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雷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不曾走远,总有些人让你惦记,总有些事值得回忆,总有些伤痛不该遗忘。本书为你讲述了“历史总会被记起”,“斯人已逝”,“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四个版块的内容。“历史总会被记起”和“斯人已逝”说的都是旧人旧事,立脚点却在今天,希望能打捞一些历史的残骸,引起注意。而“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则收录了部分文化评论和文学评论。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四个版块,“历史总会被记起”和“斯人已逝”两辑说的都是旧人旧事,立脚点却在今天,希望能打捞一些历史的残骸,引起注意。1870年代清政府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全局问题由于全局讨论得以妥善解决;1940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补选,学术与政治相互博弈而能保持微妙的平衡。作为晚清第一代驻外使臣,郭嵩焘因“崇洋媚外”不被世人理解,晚景凄凉;胡适晚年以净友自居对国民党提出一系列批评和建议,然不被理睬,独自彷徨。

“历史的余波”和“不该遗忘的伤痛”两辑收录了部分文化评论和文学评论。林则徐破坏“夷夏之防”与李鸿章隐瞒疫情的当代启示,“拿伯的葡萄园”中保护私产的法治意识,美国政府镇压“退伍补偿金大军”的历史伤疤,茨威格对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绝望,托斯卡尼尼面对法西斯暴政表现出的良知与洞见,卡夫卡的小说对于东方民族遭遇的惊人预见,等等。内容看似庞杂,贯穿其中的是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

作者平素广泛参与文化讨论,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

目录

历史总会被记起

 曾、赵之辩:清王朝到底还能撑多久

 成大事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李鸿章与阿思本舰队——清政府初次试办海军的失败

 在“理”与“力”之间——清季的中国外交

 事关全局,全局讨论——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铁路与政争——李鸿章修铁路

 清末企业的官办与商办

 “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

 学术与政治——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

 白修德与40年代“中原大饥荒”

 从“起朱楼”到“楼塌了”——国民党的大陆岁月

斯人已逝

 “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嵩焘的崎岖人生

 中国的“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的现代意义

 胡适晚年政治思想述要——从新近公开的一封胡适致蒋介石信函谈起

 (附:偶贩书记)

 校长当如竺可桢

 “我们都是民众!”——关于顾颉刚

 “寓论断于序事”的陶菊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储安平与《英人·法人·中国人》

 风华绝代,终成历史——漫话宋美龄

历史的余波

 林则徐与“文化安全”

 从李鸿章隐瞒疫情说起

 帽子、辫子与传统的形成

 莫让心灵在黑暗中行走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臣民·公民·知识分子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拿伯的葡萄园

 “社会”的意义——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的启示

 新词与方言

 “五四”雕塑与“公共记忆”

 忧天下,探世变——柏杨与《中国人史纲》

 复杂暖昧:《走向共和》的价值取向

 “历史”的荧屏书写

不该遗忘的伤痛

 历史的“伤疤”

 用罪恶证明“存在”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托斯卡尼尼的洞见和良知

 牢记“昨日”

 历史的“灵感”——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良知为何瘫痪

 爱伦堡的困境

 关于卡夫卡的“另类阅读”

试读章节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封建专制社会君臣关系的实质。在这种关系中,“臣”对“民”来说虽然高高在上、说一不二,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任“君”打杀的奴才走狗。在危机时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一度地覆天翻的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些主和或主战的大臣先后被杀的悲剧命运,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举棋不定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反洋教”。“洋教”是指西方传来的基督教。从康熙朝晚期到鸦片战争前,清廷一直实行禁教政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同意解除教禁。传教士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纷纷来华传教。很明显,这种传教的实质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为了传教的策略需要,教会在中国创办了不少以传播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医院和报纸杂志,对现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的现代化确实又起了重要作用。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深入内地乡村建教堂传教,农民与教会的冲突日益激烈,屡屡发生各种“教案”。反洋教既有文化上的冲突,更有实际利益的冲突。从文化上说,教会认为“祭天祀礼拜祖”是偶像崇拜而禁止信教者进行这些活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视为神圣的祭天地、敬鬼神、祀祖宗、拜孔子几乎水火不容,洋教因此被民众(尤其是被官绅)视为“灭伦伤化”,难以容忍。在实际利益方面,教会为了扩大势力和影响,往往不择手段、不分良莠地吸收教民。由于教会享有种种政治特权,不少品行不良分子纷纷入教,仗势为非作歹,横行乡里。在教民与乡民的冲突中,教会自然袒护教民,地方官往往也无可奈何。这样,文化冲突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兴起声势浩大的反洋教运动。

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全国发生大小教案八百余起,其发动与参与者有地方官员、土豪乡绅、普通农民、民团会党、城市贫民、流氓无产者……成分十分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激烈,但基本诉求仍是“崇正辟邪”、“忠君卫道”等。义和团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乡民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经常攻打教堂,举行各种反洋教活动。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义和团的口号虽不统一,但主要是“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并明确表示“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将爱国性与封建性混为一体。对一切与“洋”有关之人和物,义和团都极端仇视,他们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等各色人等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

秘密宗教和民间文化是义和团赖以组织、发动的重要工具。流行乡间的小说中的人物和戏曲中的角色如关云长、姜子牙、黄天霸、孙悟空、猪八戒、二郎神、樊梨花等,都成为义和团所信奉的新神的来源,秘密宗教与民间文化就这样紧密结合起来。教门首领的降神附体、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画符咒水等“邪门歪道”与农民大众的迎神赛会、祈丰求子、祛灾祈雨等渐渐融合。而义和团的拳师们吸取了地方文化中不同来源的多种因素,如刀枪不入、喝符念咒、治病祛灾等。这些招数为广大农民熟悉,容易为他们接受。而义和团与以前各种秘密宗教非常重要的不同一点是降神附体的群众化,即不单是教门首领有权躬代神位,所有练拳者只要心诚都可祈神降身,保证自己刀枪不入;并且这些神都是历史上流传已久、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英雄好汉,而不是一般宗教所独尊的神祗。这些都使得义和拳的感召力更强,更易发动群众。在义和团的传播过程中,民间社戏也起了重要作用,义和团的不少神祗都来自这些社戏,许多拳民自称关公、张飞、赵云、黄飞虎……当拳民被某神附体时,其行为便与他所看到的戏台上的这个角色的动作一样,言语模仿戏上的说白,行动模仿戏上的台步,举止滑稽可笑。难怪陈独秀当年在《克林德碑》一文中即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乃是造成义和拳的第四种原因”。

总之,社会的动荡、利益的冲突、文化的碰撞、天灾不断和民间宗教文化间的互相作用,使义和团在华北地区迅速发展。

面对如此巨大的社会运动,清王朝中央政府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政策,往往由各级官员自行处置。由于官员之间对义和团的态度非常不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中央政府也深受影响,虽然总体上倾向招抚,但也一直摇摆不定,时而主剿,时而主抚,长期没有明确的态度和政策。P64-P66

后记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名言。初读此言时,我进入历史研究这个“行当”未久,对此自难有体会,甚至颇有疑虑:果真如此?而今,对这门“高投入,低产出”学科的甘苦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感布洛赫所言不虚。或许正是“历史”的熏染,使我不知不觉养成了用“历史的眼光”四下张望、上下打量的习惯。

读书、读史全凭兴之所至、毫无目的,是我的“陋习”之一,因此这本书所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可谓“庞杂”。内容固然“庞杂”,但无非是些旧人与旧事。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说,历史人物必然身处历史事件之中,而历史事件也只能通过历史人物发生、表现出来,所以说到底,这些“杂乱无章”的文章还是在分析、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缝隙中的矛盾、困惑与思考,人性的闪光与幽暗。

我非常喜欢现代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一文。1980年,白先生有感于当时历史叙述的干瘪无文,史学家似乎已经不会“讲故事”,往往将丰富多彩、生动无比的历史简化成几个抽象枯燥的“公式”,所以将他在1961年发表过的此文重新发表。他认为:“今天,我们史学界,应该在这方面向司马迁学习,要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人,能让人爱看,才能发生更大的效果。一般读者反映,说我们的历史书,写得干巴巴的,人家不爱看。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意见,改变我们的文风。尽管做起来很困难,但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重发此文,说明白先生对它格外重视,实际是对史学界那种“干巴巴”的文风、已丧失“寓论断于序事”能力的焦虑。此事看似容易,但白先生深知其实“做起来很困难”,一种定式、习惯一旦形成,已经“格式化”,则非朝夕之间便可改变,所以我们应如先生所说,继续努力,“使我们的作品能吸引入,能让人爱看”。

古罗马的西塞罗有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知识的积累、进步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历史,确是使我们心智成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维生素。遗忘、丧失、涂抹历史,则如托克维尔所说:“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4:38