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后,通过对各种具体现象、具体问题的拼命分类、归类、概括、抽象后,感觉慢慢理清了一些头绪,并逐渐将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东西和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接上了头,逐渐将思维、智力、创造等不同领域贯穿起来,形成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本书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教材和思维、智力、创造教育的指导材料,也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辅导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与实践的实证探索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谢中兵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后,通过对各种具体现象、具体问题的拼命分类、归类、概括、抽象后,感觉慢慢理清了一些头绪,并逐渐将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东西和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接上了头,逐渐将思维、智力、创造等不同领域贯穿起来,形成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本书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教材和思维、智力、创造教育的指导材料,也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辅导读物。 内容推荐 思维、智力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创造力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思维、智力和创造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课题,本书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在对思维、智力、创造力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给出了一个系统的回答和解释。 目录 思维篇 引论 1.思维、智力活动的宏观心理现象性 2.思维科学的研究取向及流变 3.对本书研究内容、方法和观点的界定 第一章 思维概论 第一节 思维是什么 1.哲学层面的思维定义 2.宏观层面的思维定义 3.微观层面的思维定义 4.认知神经科学层面的思维定义 第二节 思维为什么 1.思维的基本要求 2.思维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节 思维怎么样 1.思维发展的规律 2.思维的生产性特征 第四节 思维基本能力训练 1.概念明确 2.判断准确 3.推理合乎规则 第二章 认知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 认知的发生 1.认知发生的前提 2.认知的动力 第二节 认知发展 1.认知发展的前提 2.认知发展的动力 3.认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4.认知发展的机制 第三节 认知的背景性 第四节 模式与认知 1.人类认知的基本单元 2.什么是认知的模式 3.模式知识的应用 第五节 认知能力发展与提高 1.认知发展的基本原则 2.认知能力发展与提高的方法 第三章 问题解决 第一节 什么是问题 第二节 问题的具体性 第三节 问题的分类 1.典型问题与非典型(变式)问题 2.复杂问题 3.复合问题 4.高级问题 5.不同性质问题 6.一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 7.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8.良好定义问题与非良好定义问题 9.知识丰富问题与知识贫乏问题 10.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脚本 1.问题解决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脚本 第五节 问题解决的空间 第六节 表征与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表征 2.表征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3.重新表征与问题解决 第七节 知识与问题解决 1.人类知识体系的构成 2.知识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3.范畴与问题解决 4.观点、观念与问题解决 第八节 问题解决的模式 1.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 2.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模式 3.模式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4.问题解决的情景、背景 5.问题解决的一般形式 第九节 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克服 1.什么是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2.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3.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克服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节 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与提高 1.问题解决基本能力发展与提高 2.不同性质和类型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与提高 第四章 思维结构和思维基本理论 第一节 思维结构的探讨 第二节 思维基本理论 1.格式塔理论 2.皮亚杰理论 3.信息加工理论 4.对现有各派思维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人类思维的模式机制 1.思维模式的定义 2.模式与思维的关系 3.思维模式的指导意义 第四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语言的基本功能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第五节 思维研究的方法论 第六节 思维能力发展与提高 智力篇 第五章 智力概论 第一节 智力是什么 1.哲学层面的智力定义 2.宏观层面的智力定义 3.微观层面的智力定义 第二节 智力为什么 第三节 智力的资源性特征 第四节 思维与智力的关系 第五节 智力理论与智力结构的探讨 1.对当代主要智力研究取向和智力理论的分析 2.智力结构的探讨 第六章 信息与智力 第一节 什么是信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和存在方式 1.信息的存在方式 2.什么是相关信息 3.什么是平行信息 4.什么是前瞻信息 第三节 增强获取、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第四节 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七章 智力与资源 第一节 智力与资源的关系 1.智力活动是通过资源获取、操作加工和利用实现的 2.智力与注意、意识和资源的关系 3.智力与知识和资源的关系 4.智力与元认知和资源的关系 第二节 什么是资源意识 第三节 资源能力发展与提高 1.提高资源获取和使用能力 2.提高资源加工和生产能力 3.提高心理资源节约和心理能量节省 4.培养资源意识 第八章 意识、元认知与智力 第一节 意识与智力 1.意识的定义 2.意识的表现 3.意识和意向活动 4.意识的基本特征 5.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6.意识研究的方法论 7.意识和智力的关系 第二节 元认知与智力 1.元认知的主要内容 2.元认知与认知的关系 3.元认知与智力的关系 第三节 语言与意识、元认知和智力 1.语言与意识和智力的关系 2.语言与元认知和智力的关系 3.语言与思维及意识和智力的关系 4.语言与心理资源和智力的关系 第四节 意识、元认知能力发展与提高 1.意识能力发展与提高 2.元认知能力发展与提高 第九章 思维加工与智力 第一节 思维与信息和智力 1.信息和智力 2.思维与信息的关系 第二节 思维与资源和智力 1.智力与资源 2.思维与资源和智力的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意识和智力 1.意识与智力 2.思维与意识的关系 第四节 智力与脑 1.心理资源节约和心理能量节省与脑的关系 2.语言与意识流动性克服和脑的关系 3.智力与注意、意识狭窄和脑的关系 4.注意、意识的区别和脑的关系 5.意识的整体激活和遍历性与脑的关系 6.潜意识与海马和脑 第五节 智力研究的方法论 第六节 智力发展与提高 1.智力具有后天可培养性 2.提高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3.提高思维能力 4.提高意识、元认知能力 5.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造篇 第十章 创造概论 第一节 创造是什么 1.创造的功能性定义 2.能力实现层面的创造定义 3.对传统创造定义的分析 第二节 创造为什么 第三节 创造怎么样 1.创造的起点 2.创造的过程 第四节 创造的综合性特征 第五节 为什么说创造力是人类固有的基本能力 第十一章 创造的任务分类及表现 第一节 认知(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 1.认知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2.知识与认知创造性的关系 3.创造性认知的方法 第二节 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 1.问题解决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2.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 3.模式与问题解决创造性的关系 第三节 发明中的创造性 1.发明创造性的表现形式 2.认知与发明创造性的关系 3.发明创造性的方法 第十二章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1.发散思维 2.逆向思维 3.求异思维 4.横向思维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造性认知的方法 2.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方法 3.发明创造性的方法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1.直觉 2.灵感 3.顿悟 第五节 模式与创造的关系 第十三章 创造理论与创造结构 第一节 环境与创造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团体氛围和组织文化 4.社会环境 5.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第二节 创造基本理论 1.现有创造基本理论 2.对现有创造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创造结构的探讨 1.创造系统结构 2.创造活动和能力结构 3.意识与创造 4.元认知与创造 5.信息与创造 6.知识与创造 7.逻辑思维与创造 8.人格与创造 第四节 创造实现的机制 1.什么是认知抑制 2.智力活动和创造活动中认知抑制概念的一般区别 3.认知抑制与创造的关系 4.认知抑制解除的方法 5.现有顿悟理论及探讨 第五节 思维、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混沌方法与思维研究 1.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概念 2.大脑系统的混沌和非线性特征 3.混沌方法对思维活动脑机制的解释 第七节 创造能力发展和提高 1.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 2.创造能力的提高 3.创造意识培养 4.创造人格培养 5.创造困难和障碍的分析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1.认知模式示意图 图2.河内塔图 图3.九点问题图 图4.问题解决脚本示意图 图5.思维结构简图 图6.思维结构详图 图7.格式塔图例 图8.思维研究方法论示意图 图9.智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智力活动结构示意图 图11.智力活动和能力结构示意图 图12.智力动力和能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3.智力能力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4.创造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5.创造活动结构示意图 图16.创造活动和能力结构示意图 图17.创造技法结构示意图 表1.认知水平、认知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操作能力的对应关系 表2.认知水平及实现的内在机制 表3.水罐问题解决方法 试读章节 2.1 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 最近20多年来,随着脑神经活动研究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日益成熟,认知神经科学异军突起,成为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相比较而言,传统思维科学则有些停滞不前,其本身面对的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也没有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些基本的课题。作为基础理论的思维科学由于各流派的纷争和理论体系的不统一未能担当起其应有的角色,没有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足够的动力,思维科学统一理论体系的缺失严重地制约和阻碍了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目前的研究现状表现为传统思维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相分离的倾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没有实现内部的统一,一个分离的传统思维心理学不足以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也不能够提出一些亟待认知神经科学解决的基本课题。传统思维科学的不统一使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因此,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就成为传统思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成为传统思维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 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涉及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的整合,涉及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的整合和统一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的整合涉及对思维概念的一个更基本的认识,涉及对思维心理学各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涉及对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之间内在有机统一关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形成对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的统一性认识,从而实现传统思维心理学各流派的整合。 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的整合。要整合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首先要对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和涉及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范围进行更严格的界定,明确它们各自的基本任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进一步探讨和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思维、智力、创造力理论的整合。 2.2 传统思维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整合 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最核心的概念是模式,模式是人类认知和问题解决的基本单元,也是人类认知和记忆形成与提取的基本单元。大脑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沌系统,吸引子和吸引是刻画混沌系统的重要概念。从混沌理论的角度来看,认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吸引和吸引子形成、发展、变化、演化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一个相空间收缩、吸引和稳定吸引态出现的过程。通过模式与吸引子的对应就实现了传统思维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整合,吸引子和吸引概念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传统思维科学关于认知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和过程给出了混沌理论的刻画、描述和解释。有关内容将在相关章节中进一步展开。 传统思维心理学的整合、传统思维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整合以及随着近代科学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拓扑学、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等现代系统方法论的引入,为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层面的有力支持。传统思维科学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出了基本任务,提供了重要课题,传统思维心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认知神经科学则为传统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人们可以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传统思维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以弥补传统思维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传统思维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互补将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强大的推动力。 2.3 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研究外部还是内部、分析研究还是整体研究、成分研究还是过程研究、领域普遍还是领域特殊、联结还是符号、静态的还是动力学的,以及先天与后天、实验室研究与生态研究等基本课题及其关系。 元素还是整体? 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用还原和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20世纪初出现的格式塔学派则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冯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心理(意识)是可以,也是必须进行分析的。他主张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解为各种感觉元素,认为心理可被分析到最终的、不可分解的部分,他认为分解得越精细就越接近科学研究的目标。作为构造主义的继承人,铁钦纳将元素分析发挥到了极致。几乎与行为主义同时诞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强烈反对元素主义将心理现象进行机械的分割,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心理现象的整体性,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来研究心理现象。 外部还是内部? “外部还是内部”涉及注重研究外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过程,行为主义不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强调对外显行为的研究,格式塔和认知心理学则强调对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 自19世纪末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开始,心理学曾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行为主义学派,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否定意识和心理活动,主张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源于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将心理现象还原为刺激一反应模式,完全把“认知”排除在心理学之外。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者这种否定意识的倾向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特别是格式塔学派的强烈批评。格式塔心理学派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排除在研究之外、强调刺激一反应的机械联结的观点,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它强调人类行为的内部机制的重要作用,注重人们对感觉输入信息的主动组织和解释,强调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出了各种知觉组织原则来解释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识过程。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在格式塔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重视对认知过程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强调对认知和行为活动的内部机制和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也可以看作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并用信息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等信息加工理论的概念和术语来描述和解释人的认知过程。P2-4 序言 我平时就对智力现象非常着迷: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就笨?为什么说“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就笨”?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人能很快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人却一筹莫展,只有当别人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在相同的教育水平下,在同样拥有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的情况下,有的人能迅速解决问题,有的人却抓耳挠腮愁眉苦脸?为什么面对相同的现象,有的人能敏锐地发现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并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面对这样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我从大学起就断续地开始了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到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理论基础不足,就阅读了各种各样有关思维、智力、创造方面的理论书籍,却发现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清楚。同时思维、智力、创造之间的关系也不很清楚,与思维、智力、创造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更是层出不穷、争论不休。 这样,我就转向了具体生活中人们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人们是如何解决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人们所面对的都是什么样的问题、到底有哪些类型的问题、问题解决过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等问题的研究,转向了对科技发展史、创造发明史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思考后,通过对各种具体现象、具体问题的拼命分类、归类、概括、抽象后,感觉慢慢理清了一些头绪,并逐渐将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东西和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接上了头,逐渐将思维、智力、创造等不同领域贯穿起来,形成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如果日后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像教“石头是什么”一样来教“创造是什么”,让创造教学成为一个像石头一样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本书可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教材和思维、智力、创造教育的指导材料,也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辅导读物。 作为一个思维科学领域的门外汉,在没有经过正规、系统专业性训练的情况下,我深知自己知识的不足和理论基础的浅薄,但与人的思维有关的各种问题、人类认知发展和问题解决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吾虽不敏,然心向往之。书中肯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不足甚至严重的错误,有关概念、理论和专题的论述可能也不够严谨、科学,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我的这本书是在我的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中逐渐构思、落笔、延伸、成稿的,我的爱子每每不经意间给我以惊喜,给我以新的发现,谨将此书献给我的家人,将此书献给我的爱子,作为父亲送给他的人生的第一份礼物。是为序。 2007年9月10日于北京香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