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叶,少年克拉巴德是和手羊人的儿子,14岁时,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后被一位牧师收养。由于忍受了不宗教家庭的清规戒律,他愤而出走,加入流浪儿的行列,浪迹天涯。在鬼磨坊生活的日子里,他发现了种种蹊跷古怪的事,特别是好友佟达和米切尔的死,使他认清了师傅的真正嘴脸。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位自觉的斗士,并最终战胜了以师傅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紧张曲折的情节、云谲波诡的场面、生动明快的语言、独出心裁的结构使该书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品位。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丑恶现象的鞭挞,赋予了该书鲜明的向上的主题。相信青少年读者和成年读者都会对它爱不释手。
《鬼磨坊》曾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欧洲青少年文学奖、荷兰银笔文学奖、波兰青少年文学奖、波兰出版协会青少年图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优良图书奖等国际国内大奖。
评论界认为,《鬼磨坊》是这位德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大师的巅峰之作。紧张曲折的情节、云谲波诡的场面、生动明快的语言、独出心裁的结构使该书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品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丑恶现象的鞭挞,赋予了该书鲜明向上的主题。
黑水河畔的磨坊
事情发生在元旦与一月六日的三王来朝节之间。十四岁的少年克拉巴德当时正与两个索布族的小叫化子结伴行乞。虽然他们行乞的地区奉行至高无上的贵族——萨克森选帝侯的严禁乞讨与流浪的命令(所幸的是法官和诸如此类的官员们对此项法令并不过于顶真),这三个流浪儿还是装扮成了三位来自东方的国王的模样,在荷也斯维尔塔一带逐村乞讨。瞧他们的这一身扮相吧:每人的破帽外檐围上一圈草环就算做王冠了。那个从莫肯多夫来的名叫洛布斯的小乞儿生来不知愁,整天乐呵呵的。此时他扮演黑人之王的角色。每天打早晨起,他就用煤炱把手脸抹得乌黑。他总是得意洋洋地举着一根长杆子走在前面。杆子的顶端是克拉巴德钉上的一颗五角星,这也就是耶稣诞生在伯利恒城时,那颗指引三王来朝的“伯利恒之星”了。
每当他们来到一户农家的时候,总是把洛布斯簇拥在中间并且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和撒那,和撒那!大卫王之子驾临啦!”不过,克拉巴德此时只是动动嘴唇做做样子,因为他正处于发育期的变声阶段。这样一来,另两位“王爷”只能越发加大音量来弥补不足了。
新年之际,许多农户都宰了猪。对于“来自东方的国王们”他们并不小气,乞儿们得到了不少灌肠和熏板肉的施舍。有的农家还送给他们苹果、胡桃、干杏仁和蜂蜜面包,有时甚至能得到奶酪制品、茴香饼或肉桂饼之类的馈赠。三天之后的一个傍晚,洛布斯心满意足地慨叹道:“今年的开头挺顺溜,但愿这好日子一直延续到年终岁尾。”另外两位“陛下”矜持地点点头,齐声感叹道:“但愿如此!”
第二天晚上他们是在彼得施海因的一家铁匠铺的柴房里度过的。就在这里怪事发生了:克拉巴德第一次做了个稀奇古怪的梦。
有十一只乌鸦蹲伏在一根长长的横杆上,冷冷地打量着他。他发现,横杆最左边的那个位置是空着的。不一会儿,他听到一个声音。这声音干涩嘶哑,仿佛来自虚空。又一会儿,喊声越来越近,克拉巴德听得分明,这是在叫他的名字。克拉巴德不敢应声。“克拉巴德”,下一声;“克一一拉一一巴德”,第三声;然后响起了说话声:“到施瓦茨科尔姆的磨坊去吧,对你来说,这不会有什么害处的!”这时横杆上蹲着的乌鸦纷纷耸起身子,呱呱地叫道:“听从师傅的指令吧!服从他吧!”
梦到这里克拉巴德突然醒来。“人真是什么样的梦都会做”,他依稀回想了一阵儿,翻了个身,然后又沉沉地睡去。第二天,他和两个伙伴继续漫游行乞。每当空中盘旋的乌鸦进入他的眼帘时,他就会记起夜里的怪梦并暗自好笑。
然而这天夜里那个陉梦又重复了一遍。那个干涩嘶哑的声音又在梦中呼喊他的名字,那些乌鸦又在七嘴八舌地说“听他的吧,服从他吧”什么的。早晨起来,克拉巴德向他们投宿的村庄的农夫打听,这附近有没有一个叫施瓦茨科尔姆的村子,或者听起来差不多的村庄。
那农夫似乎记不起曾听说过这个村名。“施瓦茨科尔姆……”他思索了一阵子,“噢,对了,在荷也施维尔塔附近森林里,在通往莱勃的大路旁,是有这么一个村子来着。”
又一个夜晚降临了。这回三位“王爷”在大帕尔特维茨村过夜。也就是在这里,克拉巴德又梦见了那群乌鸦,又听到了似乎从遥远的虚空中传来的干涩而嘶哑的声音。一切如同第一回和第二回一样。这回克拉巴德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了,他决定去追寻那个声音。晨曦初露的时分,两个伙伴还在蒙头大睡,克拉巴德就蹑手蹑脚地离开了谷仓。在庭院门口他碰到了一位早起到水井去取水的村妇,并向她托付道:“请致意我的两个伙伴,对不起,我得先走一步了。”
离开了大帕尔特维茨,克拉巴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打听着前行。此时雪下得正紧,狂风裹着雪粒抽打着他的面颊,每走几步他就不得不站住脚擦擦双眼。在荷也施维尔塔森林里,他迷失了方向,整整转悠了两个小时,才重新找到了通往莱勃的上路。这样一来,直到傍晚时分他才到达了目的地。
施瓦茨科尔姆村与荒原上其他的村落并没有什么两样:土路的两旁是挨挨挤挤的农舍和谷仓,如今都半埋在皑皑白雪里家家户户屋顶的烟囱里,飘出青黑的煤烟子。冒着热气的粪堆,哞哞的牛叫声。村子的池塘里,孩子们边滑冰边发出阵阵次叫。
克拉巴德四处张望,可哪有什么磨坊的影子。此时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农夫背着一捆柴正从土路上走来,克拉巴德便上前打听磨坊的事。
“我们这个村子没有什么磨坊。”这是克拉巴德得到的答复。
“那么这附近的村子呢?”
“要是你说的是那个……”老人举手过肩,用拇指指指身后的方向道,“科塞尔布鲁赫后面,黑水河旁,倒是有这么一个磨坊。不过……”说到这里他突然打住,似乎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
P15-18
《鬼磨坊》是真正的幻想文学。
我在下这样一个结论时,也就同时意味着我在说,有一些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幻想文学。这些年,看了太多的所谓幻想文学作品之后,我有一个看法越来越坚定起来:写了幻想的不一定是文学。不要看那些作品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一副汪洋恣肆的样子,其实只不过是装神弄鬼而已,其背后,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货色,更与文学相去甚远。无人不晓的《哈里波特》,当然还不至于落得这步田地,但文学性不高,这大概是连《哈》迷们都不得不承认的,而至于说到专家们,至今我还未看到过他们有什么激赏,情形却是:不是缄默不语就是猛烈抨击。我倒不想去对《哈》说三道四,因为一部作品既然让那么多的人喜欢,自然总有它的道理,不能轻易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愿意将它列入优秀的幻想文学的行列。前不久,在日本太阪举行的关于幻想文学的论坛上,我曾回答过日本朋友的提问,我说,如果让我来评判《哈里波特》和《指环王》,我的回答是直截了当的:《哈里波特》是幻想作品,而《指环王》则是幻想文学。当时,台下的听众都会心地大笑了。
《鬼磨坊》是将幻想放在文学的框架里来做的。首先是文学,离开文学的幻想,在作者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位德国人,由始至终,都在想着一件事:我在写一部文学作品,道道地地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我要幻想,我只要幻想。
这里的幻想,并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幻想,来展示他的文学精神。他甚至写着写着,就忘记了幻想。他的注意力在一个巧妙的艺术构思上,在一些人物的刻画上,在非常别致的故事上,在一段一段的风景画一般的风景描写上,也在文学主题的深刻揭示上。
当然,《鬼磨坊》无疑是一部想象力非同寻常的小说。从艺术性上说,达到它这样高度的作品,大概并不多。在确定了要将它写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后,作者展开了无拘无束的想象,那时,他的思维是自由的,没有羁绊,没有樊篱,没有任何的阻隔,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鬼磨坊,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黑水河畔,出现在了德国的土地上。磨坊、人鸦、风驰电掣的骏马……这里,所有的景象和事物都是魔幻世界中的。这个魔幻世界,是独特的,是作者的富有天才的创造,它不同于其他的幻想作品中的那些已经写成熟套的场景。
但这里的幻想,显然不是空空的幻想。这里,有大恶,也有大善。这个鬼磨坊,其实是人性的一个试验场,它比一般的现实场合,更能显示和揭示人性。虽是一部幻想的作品,展示的却是非常现实的主题。作者说道:“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一度与黑暗势力为伍并为之迷惑,直到他从危险的处境中觉醒。”一个幻想性的故事,却是:“我本人的故事,或者说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从作者的这段讲话,我们可以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文学,其实来自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它具有强烈的现实动机。而当下雨后春笋般的幻想作品,只是一味幻想,后面并没有现实的背景_这些幻想,看上去很让人惊羡,其实是很虚弱的,只是一些飘飘然的花活而已。
如此云山雾罩的幻想,只是展示作者的一种没有底蕴的想象能力而已。离开思想,离开美学,离开艺术谈幻想,我以为并无什么意义。真正的幻想得借助于一个人雄厚的知识储备,它是一个人深刻思想的折射,是一个人深思熟虑的美学境界的特别展示。我以为,《鬼磨坊》的幻想就是这后一种的幻想。
中国的幻想文学,相对于《鬼磨坊》,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曹文轩
2007年12月5日于讲学途中
“克拉巴德”来到中国
1989年5月,联邦德国青少年出版社联合会主席、蒂奈曼出版社社长威特布莱希特先生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先生之邀来中国访问。作为出版界同行,宾主间气氛融洽,相互切磋,甚为热烈,我作为翻译,颇有应接不暇之感。
访问进行到一半,一天晚上在江西宾馆的房间内,威特布莱希特先生打开刚从德国用特快件寄来的邮包,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书对我说:“这是我们蒂奈曼所出的最好的书之一。我把它送给你,作为此行的纪念。”
我知道,蒂奈曼已有一百四十年历史,是德国声誉卓著的老牌出版社。我接过此书,暗蓝色的封面上“克拉巴德”一行白色的印刷字体分外醒目。打开扉页,此书荣获欧洲青少年图书奖、德意志青少年图书奖等五项大奖的记载赫赫在目。再一看,该书已被译成近三十种文字,从英、法、日、意、西语到加泰隆语、瑞托罗马语、希伯来语、克尔特语等不太为人所知的语言均有其译本。当代青少年及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能像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的作品那样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的现象已颇为少见,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使它具有如此强大的穿透力?
威特布莱希特先生第一次访华已经过去九年了。九年来,我先后三次通读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笔下,有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浮士德。浮士德学识渊博,精通法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攫取更大的权力,他向魔鬼出卖自己的灵魂,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引诱下,经历欢乐、痛苦、爱欲、神游,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开始领略到人生的意义。当代德国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却反其意而用之,创造了一个误入魔窟,被魔鬼强行洗脑,却又不甘心向魔鬼出卖灵魂,经历了异化、折磨、爱情、抗争,最终战胜魔鬼的少年克拉巴德的形象。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个自觉追求自由和幸福,抵制各种威胁和诱惑,具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人物形象,就如同强有力的精神净化剂,能得到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读者的认同,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除了积极向上的主题以外,成功的人物塑造,也是这本书获得空前成功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来看一看该书的两个主要人物:科塞尔布鲁赫的磨坊主(即师傅)和少年克拉巴德。
故事发生的年代当是18世纪中叶,而师傅这个形象却折射出当代恶势力的种种特点。除了肉体的折磨,他主要是从思想上钳制磨坊伙计们。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擅长于制造人的孤立境地,由孤立导致恐怖,最终形成人人自危,以便他分而治之。对索布天书的垄断,是他进行黑室操作,决定生死予夺的基础。他强制每个磨坊伙计抹去个性,任何人的荣辱进退,要以对他的俯首帖耳和绝对忠顺为前提。他手眼通天,与教父大人的盟约,更使他有恃无恐,无恶不作。师傅是强大的,也是虚弱的。当克拉巴德不顾一切要和他摊牌的时候,他又伸出橄榄枝,作出种种承诺,试图软化和收买对手。最后,在正义力量的打击下,这个以牺牲别人的生命来让自己苟延残喘的魔头终于一败涂地,阴森恐怖的鬼磨坊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少年克拉巴德本是牧人之子,从小生活艰辛。十四岁时父母死于瘟疫,后被一个牧师收养。他忍受不了宗教家庭的种种清规戒律,愤而出走,加入流浪儿的行列,浪迹天涯。应该说,他的血管里,奔腾着不平和反抗的热血。他在鬼磨坊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了种种蹊跷古怪,特别是好友佟达和米切尔的死,使他认清了师傅的真正嘴脸。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自觉的斗士。他懂得为了战胜对手首先得学习对手的道理,从师傅那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术。他珍视纯真的友谊,追求美好的爱情,抵制外界的诱惑,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一本幻想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并没有多少魔气。作者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法力无边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神。他既早熟又幼稚;既有沮丧和恐惧,又有坚定和无畏。他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概念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呼之欲出的。在通常意义上来说,幻想文学的作品离不开神化和英雄化,而普鲁士勒先生却独到地使用了非神化和非英雄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这是该书的一大突破。
在人物的塑造上采用非神化和非英雄化,然而在故事的展开上却充分运用奇妙的幻想,这就使得全书紧张曲折,出现一个又一个波诡云谲的场面。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把读者带入一种紧张的氛围,越往下读,就越想弄个究竟。那黑室里翻飞的乌鸦,十字架下神秘的篝火,荒滩上的无名坟墓,棚屋里等待装殓的空棺……都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沉重感。而不时穿插的一些幽默风趣的故事,如卡门兹的牛贩子,选帝侯的招兵队等等,又可以调节气氛和松弛一下读者紧绷的神经。全书中有七段奇异的梦境描写,有独梦、对梦、群梦……这些描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铺垫了情节,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于扑朔迷离之中,让读者去发现真善美、去鞭挞假恶丑。
此外,作者深厚的生活底蕴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也是本书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克拉巴德的故事在欧洲已流传二三百年,故事的发生地离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作者从小即对这些故事可谓耳熟能详。然而这本书的创作前后延续十年之久。作者研读了大量索布语、捷克语、波兰语和德语有关克拉巴德的传说和资料,还特地请教德国最后的几位尚在人世的水轮磨坊主,深入实地体验生活,因而作者笔下的磨坊从人员组成到工艺流程,从日常生活到行帮行规,写来无不中规中矩。此外,大沼泽地区的地貌地物,民风民俗,四时八节他都了如指掌,写来无不一一丝丝入扣。这样,创作手法是幻想的,主体内容又是现实的,两者的巧妙结合,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幻想文学作品而言,幻想是巨鸟的双翼,深厚的生活基础是托起双翼的气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普鲁士勒先生深谙此道,因而他的作品能在世界儿童文学的蓝天自由地翱翔。
九年来,我每读一遍都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把这本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青少年文学名著译成中文。1997年下半年,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张秋林社长。张社长立即与德方取得了联系,威特布莱希特先生当即回信,对此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表示了赞许和大力支持。这样,中德文化交流的一颗种子,在两位社长的浇灌下,得以发芽生长。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翻译中难免有疏漏和贻笑大方之处,敬请识者不吝赐教。另外,为了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书名和部分小标题作了必要处理,特此说明。
陈 俊
1998年5月28日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也是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先生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它是鄣样紧张曲折,青少年读者总是一口气把它读完,而且读了还想读;成年读者也被它的艺术品位所征服,读罢大受教益。
——《黑森评论》
《鬼磨坊》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杰作。这部书是一首自由的颂歌、在这个世界上,确有一些人把自由看得比权力和财富更为珍贵。这部书能使人掩卷深思。
——《蔡尼黑晚报》
读者朋友们的脑海里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幻想,他们对描写冒险和抗争的幻想文学作品有着特殊的爱好。然而他们要求作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写出丰满的人物和缜密的故事来。普鲁士勒先生走的是一条有形幻想的路,他的作品使幻想文学的爱好者趋之若鹜。
——《青少年文学百科全书》
爱超越了魔法,我有自信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宫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