捣的;改灶还不能耽误做饭,就全靠晚上加班加点,你稿子里面写的鼓捣到凌晨两点多的那一次我也参加了。我理解他的意思,当即在稿子上加上了他的名字,他又不好意思,说了一番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一定要加名字也别只加我一个什么的。我告诉他,这么个两千字的小通讯,列上一大串人名,绝对不可以,这又不是上黑板报,写表扬稿!他说。具体怎么措词你说了算。之后即很痛快地在稿子上签了“情况属实,同意发表”的字样,盖了他们党支部的公章。 因杨长林老家是天津的,其父在天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的母亲于“文革”期间还被结合进了妇联。我遂将该稿一式两份,分别投给了《天津日报》和《人民海军报》。那时一些大报对比较重要一点的稿子,还要寄清样给你看。我收到《天津日报》的清样之后,又送给那指导员审查,再一次让其签了情况属实同意发表的意见,才将清样寄回去。不久,两报即先后发表了。 我们报道组有一本报纸剪贴,当然都是我们报道组的成员发的稿子。这个剪贴,让我们有压力了,特别我们基地的政委不时地会到我们办公室来转转,来到就翻那个剪贴。那时每篇文章的后面一律都署报道组的名字,但他要问是谁执笔写的,蒋干事就实话实说,是小刘写的,前面6篇都是他写的。政委即问我是哪里人,什么学历,我回答之后,政委即说,沂蒙山好的,你的文字好的,现在大学不招生。部队也就有机会吸收一些高材生,对整个部队建设好的。他这么一句很随意的话。也让我与报道组的其他成员的关系微妙起来了,我若偶尔迟一次到,他们就会说,迟到了呀,好的、好的!蒋干事听到之后,就非常严肃地要我戒骄戒躁,啊、啊,嗯。 倒是照片上站在我身后的那位女同志,有点大姐姐的样子,对我偶尔迟到一次非常体谅,当然她迟到的比我还多。她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报道组对按时上下班抓得这么紧,又不是战斗部队,你晚上加班他看不见,偶尔迟到一次他就看见了!她叫梁礼红,比我早入伍7年,是基地1964年大比武时的手摇计算机冠军。我问过她这件事,她说,其实那次比赛就是考查基本知识的,有好多题,根本不需要计算机,你一通分一约分,答案就是一或零。有些没学过的,上来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摇,摇半天,往往还摇错了,那怎么能取得好成绩? 在我看来,她的文字水平也是好的,只是长期做技术工作,猛丁转到新闻报道上来,暂时还不适应。不出我之所料,时间不长,她也拿出了很有分量的大稿子。 多年之后,待我申请转业的时候,她已是基地宣传处的处长了。她找到我,问我一定要走吗?到我这里来干不行吗?我以兴趣开始往文学方面转移为由,谢绝了。 往事历历,睹物思人。几年前,从师政委的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处长包文举至南方旅游。途经济南的时候还来看过我的,就不知蒋干、梁礼红及其他战友们现在怎么样了,你们都好吗?战友们!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