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世界。想知道更多关于禅的说法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菩提树下听禅的故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惟真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世界。想知道更多关于禅的说法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目录 什么是禅(代序) 拈花与微笑 风动、幡动 早把她放下了 色即是空 地狱天堂 吃茶论禅 谁是我们的后人 什么是道 画饼究竟不能充饥 心在何处 买纸 大与小 八风吹不动 骑驴觅驴 吃茶去 人的常情 苦恼什么 钓鱼 一直去 一喝之重 死期到了 虱子的起源 行恶与修善 棒与喝 性与茶天 柔软心 我独尊 解铃还须铃人 一串数珠 修行要诀 宝剑不可触 赵州石桥 给我眼珠 我非众生 与众不同 南泉化作什么 但吃肉边菜 覆船生死 一堆木柴 语冷心慈 未上树叶 一室六窗 与佛无缘 废纸一堆 谁是禅师 比大 观音说法 粥与茶 米黑有虫 三件古董 敬钟如佛 正误“真诀” 庄周梦蝶 杀子求子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强盗与禅师 如何参禅 以金易智 超脱 佛陀论美 心无外物 佛就是你自己 荣与枯 自己应该有主见 四个老婆 是这样吗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没时间老 变化的河流 学会等待 知非便舍 悟性 尼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学会宽容 大智惹愚 泥中莲花 生存 人生的意义 惭愧的高僧 生死谈 可怕的黄金 还俗和尚 因缘乞丐 佛祖与大盗 禅师的画像 成功的秘诀 欧阳修与禅 快乐之道 无相禅师和小偷 莲花台 还生气吗 农夫买地 寻找宝藏的人 自我解脱 欲望无止境 除去闲名 如何面对诱惑 一村菊香 正受烧书 佛与魔鬼 禅师的最后一课 爱的教育 不淋一人 舌战 亲身体验 哭婆忧天 恐惧感 寻找失落的“自我” 何必在意小事 禅者的修养 四面是山 铁眼募钱 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 一封推荐信 固执的玄机 方丈与乞丐 确定的目标 早餐凉了 放下 万事随缘 本来就是你的 如此待客 煽风点火 禅门内外 苦瓜的味道 咸淡有味 亲近花的梵唱 心满意足 满了吗 离佛不远 心灵的重量 倾听山谷 宝石“变”石头 破镜 行走江湖 鹅儿出瓶 空空如也 不得其门 概念的误区 身残心圆满 无心茶 因缘际会 单行道 敬佛无定法 盐酱禅 空房子 真不是东西 糖饼的问题 蜈蚣的困惑 与佛陀赌博 临终的慈悲 一近一远 哪个是佛 超越自然 道在哪里 生死由他 无声之音 佛陀的烦恼 通身是眼 扛棺自化 是邪是正 在前变障 只偷一次 云水随缘 割舍 珍惜现在 偷不去 正字与反字 母亲的信 不是你的话 摩尼珠 不留平常心 将军的忏悔 我不是佛 禅师的眼泪 途中珍重 谁知道你 无道心 必修课程 不变应万变 无上法宝 自己的住处 草木成佛 打车、打牛 锄草斩蛇 地狱 做女婿 乞丐与禅 公鸡与虫儿 最有魅力 多捡一些 穿衣吃饭 好事不如无事 说究竟法 他已谢过了 你无佛性 禅像什么 自伞自度 了无功德 一休与五休 大小不二 一切皆禅 悟与不悟 茶中乾坤 苦乐并存 古镜未磨 杀气太重 育才之道 我为谁忙 诸恶莫作 天生暴躁 不要拂拭 炷香增福 净秽一如 洗碗扫地 洗面革心 一得一失 虔诚的心 吃饭睡觉 能大能小 立地成佛 水车原理 银货两讫 一片菜叶 谁的罪过 飞越生死 试读章节 吃茶论禅 松山和尚和庞居士一起吃茶。 居士举起茶托子说:“人人都有份,为什么说不得?” 和尚说:“就是因为人人都有,所以说不得。” 居士又问:“既是如此,老兄为什么却能说呢?” 和尚回答道:“总不能不说吧!” 居士点点头说:“当然!当然!” 和尚就端起茶杯吃茶,居士不满道:“老兄只顾自个儿吃茶。为什么不招呼客人一起吃呢?” 和尚假装糊涂:“招呼谁?” 居士一指自己的鼻子,说:“庞公!” 和尚却不进这个圈套,答道:“何必再招呼呢?” 后来丹霞禅师听说比事,就说道:“如果不是松山,险些又被这老翁捣乱一场!” 庞居士听到这话,就托人传话给丹霞禅师说:“为什么不在举起托子之前就领会到呢?” 禅悟 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看三五则公案,悟几许禅机,比之于灯红酒绿、落寞狂欢,本身就多了几分恬淡与飘逸。 谁是我们的后人 道悟是浙江东阳人,俗姓张。在十四岁那年便想出家,但父母不答应;于是他便每天节食,弄得骨瘦如柴。最后他的父母只好勉强答应了。他二十五岁那年才在杭州正式受戒,特别注重苦修。后来到余杭去拜访径山,径山是属于四祖道信和牛头法融的系统。也就由于径山的关系,他才第一次接触到禅学。他随径山学了五年,后来又到马祖那里得到印证。耽搁了两个夏天,最后便去见石头希迁而问:“如果超脱定慧,请问你还能告诉别人什么法?” 石头回答:“我这里本来就没有奴隶,还谈个什么超脱。” 道悟再问:“这样的话,叫人如何了解呢?” 石头又说:“你是否懂得‘空’?” 道悟回答:“这一点,我早就有心得了。” 石头说:“想不到你还是从那边来的过来人呢?” 道悟说:“我不是那边的人。” 石头说:“我早已知道你的来处了。” 道悟说:“你没有证据,就诬赖我吗?” 石头说:“你的身体就是证据。” 道悟说:“可是究竟我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导后人呢?” 石头说:“请问谁是我们的后人?” 道悟豁然大悟。 禅悟 我们的后人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吧,只有我们体悟,才能明白。 什么是道 从稔禅师就是众所周知的“赵州古佛”,又简称为赵州。 赵州俗姓郝,是山东曹州人,他从小出家,后来到安徽池州拜南泉为师。当他第一次见南泉时,南泉正仰卧在床上休息。南泉看到了年轻 小伙子便问:“你从哪里来?” 赵州回答:“我从瑞像佛院来。” 南泉又问:“你可曾看到瑞像吗?” 赵州回答:“我没有看到任何瑞像,只看到躺着的如来。” 听了这话,南泉大为惊奇,便坐起来问: “你是否有师父教导呢?” 赵州回答说有,南泉便问是谁。赵州不答,只是向南泉行礼说:“天气寒冷,乞望师父保重尊体。” 南泉对他非常推许,并立刻带他到内室。 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平常心是道。” 赵州再问:“是否有任何方法可以达到它呢?” “当你一有‘要达到’这个念问,便有所偏差了。” 赵州又问:“如果封闭一切意念的话,我们又如何能见道呢?” 南泉说:“这个道是不在于知和不知的,知是妄觉,不知是麻木。如果你真能毫无疑惑地证得大道,就同太空那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又岂可受外在的是非观念来约束呢?” 听了这话,赵州大悟,于是便正式受戒为和尚。 禅悟 这里南泉说“平常心是道”。接着又指出道是超越了知和不知,是不能由外追求,或知解的辩巧而得的。但南泉并没有告诉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见道,他只是说见道之后,你的境界将像太空一样的虚豁开阔,毫无间隔。道不可解,道在虚无之间,可感知,却不可证实。 画饼究竟不能充饥 香严本是百丈门下的学生,那时他虽然才气焕发,思辩敏捷,博通经典,但始终未悟禅道。百丈死后,他便追随百丈的大弟子沩山。沩山对他说:“你在先师百丈处,听说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因为你聪明伶俐、智解辩捷,但生死事大,请你告诉我在父母未生前,你是怎样的?” 这话问得香严茫然不知所对。回到了房内,便把平时所看过的书翻出来,要寻一句来对答,但总是找不到一句适切的话,因而感慨地说:“画饼究竟不能充饥啊!” 此后,他曾屡次要求沩山替他说破这个秘密,可是每次沩山都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脱,将来你一定会骂我。无论如何,我所说的只是我的,跟你没有什么关系!” 香严非常失望,便把所有的书都烧了说:“这一辈子我不再学佛法了,还不如做一个到处去化缘乞食的和尚呢!”于是他挥泪离别了沩山。经过南阳地方时,便去参拜慧忠国师的遗迹,在那里暂住下来。有一天,当他正在铲除草木时,偶然地抛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这一声突然地把他带入了悟境。于是他便回房沐浴焚香,向着远方遥拜说:“师父啊,你对我的恩惠胜于父母,如果当时你为我说破了这个秘密。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禅悟 在人间的生活里也能有悟,佛法平常而不平凡、单纯而不简单、奇妙而不奇怪、神圣而不神异,只有自悟的那一刻,才能体味真正的喜悦。天才被埋没或许是由于老师解说得太多。因为很多东西必须求之于他们自己的经验。沩山的伟大正在于他的未曾替人说破。P14-P17 序言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来说是有问题的,因为禅不是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吾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把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翰无涯;可是,这些无量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们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这一下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神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乃是直心之言;但是却得不到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是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居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人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人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停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人内,并问他: 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竞! 神光慧可乃告豁然大,晤。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慧能,其根法甚利,虽处南蛮貘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性,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根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却仍未能见佛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慧能在柴房得悉此事,心想我亦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写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慧能已经悟性。为恐其招忌,仍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日: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慧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给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佛性而予以揭示。它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禅的内容 古今禅门公案皆为禅师考验或印证弟子悟道的对答,其实这种对答,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考试”。不同的是,它是随各人的根性与时间、地点而变化,它没有明确的划一标准答案,也不是从思考理解得来的。所以,如果不是禅门的师徒,有时候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而且,如果用常人的想法来推敲,往往会发觉“公案”之违背常理。 禅是离语言对待的,是不可说的,一说即不中:可是,究竟真理固然如此,但对一般人如果不说,岂不是永远无门可入吗?所以,我们见到禅宗的语录居然也相当多,就是这个缘故。现在,我们就禅的内容特色列举几点,以为入门的契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禅门的风光。 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有些是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则是完全靠自我的力量。如净土法门持诵佛号,密宗持诵真言,都是祈请诸佛加被,配合自力而后得度。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道谦外出参学,道谦不肯,后来宗元与他同往。宗元曾告诉他说,有五件事别人不能帮忙:走路、吃饭、饥、渴、排泄。 有人问赵州禅师道:“怎样参禅才能悟道?” 赵州禅师听后,站起来,说道:“我要去厕所小便。” 赵州禅师走了两步,停下来,又说道:“你看这么一点小事。也得我自己去!” 求法也如是,别人何尝帮得上忙?言下道谦恍然大悟。 从前有父子两人,同是小偷,有一天,父亲带着儿子,同往一个地方作案。到那个地方时,父亲故意把儿子关在人家衣橱内,随后就大喊捉贼,自个儿却逃走了。儿子在情急之下,乃伪装老鼠叫声,才骗走了那人家的主人,终于逃了出来。 当他见着父亲的时候,一直不停地抱怨。 父亲告诉他说,“这种功夫是在训练你的机智。看你的应变能力和偷的功夫,而这种应变的智力是要你自己掌握的,别人是没有办法帮得上忙的。” 这一则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实有其事,但正可以比喻禅门的教学态度。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广阔的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一举。“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种披荆斩棘的创发宏愿,在禅门中可说是教学的基本宗旨。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禅与生活 人整天忙碌,为的是生活,为的是图己此身的温饱,可是这个“身”是什么? 禅师说:“拖着死尸的是谁?” 这种问题,在一般人是不容易体认得到的,人们辛苦地奔波,饱暖之外,又要求种种物欲;物质可以丰富生活,却也常会枯萎了心灵:口腹之欲满足了,却往往闭锁了本具的智慧。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下被向前推动着。善恶是非的标准,都是社会共同的约定,没有个人心智的真正自由;所以这一时代的人们,往往感觉到,虽然拥有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物质生活,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心灵自我。这是现时代的人类的悲剧。事实上,人们也逐渐地觉察到这一危机,也曾设想了许多补救的办法,社会哲学家,也提出了改良的方案。虽是改善了一部分,但对整个泛滥的洪流,似乎也无济于事。 禅,这个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到处充满着生命力,正可以扭转现代人生活意志的萎靡。 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这些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它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有僧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何须另外用功?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凡圣相通的。禅,不是供我们谈论研究的,禅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有了禅,就有了富有大干的生活! 禅与自然 何谓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机;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 但是,今天的人类,与自然是站在对立地位的,人类破坏自然界的均衡,把自然生机摧残殆尽,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一切,都靠人为的障碍机械操纵,而告僵化、机械化。这样生活下去。怎能感到和谐,怎能不感到空虚,使精神烦忧而痛苦呢?“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它如天上的白云,让你飘流四方,任你逍遥。 禅与幽默 悟道的禅师,不是我们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感。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因此,纵横上下,随机应化,像春风甘霖一般地滋润世间;有时具威严。有时也至为幽默,这正是禅门教化的特色。 温州玄机比丘尼,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她: 从何处来? 从大日山来。 日出也未? 如果日出,早已溶却雪峰(这是说我若悟道,则盛名必将雪峰禅师掩盖,哪需来向你请教)。 雪峰又问:叫什么名字? 玄机! 日织几何? 寸丝不挂! 雪峰心想,你真有这个本事吗?随口说道: 汝袈裟拖地了! 这时玄机猛然回头,雪峰大笑说: 好一个寸丝不挂! 太监鱼朝恩,权震当朝,一日,问药山禅师:“《普门品》中说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请问什么是黑风?” 禅师并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气直呼:“鱼朝恩!你这呆子,问此何为?”鱼朝恩听了勃然变色,正要大怒,药山禅师笑道:“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了!” 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 归宗禅师说:“不可语汝,汝不信;汝若信,过来吾告汝!” 然后细声贴耳地告诉他: “汝即是!” 这些弘化教导的手段是何等的幽默! 学禅,要有悟性,要有灵巧,明白一点说,就是要有幽默感!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在幽默里,禅是多么活泼!禅是多么锐利! 禅的修法 以上仅是就禅的历史和禅的内容特色,向诸位作简单介绍,现在我再进一步来告诉各位禅是如何修法。 古代禅师的棒喝,那是在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那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在参禅;赵州八十行脚,这是在修禅,这些典型,都留给人很大启示,现分叙几点,略加介绍。 提起疑情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视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怀疑的态度去追觅教义,但是禅宗在人门时,首先须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禅门,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没有疑情,则等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绝不会有开悟的时候。“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学禅的人去找资料写论文,它只不过是要提起禅和你的疑情而已。 参究下去 疑隋起了以后,进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谓迷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随时随地,用全副精神去参,并不是在打坐时才是用心参禅,这么追本溯源的疑下去,问下去,一直到打破砂锅问到底,则豁然大悟,这种开悟的境界能描述吗?很难。只能告诉大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身行力学 本来禅是不可说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今天在这里说了许多许多,已有画蛇添足之嫌,事实上,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生活上去实践,衣食住行处寻个着落。那么,一屈指,一拂袖,上座下座,无一不是禅,各位,若要再问什么是禅,我告诉你:“睡觉去!”懂不懂?不懂!不懂!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